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东汉末年,曹操派许褚率20万大军围追刘备。没想到三个月后,探子来报,许褚的20万大军大多都被刘备策反了。
曹操眼前一黑,几乎栽倒。
“啊?他们用什么计策策反的?”好半天后曹操才说出话来。
“他们说加入他们的队伍可以带薪休年假。”
五一劳动者的节日就要来临,4月24日,《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法律适用问题的解答》规定北京劳动者不休年假可获三倍工资。也就是说,老板不给你休年假,少休一天赔3天工资。曹操们默默地撅起了嘴巴。
唐朝人要呵呵了,每天太阳升起上班,中午就回家放飞自我。春节放假7天,中秋节放假3天,寒食清明放假4天,还有15天田假,15天备制寒衣的授衣假……另一边,秦朝人要哭了,要知道长城板砖每天就睡4小时,假期是什么,能吃吗???
秦朝:
假期什么的你就别想了
我国秦朝及以前,社会没有法定的节假日,也没有具体的休假制度,政府官员每天都要按时上班。正式的休假制作大概到二千多年的西汉时期才正式形成。
如果真的遇到什么特殊情况,只能提前请假。如果上级批准,就可“告归”,主要是两种情况:生病需要回家休养,或者告老还乡。
汉朝:
每过五日才能回家洗澡
《汉律》记载说:官员每过五日可以休一沐,称为“休沐”,因为当时朝廷要求各级官员集中在官衙办公和食宿,没有特令,平常不得回家,只有到了“休沐”,才可以洗浴更衣,回家团圆,打扫卫生或走亲访友,所以称做“五日休”。
汉朝官员还享有各种节令假,冬至、夏至各休一天。除此之外,遇到特别的事情,官员可告假,分为予告和赐告两种。
予告是对国家立有大功的官员按照法律规定赐予他休假的,可带职休假,但不得归家。赐告则是因为生病给予的假,凡请假三个月免官,经赐告者可延长假期而不免官。
唐朝:
中央官员中午就可以下班
官员休假制度改为“旬休”,各级官员每十天可休假一天,每月休假三天,分为上旬、中旬、下旬。
虽然如此,顶不住人家只上半天班啊!《唐六典》记载:“凡尚书省官,每日一人宿直,都司执直簿一转以为次。凡内外百僚日出而视事,既午而退,有事则直官省之;其务繁,不在此例。”如果你有幸成为唐朝的中央官员,只要不在某些政务繁忙的部门,过了中午就可以放飞自我,只要你们部门留下一人值班即可。
同时,官员享有各种节令假,春节放假7天,中秋节放假3天,寒食清明放假4天。5月份有15天的田假,9月份有15天备制寒衣的授衣假。若遇父母等直系尊长亡故,则依丧服制度强迫“丁忧”,解官停职居丧,长者3年(实际是27个月),短者36天,如果是军职,则为100天。
宋朝:
全年休假可达98天
宋朝是假日最多的一个朝代,各种法定假和节令假共计达68天。《文昌杂录》载:“官吏休假,元旦、寒食、冬至各七日;上元、夏至、中元各三日;立春、清明各一日;每月例假三日;岁共六十八日。”另外,宋朝还有一个省亲假,每年十二月二十日至次年正月二十日,各级官署停止办公,回家过年。因此,宋朝官员实际享有的假日应该是98天。
不过,宋朝防止官员乱请假的制度也很完善,并且宋朝战事频繁,导致许多时候假期是被取消的状态。
明朝:
朱元璋执政一年只放3天假
朱元璋上台执政,给百官取消了旬假,废除前朝的“公务员”休假制度,所有官员一年只放三天假,分别是春节、冬至和皇帝生日。
很多官员都上奏折请求恢复前朝的休假制度,但每次都被朱元璋否决了。直到朱元璋死后,朝廷才增加了公务员的假期,并且增添了寒假,并将春节和寒假的假期均延长至一个月。
明朝中后期,休假制度渐趋完善。据《古今事务考》中说:“国朝正旦节放假五日,冬至三日,元宵十日。”也就是说,元旦、元宵、中元、冬至等节日共放假18天,加上每月3天例假及每年休假,总共只有50多天休假,比宋朝少休了将近一半。
清朝:
官员可享受“黄金月”
清初,随着西方传教士进入我国,“礼拜天”这一用语开始在社会上流行。辛亥革命后,受西方假日制度影响,我国休假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原来的每月3天旬休,变为了星期日休假制,并一直沿袭至今。
清朝前期的休假制度基本上沿袭明朝。政府消减假期的措施遭到了大多数官员的反对,后来在三个假日的基础上增添了寒假,并将春节和寒假的假期均延长至一个月。因此,新增的寒假可以看做是对丧失常规性假日和节庆假日的一个补偿。
到了清朝,公务员的“黄金月”又回来了。冬至、元旦、元宵三个节假又以封印休长假的方式贯通,前后也有约一个月的时间。因此,每至封印之日,官员们都会邀请同僚欢聚畅饮,“以酬一岁之劳”。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