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思必驰IPO被否后再次闯关科创板,曾三年亏逾7亿元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思必驰IPO被否后再次闯关科创板,曾三年亏逾7亿元

这家曾因持续亏损与业绩预测合理性存疑而折戟科创板的人工智能企业,在首次IPO被否近两年后,再次向资本市场发起冲击。此次辅导机构仍为中信证券。

图片来源: 图虫创意

2025年4月25日,思必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思必驰”)向江苏证监局提交IPO辅导备案申请,正式启动科创板二次闯关。这家曾因持续亏损与业绩预测合理性存疑而折戟科创板的人工智能企业,在首次IPO被否近两年后,再次向资本市场发起冲击。此次辅导机构仍为中信证券。

回溯至2023年5月9日,思必驰首次冲刺科创板时遭遇“滑铁卢”。上交所上市委审议结果显示,公司未能充分说明未来四年营收复合增长率的预测合理性,且未充分揭示上市前净资产为负的风险,最终被终止审核。彼时招股书披露,2020年至2022年,思必驰归母净利润累计亏损达7.42亿元,经营性现金流连续三年为负(-2.11亿/-2.63亿/-2.60亿),2023年一季度亏损进一步扩大至6909万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权益较2022年末下降36.36%至9334万元。更令监管质疑的是,公司预测2022—2026年智能汽车业务收入将从1.03亿元增至6.3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58.95%,要求进一步说明公司预测未来四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的合理性和审慎性。

时隔两年重启IPO,思必驰试图以技术突破与场景落地重塑市场信心。然而,扭亏难题仍是悬顶之剑。尽管思必驰未公开最新财务数据,但此前招股书显示,2020—2022年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超80%,期间各类费用率高达173%-185%,巨额投入导致持续失血。即便2023年后营收有所增长,叠加百度、云知声等对手挤压,盈利前景仍不明朗。更值得警惕的是,公司此前预测的2026年扭亏假设依赖于“IPO募资到位”等条件,而前次被否导致该前提落空,如今重启上市能否补足资金缺口尚存变数。

市场格局的挑战亦不容忽视。尽管DFM-2大模型为其注入新叙事,但行业竞争已从单一技术比拼转向生态构建,思必驰在标准化产品推广与规模壁垒形成上仍显乏力。此外,股东层面的变动暗流涌动:“阿里系”近年持续减持,2024年两轮融资引入的产业基金与国资虽带来资源加持,但股权稀释与治理结构变化或影响长期战略稳定性。

对于此次IPO闯关,业内人士评价呈现分化。支持者认为,监管层2024年以来明确支持未盈利科技企业科创板上市,叠加AI行业政策暖风,思必驰或迎来最佳窗口期。谨慎派则指出,公司核心技术的“硬科技”属性仍待验证,专利多依赖外部合作研发,且营收增速若未达此前预测,可能再度触发监管对成长性的质疑。中信证券能否协助其修复信披瑕疵、夯实估值逻辑,将成为闯关成败的关键。

从剑桥实验室走出的思必驰,历经18年技术沉淀与资本洗礼,此刻正站在命运交叉点。二次IPO不仅关乎一家AI独角兽的资本化救赎,更折射出注册制下未盈利科技企业的上市生态变迁——当技术创新与商业回报的平衡木愈发狭窄,思必驰的“破局之战”或将为中国硬科技企业的资本化路径提供新的注脚。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如需转载请联系:youlianyunpindao@163.com
以上内容与数据仅供参考,与界面有连云频道立场无关,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思必驰IPO被否后再次闯关科创板,曾三年亏逾7亿元

这家曾因持续亏损与业绩预测合理性存疑而折戟科创板的人工智能企业,在首次IPO被否近两年后,再次向资本市场发起冲击。此次辅导机构仍为中信证券。

图片来源: 图虫创意

2025年4月25日,思必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思必驰”)向江苏证监局提交IPO辅导备案申请,正式启动科创板二次闯关。这家曾因持续亏损与业绩预测合理性存疑而折戟科创板的人工智能企业,在首次IPO被否近两年后,再次向资本市场发起冲击。此次辅导机构仍为中信证券。

回溯至2023年5月9日,思必驰首次冲刺科创板时遭遇“滑铁卢”。上交所上市委审议结果显示,公司未能充分说明未来四年营收复合增长率的预测合理性,且未充分揭示上市前净资产为负的风险,最终被终止审核。彼时招股书披露,2020年至2022年,思必驰归母净利润累计亏损达7.42亿元,经营性现金流连续三年为负(-2.11亿/-2.63亿/-2.60亿),2023年一季度亏损进一步扩大至6909万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权益较2022年末下降36.36%至9334万元。更令监管质疑的是,公司预测2022—2026年智能汽车业务收入将从1.03亿元增至6.3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58.95%,要求进一步说明公司预测未来四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的合理性和审慎性。

时隔两年重启IPO,思必驰试图以技术突破与场景落地重塑市场信心。然而,扭亏难题仍是悬顶之剑。尽管思必驰未公开最新财务数据,但此前招股书显示,2020—2022年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超80%,期间各类费用率高达173%-185%,巨额投入导致持续失血。即便2023年后营收有所增长,叠加百度、云知声等对手挤压,盈利前景仍不明朗。更值得警惕的是,公司此前预测的2026年扭亏假设依赖于“IPO募资到位”等条件,而前次被否导致该前提落空,如今重启上市能否补足资金缺口尚存变数。

市场格局的挑战亦不容忽视。尽管DFM-2大模型为其注入新叙事,但行业竞争已从单一技术比拼转向生态构建,思必驰在标准化产品推广与规模壁垒形成上仍显乏力。此外,股东层面的变动暗流涌动:“阿里系”近年持续减持,2024年两轮融资引入的产业基金与国资虽带来资源加持,但股权稀释与治理结构变化或影响长期战略稳定性。

对于此次IPO闯关,业内人士评价呈现分化。支持者认为,监管层2024年以来明确支持未盈利科技企业科创板上市,叠加AI行业政策暖风,思必驰或迎来最佳窗口期。谨慎派则指出,公司核心技术的“硬科技”属性仍待验证,专利多依赖外部合作研发,且营收增速若未达此前预测,可能再度触发监管对成长性的质疑。中信证券能否协助其修复信披瑕疵、夯实估值逻辑,将成为闯关成败的关键。

从剑桥实验室走出的思必驰,历经18年技术沉淀与资本洗礼,此刻正站在命运交叉点。二次IPO不仅关乎一家AI独角兽的资本化救赎,更折射出注册制下未盈利科技企业的上市生态变迁——当技术创新与商业回报的平衡木愈发狭窄,思必驰的“破局之战”或将为中国硬科技企业的资本化路径提供新的注脚。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