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跟“李鲈”先生学养生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跟“李鲈”先生学养生

今天很多人学曾国藩的“挺经”,学王阳明的“阳明心学”,并运用到企业管理、国家管理和职场为人处世中去,都颇为受用。如果你职场和生活都顺心了,那自然对养生也大有帮助啦。

文\蓝贝

李鲈,何许人也?可能很少有人知道。

但若是提到李鸿章,就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这李鲈的名字却没什么内涵,只是因为李鸿章爱吃鲈鱼,他的下人们私下给他取了这么个绰号,慢慢叫开了,他也并不以为意。

李鸿章与外国使者共进午餐

谈到李鲈这个绰号,貌似跟那位北洋的缔造者极不相符,与那位卖国贼“李二先生”仿佛搭不上边儿。是啊,只是因为一个饮食习惯而得来的绰号,也许是最不需要引起争议的,毕竟人们对这位历史人物的争议已经太多,从他活着时到他死去百余年后的今天就没停过。

说起李鸿章,最客气的评价大概也是失败的改革者。最难听的可能就是“杨三死后无苏丑,李二先生是汉奸”。康有为说,连戏子都为你李鸿章的卖国行径感到羞愧。这位在共和国的教科书里维新变法的先行者,康先生,康圣人鼓动公车上书,也曾拿李鸿章的《马关条约》说事儿。

对于康先生到底是怎么个人,我不屑与置评。我只说一句,当年孙中山先生在檀香山等地募捐革命募的钱,不及康有为假借光绪帝衣带诏募集的百分之一。康有为把这些募款都干了什么呢?投资房地产,招纳小妾……这就是历史教科书里这位维新运动的发起人干的事儿。

康有为一生娶六房太太,70岁寿辰全家合影

胡适先生曾说,“历史是个小媳妇,任人打扮”,所以,对于历史,不应该只看当政者的一面之词,最好多看看第三方,甚至多方的评价交叉思考,才能还原本来的样子。

当然了,对于李鸿章其人到底如何,我们也不妨看看他的自评。人们常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那李中堂的遗言是什么呢?李鸿章临死前,在病榻上,挣扎着起身,做了一首诗:

一代政治家、改革家、外交家、军事家到此为止了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位几乎以一人之力,引领北洋集团,拉开了中国工业化的大幕,且不计毁誉,办外交、修铁路、建工厂、组海军,在保持社会秩序的前提下,应对中华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老人到死,都不瞑目,还在说“塞北尘氛犹未已,诸君莫坐等闲看”。那么让我们再看一下另一首诗:

欢乐欲与少年期,人生百年常苦迟。

白头富贵何所用,气力但为忧勤衰。

愿为五陵轻薄儿,生在贞观开元时。

斗鸡走犬过一生,天地安危两不知。

这是北宋著名改革家王安石退休后的晚年诗。

一个是“塞北尘氛犹未已,诸君莫坐等闲看。”

一个是“斗鸡走犬过一生,天地安危两不知。”

对国家,对民族的态度,我不说,大家自己思考。

关于李鸿章的军政外交的一些轶闻,我在《该给他平反冤昭雪了》一文中已经提过不少,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看。今儿,就先不对这些争议了百年的事情多加议论了。大时代下的悲情故事暂且搁下,在这个“小时代”里,想跟大家去认识一个那个喜欢吃鲈鱼的李鲈先生,跟着李鲈先生一起学学养生。毕竟,年纪渐长,广场舞还不会跳,着急啊。

其实,李鲈先生的养生调理之法,在电视剧《走向共和》里,也有提及。

李鸿章去见慈禧的时候,慈禧见他精神矍铄,就问他:

“都说办洋务是最难的,你身上担着这么大摊子事儿,为什么看起来那么精神啊?”

李鲈(鸿章)很谦虚的说:

“老臣戎马一生,各种事情千头万绪,为了更好的办好朝廷的差事,平时很注重调理。”

慈禧就很感兴趣,哪个女人不怕老啊,有现成的养生秘诀,还不得听听?

“哦?那你是怎么调理的啊?”

《走向共和》剧照

食不厌精

他说:

“臣于调养之术有三条心得,一是孔圣人说的‘食不厌精’,臣特别喜欢吃清蒸的淞口鲜鲈鱼,下面的人背地里叫臣‘李鲈’。

你看,李鲈先生连吃都能摆出圣人之语,这是什么水平?也难怪,春秋时期,被人们称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孔子,在吃穿住行方面的确十分讲究,他的原则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粮食越精致越好。肉类切得越细越好。席上吃肉的量不能超过米面的数量,酒可以随便喝但不能喝醉。”

《论语·乡党第十》的原文是这么说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洁,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恶臭不食;失饪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你们体会体会孔夫子这个劲儿,以后自己做吃货的时候,也好有个挡箭牌不是?咱不是光知道吃,咱是学圣人,有理论依据的。

早起和散步

李鸿章说的第二条心得:“臣每天一次散步,那还是臣的恩师曾国藩在日,教臣做的必不可少的早课。”

慈禧:“巧得很,我也散步,只是在午后。李中堂每次走多少步?我是九百九十九步。”

李鸿章:“九九归一统,太后于散步都是合于天数的。臣却没个章法,只要走得身子微微发热即可。”

慈禧:“你这叫顺乎自然。”

事实上,李中堂说的这一条里,含了两个意思,早课和散步。

在起居上,李常年坚持“黎明即起”。他说“盖清晨之气最佳,终夜紧闭卧室之内,浊气充塞,一吸清气,精神为之一爽,百病皆除……自今春始行此法,身体渐好,食量亦增”。

那些周末不睡个懒觉就觉得辜负周末,是对自己最大的犯罪的懒虫们,能做到李中堂这样黎明即起吗?

除了这早起,第二个就是散步了。

这散步,可是一个养生的诀窍。散步不但有益健康,对涤荡心灵和启迪思想也大有裨益。丽贝卡·索尔尼 在《漫游者——步行史》(R.solnit:Wanderlust——A history of walking)中说,英国功能主义者主张彻底放任自由的边沁(J.Bentham,1748——1832)及集英国古典经济学派之大成的米尔(J.S.Mill,1806——1873)等,均在散步中达到物我相融。双腿如钟摆般的摆动着,人的生理、心理完美就在这摆动中融为了一体。

除了洋人懂得散步的好,咱们老祖宗更是深谙此道。白居易就曾写过“晚来天气好,散步中门前”的诗。《琅嬛记》也云:“古之老人,饭后必散步。”六朝人喜欢服五石散,服下去之后五内如焚,浑身发热,就必须散步以资宣泄。到唐朝时犹有这种风气。元稹诗“行药步墙阴”,陆龟蒙诗“更拟结茅临水次,偶因行药到村前”。所谓行药,就是服药后的散步。

魏晋喜食五石散的竹林七贤

除了古人,近代人也是很注重散步的。

梁实秋先生就专门写过散步的文章,他说

清晨走到空旷处,看东方既白,远山如黛,空气里没有太多的尘埃炊烟混杂在内,可以放心地尽量地深呼吸,这便是一天中难得的享受。而且,散步的去处不一定要是山明水秀之区,如果风景宜人,固然觉得心旷神怡,就是荒村陋巷,也自有它的情趣。一切只要随缘。

他说

从前沿着淡水河边,走到萤桥,现在顺着一条马路,走到土桥,天天如是,仍然觉得目不暇给。朝露未干时,有蚯蚓、大蜗牛,在路边蠕动,没有人伤害它们,在这时候这些小小的生物可以和我们和平共处。也常见有被辗毙的田鸡野鼠横尸路上,令人触目惊心,想到生死无常。河边蹲踞着三三两两浣衣女,态度并不轻闲,她们的背上兜着垂头瞌睡的小孩子。田畦间伫立着几个庄稼汉,大概是刚拔完萝卜摘过菜。是农家苦,还是农家乐,不大好说。就是从巷弄里面穿行,无意中听到人家里的喁喁絮语,有时也能令人忍俊不住。

他还说啊

“散步不需要伴侣,东望西望没人管,快步慢步由你说,这不但是自由,而且只有在这种时候才特别容易领略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那种“分段苦”的味道。天覆地载,孑然一身。”

你看,散步是一件多么有意思的事啊。不但有益身心,还有这么多的乐趣。

那么李鸿章说的第三条呢?

怡情

李鸿章:“臣的脾气暴躁,怒火伤肝。因此常做些怡情的事儿,弄弄花草什么的,于养鸟也有些兴致……哦,臣的属下盛宣怀半年前觅得一只印度产鹦鹉,极通人性,臣叫他带来了,以博太后一笑。”

李中堂这养鸟之说,我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但是怡情之事有益身心绝对不假。我这里想跟大家说的怡情,你可不要理会成“小赌怡情”的意思,咱们都是爱戏剧的人儿,也该有点高雅的怡情之道不是?

其实李中堂的怡情之法中,除了上面说的养花种草之外,很重要的一条怡情,是什么呢?那就是静心读书。

李鸿章书法真迹

李鸿章平生爱读书,勤练字,这是他修心养性的一大法宝。李曾云“余平生最喜读者,为韩愈论《佛骨表》,取气盛也。多阅数十篇,得神志,譬如饮食,但得一肴,适口充肠,正不求多品也。”他认为,保持身心健康的药方是“涵吟”,他甚至说“体气多病,得名人文集,静心读之,亦足以养病”。

你看,书都被他当药当佳肴吃了,这样的人能不成功,能不身体好吗?我们普通人极少有李中堂这样的雅趣,很可能也不都是因为懒,更是因为现在的娱乐渠道忒多,比如戏剧、音乐、电影、电子游戏、泡吧、旅游、运动等等等,都大大消耗了我们的能量,真能静心读书的时间少之又少。

可是古人不这样,尤其是古代读书人那叫真厉害,那份文化的浸淫令他们有了今人所没有的穿维能力。他们可以因雪想高士,因花想美人,因酒想侠客,因月想好友,因水想得意诗文。可以闻鹅声如在白门,闻橹声如在三吴,闻滩声如在浙江,闻羸马项下铃铎声,如在长安道上。这种“身未动,心已远”的能力,比我们现代人“身已远,心未动”的水平高级多了。你看这不就是“灵魂出窍,神游太虚”吗?我想,李鲈先生的怡情之道,就是这样的,我们处在了一个高度异化的世界,一切娱乐都太役于物了,白白消耗了很多能量,玩完之后,那根本不是怡情,感觉像遗精,都玩儿虚脱了。还谈什么养生?

李鸿章还有一条养生之道,他没跟慈禧说,也不适合在那个场合说。那就是:

积极进取

李鸿章能忍人所不能忍,无论任何失望之事,都能看成浮云过空,无懊恼痕迹。不然朝廷里那么多人弹劾他,外交军政那么多事情烦着他,他要是一个事事敏感,别人说句反对的话就暴跳如雷的人,他早垮了。

他曾经说过,成大事者,最要紧的品格就是刚毅隐忍,这是李鸿章从其师曾国藩处学到的,或者说受益最大的“挺经”术。

所谓“挺经”,简单说来,就是身处逆境、身交恶运时,在精神上要沉得住气,要挺得住,绝对不认输,不是以退为守,而是以不退为守。

这种不服输、身处逆境仍积极进取的性格特点,对其养生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今天很多人学曾国藩的“挺经”,学王阳明的“阳明心学”,并运用到企业管理、国家管理和职场为人处世中去,都颇为受用。如果你职场和生活都顺心了,那自然对养生也大有帮助啦。

这就是我所了解的李鸿章的另一面,如果你还想了解他更多,那么不妨去看看索健编剧的这出舞台剧《李鸿章对话伊藤博文》。在这里,他会通过与他同时期的日本国的首相伊藤博文与他的对话,令你认识一个可能跟你的本来认知不太一样的李鸿章。

如果你心存好奇,如果你热爱戏剧,如果你对伊藤博文或者李鸿章其人其事感兴趣,不妨去一探究竟。

《李鸿章对话伊藤博文》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跟“李鲈”先生学养生

今天很多人学曾国藩的“挺经”,学王阳明的“阳明心学”,并运用到企业管理、国家管理和职场为人处世中去,都颇为受用。如果你职场和生活都顺心了,那自然对养生也大有帮助啦。

文\蓝贝

李鲈,何许人也?可能很少有人知道。

但若是提到李鸿章,就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这李鲈的名字却没什么内涵,只是因为李鸿章爱吃鲈鱼,他的下人们私下给他取了这么个绰号,慢慢叫开了,他也并不以为意。

李鸿章与外国使者共进午餐

谈到李鲈这个绰号,貌似跟那位北洋的缔造者极不相符,与那位卖国贼“李二先生”仿佛搭不上边儿。是啊,只是因为一个饮食习惯而得来的绰号,也许是最不需要引起争议的,毕竟人们对这位历史人物的争议已经太多,从他活着时到他死去百余年后的今天就没停过。

说起李鸿章,最客气的评价大概也是失败的改革者。最难听的可能就是“杨三死后无苏丑,李二先生是汉奸”。康有为说,连戏子都为你李鸿章的卖国行径感到羞愧。这位在共和国的教科书里维新变法的先行者,康先生,康圣人鼓动公车上书,也曾拿李鸿章的《马关条约》说事儿。

对于康先生到底是怎么个人,我不屑与置评。我只说一句,当年孙中山先生在檀香山等地募捐革命募的钱,不及康有为假借光绪帝衣带诏募集的百分之一。康有为把这些募款都干了什么呢?投资房地产,招纳小妾……这就是历史教科书里这位维新运动的发起人干的事儿。

康有为一生娶六房太太,70岁寿辰全家合影

胡适先生曾说,“历史是个小媳妇,任人打扮”,所以,对于历史,不应该只看当政者的一面之词,最好多看看第三方,甚至多方的评价交叉思考,才能还原本来的样子。

当然了,对于李鸿章其人到底如何,我们也不妨看看他的自评。人们常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那李中堂的遗言是什么呢?李鸿章临死前,在病榻上,挣扎着起身,做了一首诗:

一代政治家、改革家、外交家、军事家到此为止了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位几乎以一人之力,引领北洋集团,拉开了中国工业化的大幕,且不计毁誉,办外交、修铁路、建工厂、组海军,在保持社会秩序的前提下,应对中华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老人到死,都不瞑目,还在说“塞北尘氛犹未已,诸君莫坐等闲看”。那么让我们再看一下另一首诗:

欢乐欲与少年期,人生百年常苦迟。

白头富贵何所用,气力但为忧勤衰。

愿为五陵轻薄儿,生在贞观开元时。

斗鸡走犬过一生,天地安危两不知。

这是北宋著名改革家王安石退休后的晚年诗。

一个是“塞北尘氛犹未已,诸君莫坐等闲看。”

一个是“斗鸡走犬过一生,天地安危两不知。”

对国家,对民族的态度,我不说,大家自己思考。

关于李鸿章的军政外交的一些轶闻,我在《该给他平反冤昭雪了》一文中已经提过不少,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看。今儿,就先不对这些争议了百年的事情多加议论了。大时代下的悲情故事暂且搁下,在这个“小时代”里,想跟大家去认识一个那个喜欢吃鲈鱼的李鲈先生,跟着李鲈先生一起学学养生。毕竟,年纪渐长,广场舞还不会跳,着急啊。

其实,李鲈先生的养生调理之法,在电视剧《走向共和》里,也有提及。

李鸿章去见慈禧的时候,慈禧见他精神矍铄,就问他:

“都说办洋务是最难的,你身上担着这么大摊子事儿,为什么看起来那么精神啊?”

李鲈(鸿章)很谦虚的说:

“老臣戎马一生,各种事情千头万绪,为了更好的办好朝廷的差事,平时很注重调理。”

慈禧就很感兴趣,哪个女人不怕老啊,有现成的养生秘诀,还不得听听?

“哦?那你是怎么调理的啊?”

《走向共和》剧照

食不厌精

他说:

“臣于调养之术有三条心得,一是孔圣人说的‘食不厌精’,臣特别喜欢吃清蒸的淞口鲜鲈鱼,下面的人背地里叫臣‘李鲈’。

你看,李鲈先生连吃都能摆出圣人之语,这是什么水平?也难怪,春秋时期,被人们称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孔子,在吃穿住行方面的确十分讲究,他的原则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粮食越精致越好。肉类切得越细越好。席上吃肉的量不能超过米面的数量,酒可以随便喝但不能喝醉。”

《论语·乡党第十》的原文是这么说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洁,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恶臭不食;失饪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你们体会体会孔夫子这个劲儿,以后自己做吃货的时候,也好有个挡箭牌不是?咱不是光知道吃,咱是学圣人,有理论依据的。

早起和散步

李鸿章说的第二条心得:“臣每天一次散步,那还是臣的恩师曾国藩在日,教臣做的必不可少的早课。”

慈禧:“巧得很,我也散步,只是在午后。李中堂每次走多少步?我是九百九十九步。”

李鸿章:“九九归一统,太后于散步都是合于天数的。臣却没个章法,只要走得身子微微发热即可。”

慈禧:“你这叫顺乎自然。”

事实上,李中堂说的这一条里,含了两个意思,早课和散步。

在起居上,李常年坚持“黎明即起”。他说“盖清晨之气最佳,终夜紧闭卧室之内,浊气充塞,一吸清气,精神为之一爽,百病皆除……自今春始行此法,身体渐好,食量亦增”。

那些周末不睡个懒觉就觉得辜负周末,是对自己最大的犯罪的懒虫们,能做到李中堂这样黎明即起吗?

除了这早起,第二个就是散步了。

这散步,可是一个养生的诀窍。散步不但有益健康,对涤荡心灵和启迪思想也大有裨益。丽贝卡·索尔尼 在《漫游者——步行史》(R.solnit:Wanderlust——A history of walking)中说,英国功能主义者主张彻底放任自由的边沁(J.Bentham,1748——1832)及集英国古典经济学派之大成的米尔(J.S.Mill,1806——1873)等,均在散步中达到物我相融。双腿如钟摆般的摆动着,人的生理、心理完美就在这摆动中融为了一体。

除了洋人懂得散步的好,咱们老祖宗更是深谙此道。白居易就曾写过“晚来天气好,散步中门前”的诗。《琅嬛记》也云:“古之老人,饭后必散步。”六朝人喜欢服五石散,服下去之后五内如焚,浑身发热,就必须散步以资宣泄。到唐朝时犹有这种风气。元稹诗“行药步墙阴”,陆龟蒙诗“更拟结茅临水次,偶因行药到村前”。所谓行药,就是服药后的散步。

魏晋喜食五石散的竹林七贤

除了古人,近代人也是很注重散步的。

梁实秋先生就专门写过散步的文章,他说

清晨走到空旷处,看东方既白,远山如黛,空气里没有太多的尘埃炊烟混杂在内,可以放心地尽量地深呼吸,这便是一天中难得的享受。而且,散步的去处不一定要是山明水秀之区,如果风景宜人,固然觉得心旷神怡,就是荒村陋巷,也自有它的情趣。一切只要随缘。

他说

从前沿着淡水河边,走到萤桥,现在顺着一条马路,走到土桥,天天如是,仍然觉得目不暇给。朝露未干时,有蚯蚓、大蜗牛,在路边蠕动,没有人伤害它们,在这时候这些小小的生物可以和我们和平共处。也常见有被辗毙的田鸡野鼠横尸路上,令人触目惊心,想到生死无常。河边蹲踞着三三两两浣衣女,态度并不轻闲,她们的背上兜着垂头瞌睡的小孩子。田畦间伫立着几个庄稼汉,大概是刚拔完萝卜摘过菜。是农家苦,还是农家乐,不大好说。就是从巷弄里面穿行,无意中听到人家里的喁喁絮语,有时也能令人忍俊不住。

他还说啊

“散步不需要伴侣,东望西望没人管,快步慢步由你说,这不但是自由,而且只有在这种时候才特别容易领略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那种“分段苦”的味道。天覆地载,孑然一身。”

你看,散步是一件多么有意思的事啊。不但有益身心,还有这么多的乐趣。

那么李鸿章说的第三条呢?

怡情

李鸿章:“臣的脾气暴躁,怒火伤肝。因此常做些怡情的事儿,弄弄花草什么的,于养鸟也有些兴致……哦,臣的属下盛宣怀半年前觅得一只印度产鹦鹉,极通人性,臣叫他带来了,以博太后一笑。”

李中堂这养鸟之说,我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但是怡情之事有益身心绝对不假。我这里想跟大家说的怡情,你可不要理会成“小赌怡情”的意思,咱们都是爱戏剧的人儿,也该有点高雅的怡情之道不是?

其实李中堂的怡情之法中,除了上面说的养花种草之外,很重要的一条怡情,是什么呢?那就是静心读书。

李鸿章书法真迹

李鸿章平生爱读书,勤练字,这是他修心养性的一大法宝。李曾云“余平生最喜读者,为韩愈论《佛骨表》,取气盛也。多阅数十篇,得神志,譬如饮食,但得一肴,适口充肠,正不求多品也。”他认为,保持身心健康的药方是“涵吟”,他甚至说“体气多病,得名人文集,静心读之,亦足以养病”。

你看,书都被他当药当佳肴吃了,这样的人能不成功,能不身体好吗?我们普通人极少有李中堂这样的雅趣,很可能也不都是因为懒,更是因为现在的娱乐渠道忒多,比如戏剧、音乐、电影、电子游戏、泡吧、旅游、运动等等等,都大大消耗了我们的能量,真能静心读书的时间少之又少。

可是古人不这样,尤其是古代读书人那叫真厉害,那份文化的浸淫令他们有了今人所没有的穿维能力。他们可以因雪想高士,因花想美人,因酒想侠客,因月想好友,因水想得意诗文。可以闻鹅声如在白门,闻橹声如在三吴,闻滩声如在浙江,闻羸马项下铃铎声,如在长安道上。这种“身未动,心已远”的能力,比我们现代人“身已远,心未动”的水平高级多了。你看这不就是“灵魂出窍,神游太虚”吗?我想,李鲈先生的怡情之道,就是这样的,我们处在了一个高度异化的世界,一切娱乐都太役于物了,白白消耗了很多能量,玩完之后,那根本不是怡情,感觉像遗精,都玩儿虚脱了。还谈什么养生?

李鸿章还有一条养生之道,他没跟慈禧说,也不适合在那个场合说。那就是:

积极进取

李鸿章能忍人所不能忍,无论任何失望之事,都能看成浮云过空,无懊恼痕迹。不然朝廷里那么多人弹劾他,外交军政那么多事情烦着他,他要是一个事事敏感,别人说句反对的话就暴跳如雷的人,他早垮了。

他曾经说过,成大事者,最要紧的品格就是刚毅隐忍,这是李鸿章从其师曾国藩处学到的,或者说受益最大的“挺经”术。

所谓“挺经”,简单说来,就是身处逆境、身交恶运时,在精神上要沉得住气,要挺得住,绝对不认输,不是以退为守,而是以不退为守。

这种不服输、身处逆境仍积极进取的性格特点,对其养生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今天很多人学曾国藩的“挺经”,学王阳明的“阳明心学”,并运用到企业管理、国家管理和职场为人处世中去,都颇为受用。如果你职场和生活都顺心了,那自然对养生也大有帮助啦。

这就是我所了解的李鸿章的另一面,如果你还想了解他更多,那么不妨去看看索健编剧的这出舞台剧《李鸿章对话伊藤博文》。在这里,他会通过与他同时期的日本国的首相伊藤博文与他的对话,令你认识一个可能跟你的本来认知不太一样的李鸿章。

如果你心存好奇,如果你热爱戏剧,如果你对伊藤博文或者李鸿章其人其事感兴趣,不妨去一探究竟。

《李鸿章对话伊藤博文》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