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乾隆的小纸条是啥样?这里是从故宫186万件文物中选出的精品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乾隆的小纸条是啥样?这里是从故宫186万件文物中选出的精品

偌大的故宫,究竟藏了多少宝贝?

答案是186万余件!这是在2014-2016年故宫最近的一次文物清理工作中揭晓的谜底。

这次的文物清理工作较以往不同,更加细致、更加专业,更加深入。包括零星遗失在院落里的建筑构件,某某宫殿角落里封存的残瓷,玄穹宝殿南群房里的衣料盒,还有乾隆爷的亲笔御稿……总之是七零八落,犄旯旮角,林林总总,都在工作人员的搜寻范围。

为此,故宫还举办了一场名为“大隐于朝——故宫博物院藏品三年清理核对成果展”,且随小学僧一起来看看吧。

送礼需谨慎 “包装”表诚意

我们今天送礼为了表示档次和尊重,时常会在包装上下功夫,其实这种做法由来已久,本次展出的黑漆描金云龙蝠寿纹衣料匣就是例证。

衣料俗称“尺头”,说白了就是衣服的半成品,裁出衣服的大致轮廓,织出或绣出衣服图案纹样,并配上尚未缝缀的衣袖、衣领、衣襟。清宫档案记载,皇帝常将这种半成品赏赐给臣下,受赏者可根据自己的身材,再次加工制成合身的衣服。

除了赏赐,清代官场间人们也把这种“衣料”当成礼品相互馈赠。并且为了体现“金贵”和“诚意”,送礼人就在外包装上下功夫,久而久之里面的“内容”平淡无奇,反而是靠包装来分辨它的价值,考究的衣料匣内部可达数层,用料做工也极尽奢华。

黑漆描金云龙蝠寿纹衣料匣

虽然都是包装盒,与衣料匣不同的当属剔红“乾隆御稿”箱了。御稿箱一对两只,器形巨大,所雕云龙纹饰精美绝伦,堪称乾隆时期的雕漆佳作。

剔红“乾隆御稿”箱

除了外表精湛的做工,里边的“内容”也可谓不容小觑,从箱子上赫然醒目的“乾隆御稿”四字可知,里边放的可是乾隆爷的亲笔手稿呢。

乾隆爷的随身“小纸条”

从御稿箱内整理出的乾隆诗稿和文稿共计127件,包含赞美某种心爱之物的诗句、做最后一天皇帝的感慨、表达纪念亡妻的悲痛心情、给母亲请安的诗句,等等应有尽有。而且这些手稿很多都写在一种带有竖线的条格纸上。

乾隆帝行书咏古竹根笔筒诗页

乾隆特别喜爱鉴赏古物和文房用品,并且让工匠在他喜欢的东西上刻出预先作好的诗句,他的御稿中题咏笔筒的诗就有30多首。

乾隆帝行书畅春园集凤轩恭候皇太后问安之作

文中虽有几处涂抹,但笔法遒劲潇洒,在畅游畅春园如诗如画的美景同时,乾隆见到了自己的母后,别提多high了。

乾隆帝行书追思皇考诗页

这是乾隆登基前所做的诗,以表达对父亲雍正病逝的悲痛心情。难怪字迹潦草不堪,多有涂改,连竖格条也对不上了,人家心情不好嘛。

乾隆帝行书除夕诗页

这是乾隆以皇帝身份作的最后一首诗,可能是年纪大了,字体没有年轻时那样帅性潇洒。哎,马上就要让位了,也搭上老爷子心里五味杂陈或是如释重负吧。

写诗还真是个麻烦事儿,几经修改,反复推敲,谁叫当时没有涂改液呢。

据统计,乾隆一生共创作4万余首诗,可见当时的御稿数量之庞大,只要来了灵感,附庸风雅的乾隆爷随时随地都有可能作诗,打稿子的这些“小纸条”也承载了他的内心世界。

说到这儿,小学僧不由自主的想起了发微信,如果有微信朋友圈,就会省去乾隆爷很多麻烦了,随时可将创作的诗句发至朋友圈,不仅代替了小纸条,还满足了他的创作分享欲望,又可为群臣点赞奉承提供方便。

系个窗帘也要有逼格

在本次展览中,还有一些贴近宫廷生活的物品,它们大都是散落在皇宫不同角落的建筑构件或日用器物,仿佛诉说着一个古老皇朝的真实生活。

展览中陈列的不同材质帘子坠

看到这张图您要是认作门墩或大号哑铃那就错了,这是宫廷中使用的帘子坠。将帘子的底部系于器物上方的孔内,在门口两侧各置一个帘子坠,除了实用性外,更强调的是一种华丽繁缛的品味。展览中还展出了石质、铜质、铁质等不同材质的帘子坠,有的就连所用宫殿的名字都记在上面,以便专用,按今天的话说,绝对有逼格!

故宫养心殿专用的铁质帘子坠

厨房餐具有讲究

自2014年3月开始,故宫的工作人员对存放于重华宫前院御厨房的30箱清代御窑残瓷进行清理,并重新归类、修复。

康熙黄地素三彩双龙戏珠纹盘

素三彩 素三彩瓷创烧于明正德年间,三彩主要指茄紫、绿、黄三种颜色。做法是先在修好的瓷胎上刻划出花纹轮廓,入窑高温烧制,然后在烧成的瓷胎上按照预先刻好的轮廓线填充不同的颜色,再次入窑低温烧制而成。清代康熙年间素三彩瓷器得到很大发展,并衍生出墨地三彩、虎皮三彩、三彩瓷塑等新品种。

乾隆黄釉暗刻团花碗

黄釉瓷是以适量的铁为着色剂,用氧化焰低温烧制而成。纯正的黄釉瓷始于明洪武年间,到明弘治时期效果已经近乎完美,色泽娇嫩,釉质晶莹剔透。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在沿袭明代黄釉基础上创新装饰技法,将暗刻、划花、镂雕等工艺运用在瓷器装饰上。

光绪黄底绿彩二龙戏珠寿字碗,小学僧目测应为光绪皇帝生日宴席专用。

比金砖更珍贵的“金砖”

在故宫的重要宫殿里通常会用一种叫做“金砖”的地砖铺地,在封建社会时,由于紫禁城的神圣及严密性,普通百姓不可能进入,从而也就以讹传讹,认为故宫里铺地的金砖真的是由金子做的。其实,故宫铺地的金砖虽然不是金子所做,但其苛刻的选料条件、复杂的制作工艺、甄选、运输等等,每一个环节都要付出高昂的代价。这也就是人们所说,不是黄金制成的金砖,却比黄金更珍贵的道理了。

在故宫最近的一次文物清理工作中,也有一块金砖去除岁月的尘封,得以重见天日,让我们一饱眼福。

展览陈列的金砖

侧面刻着的铭文显示这块金砖出自哪里,由谁负责监督烧制等信息,可见生产金砖的严格性。

金砖的尺寸分为二尺二、二尺、一尺七、一尺四见方(一尺相当于现在的32厘米)。每一块金砖都取材于苏州的一种“黏土”,都要经过取土、制坯、烧制、出窑、打磨、泡油六道工序才能制成。

别的且不说,单说烧制这一环节,砖坯入窑后,先用糠草熏一个月,片柴烧一个月,再用棵柴烧一个月,最后松枝柴烧40天。经过这四种不同的燃料,耗时130天之后,方可窨水出窑。所谓窨水,指的是一窑砖烧好后,必须往窑里浇水降温。这些浇向窑里的水,都是窑工们沿着窑墩外那条又陡又高的砖梯挑到窑顶,再从窑顶浇入窑中。

全世界第三大甲骨收藏

故宫里收藏的都是清宫留下的遗物和奇珍异宝吗?答案是NO!具这次文物清理工作统计,故宫还藏有大约22463件甲骨,也是世界第三大甲骨收藏单位。但大部分甲骨尚未进行科学化的整理与研究,本次展览展出了整理过的部分甲骨,已经具备对应的实物、照片、摹字和拓片,小学僧也得以先睹为快。

甲骨中国古代占卜时用的龟甲和兽骨。其中龟甲又称为卜甲,多用龟的腹甲;兽骨又称为卜骨,多用牛的肩胛骨,也有羊、猪、虎骨及人骨。卜甲和卜骨,合称为甲骨。中国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出现占卜用的甲骨,到了商代甲骨盛行,西周时也仍有甲骨。商周时期的甲骨上还契刻有占卜的文字,这就是所谓的“甲骨文”了。

看了这么多故宫犄角旮旯中清理出的文物,还真有一股别有洞天的味道。相比博物馆中的奇珍异宝,价值连城的艺术品,这次陈列的展品更加接地气。仿佛带我们穿越到了几百年前最真实的宫廷生活,体会到像常人一样,有血有肉的帝王之心。

文字为茶边求原创,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乾隆的小纸条是啥样?这里是从故宫186万件文物中选出的精品

偌大的故宫,究竟藏了多少宝贝?

答案是186万余件!这是在2014-2016年故宫最近的一次文物清理工作中揭晓的谜底。

这次的文物清理工作较以往不同,更加细致、更加专业,更加深入。包括零星遗失在院落里的建筑构件,某某宫殿角落里封存的残瓷,玄穹宝殿南群房里的衣料盒,还有乾隆爷的亲笔御稿……总之是七零八落,犄旯旮角,林林总总,都在工作人员的搜寻范围。

为此,故宫还举办了一场名为“大隐于朝——故宫博物院藏品三年清理核对成果展”,且随小学僧一起来看看吧。

送礼需谨慎 “包装”表诚意

我们今天送礼为了表示档次和尊重,时常会在包装上下功夫,其实这种做法由来已久,本次展出的黑漆描金云龙蝠寿纹衣料匣就是例证。

衣料俗称“尺头”,说白了就是衣服的半成品,裁出衣服的大致轮廓,织出或绣出衣服图案纹样,并配上尚未缝缀的衣袖、衣领、衣襟。清宫档案记载,皇帝常将这种半成品赏赐给臣下,受赏者可根据自己的身材,再次加工制成合身的衣服。

除了赏赐,清代官场间人们也把这种“衣料”当成礼品相互馈赠。并且为了体现“金贵”和“诚意”,送礼人就在外包装上下功夫,久而久之里面的“内容”平淡无奇,反而是靠包装来分辨它的价值,考究的衣料匣内部可达数层,用料做工也极尽奢华。

黑漆描金云龙蝠寿纹衣料匣

虽然都是包装盒,与衣料匣不同的当属剔红“乾隆御稿”箱了。御稿箱一对两只,器形巨大,所雕云龙纹饰精美绝伦,堪称乾隆时期的雕漆佳作。

剔红“乾隆御稿”箱

除了外表精湛的做工,里边的“内容”也可谓不容小觑,从箱子上赫然醒目的“乾隆御稿”四字可知,里边放的可是乾隆爷的亲笔手稿呢。

乾隆爷的随身“小纸条”

从御稿箱内整理出的乾隆诗稿和文稿共计127件,包含赞美某种心爱之物的诗句、做最后一天皇帝的感慨、表达纪念亡妻的悲痛心情、给母亲请安的诗句,等等应有尽有。而且这些手稿很多都写在一种带有竖线的条格纸上。

乾隆帝行书咏古竹根笔筒诗页

乾隆特别喜爱鉴赏古物和文房用品,并且让工匠在他喜欢的东西上刻出预先作好的诗句,他的御稿中题咏笔筒的诗就有30多首。

乾隆帝行书畅春园集凤轩恭候皇太后问安之作

文中虽有几处涂抹,但笔法遒劲潇洒,在畅游畅春园如诗如画的美景同时,乾隆见到了自己的母后,别提多high了。

乾隆帝行书追思皇考诗页

这是乾隆登基前所做的诗,以表达对父亲雍正病逝的悲痛心情。难怪字迹潦草不堪,多有涂改,连竖格条也对不上了,人家心情不好嘛。

乾隆帝行书除夕诗页

这是乾隆以皇帝身份作的最后一首诗,可能是年纪大了,字体没有年轻时那样帅性潇洒。哎,马上就要让位了,也搭上老爷子心里五味杂陈或是如释重负吧。

写诗还真是个麻烦事儿,几经修改,反复推敲,谁叫当时没有涂改液呢。

据统计,乾隆一生共创作4万余首诗,可见当时的御稿数量之庞大,只要来了灵感,附庸风雅的乾隆爷随时随地都有可能作诗,打稿子的这些“小纸条”也承载了他的内心世界。

说到这儿,小学僧不由自主的想起了发微信,如果有微信朋友圈,就会省去乾隆爷很多麻烦了,随时可将创作的诗句发至朋友圈,不仅代替了小纸条,还满足了他的创作分享欲望,又可为群臣点赞奉承提供方便。

系个窗帘也要有逼格

在本次展览中,还有一些贴近宫廷生活的物品,它们大都是散落在皇宫不同角落的建筑构件或日用器物,仿佛诉说着一个古老皇朝的真实生活。

展览中陈列的不同材质帘子坠

看到这张图您要是认作门墩或大号哑铃那就错了,这是宫廷中使用的帘子坠。将帘子的底部系于器物上方的孔内,在门口两侧各置一个帘子坠,除了实用性外,更强调的是一种华丽繁缛的品味。展览中还展出了石质、铜质、铁质等不同材质的帘子坠,有的就连所用宫殿的名字都记在上面,以便专用,按今天的话说,绝对有逼格!

故宫养心殿专用的铁质帘子坠

厨房餐具有讲究

自2014年3月开始,故宫的工作人员对存放于重华宫前院御厨房的30箱清代御窑残瓷进行清理,并重新归类、修复。

康熙黄地素三彩双龙戏珠纹盘

素三彩 素三彩瓷创烧于明正德年间,三彩主要指茄紫、绿、黄三种颜色。做法是先在修好的瓷胎上刻划出花纹轮廓,入窑高温烧制,然后在烧成的瓷胎上按照预先刻好的轮廓线填充不同的颜色,再次入窑低温烧制而成。清代康熙年间素三彩瓷器得到很大发展,并衍生出墨地三彩、虎皮三彩、三彩瓷塑等新品种。

乾隆黄釉暗刻团花碗

黄釉瓷是以适量的铁为着色剂,用氧化焰低温烧制而成。纯正的黄釉瓷始于明洪武年间,到明弘治时期效果已经近乎完美,色泽娇嫩,釉质晶莹剔透。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在沿袭明代黄釉基础上创新装饰技法,将暗刻、划花、镂雕等工艺运用在瓷器装饰上。

光绪黄底绿彩二龙戏珠寿字碗,小学僧目测应为光绪皇帝生日宴席专用。

比金砖更珍贵的“金砖”

在故宫的重要宫殿里通常会用一种叫做“金砖”的地砖铺地,在封建社会时,由于紫禁城的神圣及严密性,普通百姓不可能进入,从而也就以讹传讹,认为故宫里铺地的金砖真的是由金子做的。其实,故宫铺地的金砖虽然不是金子所做,但其苛刻的选料条件、复杂的制作工艺、甄选、运输等等,每一个环节都要付出高昂的代价。这也就是人们所说,不是黄金制成的金砖,却比黄金更珍贵的道理了。

在故宫最近的一次文物清理工作中,也有一块金砖去除岁月的尘封,得以重见天日,让我们一饱眼福。

展览陈列的金砖

侧面刻着的铭文显示这块金砖出自哪里,由谁负责监督烧制等信息,可见生产金砖的严格性。

金砖的尺寸分为二尺二、二尺、一尺七、一尺四见方(一尺相当于现在的32厘米)。每一块金砖都取材于苏州的一种“黏土”,都要经过取土、制坯、烧制、出窑、打磨、泡油六道工序才能制成。

别的且不说,单说烧制这一环节,砖坯入窑后,先用糠草熏一个月,片柴烧一个月,再用棵柴烧一个月,最后松枝柴烧40天。经过这四种不同的燃料,耗时130天之后,方可窨水出窑。所谓窨水,指的是一窑砖烧好后,必须往窑里浇水降温。这些浇向窑里的水,都是窑工们沿着窑墩外那条又陡又高的砖梯挑到窑顶,再从窑顶浇入窑中。

全世界第三大甲骨收藏

故宫里收藏的都是清宫留下的遗物和奇珍异宝吗?答案是NO!具这次文物清理工作统计,故宫还藏有大约22463件甲骨,也是世界第三大甲骨收藏单位。但大部分甲骨尚未进行科学化的整理与研究,本次展览展出了整理过的部分甲骨,已经具备对应的实物、照片、摹字和拓片,小学僧也得以先睹为快。

甲骨中国古代占卜时用的龟甲和兽骨。其中龟甲又称为卜甲,多用龟的腹甲;兽骨又称为卜骨,多用牛的肩胛骨,也有羊、猪、虎骨及人骨。卜甲和卜骨,合称为甲骨。中国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出现占卜用的甲骨,到了商代甲骨盛行,西周时也仍有甲骨。商周时期的甲骨上还契刻有占卜的文字,这就是所谓的“甲骨文”了。

看了这么多故宫犄角旮旯中清理出的文物,还真有一股别有洞天的味道。相比博物馆中的奇珍异宝,价值连城的艺术品,这次陈列的展品更加接地气。仿佛带我们穿越到了几百年前最真实的宫廷生活,体会到像常人一样,有血有肉的帝王之心。

文字为茶边求原创,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