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鲁楼观察 | RCEP航线流量下,金海湾商务大厦能否突围?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鲁楼观察 | RCEP航线流量下,金海湾商务大厦能否突围?

说到底,只有当“楼宇”被视为产业生态的活力节点而非终点时,金海湾才能真正激活这片沉睡的工业土地。

文 | 张馨仪

青岛西海岸新区刘公岛路8号,一座总建筑面积3880㎡的商务楼宇正悄然崛起——金海湾商务大厦的规划方案近日通过批前公示,标志着老黄岛油港片区向现代服务业迈出关键一步。然而,在青岛“楼宇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金海湾商务大厦面对的不仅是市场对高端办公空间的需求,更是西海岸存量土地能否真正“活起来”的深层拷问。  

现实数据令人警醒:青岛写字楼市场整体空置率较高,西海岸新区部分商务楼宇入驻率仅50%左右。此外值得关注的是,西海岸新区正推进低效用地盘活,据官方消息,截至2025年4月,全区可招商楼宇达143处,总面积363.28万㎡,项目竞争激烈。

当吊车臂划过油港上空时,人们不禁要问:这块试金石,会磨出火花还是碎屑?

图片来源:摄图网

青岛金海湾商务大厦作为老黄岛油港片区的新建商务地标,以3.99的高容积率和集约化用地模式拔地而起,其车位配置(含31个充电桩)超出地方标准,响应了绿色建筑导向。这些数字背后,是青岛对存量土地集约化开发的积极探索。

然而,数字背后的现实图景更为耐人寻味——项目东侧紧邻油港作业区,西、北侧为油库小区等居住区,南侧靠近老轮渡区域,属老黄岛工业与居住混合带。如此,该项目的推进,就需要充分考虑商务办公需求与工业区固有业态的协调性。 

从交通可达性来看,该项目的确有一定的优势。刘公岛路作为贯通胶州湾隧道与疏港高架的交通要道,在非高峰时段,从项目地出发约30分钟即可直达青岛主城区,这与前往市北CBD等成熟商务区的通勤时间相近。此外,胶州湾第二隧道、淮河路高架快速路以及地铁六号线南延段等规划项目也将预计在未来两年相继落地,提升区域交通优势。

但深入分析周边3公里范围内的产业生态,问题接踵而至:缺乏规模以上商务楼宇支撑,商业配套仅依赖油港小区底商,与西海岸核心商务区形成强烈反差。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金海湾要避免成为又一座“高空置率”楼宇,就必须找到差异化的生存之道。  

近年来,青岛港2024年RCEP航线持续增长,本该为金海湾带来得天独厚的发展机遇。但现实情况是,老黄岛片区以传统港口物流为主,据西海岸新区2025年第一季度商务楼宇招商简报,目前签约入驻的27家企业中,真正具备航运要素配置能力的仅5家,占比不足20%。其余多为货代、报关等传统中介服务机构,高端服务业基础薄弱。不仅与西海岸核心商务区(如灵山湾国合中心)的产业集聚度存在差距;与其直线距离仅8公里的青岛自贸片区,凭借海关特殊监管政策优势和免税购物等配套,吸引了马士基、中远海运等21家世界500强区域总部入驻。真正的航运总部企业是否为了节省30%的租金而牺牲商务效率?在这样的强势竞争者面前,金海湾试图通过“成本优势”分一杯羹的策略显得苍白无力。更关键的是,西海岸新区管委会2025年工作要点已明确将"推动前湾港区与自贸片区政策联动"列为重点任务,这意味着自贸区的政策红利可能进一步扩大,而非均衡分布。

图片来源:摄图网

西海岸“工业用地转商务用地”的地价优惠政策虽然降低了40%的基准地价成本,但《青岛市产业用地监管办法》第二十一条的追责条款,时刻提醒着开发者不能仅满足于政策套利。  

不难看出,金海湾的命运与油港片区整体改造息息相关。其成败本质上是对青岛“城市更新2.0”理念的一次实践检验——能否从简单的“拆旧建新”升级为深度的“产业赋能”。如果仅满足于“工业用地变性”带来的账面收益,它很可能沦为又一座高空置率的商务楼;但若能抓住港口数字化、RCEP深化的历史机遇,仍有可能打造出全国老工业区转型的“青岛样板”。

图片来源:摄图网

总结来看,在RCEP航线流量下,金海湾商务大厦正面临“三重博弈”——与自贸区争总部、与空置率赛跑、与工业基因肉搏。未来几年,三个关键指标值得密切关注:能否引入国际航运企业区域总部、油港环保改造与地铁六号线建设进度、以及数字化产业平台的试点情况。

说到底,只有当“楼宇”被视为产业生态的活力节点而非终点时,金海湾才能真正激活这片沉睡的工业土地。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鲁楼观察 | RCEP航线流量下,金海湾商务大厦能否突围?

说到底,只有当“楼宇”被视为产业生态的活力节点而非终点时,金海湾才能真正激活这片沉睡的工业土地。

文 | 张馨仪

青岛西海岸新区刘公岛路8号,一座总建筑面积3880㎡的商务楼宇正悄然崛起——金海湾商务大厦的规划方案近日通过批前公示,标志着老黄岛油港片区向现代服务业迈出关键一步。然而,在青岛“楼宇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金海湾商务大厦面对的不仅是市场对高端办公空间的需求,更是西海岸存量土地能否真正“活起来”的深层拷问。  

现实数据令人警醒:青岛写字楼市场整体空置率较高,西海岸新区部分商务楼宇入驻率仅50%左右。此外值得关注的是,西海岸新区正推进低效用地盘活,据官方消息,截至2025年4月,全区可招商楼宇达143处,总面积363.28万㎡,项目竞争激烈。

当吊车臂划过油港上空时,人们不禁要问:这块试金石,会磨出火花还是碎屑?

图片来源:摄图网

青岛金海湾商务大厦作为老黄岛油港片区的新建商务地标,以3.99的高容积率和集约化用地模式拔地而起,其车位配置(含31个充电桩)超出地方标准,响应了绿色建筑导向。这些数字背后,是青岛对存量土地集约化开发的积极探索。

然而,数字背后的现实图景更为耐人寻味——项目东侧紧邻油港作业区,西、北侧为油库小区等居住区,南侧靠近老轮渡区域,属老黄岛工业与居住混合带。如此,该项目的推进,就需要充分考虑商务办公需求与工业区固有业态的协调性。 

从交通可达性来看,该项目的确有一定的优势。刘公岛路作为贯通胶州湾隧道与疏港高架的交通要道,在非高峰时段,从项目地出发约30分钟即可直达青岛主城区,这与前往市北CBD等成熟商务区的通勤时间相近。此外,胶州湾第二隧道、淮河路高架快速路以及地铁六号线南延段等规划项目也将预计在未来两年相继落地,提升区域交通优势。

但深入分析周边3公里范围内的产业生态,问题接踵而至:缺乏规模以上商务楼宇支撑,商业配套仅依赖油港小区底商,与西海岸核心商务区形成强烈反差。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金海湾要避免成为又一座“高空置率”楼宇,就必须找到差异化的生存之道。  

近年来,青岛港2024年RCEP航线持续增长,本该为金海湾带来得天独厚的发展机遇。但现实情况是,老黄岛片区以传统港口物流为主,据西海岸新区2025年第一季度商务楼宇招商简报,目前签约入驻的27家企业中,真正具备航运要素配置能力的仅5家,占比不足20%。其余多为货代、报关等传统中介服务机构,高端服务业基础薄弱。不仅与西海岸核心商务区(如灵山湾国合中心)的产业集聚度存在差距;与其直线距离仅8公里的青岛自贸片区,凭借海关特殊监管政策优势和免税购物等配套,吸引了马士基、中远海运等21家世界500强区域总部入驻。真正的航运总部企业是否为了节省30%的租金而牺牲商务效率?在这样的强势竞争者面前,金海湾试图通过“成本优势”分一杯羹的策略显得苍白无力。更关键的是,西海岸新区管委会2025年工作要点已明确将"推动前湾港区与自贸片区政策联动"列为重点任务,这意味着自贸区的政策红利可能进一步扩大,而非均衡分布。

图片来源:摄图网

西海岸“工业用地转商务用地”的地价优惠政策虽然降低了40%的基准地价成本,但《青岛市产业用地监管办法》第二十一条的追责条款,时刻提醒着开发者不能仅满足于政策套利。  

不难看出,金海湾的命运与油港片区整体改造息息相关。其成败本质上是对青岛“城市更新2.0”理念的一次实践检验——能否从简单的“拆旧建新”升级为深度的“产业赋能”。如果仅满足于“工业用地变性”带来的账面收益,它很可能沦为又一座高空置率的商务楼;但若能抓住港口数字化、RCEP深化的历史机遇,仍有可能打造出全国老工业区转型的“青岛样板”。

图片来源:摄图网

总结来看,在RCEP航线流量下,金海湾商务大厦正面临“三重博弈”——与自贸区争总部、与空置率赛跑、与工业基因肉搏。未来几年,三个关键指标值得密切关注:能否引入国际航运企业区域总部、油港环保改造与地铁六号线建设进度、以及数字化产业平台的试点情况。

说到底,只有当“楼宇”被视为产业生态的活力节点而非终点时,金海湾才能真正激活这片沉睡的工业土地。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