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支付宝免除共享单车押金后,ofo和摩拜就差合并了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支付宝免除共享单车押金后,ofo和摩拜就差合并了

共享单车的战场已经演变成阿里与腾讯的战场。

作者:木子

五一劳动节假期期间,支付宝又搞了一个大新闻,宣称所有共享单车通过支付宝扫一扫骑车都免交押金,这对那些既不想下载多个APP,又不想缴纳多次押金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

不过,此次和蚂蚁金服达成合作的是ofo、永安行、小蓝、Hellobike、funbike、优拜等6家共享单车平台,这六家平台的共享单车数量大约是600万辆,覆盖全国50个城市。在整个大概1000万辆投放量的共享单车行业中,用户可以通过支付宝扫一扫,使用超过一半的共享单车。共享单车行业另一巨头摩拜单车也早在3月份打上微信的流量顺风车,首月活跃用户量环比增速就超过200%,一个月间新增2400万注册用户。由此,共享单车的战场已经演变成阿里与腾讯的战场。

阿里阵营:ofo、永安行、小蓝、Hellobike、funbike、优拜。

腾讯:摩拜

同时,共享单车市场的竞争也将逐步从线下转移到线上。各玩家也改变此前单纯增加投放量的方式来进行用户拓展的路子,而是通过大流量APP进行线上导流从而实现共赢。这样不仅能降低用户使用门槛的方式和方法,而且能够提升用户使用共享单车的频率。

但是,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当资本参与到一定程度之后,合并也变得在所难免。

从“不共戴天”到“强强联合”

现在背靠阿里的ofo以及背靠腾讯的摩拜像极了之前滴滴和快的。他们不仅互相比拼相似的优惠活动,比如骑车抢红包以及充值送券等,还在比拼一轮又一轮融资金额。摩拜和OFO背后的投资方可不管那么多,他们只为了获利,而出于此目的他们会催促着摩拜和OFO一轮又一轮地融资,同时还有一轮又一轮的撕,一轮又一轮的谈判。不过,他们心里都明白,共享单车最终难免合并。但未撕到让双方极其难受之前,谁也不会先开口;谁先认怂,谁就是“被合并”,地位天壤之别。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套路都是前一秒称对方是不共戴天的仇人,下一秒就变成强强联合的同伴,比如滴滴和快的,58同城和赶集,美团和大众点评。如果非要说他们有何不同,滴滴和快的,是创始人团队(滴滴)合并了职业经理人团队(快的);58同城和赶集,是上市公司(58同城)合并了非上市公司(赶集网);美团和大众点评,是年轻团队(美团)合并了年纪大的团队(大众点评)。此外还有优酷和土豆,携程和去哪儿等等。

当持续的烧钱大战不断加重投资者负担,对于平台而言,大部分的资金都花在降低价格补贴甚至倒贴用户上,而服务水平仍有待提升,同时商业模式也并不明朗,行业无法良性发展……于是,摩拜和ofo“在一起”至少是个“大概率”事件。

但是,最近一段时间,两者必将还会持续一段时间的“撕X”,依然会坚决否定合并的传闻,背后的投资方也会继续表达对对方的不屑。

不过,需要指出的的是,摩拜和ofo并不是滴滴和快的,他们很难分出胜负,都具有网络响应不强、强烈地受制于投入单车的数量等缺点,而持续增加单车供应会导致每辆车被使用的次数降低,每辆车的回本周期也将被拉长。如果合并,单车已经过度供给,“强强联合”的效果也将很难达到。更何况摩拜和ofo背后还有股权分散、创始人被架空等问题。

最后一句,资本的游戏普通人玩不转,我们关心的只是共享单车能否越来越方便,押金与余额能否更快退还……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支付宝免除共享单车押金后,ofo和摩拜就差合并了

共享单车的战场已经演变成阿里与腾讯的战场。

作者:木子

五一劳动节假期期间,支付宝又搞了一个大新闻,宣称所有共享单车通过支付宝扫一扫骑车都免交押金,这对那些既不想下载多个APP,又不想缴纳多次押金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

不过,此次和蚂蚁金服达成合作的是ofo、永安行、小蓝、Hellobike、funbike、优拜等6家共享单车平台,这六家平台的共享单车数量大约是600万辆,覆盖全国50个城市。在整个大概1000万辆投放量的共享单车行业中,用户可以通过支付宝扫一扫,使用超过一半的共享单车。共享单车行业另一巨头摩拜单车也早在3月份打上微信的流量顺风车,首月活跃用户量环比增速就超过200%,一个月间新增2400万注册用户。由此,共享单车的战场已经演变成阿里与腾讯的战场。

阿里阵营:ofo、永安行、小蓝、Hellobike、funbike、优拜。

腾讯:摩拜

同时,共享单车市场的竞争也将逐步从线下转移到线上。各玩家也改变此前单纯增加投放量的方式来进行用户拓展的路子,而是通过大流量APP进行线上导流从而实现共赢。这样不仅能降低用户使用门槛的方式和方法,而且能够提升用户使用共享单车的频率。

但是,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当资本参与到一定程度之后,合并也变得在所难免。

从“不共戴天”到“强强联合”

现在背靠阿里的ofo以及背靠腾讯的摩拜像极了之前滴滴和快的。他们不仅互相比拼相似的优惠活动,比如骑车抢红包以及充值送券等,还在比拼一轮又一轮融资金额。摩拜和OFO背后的投资方可不管那么多,他们只为了获利,而出于此目的他们会催促着摩拜和OFO一轮又一轮地融资,同时还有一轮又一轮的撕,一轮又一轮的谈判。不过,他们心里都明白,共享单车最终难免合并。但未撕到让双方极其难受之前,谁也不会先开口;谁先认怂,谁就是“被合并”,地位天壤之别。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套路都是前一秒称对方是不共戴天的仇人,下一秒就变成强强联合的同伴,比如滴滴和快的,58同城和赶集,美团和大众点评。如果非要说他们有何不同,滴滴和快的,是创始人团队(滴滴)合并了职业经理人团队(快的);58同城和赶集,是上市公司(58同城)合并了非上市公司(赶集网);美团和大众点评,是年轻团队(美团)合并了年纪大的团队(大众点评)。此外还有优酷和土豆,携程和去哪儿等等。

当持续的烧钱大战不断加重投资者负担,对于平台而言,大部分的资金都花在降低价格补贴甚至倒贴用户上,而服务水平仍有待提升,同时商业模式也并不明朗,行业无法良性发展……于是,摩拜和ofo“在一起”至少是个“大概率”事件。

但是,最近一段时间,两者必将还会持续一段时间的“撕X”,依然会坚决否定合并的传闻,背后的投资方也会继续表达对对方的不屑。

不过,需要指出的的是,摩拜和ofo并不是滴滴和快的,他们很难分出胜负,都具有网络响应不强、强烈地受制于投入单车的数量等缺点,而持续增加单车供应会导致每辆车被使用的次数降低,每辆车的回本周期也将被拉长。如果合并,单车已经过度供给,“强强联合”的效果也将很难达到。更何况摩拜和ofo背后还有股权分散、创始人被架空等问题。

最后一句,资本的游戏普通人玩不转,我们关心的只是共享单车能否越来越方便,押金与余额能否更快退还……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