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宇树机器人租不出去了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宇树机器人租不出去了

人形机器人的冷与热。

图片来源|界面图库

文丨镜相工作室 黄依婷

编辑丨卢枕

2025开年,宇树机器人成为最忙“打工人”。央视春晚上的一场扭秧歌表演,把这个“人模人样”的大铁块捧上了“顶流”宝座,渴望流量的商场、展会、品牌争相“邀请”它站台,哪怕只是走上两步也能收获不少关注。

人形机器人租赁在这样的需求下爆发。2月,第一批拿到宇树G1的老板们,以1.5万元一天的价格对外出租,供不应求,一个星期回本,半个月赚了二十几万,档期排到了5月份。

在当时看来,这几乎是一本万利的生意,徐冲也想分一杯羹。3月,他先后订购了一台宇树G1和两台众擎PM01,前者5月上中旬到货,后者7月到货。

让徐冲感到不安的是,两个月过去,人形机器人租赁市场仿佛在萎缩,需求并没有他想象的那么多。3月至今,在他试探性发出宇树G1租赁广告后,联系他的买家屈指可数,即使有妇女节、清明节、劳动节等节假日,3-4月真正达成的订单(包括5月的预订单)不过三四单。无奈没有现货,他把这些订单介绍给了同行。

新鲜感逐渐褪去,宇树机器人好像租不出去了。热潮起落的背后,人们发现,人形机器人能做的事情太少,离真正走入人们的生活,还太过遥远。

作为噱头的宇树机器人

身着东北大花袄,旋转、跳跃、丢手绢,人形机器人第一次出现在普罗大众面前,便是站在央视春晚的舞台上,台前的灵活舞动和幕后的笨拙可爱都成为网友讨论的焦点。

3月1日,杭州某商场和宇树科技合作办了一场线下活动,机器人和机器狗都出现在现场。当天,商场内人满为患,都期待和宇树机器人握握手;中庭之外,楼上的围栏处也趴着看热闹的顾客。第二天,周日,没赶上前一天参加活动的顾客有些遗憾,给商场留言说:“今天没有活动了,两个大厅都空空的。”

“能不能联系上宇树一起做营销策划?”年后复工,小森就收到了品牌客户的消息。她做了十年的广告生意,追着热点出创意是广告人的基本素养。

客户的需求让小森看到了商机。她联系上有人形机器人二次开发能力的合作伙伴,双方成立了一家合资公司,杭州舟可行科技有限公司,采购了5台可二次开发的宇树G1-U2人形机器人,每台24.9万元,对外出租的价格定在了一天2万元左右。

一个多月过去,找上门来的客户不断。他们大多是学校、商场、景区、会展公司,把人形机器人租过去站站台,和人握握手,就能博得不少眼球,吸引一波人流。

小森公司的优势在于,采购的宇树G1-U2可供二次开发。有客户拿着春晚表演的视频问她,能不能让机器人跳支舞,小森转达给负责开发的团队,一个多月后,机器人学会了;还有的客户想让机器人喝口水、送稿子、剪彩,这些简单的操作经过调试后基本都能满足。

在引流效果这方面,几乎没有客户是不满意的。“它站在那里就挺新鲜的。”小森说。4月中旬,4台机器人五一假期的档期已经预定出去了,价格是日常价格的两倍。

舆论场的情绪烘托之下,宇树机器人带火了整个人形机器人行业。CVSource投中数据显示,截至3月29日,2025年以来机器人赛道的融资事件数已经达到了102起,远超去年同期的75起;其中涉及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机器人的融资超过20起,去年同期只有不到10起。

4月19日举办的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又添了把柴。截至4月30日,A股人形机器人板块(BK1184)今年已上涨32.3%。

没有回头客的生意

4月,尽管宇树机器人的引流效果仍然奏效,但复购率极其有限。偶有几单复购的都是展会客户,用人形机器人在不同的展会上引流。

逻辑很好理解。新鲜的另一面是,和绝大多数营销策划案一样,同一个创意用过了就不会再用。人形机器人租赁是一次性消费,新鲜感被满足后,几乎没有回头客。

这一点在低价位的租赁市场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入局晚了,第一波流量被分割完后,租赁的价格和需求正明显下滑。

2月,不可二次开发的宇树G1,其日租价格在8000-15000元,以单台9.9万元的售价计算,商家最多出租13天就可以回本;4月,到货的宇树G1越来越多,且能做的动作极其有限,没有差异化,只能做低价竞争,日租价格下滑到5000-8000元,回本周期被拉长。

徐冲是互联网行业从业者,2025年春晚之后的一个多月时间里,他目睹宇树机器人走红网络,第一批做宇树机器人租赁生意的老板们很是活跃,于是他也下单了一台宇树G1,在社交平台打出广告,准备试试水。

试水的结果让徐冲心里一沉,和舆论场上的火热相比,宇树机器人的实际需求并没有想象中多,很少有人询问他租人形机器人的事情。即使有妇女节、清明节、劳动节等节假日,3-4月真正达成的订单(包括5月的预订单)不过三四单,而他订购的宇树G1要到5月上中旬才到货,他只能把这些订单介绍给有现货的同行。

除了宇树G1外,出于对人形机器人的兴趣,徐冲还订购了两台可以二次开发的众擎机器人PM01,工期排到了7月。他不太确定那时会是怎样的行情。

零零后(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的创业者张振尧也感受到了租赁订单的不饱和。他有八只机器狗、一台宇树G1,其中宇树G1的价格是8000元一天,4月平均下来每周只有两天出租,其它时间闲置下来了。

张振尧解释说,他一开始并没有把这件事当作主业去运营,只是作为零花钱的来源,现在发现可能还有赚钱的空间,正提高投入。

但投入始终在可控范围内,他们对人形机器人租赁能走多远并不敢下判断,“短期”成为目前的共识。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和概念片里能文能武不同,对于大多数企业和个人来说,目前人形机器人能带来的收益非常有限,更多是大众怀着对新鲜事物的包容与好奇,围绕注意力形成的买卖。而这种注意力买卖和人形机器人概念普及形成悖论——当普通大众越来越了解人形机器人,对它司空见惯,新鲜感和关注度降低,它就无法起到引流作用了,而更实用性的功能还有待研发。

按照小森的计划,等人形机器人这波热度消退后,负责二次开发的合作伙伴会专心负责人形机器人的研发。她相信,现在的租赁只是短期盈利方式,是流量带来的红利,往后的市场会更多依赖机器人软件或功能的研发,就像是移动应用之于手机。

只有那时,租赁市场才能真正发展起来。

理想主义者的游戏

人形机器人租赁仿佛是整个行业的一面镜子,它照出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曾有客户问小森,能不能让机器人表演个扫堂腿,她只能遗憾回绝。对于人形机器人来说,一个简单的人类动作,下蹲、伸腿、发力,可能需要软硬件配合调试数周甚至几个月,还只是一定概率会成功;2025春晚“扭秧歌”表演,宇树科技为此排练了三四个月。

4月19日,在北京亦庄举办的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将这种差距具像化,20个团队精心准备下,人形机器人们仍然出现了“平地摔”、起点转圈、失控等状况。凤凰网科技报道称,对机器人而言,马拉松不是体能挑战,而是一场“技术铁人三项”。赛道上的21.0975公里,涵盖了柏油路、平地与坡道或者是急弯等多种地形,还需要机器人应对传感器过载、关节过热、电池续航等多种极限挑战。

技术之下,商业化前景是投资人们不得不考虑的因素。在当下的节点,谁真的需要人形机器人成为一个疑问。

在这个疑问上,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曾直言:“现在是个人形机器人就会翻跟头,但商业化在哪里?以前最主要的市场需求是做研究,要么是高校,要么是你的竞争对手,今天又多了一个新客户——央企买回去做前台展示。但这种客户都不是我们喜欢的客户,我们喜欢的是可持续的,能够给客户创造价值的商业化,今天我觉得在这里面还看不太到。”

众擎机器人赵同阳反驳了朱啸虎。这家机器人公司是今年继宇树之后,第二家在电商平台上架人形机器人产品的公司。赵同阳说:“人形机器人在五年之内几乎无处不在,是人类学会制造工具以来最刺激的一次工业革命……我们很多创业者和我们团队的所有成员,我们并不是商人,在我们眼里仅仅是一件能改变世界的大事,赚钱只是自然而然的附加值。”

这是一段看起来颇具理想主义情怀的话,而更多入局的普通创业者试图两头抓。张振尧便是其中之一,他在根据市场情况调试投入成本和研发重心,并不避讳利用热度赚快钱,也在憧憬着人形机器人真正迎来商业化落地。

在这场关乎未来的赌局中,投资人握着财务报表的标尺,创业者高举技术革命的旗帜,而租赁市场的起伏恰似一面棱镜,折射出理想主义与商业理性之间的张力。当实验室里的机器人还在为稳定行走挣扎时,这个行业或许更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让商业化的步伐,跟上资本狂飙的速度。

(徐冲为化名)

参考资料

凤凰网科技:《为什么非要让机器人跑马拉松?》

投中网:《金沙江朱啸虎:我们正批量退出人形机器人公司》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宇树机器人租不出去了

人形机器人的冷与热。

图片来源|界面图库

文丨镜相工作室 黄依婷

编辑丨卢枕

2025开年,宇树机器人成为最忙“打工人”。央视春晚上的一场扭秧歌表演,把这个“人模人样”的大铁块捧上了“顶流”宝座,渴望流量的商场、展会、品牌争相“邀请”它站台,哪怕只是走上两步也能收获不少关注。

人形机器人租赁在这样的需求下爆发。2月,第一批拿到宇树G1的老板们,以1.5万元一天的价格对外出租,供不应求,一个星期回本,半个月赚了二十几万,档期排到了5月份。

在当时看来,这几乎是一本万利的生意,徐冲也想分一杯羹。3月,他先后订购了一台宇树G1和两台众擎PM01,前者5月上中旬到货,后者7月到货。

让徐冲感到不安的是,两个月过去,人形机器人租赁市场仿佛在萎缩,需求并没有他想象的那么多。3月至今,在他试探性发出宇树G1租赁广告后,联系他的买家屈指可数,即使有妇女节、清明节、劳动节等节假日,3-4月真正达成的订单(包括5月的预订单)不过三四单。无奈没有现货,他把这些订单介绍给了同行。

新鲜感逐渐褪去,宇树机器人好像租不出去了。热潮起落的背后,人们发现,人形机器人能做的事情太少,离真正走入人们的生活,还太过遥远。

作为噱头的宇树机器人

身着东北大花袄,旋转、跳跃、丢手绢,人形机器人第一次出现在普罗大众面前,便是站在央视春晚的舞台上,台前的灵活舞动和幕后的笨拙可爱都成为网友讨论的焦点。

3月1日,杭州某商场和宇树科技合作办了一场线下活动,机器人和机器狗都出现在现场。当天,商场内人满为患,都期待和宇树机器人握握手;中庭之外,楼上的围栏处也趴着看热闹的顾客。第二天,周日,没赶上前一天参加活动的顾客有些遗憾,给商场留言说:“今天没有活动了,两个大厅都空空的。”

“能不能联系上宇树一起做营销策划?”年后复工,小森就收到了品牌客户的消息。她做了十年的广告生意,追着热点出创意是广告人的基本素养。

客户的需求让小森看到了商机。她联系上有人形机器人二次开发能力的合作伙伴,双方成立了一家合资公司,杭州舟可行科技有限公司,采购了5台可二次开发的宇树G1-U2人形机器人,每台24.9万元,对外出租的价格定在了一天2万元左右。

一个多月过去,找上门来的客户不断。他们大多是学校、商场、景区、会展公司,把人形机器人租过去站站台,和人握握手,就能博得不少眼球,吸引一波人流。

小森公司的优势在于,采购的宇树G1-U2可供二次开发。有客户拿着春晚表演的视频问她,能不能让机器人跳支舞,小森转达给负责开发的团队,一个多月后,机器人学会了;还有的客户想让机器人喝口水、送稿子、剪彩,这些简单的操作经过调试后基本都能满足。

在引流效果这方面,几乎没有客户是不满意的。“它站在那里就挺新鲜的。”小森说。4月中旬,4台机器人五一假期的档期已经预定出去了,价格是日常价格的两倍。

舆论场的情绪烘托之下,宇树机器人带火了整个人形机器人行业。CVSource投中数据显示,截至3月29日,2025年以来机器人赛道的融资事件数已经达到了102起,远超去年同期的75起;其中涉及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机器人的融资超过20起,去年同期只有不到10起。

4月19日举办的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又添了把柴。截至4月30日,A股人形机器人板块(BK1184)今年已上涨32.3%。

没有回头客的生意

4月,尽管宇树机器人的引流效果仍然奏效,但复购率极其有限。偶有几单复购的都是展会客户,用人形机器人在不同的展会上引流。

逻辑很好理解。新鲜的另一面是,和绝大多数营销策划案一样,同一个创意用过了就不会再用。人形机器人租赁是一次性消费,新鲜感被满足后,几乎没有回头客。

这一点在低价位的租赁市场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入局晚了,第一波流量被分割完后,租赁的价格和需求正明显下滑。

2月,不可二次开发的宇树G1,其日租价格在8000-15000元,以单台9.9万元的售价计算,商家最多出租13天就可以回本;4月,到货的宇树G1越来越多,且能做的动作极其有限,没有差异化,只能做低价竞争,日租价格下滑到5000-8000元,回本周期被拉长。

徐冲是互联网行业从业者,2025年春晚之后的一个多月时间里,他目睹宇树机器人走红网络,第一批做宇树机器人租赁生意的老板们很是活跃,于是他也下单了一台宇树G1,在社交平台打出广告,准备试试水。

试水的结果让徐冲心里一沉,和舆论场上的火热相比,宇树机器人的实际需求并没有想象中多,很少有人询问他租人形机器人的事情。即使有妇女节、清明节、劳动节等节假日,3-4月真正达成的订单(包括5月的预订单)不过三四单,而他订购的宇树G1要到5月上中旬才到货,他只能把这些订单介绍给有现货的同行。

除了宇树G1外,出于对人形机器人的兴趣,徐冲还订购了两台可以二次开发的众擎机器人PM01,工期排到了7月。他不太确定那时会是怎样的行情。

零零后(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的创业者张振尧也感受到了租赁订单的不饱和。他有八只机器狗、一台宇树G1,其中宇树G1的价格是8000元一天,4月平均下来每周只有两天出租,其它时间闲置下来了。

张振尧解释说,他一开始并没有把这件事当作主业去运营,只是作为零花钱的来源,现在发现可能还有赚钱的空间,正提高投入。

但投入始终在可控范围内,他们对人形机器人租赁能走多远并不敢下判断,“短期”成为目前的共识。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和概念片里能文能武不同,对于大多数企业和个人来说,目前人形机器人能带来的收益非常有限,更多是大众怀着对新鲜事物的包容与好奇,围绕注意力形成的买卖。而这种注意力买卖和人形机器人概念普及形成悖论——当普通大众越来越了解人形机器人,对它司空见惯,新鲜感和关注度降低,它就无法起到引流作用了,而更实用性的功能还有待研发。

按照小森的计划,等人形机器人这波热度消退后,负责二次开发的合作伙伴会专心负责人形机器人的研发。她相信,现在的租赁只是短期盈利方式,是流量带来的红利,往后的市场会更多依赖机器人软件或功能的研发,就像是移动应用之于手机。

只有那时,租赁市场才能真正发展起来。

理想主义者的游戏

人形机器人租赁仿佛是整个行业的一面镜子,它照出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曾有客户问小森,能不能让机器人表演个扫堂腿,她只能遗憾回绝。对于人形机器人来说,一个简单的人类动作,下蹲、伸腿、发力,可能需要软硬件配合调试数周甚至几个月,还只是一定概率会成功;2025春晚“扭秧歌”表演,宇树科技为此排练了三四个月。

4月19日,在北京亦庄举办的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将这种差距具像化,20个团队精心准备下,人形机器人们仍然出现了“平地摔”、起点转圈、失控等状况。凤凰网科技报道称,对机器人而言,马拉松不是体能挑战,而是一场“技术铁人三项”。赛道上的21.0975公里,涵盖了柏油路、平地与坡道或者是急弯等多种地形,还需要机器人应对传感器过载、关节过热、电池续航等多种极限挑战。

技术之下,商业化前景是投资人们不得不考虑的因素。在当下的节点,谁真的需要人形机器人成为一个疑问。

在这个疑问上,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曾直言:“现在是个人形机器人就会翻跟头,但商业化在哪里?以前最主要的市场需求是做研究,要么是高校,要么是你的竞争对手,今天又多了一个新客户——央企买回去做前台展示。但这种客户都不是我们喜欢的客户,我们喜欢的是可持续的,能够给客户创造价值的商业化,今天我觉得在这里面还看不太到。”

众擎机器人赵同阳反驳了朱啸虎。这家机器人公司是今年继宇树之后,第二家在电商平台上架人形机器人产品的公司。赵同阳说:“人形机器人在五年之内几乎无处不在,是人类学会制造工具以来最刺激的一次工业革命……我们很多创业者和我们团队的所有成员,我们并不是商人,在我们眼里仅仅是一件能改变世界的大事,赚钱只是自然而然的附加值。”

这是一段看起来颇具理想主义情怀的话,而更多入局的普通创业者试图两头抓。张振尧便是其中之一,他在根据市场情况调试投入成本和研发重心,并不避讳利用热度赚快钱,也在憧憬着人形机器人真正迎来商业化落地。

在这场关乎未来的赌局中,投资人握着财务报表的标尺,创业者高举技术革命的旗帜,而租赁市场的起伏恰似一面棱镜,折射出理想主义与商业理性之间的张力。当实验室里的机器人还在为稳定行走挣扎时,这个行业或许更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让商业化的步伐,跟上资本狂飙的速度。

(徐冲为化名)

参考资料

凤凰网科技:《为什么非要让机器人跑马拉松?》

投中网:《金沙江朱啸虎:我们正批量退出人形机器人公司》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