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揭秘洛克菲勒:他竟然也没有打破“富不过三代”的魔咒(下)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揭秘洛克菲勒:他竟然也没有打破“富不过三代”的魔咒(下)

最初的家族创始人就像一棵遮天蔽日的大树撑起了整个家族,但是生命总有周期,他不可能世世代代庇护家族的幼苗,也不可能阻止风雨来袭,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用制度,用股权给后代建立一条护城河,阻止外敌入侵。

“富不过三代”的魔咒

上期节目中我们刚说完洛克菲勒的财富帝国,作为美国“old money”的重要代表,从约翰洛克菲勒算起,时至今日,这个已经传承了六代人。实际上,洛克菲特家族并未打破“富不过三代”的魔咒,这个家族的影响力已经不如往昔了,在商界、政界以及公众中的控制力与影响力,却在逐渐消亡。

第三代传人大卫洛克菲勒过世后,《纽约时报》评论称,在这个快速沉寂的家族中,大卫·洛克菲勒可能是最后一个在世界舞台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成员。然而我们可以看到,洛克菲勒家族仍然给我们留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就是这个家族至今整体财富并未消减,仍然还是财富帝国的神话。

全世界80%的中小企业都是家族企业。所以家族企业不是一个小概率的族群,而是一个超大概率的族群。在这种情况下,财富和商业精神的可传承性就尤其重要。到去年年底,在中国500万家民营企业中已经有300万家面临二代接替的问题,然后仅仅在二代接替中就有200万家已经被淘汰了,苦了一辈子却不能把自己的产业传承下去,想想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啊。这也让我们深思,为什么“富不过三代”魔咒始终难以打破,企业家如何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的公司基业常青呢?

为何难以打破传承魔咒

其实,“富不过三代”反映的是创造的三步曲:创造、停止、消逝。通常第一代创始人正是通过自己的勤劳智慧创造出产业,比如老洛克菲勒的财富积累,就是通过无数次惊心动魄的商战,九死一生积累而来的。然而传至二三代时,虽然拥有可观的金融资本,但他们往往并不知道这些财富的创造又多么不容易,背靠着金山,也很少能有和初始家族一样的热情和破釜沉舟的决心,这些是无法后天培养的。所以我们看到,尽管洛克菲勒家族的子女都非常优秀,但大量是活跃在环保、科学、艺术等诸多领域的精英,却再也没有出现一个超越老洛克菲勒的商业奇才。

当然,这还存在一些客观因素。随着时代变迁,企业面临的生存环境也会发生变化。众所周知,洛克菲勒家族起家于石油,以其创立的“标准石油”达到巅峰。然而,1911美国出台《谢尔曼反托拉斯法》后,标准石油不得不被拆分为约37家地区性石油公司。更糟糕的是,1960年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成立。欧佩克的成立初衷很简单,即联合起来对付西方石油公司,维护石油收入,在欧佩克反垄断的一系列措施之下,洛克菲勒旗下美孚、雪佛龙在内的美国石油公司都受到沉重打击。

而且在混战中,各大财团之间的相互渗透也愈加严重,洛克菲勒家族早已失去了对美孚的控制权, 不得不在2016年年初最终退出在美孚石油的公司股份。我们看回国内,如今正面临着传统企业升级转型的挑战,出现在他们面前的是已经趋于饱和的红海市场和更加激烈的竞争,很多父辈的经验已经不适用了,年轻一代的企业家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如何保护公司基业长青

因此,任何时候优良的制度永远是最有效的。虽然影响力大不如前,但是洛克菲勒家族的财力却仍然存在,很大一部分要归功家族信托。当委托人把资产注入信托之后,即在法律上完全失去该资产的所有权以及控制权。在洛克菲勒的信托中,受益人在30岁之前只能获得分红收益,不能动用本金,30岁之后可以动用本金,但要信托委员会同意。这种机制使遗产始终是一个整体,家族企业既不会因为分家而变小或终止,也不会因为代代传递而被逐渐分割成若干个部分,可以发挥规模优势,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这里顺带说一下洛克菲勒家族的慈善传统。早在老洛克菲勒成为石油大亨之前,他就把自己收入的1/10捐赠给了慈善,而刚刚过世的大卫洛克菲勒则是在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和“股神”沃伦·巴菲特先前联合发起的“捐赠承诺”行动中,将自己过半财产捐赠给慈善事业。以前林则徐说过:“子孙不如我,留财有何用,子孙若如我,留财又何用。”如果不留财富,那该留什么呢?这就是老洛克菲勒做得做聪明的一点:从小培养子女独立自主的能力和乐善好施的心。

一个家族企业如果能延续,无论对于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还是家族自身都是积极而正面的。最初的家族创始人就像一棵遮天蔽日的大树撑起了整个家族,但是生命总有周期,他不可能世世代代庇护家族的幼苗,也不可能阻止风雨来袭,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用制度,用股权给后代建立一条护城河,阻止外敌入侵。因此,我们在叹息洛克菲勒家族的陨落时,更要思考中国民营企业的传承问题,提早做好股权架构的顶层设计,找出一条既让家族财富平稳传承,有能让子子孙孙发愤图强,企业基业长青的道路。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揭秘洛克菲勒:他竟然也没有打破“富不过三代”的魔咒(下)

最初的家族创始人就像一棵遮天蔽日的大树撑起了整个家族,但是生命总有周期,他不可能世世代代庇护家族的幼苗,也不可能阻止风雨来袭,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用制度,用股权给后代建立一条护城河,阻止外敌入侵。

“富不过三代”的魔咒

上期节目中我们刚说完洛克菲勒的财富帝国,作为美国“old money”的重要代表,从约翰洛克菲勒算起,时至今日,这个已经传承了六代人。实际上,洛克菲特家族并未打破“富不过三代”的魔咒,这个家族的影响力已经不如往昔了,在商界、政界以及公众中的控制力与影响力,却在逐渐消亡。

第三代传人大卫洛克菲勒过世后,《纽约时报》评论称,在这个快速沉寂的家族中,大卫·洛克菲勒可能是最后一个在世界舞台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成员。然而我们可以看到,洛克菲勒家族仍然给我们留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就是这个家族至今整体财富并未消减,仍然还是财富帝国的神话。

全世界80%的中小企业都是家族企业。所以家族企业不是一个小概率的族群,而是一个超大概率的族群。在这种情况下,财富和商业精神的可传承性就尤其重要。到去年年底,在中国500万家民营企业中已经有300万家面临二代接替的问题,然后仅仅在二代接替中就有200万家已经被淘汰了,苦了一辈子却不能把自己的产业传承下去,想想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啊。这也让我们深思,为什么“富不过三代”魔咒始终难以打破,企业家如何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的公司基业常青呢?

为何难以打破传承魔咒

其实,“富不过三代”反映的是创造的三步曲:创造、停止、消逝。通常第一代创始人正是通过自己的勤劳智慧创造出产业,比如老洛克菲勒的财富积累,就是通过无数次惊心动魄的商战,九死一生积累而来的。然而传至二三代时,虽然拥有可观的金融资本,但他们往往并不知道这些财富的创造又多么不容易,背靠着金山,也很少能有和初始家族一样的热情和破釜沉舟的决心,这些是无法后天培养的。所以我们看到,尽管洛克菲勒家族的子女都非常优秀,但大量是活跃在环保、科学、艺术等诸多领域的精英,却再也没有出现一个超越老洛克菲勒的商业奇才。

当然,这还存在一些客观因素。随着时代变迁,企业面临的生存环境也会发生变化。众所周知,洛克菲勒家族起家于石油,以其创立的“标准石油”达到巅峰。然而,1911美国出台《谢尔曼反托拉斯法》后,标准石油不得不被拆分为约37家地区性石油公司。更糟糕的是,1960年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成立。欧佩克的成立初衷很简单,即联合起来对付西方石油公司,维护石油收入,在欧佩克反垄断的一系列措施之下,洛克菲勒旗下美孚、雪佛龙在内的美国石油公司都受到沉重打击。

而且在混战中,各大财团之间的相互渗透也愈加严重,洛克菲勒家族早已失去了对美孚的控制权, 不得不在2016年年初最终退出在美孚石油的公司股份。我们看回国内,如今正面临着传统企业升级转型的挑战,出现在他们面前的是已经趋于饱和的红海市场和更加激烈的竞争,很多父辈的经验已经不适用了,年轻一代的企业家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如何保护公司基业长青

因此,任何时候优良的制度永远是最有效的。虽然影响力大不如前,但是洛克菲勒家族的财力却仍然存在,很大一部分要归功家族信托。当委托人把资产注入信托之后,即在法律上完全失去该资产的所有权以及控制权。在洛克菲勒的信托中,受益人在30岁之前只能获得分红收益,不能动用本金,30岁之后可以动用本金,但要信托委员会同意。这种机制使遗产始终是一个整体,家族企业既不会因为分家而变小或终止,也不会因为代代传递而被逐渐分割成若干个部分,可以发挥规模优势,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这里顺带说一下洛克菲勒家族的慈善传统。早在老洛克菲勒成为石油大亨之前,他就把自己收入的1/10捐赠给了慈善,而刚刚过世的大卫洛克菲勒则是在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和“股神”沃伦·巴菲特先前联合发起的“捐赠承诺”行动中,将自己过半财产捐赠给慈善事业。以前林则徐说过:“子孙不如我,留财有何用,子孙若如我,留财又何用。”如果不留财富,那该留什么呢?这就是老洛克菲勒做得做聪明的一点:从小培养子女独立自主的能力和乐善好施的心。

一个家族企业如果能延续,无论对于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还是家族自身都是积极而正面的。最初的家族创始人就像一棵遮天蔽日的大树撑起了整个家族,但是生命总有周期,他不可能世世代代庇护家族的幼苗,也不可能阻止风雨来袭,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用制度,用股权给后代建立一条护城河,阻止外敌入侵。因此,我们在叹息洛克菲勒家族的陨落时,更要思考中国民营企业的传承问题,提早做好股权架构的顶层设计,找出一条既让家族财富平稳传承,有能让子子孙孙发愤图强,企业基业长青的道路。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