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刘骥翱
黑龙江省财政厅近日印发《黑龙江省财政支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通过强化财政政策引导、聚焦重点行业降碳、提升生态碳汇能力三大抓手,将生态资源禀赋转化为绿色发展动能。这一政策体系的完善,标志着黑龙江在“双碳”目标下的系统性布局进入加速实施阶段,为区域经济低碳转型与产业升级提供了明确赛道。
赛道一:生态补偿4亿+政府采购99%覆盖率,政策链制造增量市场
《实施意见》通过横向生态补偿、税收优惠、绿色采购等政策组合拳,构建起“激励+约束”的财政引导机制。近三年省内生态补偿资金清算规模达4亿元,有效调动市县生态治理积极性,倒逼地方政府从“被动治理”转向“主动创优”。2024年上半年数据显示,全省政府采购节能、环保产品占比均超99%,电子卖场节能节水产品标识覆盖近万件,政策对市场需求的引导效应显著。 这一机制将催生节能环保技术、设备和服务需求增长,吸引清洁技术企业落户黑龙江,形成绿色产业链集群。例如,环保设备制造、智慧能源管理等细分领域有望获得增量市场。此外,横向补偿机制或推动松花江、大小兴安岭等重点流域和生态功能区形成跨区域治理合作,衍生生态修复工程、碳监测技术等新业态。
秸秆变“黑金”、钢铁厂玩转数字化:节能服务产业规模将突破百亿元
黑龙江依托黑土地保护和农业固碳优势,将农业绿色发展作为“双碳”经济突破口。政策明确支持黑土地保护性耕作、秸秆综合利用等技术应用,强化农业碳汇功能。工业领域则聚焦住房、交通、能源等高耗能行业节能改造,2022—2023年全省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6.1%,降幅领先全国6.6个百分点,能效提升已转化为实际减排效益。 农业固碳技术商业化(如生物炭土壤改良、精准施肥系统)将开辟农业科技新赛道,而寒地冰雪产业与低碳旅游结合,可打造“零碳冰雪经济”IP。工业领域,钢铁、建材等高碳行业通过低碳技改释放升级需求,数字化能效管理平台、工业余热回收等解决方案提供商将迎来市场机遇。据测算,若全省单位GDP能耗保持年均3%降速,到2030年可带动节能服务产业规模突破百亿元。
森林呼吸都能变现的碳汇经济学:年收益30亿的“空气生意”
黑龙江通过修复废弃矿山、推进“三北”防护林工程等生态工程,持续提升森林、草原、湿地碳汇能力。2023年全省生态质量指数达70.67(国家一类标准),10个生态文明示范区、4个“两山”基地的建成,为碳汇资源资产化奠定基础。森林蓄积量增长与草原湿地修复不仅增强碳汇储备,更为未来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提供潜在标的。 黑龙江有望成为东北地区碳汇项目开发高地。以森林碳汇为例,若按现行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价格60元/吨估算,全省森林年固碳量超5000万吨的潜力可创造约30亿元/年的碳汇收益。此外,生态修复工程与生态旅游、康养产业融合,可形成“碳汇+”复合型商业模式,如碳汇研学、碳中和民宿等创新业态。
黑龙江“双碳”新政的实质,是通过财政杠杆打通“生态资源—碳资产—产业价值”的转化通道。在生态优势加持下,传统产业绿色转型、新兴低碳产业集聚、碳汇经济价值释放三大机遇叠加,有望使黑龙江从能源资源大省蜕变为中国北方“双碳”经济示范省。这一进程不仅关乎区域经济结构优化,更将为寒地省份探索低碳发展路径提供“龙江样本”。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