正在阅读:

上海车展上,人工智能企业成了主角|2025上海车展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上海车展上,人工智能企业成了主角|2025上海车展

上海企业产业链正在实现跨产业技术转化与深度融合,这可在一定程度上缩短研发周期。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界面新闻记者 | 杨舒鸿吉

界面新闻编辑 | 彭朋

上海车展,再次成为国内汽车厂商“秀实力”时刻。界面新闻注意到,今年的车展上,一批人工智能、芯片、算力软硬件研发企业带着他们与车企的“跨界”成果,亮相此次车展。

4月23日,第二十一届上海车展上,吉利汽车集团展示了最新智能座舱。该款智能座舱,依托阶跃星辰大模型提供的端到端语音大模型的底座能力,从而使其具备智能语音交互、方言对话、音乐生等体验功能。

吉利汽车集团展示了最新智能座舱。受访者供图

两家企业并非首次擦出“火花”。

2025年2月,阶跃星辰和吉利汽车集团向全球开发者开源了两款性能领先的多模态大模型。随后,吉利汽车集团、阶跃星辰和千里科技联合宣布,将进一步加强三方现有的技术合作伙伴关系,推动“AI+车”的深度融合。

值得注意的是,两家的合作并非偶然,总部同在上海徐汇西岸,办公室相距不超过1公里,两家企业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合作频频。

这样的“跨界”合作生态已经成为国内汽车产业链的日常。

普华永道日前发布的《2025上海智能汽车发展白皮书》显示,上海目前已经搭建起 “4+N”汽车工业服务集群的产业格局,即“4个智能制造集群”和“N个工业服务集群”,涵盖生产制造、研发创新、区域辐射、国际交流、文化生活和产业投资等领域,不断延展汽车价值链与生态圈。

普华永道中国汽车行业主管合伙人金军表示:“在科技呈指数级发展的当下,上海汽车产业集群已形成整车企业、零部件供应商、科技公司和服务商协同发展的高效生态,构建起涵盖研发设计、智能制造、品牌营销、售后服务和文化交流的完整产业链体系,显著提升了产业整体竞争力。”

在金军看来,告诉界面新闻,上海企业产业链正在实现跨产业技术转化与深度融合,这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研发周期的缩短。

比如,小马智行于在本次车展上全球首发第七代车规级自动驾驶软硬件系统方案,并发布三款第七代Robotaxi家族量产车型。

小马智行开启第七代Robotaxi车型量产。受访者供图

据介绍,这次公布的第七代自动驾驶系统方案的Robotaxi车型拥有100%车规级零部件,自动驾驶套件总成本较前代下降70%,是全球首个基于车规级芯片实现L4级全场景无人驾驶能力的系统方案。

小马智行展台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此次公布的方案中,高达80%以上的供应链是国内厂商,其中重要的激光雷达、芯片、算法等供应商均是上海供应商。这不仅帮助企业可以在相关解决方案中可以大幅降低成本,相关政策和丰富的人才供给,也在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支持,加快技术迭代和投放市场。

无独有偶,本届上海车展上,地平线正式与博世签约达成战略合作:博世将基于地平线征程6B打造新一代多功能摄像头,并基于征程6E/M打造博世纵横辅助驾驶升级版。

据介绍,该平台拥有超过800万像素、具备120°水平可视范围的摄像头,搭载车辆识别距离最远可达300米,为SAE L2级辅助驾驶提供更安全、更舒适的辅助驾驶功能。

界面新闻获悉,目前,该方案已获得捷途、东风、北汽等在内的五家车企定点,首款量产车型将于2025年6月上市。

这场合作中,博世是全球领先的汽车技术与服务供应商博世,在上海建设有全球研发总部,而地平线同样为国内专注智能驾驶领域的人工智能企业,在上海嘉定、临港等地,开展广泛研发创新。

“抱团”研发的背后,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在上海及长三角区域主要城市内,在科创领域的持投入已经形成了“链式反应”,汽车产业链只是其中的显著一环。

以汽车芯片为例,上海的集成电路产业是汽车芯片产业的重要基础。截至2024年,上海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已超过3800亿元,占全国集成电路产业规模的四分之一。2024年1月至11月,上海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达到3155亿元,同比增长20%。依托于此,上海拥有约46家汽车芯片相关企业,涵盖设计、制造、封测等环节。同时,上海科创版上市公司中,涉及汽车芯片设计的企业数量达到110家。

本届车展,上海车展“新面孔”爱芯元智正式发布新一代面向全球市场的车载芯片产品M57系列。据悉,爱芯M57系列芯片在前代产品的基础上实现性能的全面提升:自研爱芯通元NPU算力提高至10TOPS,原生支持混合精度、支持BEV算法;能够让辅助驾驶性能更强大的自研爱芯智眸AI-ISP则针对车载场景进行优化,在各种极端光线条件下提供高清画质,低延迟特性则为后续的规控系统提供可靠的输入。

值得注意的是,爱芯元智本身是一家专注人工智能感知与边缘计算芯片的研发企业,企业总部在宁波,上海是其重要的研发基地之一。

依托长三角区域的科技,爱芯元智创始人、董事长仇肖莘博士表示,作为AI芯片领域佼佼者,爱芯经过多年深耕,在相关领域建立起独特的技术护城河,产品矩阵覆盖辅助驾驶、终端计算、边缘计算等多个领域,并在多个细分市场实现了规模化量产和领先的市场地位。

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汽车产业金融服务专委会秘书长沈颐辰指出,当下,智能驾驶与智慧交通正推动出行方式发生变革,汽车产业不再局限于单纯制造,而是朝着更广阔领域迈进。在此过程中,作为跨行业、跨领域的综合性枢纽型组织,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凭借自身优势资源,构筑平台、汇聚资源,在产业生态建设里持续发挥关键作用。

沈颐辰建议上海围绕汽车与智慧出行助推多元化、结构化生态体系建设,凭借资源整合优势,协同贯通从研发创新、生产制造到场景应用的全链条,推动产业上下游、产学研用多方协作,促进技术成果转化与生态融合发展,助力打造覆盖智能网联、共享出行、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完整产业生态圈。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上海车展上,人工智能企业成了主角|2025上海车展

上海企业产业链正在实现跨产业技术转化与深度融合,这可在一定程度上缩短研发周期。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界面新闻记者 | 杨舒鸿吉

界面新闻编辑 | 彭朋

上海车展,再次成为国内汽车厂商“秀实力”时刻。界面新闻注意到,今年的车展上,一批人工智能、芯片、算力软硬件研发企业带着他们与车企的“跨界”成果,亮相此次车展。

4月23日,第二十一届上海车展上,吉利汽车集团展示了最新智能座舱。该款智能座舱,依托阶跃星辰大模型提供的端到端语音大模型的底座能力,从而使其具备智能语音交互、方言对话、音乐生等体验功能。

吉利汽车集团展示了最新智能座舱。受访者供图

两家企业并非首次擦出“火花”。

2025年2月,阶跃星辰和吉利汽车集团向全球开发者开源了两款性能领先的多模态大模型。随后,吉利汽车集团、阶跃星辰和千里科技联合宣布,将进一步加强三方现有的技术合作伙伴关系,推动“AI+车”的深度融合。

值得注意的是,两家的合作并非偶然,总部同在上海徐汇西岸,办公室相距不超过1公里,两家企业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合作频频。

这样的“跨界”合作生态已经成为国内汽车产业链的日常。

普华永道日前发布的《2025上海智能汽车发展白皮书》显示,上海目前已经搭建起 “4+N”汽车工业服务集群的产业格局,即“4个智能制造集群”和“N个工业服务集群”,涵盖生产制造、研发创新、区域辐射、国际交流、文化生活和产业投资等领域,不断延展汽车价值链与生态圈。

普华永道中国汽车行业主管合伙人金军表示:“在科技呈指数级发展的当下,上海汽车产业集群已形成整车企业、零部件供应商、科技公司和服务商协同发展的高效生态,构建起涵盖研发设计、智能制造、品牌营销、售后服务和文化交流的完整产业链体系,显著提升了产业整体竞争力。”

在金军看来,告诉界面新闻,上海企业产业链正在实现跨产业技术转化与深度融合,这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研发周期的缩短。

比如,小马智行于在本次车展上全球首发第七代车规级自动驾驶软硬件系统方案,并发布三款第七代Robotaxi家族量产车型。

小马智行开启第七代Robotaxi车型量产。受访者供图

据介绍,这次公布的第七代自动驾驶系统方案的Robotaxi车型拥有100%车规级零部件,自动驾驶套件总成本较前代下降70%,是全球首个基于车规级芯片实现L4级全场景无人驾驶能力的系统方案。

小马智行展台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此次公布的方案中,高达80%以上的供应链是国内厂商,其中重要的激光雷达、芯片、算法等供应商均是上海供应商。这不仅帮助企业可以在相关解决方案中可以大幅降低成本,相关政策和丰富的人才供给,也在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支持,加快技术迭代和投放市场。

无独有偶,本届上海车展上,地平线正式与博世签约达成战略合作:博世将基于地平线征程6B打造新一代多功能摄像头,并基于征程6E/M打造博世纵横辅助驾驶升级版。

据介绍,该平台拥有超过800万像素、具备120°水平可视范围的摄像头,搭载车辆识别距离最远可达300米,为SAE L2级辅助驾驶提供更安全、更舒适的辅助驾驶功能。

界面新闻获悉,目前,该方案已获得捷途、东风、北汽等在内的五家车企定点,首款量产车型将于2025年6月上市。

这场合作中,博世是全球领先的汽车技术与服务供应商博世,在上海建设有全球研发总部,而地平线同样为国内专注智能驾驶领域的人工智能企业,在上海嘉定、临港等地,开展广泛研发创新。

“抱团”研发的背后,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在上海及长三角区域主要城市内,在科创领域的持投入已经形成了“链式反应”,汽车产业链只是其中的显著一环。

以汽车芯片为例,上海的集成电路产业是汽车芯片产业的重要基础。截至2024年,上海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已超过3800亿元,占全国集成电路产业规模的四分之一。2024年1月至11月,上海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达到3155亿元,同比增长20%。依托于此,上海拥有约46家汽车芯片相关企业,涵盖设计、制造、封测等环节。同时,上海科创版上市公司中,涉及汽车芯片设计的企业数量达到110家。

本届车展,上海车展“新面孔”爱芯元智正式发布新一代面向全球市场的车载芯片产品M57系列。据悉,爱芯M57系列芯片在前代产品的基础上实现性能的全面提升:自研爱芯通元NPU算力提高至10TOPS,原生支持混合精度、支持BEV算法;能够让辅助驾驶性能更强大的自研爱芯智眸AI-ISP则针对车载场景进行优化,在各种极端光线条件下提供高清画质,低延迟特性则为后续的规控系统提供可靠的输入。

值得注意的是,爱芯元智本身是一家专注人工智能感知与边缘计算芯片的研发企业,企业总部在宁波,上海是其重要的研发基地之一。

依托长三角区域的科技,爱芯元智创始人、董事长仇肖莘博士表示,作为AI芯片领域佼佼者,爱芯经过多年深耕,在相关领域建立起独特的技术护城河,产品矩阵覆盖辅助驾驶、终端计算、边缘计算等多个领域,并在多个细分市场实现了规模化量产和领先的市场地位。

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汽车产业金融服务专委会秘书长沈颐辰指出,当下,智能驾驶与智慧交通正推动出行方式发生变革,汽车产业不再局限于单纯制造,而是朝着更广阔领域迈进。在此过程中,作为跨行业、跨领域的综合性枢纽型组织,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凭借自身优势资源,构筑平台、汇聚资源,在产业生态建设里持续发挥关键作用。

沈颐辰建议上海围绕汽车与智慧出行助推多元化、结构化生态体系建设,凭借资源整合优势,协同贯通从研发创新、生产制造到场景应用的全链条,推动产业上下游、产学研用多方协作,促进技术成果转化与生态融合发展,助力打造覆盖智能网联、共享出行、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完整产业生态圈。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