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时评 | 华表奖花落青岛:这是国产电影工业化的新叙事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时评 | 华表奖花落青岛:这是国产电影工业化的新叙事

这座将电影基因写入城市DNA的“造梦之都”,正以硬核实力改写中国电影的全球坐标。

文 | 周涛

4月27日,青岛西海岸新区星光岛上,海风裹挟着港口码头的轰鸣声与银幕光影的迷离感,将青岛推向了中国电影工业化的潮头。

第二十届中国电影华表奖首次“出京”,落地青岛西海岸新区,这一选择绝非偶然,而是与中国电影工业化发展的时代浪潮高度同频。

图片来源:摄图网

硬核技术重塑电影生产范式

所谓的电影工业化,是指将现代工业生产的标准化、流程化、专业化等特征引入电影制作体系,通过科学管理、技术赋能和分工协作,实现电影生产的高效性、稳定性和可复制性。其核心在于通过系统性革新改变传统作坊式拍摄模式,提升电影产业整体竞争力。

电影工业化发源于好莱坞,反过来帮助好莱坞建立了全球最大的电影产业链。对于中国来说,具有本土特色的电影工业化模式是推动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关键。

近些年来,通过《流浪地球》《封神》《刺杀小说家》等项目的实践,中国正在探索本土电影工业化模式,但距离好莱坞的成熟体系仍有差距。

而作为中国首个“世界电影之都”,青岛以十年磨一剑的定力,构建起从硬件设施到产业生态的完整电影工业化体系,成为国产电影从“作坊式生产”迈向“精密工业”的缩影。

青岛电影工业化的基石,是一座对标好莱坞的“硬核引擎”——东方影都影视产业园。这座占地达到170万平米的影视基地,拥有40个国际标准摄影棚、32个置景车间、全球最大的万米单体摄影棚及亚洲最大室内水下拍摄中心。其高规格设施不仅填补了中国重工业电影拍摄的空白,更成为《流浪地球》系列太空舱、《封神》三部曲西岐城等史诗级场景的诞生地。

图片来源:摄图网

技术迭代则是青岛工业化的另一张王牌。虚拟拍摄、动作捕捉、微米级面部扫描系统“穹顶光场”等硬科技,将传统拍摄效率提升至新维度。《流浪地球2》利用虚拟预演系统生成2.5小时预演片,优化拍摄流程,使特效镜头修改迭代达249版,制作效率显著提升。而《封神》中雷震子的生物特效设计,融合传统神话与生物科技,标志着国产电影在数字角色领域的突破。这种“技术——场景——内容”的闭环,让青岛成为科幻、奇幻等重工业类型片的“首选造梦地”。

从末那众合的特效化妆到希娜魔夫的冷兵器复刻,从九洲光电的LED技术到海发影视的非洲场景搭建,青岛已形成覆盖美术置景、虚拟拍摄、衍生开发的千家企业集群,使《万里归途》的“北非城镇”、《蛟龙行动》的“龙鲸号潜艇”等复杂场景实现本地化全流程制作。

良性生态驱动国产电影攀新

电影工业化绝非摄影棚的简单堆砌,而是产业链的精密咬合。青岛通过“链长制”招商模式,精准补全从前期开发到衍生品落地的全链条的缺口。

截至2025年,青岛影视基地已集聚影视企业超1000家,涵盖华谊兄弟、爱奇艺北方总部等出品方,末那众合、希娜魔夫等顶尖特效团队,以及阿里帧享影棚等数字技术供应商。这种集聚效应催生了“供应商联盟”模式,《万里归途》中1:1复刻的非洲小城由本土团队完成,《流浪地球2》的实时渲染依赖影都虚拟化平台,剧组无需跨城协调即可实现全流程协作。

青岛电影工业化的跃升,离不开政策矩阵的精准发力。省、市、区三级叠加的扶持体系,以“模块化+可叠加”方式,形成“制作补贴+税收优惠+暖心帮扶”组合拳。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快推动广电视听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大力支持青岛东方影都、北方微短剧基地(藏马山)做大做强。青岛西海岸新区则制订出台《青岛影视基地高标准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等系列行动方案,成立青岛影视基地高标准建设领导小组、影视文化重点产业链专班,推动影视产业发展。

不仅如此,青岛西海岸还相继设立东方影都影视发展基金、灵山湾影视文化产业专项资金,以真金白银扶持影视企业和剧组项目。

院线电影第一出品方可获得扶持3480万元,电视剧第一出品方可获得扶持3030万元,网络剧第一出品方可获得扶持1874万元,网络电影第一出品方可获得扶持1824万元,短剧第一出品方可获得扶持1274万元,其他微短剧第一出品方可获得最高扶持150万元……青岛真金白银的投入,吸引了博纳影业、开心麻花等头部企业落户。

制度创新则体现在服务体系的革新。全国首个地方影视服务中心提供33项“一站式”服务,实现企业注册、场景协调、审批协办的“一窗通办”。“剧组不收工、园区不打烊”的24小时响应机制,更是以全周期护航能力重塑影视工业化标准。

图片来源:摄图网

华表奖的“青岛选择”,是国家对电影工业化成果的权威认证。过去五届华表奖中,《流浪地球》《刺杀小说家》等多部“青岛制造”影片斩获近十余项大奖,其获奖类别集中于摄影、美术、特效等工业化指标。这与中国电影从“叙事驱动”向“技术+叙事双轮驱动”转型的战略高度契合。

更深层的意义在于,青岛模式打破了影视资源的传统地缘格局。当京津冀、长三角影视圈趋于饱和,青岛凭借3小时经济圈区位优势,承接中影、华谊等数百家企业的产业转移,逐渐成长为中国影视行业新高地。

当华表奖杯映照灵山湾的夜色,青岛已不再仅是“红瓦绿树 碧海蓝天”的初级印象。这座将电影基因写入城市DNA的“造梦之都”,正以硬核实力改写中国电影的全球坐标。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时评 | 华表奖花落青岛:这是国产电影工业化的新叙事

这座将电影基因写入城市DNA的“造梦之都”,正以硬核实力改写中国电影的全球坐标。

文 | 周涛

4月27日,青岛西海岸新区星光岛上,海风裹挟着港口码头的轰鸣声与银幕光影的迷离感,将青岛推向了中国电影工业化的潮头。

第二十届中国电影华表奖首次“出京”,落地青岛西海岸新区,这一选择绝非偶然,而是与中国电影工业化发展的时代浪潮高度同频。

图片来源:摄图网

硬核技术重塑电影生产范式

所谓的电影工业化,是指将现代工业生产的标准化、流程化、专业化等特征引入电影制作体系,通过科学管理、技术赋能和分工协作,实现电影生产的高效性、稳定性和可复制性。其核心在于通过系统性革新改变传统作坊式拍摄模式,提升电影产业整体竞争力。

电影工业化发源于好莱坞,反过来帮助好莱坞建立了全球最大的电影产业链。对于中国来说,具有本土特色的电影工业化模式是推动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关键。

近些年来,通过《流浪地球》《封神》《刺杀小说家》等项目的实践,中国正在探索本土电影工业化模式,但距离好莱坞的成熟体系仍有差距。

而作为中国首个“世界电影之都”,青岛以十年磨一剑的定力,构建起从硬件设施到产业生态的完整电影工业化体系,成为国产电影从“作坊式生产”迈向“精密工业”的缩影。

青岛电影工业化的基石,是一座对标好莱坞的“硬核引擎”——东方影都影视产业园。这座占地达到170万平米的影视基地,拥有40个国际标准摄影棚、32个置景车间、全球最大的万米单体摄影棚及亚洲最大室内水下拍摄中心。其高规格设施不仅填补了中国重工业电影拍摄的空白,更成为《流浪地球》系列太空舱、《封神》三部曲西岐城等史诗级场景的诞生地。

图片来源:摄图网

技术迭代则是青岛工业化的另一张王牌。虚拟拍摄、动作捕捉、微米级面部扫描系统“穹顶光场”等硬科技,将传统拍摄效率提升至新维度。《流浪地球2》利用虚拟预演系统生成2.5小时预演片,优化拍摄流程,使特效镜头修改迭代达249版,制作效率显著提升。而《封神》中雷震子的生物特效设计,融合传统神话与生物科技,标志着国产电影在数字角色领域的突破。这种“技术——场景——内容”的闭环,让青岛成为科幻、奇幻等重工业类型片的“首选造梦地”。

从末那众合的特效化妆到希娜魔夫的冷兵器复刻,从九洲光电的LED技术到海发影视的非洲场景搭建,青岛已形成覆盖美术置景、虚拟拍摄、衍生开发的千家企业集群,使《万里归途》的“北非城镇”、《蛟龙行动》的“龙鲸号潜艇”等复杂场景实现本地化全流程制作。

良性生态驱动国产电影攀新

电影工业化绝非摄影棚的简单堆砌,而是产业链的精密咬合。青岛通过“链长制”招商模式,精准补全从前期开发到衍生品落地的全链条的缺口。

截至2025年,青岛影视基地已集聚影视企业超1000家,涵盖华谊兄弟、爱奇艺北方总部等出品方,末那众合、希娜魔夫等顶尖特效团队,以及阿里帧享影棚等数字技术供应商。这种集聚效应催生了“供应商联盟”模式,《万里归途》中1:1复刻的非洲小城由本土团队完成,《流浪地球2》的实时渲染依赖影都虚拟化平台,剧组无需跨城协调即可实现全流程协作。

青岛电影工业化的跃升,离不开政策矩阵的精准发力。省、市、区三级叠加的扶持体系,以“模块化+可叠加”方式,形成“制作补贴+税收优惠+暖心帮扶”组合拳。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快推动广电视听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大力支持青岛东方影都、北方微短剧基地(藏马山)做大做强。青岛西海岸新区则制订出台《青岛影视基地高标准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等系列行动方案,成立青岛影视基地高标准建设领导小组、影视文化重点产业链专班,推动影视产业发展。

不仅如此,青岛西海岸还相继设立东方影都影视发展基金、灵山湾影视文化产业专项资金,以真金白银扶持影视企业和剧组项目。

院线电影第一出品方可获得扶持3480万元,电视剧第一出品方可获得扶持3030万元,网络剧第一出品方可获得扶持1874万元,网络电影第一出品方可获得扶持1824万元,短剧第一出品方可获得扶持1274万元,其他微短剧第一出品方可获得最高扶持150万元……青岛真金白银的投入,吸引了博纳影业、开心麻花等头部企业落户。

制度创新则体现在服务体系的革新。全国首个地方影视服务中心提供33项“一站式”服务,实现企业注册、场景协调、审批协办的“一窗通办”。“剧组不收工、园区不打烊”的24小时响应机制,更是以全周期护航能力重塑影视工业化标准。

图片来源:摄图网

华表奖的“青岛选择”,是国家对电影工业化成果的权威认证。过去五届华表奖中,《流浪地球》《刺杀小说家》等多部“青岛制造”影片斩获近十余项大奖,其获奖类别集中于摄影、美术、特效等工业化指标。这与中国电影从“叙事驱动”向“技术+叙事双轮驱动”转型的战略高度契合。

更深层的意义在于,青岛模式打破了影视资源的传统地缘格局。当京津冀、长三角影视圈趋于饱和,青岛凭借3小时经济圈区位优势,承接中影、华谊等数百家企业的产业转移,逐渐成长为中国影视行业新高地。

当华表奖杯映照灵山湾的夜色,青岛已不再仅是“红瓦绿树 碧海蓝天”的初级印象。这座将电影基因写入城市DNA的“造梦之都”,正以硬核实力改写中国电影的全球坐标。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