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山东城市观察 | 华表奖时间:从“天然影棚”到“影视工厂”的青岛跃迁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山东城市观察 | 华表奖时间:从“天然影棚”到“影视工厂”的青岛跃迁

青岛的故事,是光影的故事,更是中国故事,每一部作品都诠释着从“地方名片”到“世界高地”的跨越。

文 | 陈明一

假如时光回溯,你我同处1935年,当你走出青岛火车站,我会带你去隔壁的太平路,坐上联华影片公司《浪淘沙》剧组的汽车,和孙瑜导演聊一聊,与影帝金焰合个影;但现在是2025年,那么请从太平路西行穿越胶州湾隧道,4月27日,第二十届中国电影华表奖颁奖活动将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举行。

图片来源:摄图网

光影百年的梦想

如今,青岛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电影之都”而蜚声世界。当时光回至百年之前,这里发生的光影故事,为城市开启了蹒跚的国际梦。

在市南区中山路与湖北路交界,有一栋德国新文艺复兴风格的建筑,它设计于1899年,建成于1902年,最早为“水兵俱乐部”,现在被辟为“1907光影俱乐部”。1907年9月4日,这里举办了全国首次商业电影放映;2016年,通过权威专家论证,这栋建筑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商业电影院。

1895年电影发明不久,中国便开始了电影放映和拍摄,中国的电影制片厂规模小,影片数量并不少。但影院多为西方人经营,外国影片占据了电影市场,国产影片在包括青岛在内的许多城市,很难打进电影院。

“此前青岛拥有四十余万人口,居华北重要之地位,但没有一家中国人办的电影院,外国在青岛侨民仅两万多人,却有四家电影院。”

1930年,上海的一些电影制片商联合了几位资本家在青岛开办了一家电影院,为国产影片提供阵地。筹备时,电影院名为青岛大戏院,落成前正式定名为山东大戏院,这就是今中国电影院的前身。

1931年12月15日,山东大戏院正式开幕,影后胡蝶专从上海赶来主持剪彩。当年,胡蝶正红,剪彩之前影迷云集,中山路上交通中断。开幕的第一部电影是胡蝶主演的中国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  

因此,上世纪初,留在中山路的记忆是嬉闹的。是夜,无论是欧韵风尚的“水兵俱乐部”,还是雅绅名媛云集的山东大戏院,电影成为串联圈层社交的重要工具。

图片来源:摄图网

属于青岛的光影故事

翻看一些老青岛的照片,旧青岛交通随处可见,气派的高头大马车,油烟滚滚的老爷车,当然,最多的要算是人力车了。上世纪早期的交通工具,也许没有今天这么迅疾舒适,但却独有一份历史的沧桑感,尤其,当车夫们与客居青岛的名人有所交集。

1936年,客居黄县路12号(今骆驼祥子博物馆)的老舍为了准确描写人力车夫,常常沿着黄县路行走,转弯去往车夫扎堆的“东方菜市”附近。他们的疾苦幸福,都是他所关心的。在他心中,一部反映中国旧时劳动人民不易的小说正在酝酿,这便是后来的惊世巨著《骆驼祥子》。而祥子的原型便是旧时青岛的人力车夫。

如今,《骆驼祥子》被搬上了舞台与银幕,成为一段记录历史的影像。有人认为,祥子与虎妞,必定是当年真实存在于青岛的一对悲苦夫妻,但已无法考证。

总之,青岛建置史的“离奇曲折”,以及“红瓦绿树 碧海蓝天”的独特气质,将其与电影深情地捆绑在一起。

三十年代,八大关的梧桐树荫下,中国首部现实主义电影力作《劫后桃花》用胶片定格了一座城的红顶白墙,洪深的剧本在欧陆风情里埋下民族觉醒的种子。当胶片由黑白转为彩色,《海上风暴》让大海的惊涛拍岸化作银幕诗篇,《青春之歌》则在这座“五四”精神的城市刻下了知识分子的人生图谱。

世纪之交的镜头开始追逐城市脉搏,黄渤在《青岛往事》里穿梭于劈柴院烟火,薛家岛见证着《父母爱情》的细水长流,太平山的微风在《送你一朵小红花》里吹拂着青春记忆。从历史叙事到都市镜像,青岛始终在镜头里舒展着山海城交融的独特肌理,当百年老建筑与摩天幕墙在取景框里相遇,这座光影之城正书写着永不落幕的“双城记”。

图片来源:摄图网

走向世界,这是“电影工厂”的底气

时光越百年,2025年,第二十届中国电影华表奖首次走出北京,花落青岛。这一盛事是对青岛影视产业发展的认可。从“电影取景地”向“电影制作地”华丽转身,从红瓦绿树的天然摄影棚到全球领先的工业化影视基地,青岛正以“硬核设施+软性服务”的双重优势,书写中国电影工业化的新篇章。

2013年东方影都启动建设,2018年东方影都影视产业园落成开业,青岛西海岸新区将“影视之都”列为四大国际名片之首,开启了从“取景地”向“制作地”的跃升之路。

灵山湾与藏马山的“双城联动”,成为青岛影视基地的核心引擎。在灵山湾,东方影都影视产业园内,《蛟龙行动》剧组搭建了全球最大的潜艇道具“龙鲸号”,总长度达120米;藏马山影视城则还原了《封神三部曲》中900万平方米的西岐古城,50余座标志性建筑重现商周史诗……

在东方影都影视产业园,这里拥有40个国际标准摄影棚、国内首个影视虚拟化制作平台,以及“穹顶光场”微米级面部扫描系统,为科幻与重工业大片提供技术支撑。

目前,青岛影视基地已孵化出《流浪地球》系列、《热辣滚烫》等票房爆款,成为中国电影市场的“压舱石”。2025年春节档,《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与《蛟龙行动》联袂登场,前者以神话史诗探索东方美学,后者以核潜艇题材填补类型空白,展现了青岛制作的多维创造力。

然而青岛影视产业的崛起,离不开政策创新与服务的精准赋能。

青岛推出“影视政策3.0版”,通过模块化、可叠加的奖励机制,最高可为院线电影第一出品方提供3480万元扶持。截至2025年,已累计为青岛影视基地内企业发放补贴资金超2亿元。政策的灵活性与前瞻性还体现在对微短剧、数字影棚等新兴业态的支持上,如北方微短剧基地的运营,为行业提供了“长短兼容”的创作空间。

图片来源:摄图网

青岛首创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整合33项公共服务内容,涵盖企业注册到场景协调。《流浪地球3》剧组在藏马山拍摄时,影视产业发展中心通过专属服务群快速解决沟通难题,大幅提升效率。“摄影棚还是那些摄影棚,但很多基建已经跟以前不一样了,管理也不一样了,服务特别人性化,现在对我们剧组的照顾更到位了。”《流浪地球3》主演吴京说。

华表奖的落户,是青岛影视产业发展的里程碑事件。作为中国电影三大奖项之一,华表奖首次离京落地青岛,既是对其“电影之都”地位的认可,也为城市注入新动能。

如今,《高标准建设青岛影视基地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提出的“六大工程”,涵盖数字赋能、人才汇聚、品牌塑造等领域,目标直指世界级影视工业化基地。

可以说,华表奖吸引了全球电影从业者的目光,青岛借此展示其从拍摄到制作、从技术到服务的全产业链能力。正如《行动计划》所擘画的,青岛将以“科技影都”“数字影都”为核心竞争力,力争2026年成为国家电影产业创新示范基地,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100亿元。

与此同时,青岛的乡村影视资源也在释放潜力。《温暖的味道》取景地后石沟村、《无形猎手》拍摄地青山湖影视基地,将乡村振兴与影视创作深度融合,形成“山海载乡愁”的文化表达。这种城乡联动的多元生态,为青岛影视产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叙事空间。

从《流浪地球》的科幻想象到《蛟龙行动》的硬核科技,从八大关的文艺街景到藏马山的工业巨制,青岛正以“新质生产力”重塑中国电影的未来。

华表奖的璀璨星光,不仅照亮了这座城市的影视梦想,更预示着中国电影工业在全球版图上的新坐标。青岛的故事,是光影的故事,更是中国故事,每一部作品都诠释着从“地方名片”到“世界高地”的跨越。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山东城市观察 | 华表奖时间:从“天然影棚”到“影视工厂”的青岛跃迁

青岛的故事,是光影的故事,更是中国故事,每一部作品都诠释着从“地方名片”到“世界高地”的跨越。

文 | 陈明一

假如时光回溯,你我同处1935年,当你走出青岛火车站,我会带你去隔壁的太平路,坐上联华影片公司《浪淘沙》剧组的汽车,和孙瑜导演聊一聊,与影帝金焰合个影;但现在是2025年,那么请从太平路西行穿越胶州湾隧道,4月27日,第二十届中国电影华表奖颁奖活动将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举行。

图片来源:摄图网

光影百年的梦想

如今,青岛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电影之都”而蜚声世界。当时光回至百年之前,这里发生的光影故事,为城市开启了蹒跚的国际梦。

在市南区中山路与湖北路交界,有一栋德国新文艺复兴风格的建筑,它设计于1899年,建成于1902年,最早为“水兵俱乐部”,现在被辟为“1907光影俱乐部”。1907年9月4日,这里举办了全国首次商业电影放映;2016年,通过权威专家论证,这栋建筑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商业电影院。

1895年电影发明不久,中国便开始了电影放映和拍摄,中国的电影制片厂规模小,影片数量并不少。但影院多为西方人经营,外国影片占据了电影市场,国产影片在包括青岛在内的许多城市,很难打进电影院。

“此前青岛拥有四十余万人口,居华北重要之地位,但没有一家中国人办的电影院,外国在青岛侨民仅两万多人,却有四家电影院。”

1930年,上海的一些电影制片商联合了几位资本家在青岛开办了一家电影院,为国产影片提供阵地。筹备时,电影院名为青岛大戏院,落成前正式定名为山东大戏院,这就是今中国电影院的前身。

1931年12月15日,山东大戏院正式开幕,影后胡蝶专从上海赶来主持剪彩。当年,胡蝶正红,剪彩之前影迷云集,中山路上交通中断。开幕的第一部电影是胡蝶主演的中国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  

因此,上世纪初,留在中山路的记忆是嬉闹的。是夜,无论是欧韵风尚的“水兵俱乐部”,还是雅绅名媛云集的山东大戏院,电影成为串联圈层社交的重要工具。

图片来源:摄图网

属于青岛的光影故事

翻看一些老青岛的照片,旧青岛交通随处可见,气派的高头大马车,油烟滚滚的老爷车,当然,最多的要算是人力车了。上世纪早期的交通工具,也许没有今天这么迅疾舒适,但却独有一份历史的沧桑感,尤其,当车夫们与客居青岛的名人有所交集。

1936年,客居黄县路12号(今骆驼祥子博物馆)的老舍为了准确描写人力车夫,常常沿着黄县路行走,转弯去往车夫扎堆的“东方菜市”附近。他们的疾苦幸福,都是他所关心的。在他心中,一部反映中国旧时劳动人民不易的小说正在酝酿,这便是后来的惊世巨著《骆驼祥子》。而祥子的原型便是旧时青岛的人力车夫。

如今,《骆驼祥子》被搬上了舞台与银幕,成为一段记录历史的影像。有人认为,祥子与虎妞,必定是当年真实存在于青岛的一对悲苦夫妻,但已无法考证。

总之,青岛建置史的“离奇曲折”,以及“红瓦绿树 碧海蓝天”的独特气质,将其与电影深情地捆绑在一起。

三十年代,八大关的梧桐树荫下,中国首部现实主义电影力作《劫后桃花》用胶片定格了一座城的红顶白墙,洪深的剧本在欧陆风情里埋下民族觉醒的种子。当胶片由黑白转为彩色,《海上风暴》让大海的惊涛拍岸化作银幕诗篇,《青春之歌》则在这座“五四”精神的城市刻下了知识分子的人生图谱。

世纪之交的镜头开始追逐城市脉搏,黄渤在《青岛往事》里穿梭于劈柴院烟火,薛家岛见证着《父母爱情》的细水长流,太平山的微风在《送你一朵小红花》里吹拂着青春记忆。从历史叙事到都市镜像,青岛始终在镜头里舒展着山海城交融的独特肌理,当百年老建筑与摩天幕墙在取景框里相遇,这座光影之城正书写着永不落幕的“双城记”。

图片来源:摄图网

走向世界,这是“电影工厂”的底气

时光越百年,2025年,第二十届中国电影华表奖首次走出北京,花落青岛。这一盛事是对青岛影视产业发展的认可。从“电影取景地”向“电影制作地”华丽转身,从红瓦绿树的天然摄影棚到全球领先的工业化影视基地,青岛正以“硬核设施+软性服务”的双重优势,书写中国电影工业化的新篇章。

2013年东方影都启动建设,2018年东方影都影视产业园落成开业,青岛西海岸新区将“影视之都”列为四大国际名片之首,开启了从“取景地”向“制作地”的跃升之路。

灵山湾与藏马山的“双城联动”,成为青岛影视基地的核心引擎。在灵山湾,东方影都影视产业园内,《蛟龙行动》剧组搭建了全球最大的潜艇道具“龙鲸号”,总长度达120米;藏马山影视城则还原了《封神三部曲》中900万平方米的西岐古城,50余座标志性建筑重现商周史诗……

在东方影都影视产业园,这里拥有40个国际标准摄影棚、国内首个影视虚拟化制作平台,以及“穹顶光场”微米级面部扫描系统,为科幻与重工业大片提供技术支撑。

目前,青岛影视基地已孵化出《流浪地球》系列、《热辣滚烫》等票房爆款,成为中国电影市场的“压舱石”。2025年春节档,《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与《蛟龙行动》联袂登场,前者以神话史诗探索东方美学,后者以核潜艇题材填补类型空白,展现了青岛制作的多维创造力。

然而青岛影视产业的崛起,离不开政策创新与服务的精准赋能。

青岛推出“影视政策3.0版”,通过模块化、可叠加的奖励机制,最高可为院线电影第一出品方提供3480万元扶持。截至2025年,已累计为青岛影视基地内企业发放补贴资金超2亿元。政策的灵活性与前瞻性还体现在对微短剧、数字影棚等新兴业态的支持上,如北方微短剧基地的运营,为行业提供了“长短兼容”的创作空间。

图片来源:摄图网

青岛首创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整合33项公共服务内容,涵盖企业注册到场景协调。《流浪地球3》剧组在藏马山拍摄时,影视产业发展中心通过专属服务群快速解决沟通难题,大幅提升效率。“摄影棚还是那些摄影棚,但很多基建已经跟以前不一样了,管理也不一样了,服务特别人性化,现在对我们剧组的照顾更到位了。”《流浪地球3》主演吴京说。

华表奖的落户,是青岛影视产业发展的里程碑事件。作为中国电影三大奖项之一,华表奖首次离京落地青岛,既是对其“电影之都”地位的认可,也为城市注入新动能。

如今,《高标准建设青岛影视基地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提出的“六大工程”,涵盖数字赋能、人才汇聚、品牌塑造等领域,目标直指世界级影视工业化基地。

可以说,华表奖吸引了全球电影从业者的目光,青岛借此展示其从拍摄到制作、从技术到服务的全产业链能力。正如《行动计划》所擘画的,青岛将以“科技影都”“数字影都”为核心竞争力,力争2026年成为国家电影产业创新示范基地,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100亿元。

与此同时,青岛的乡村影视资源也在释放潜力。《温暖的味道》取景地后石沟村、《无形猎手》拍摄地青山湖影视基地,将乡村振兴与影视创作深度融合,形成“山海载乡愁”的文化表达。这种城乡联动的多元生态,为青岛影视产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叙事空间。

从《流浪地球》的科幻想象到《蛟龙行动》的硬核科技,从八大关的文艺街景到藏马山的工业巨制,青岛正以“新质生产力”重塑中国电影的未来。

华表奖的璀璨星光,不仅照亮了这座城市的影视梦想,更预示着中国电影工业在全球版图上的新坐标。青岛的故事,是光影的故事,更是中国故事,每一部作品都诠释着从“地方名片”到“世界高地”的跨越。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