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被誉为“中国紧固件之都”,这里生产的紧固件——被誉为“工业之米”——占据全国总产销量的58%,年产量突破700万吨,产品远销全球11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手工作坊到智能工厂,从乡间土路到国际物流网络,永年区用半个世纪的奋斗,书写了一部产业升级的壮阔史诗。
火种:从铁匠铺到产业集群的蜕变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为增加集体收入,永年区临洺关镇的生产队利用农闲时间烧起烘炉,叮叮当当的打铁声此起彼伏。74岁的韩孟奎亲身经历并见证了永年紧固件产业的起步,他回忆道:“当时近一半生产队都在打螺丝,成本低、见效快,是队员们生活的重要经济来源。”
改革的春风为这片土地注入了新活力。80年代,冷镦机的引入让生产迈入机械化时代,家庭作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一张三合板刷上蓝漆,画上螺丝螺母,带上百来件产品就敢闯全国。”作为永年第一批外出开拓市场的“先行者”,魏江元感慨道。敢闯敢拼的“螺丝大军”迅速铺开销售网络,2万余家门店遍布全国,甚至将触角伸向加纳、印度等海外市场。

破局:从价格战到技术创新的突围
野蛮生长的背后,危机悄然浮现。21世纪初,永年紧固件产业陷入“规模大而不强”的困境:企业数量近万家,却普遍存在设备落后、污染严重、低价竞争等问题。“那时产品论斤卖,利润薄如纸。”河北省紧固件协会会长赵毓波坦言。
转机始于2017年。一场环保风暴席卷而来,“散乱污”整治让半数企业面临关停。生死存亡之际,永年区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动产业升级:截至2017年底,取缔紧固件企业5094家,规范生产2096家,符合提升条件办理手续企业1908家。同时,建设了东区数智化产业园、紧固件智慧产业园等产业园区,引导企业入园进区,实现集中生产、集中治污。政府和企业加大对技术研发和设备更新的投入,鼓励企业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部分企业引进智能生产线,实现了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河北太极标准件集团董事长杨建龙感慨:“当时投入七八十万改造设备,心疼得滴血,但现在看来,这是救了整个行业!”
这场变革让永年紧固件脱胎换骨。智能生产线取代了黑烟滚滚的烘炉,中高端产品占比跃升至80%,电力、高铁、航天等领域都用上了“永年造”紧固件。更令人振奋的是,“论颗卖”的高端产品开始以美元、欧元计价,彻底告别“白菜价”时代。



动脉:物流网络织就全球版图
一颗螺丝的旅程,见证着永年与世界的深度连接。十年前,发往新疆的货物运费堪比产品成本,不少订单因此流失。如今,永年已建成覆盖全国的“零担物流网”——小至几十斤的包裹可通过“拼单”隔日达,运费比其他地区低55%。“现在敢拍胸脯承诺客户‘明天到货’!”永年物流协会会长暴利科底气十足。
182家专业物流公司、5000余辆运输车、辐射全国各个县(区)的物流线路……这张物流网不仅托起了永年紧固件,还带动清河羊绒、平乡自行车等周边产业腾飞。更深远的变化在于数字化——智慧物流综合产业园与网络货运平台的搭建,让“拼车发货”效率进一步提升,甚至吸引南方商户将仓库迁至永年。
出海:从洺河畔到世界舞台
如今,永年紧固件产业不仅走出了河北,更是冲出国门、走向了世界,发展之路越走越远。从2017年永年在非洲加纳建立首家海外仓开始,到2022年12月,26家紧固件企业“抱团出海”参加中东(迪拜)五大行业展会,再到2024年2月,第二十届中国·永年标准件厂商联谊会吸引1.7万采购商、成交金额达7.4亿元,永年的紧固件产品向海外迈出了坚定的步伐,远销欧美、中亚、非洲、南美洲等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真正实现了“工业之米”香飘海外。

从“家庭作坊”到“智慧工厂”,从“价格内卷”到“技术领跑”,从“乡土经济”到“全球供应链”,每一步跨越都印证着“创新驱动”与“绿色发展”的深刻内涵。如今,洺河两岸的机器轰鸣声依旧,但奏响的已是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强音。这片土地用半个世纪的坚守与革新证明:即便没有先天优势,只要敢闯敢试、善破善立,“小齿轮”同样能转动“大世界”。
来源:推广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