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咪蒙的10w+世界不看文凭 所以大学生就该休学了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咪蒙的10w+世界不看文凭 所以大学生就该休学了吗?

如果一个人的世界只有朋友圈那么大,Ta或许更需要大学。

来源:网络

我平时是不看咪蒙的文章的,怕被她为了10w+而秀出来的世界观闪瞎了眼。她的文章充满标签和情绪,好用简单粗暴的结论来博人眼球,看似能让人读得酣畅淋漓,实则杜绝了不同价值观平等沟通的可能。5月4日发布的《咪蒙:我为什么支持实习生休学?》我到7号才看到,还是为了写稿子才读完的。

文章开头,咪蒙又用她手下的实习生来说事。这一次,她不再让实习生滚回家哭,而是劝他们赶紧休学。正在读大二的实习生陈小鲜因为专业调剂问题,读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终日浑浑噩噩,但在读了咪蒙公号上的一篇文章后如醍醐灌顶,发现自己喜欢写作,就毅然决然地为了进咪蒙的公司而休了学。

“她是97年的,才20岁。这么年轻就知道自己要什么。这么年轻就知道自己不要什么。这么年轻就敢于追逐自己想要的,敢于不要自己不要的。太特么酷炫了。”她说。

“人生最难的就是找到自己喜欢的,如果你找到了,就去做,不用管什么狗屁的世俗标准。”咪蒙的这个观点,我也同意。如果你真的有明确的奋斗目标,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且有能力立即付诸行动,休学不失为一种充满可能性的选择。事实上,这些人甚至都不会是咪蒙的读者群——我当然知道我应该休学了,为什么还要让咪蒙来教育我?

的确有像比尔·盖茨、扎克伯格这样的中途退学却成就大事的人——是的是的,他们可以说是学历无用论者们最钟爱的例子——但他们实在太凤毛麟角,这样的人在咪蒙公号的1000万粉丝中会有多少?何况“成功”是最为世人津津乐道却又往往是最难复制的事。更何况,咪蒙只是在喊你去她那里当实习生。

真正会纠结要不要休学的,其实是迷茫焦虑的大多数,而咪蒙则在这篇文章中再一次用了一贯手法,用个例来把问题简单标签化:

被专业调剂、不喜欢本专业的学生,一定是痛苦的(他们不会去转专业甚至辅修自己喜欢的专业?);

“很多大学的很多课,太没营养了,浪费时间,也浪费生命”(因为自己或自己的实习生被无聊的课程伤害过,就否认了整个大学教育的价值?);

“互联网时代,那些野生的人才,往往才是最有爆发力的”(但若是缺乏系统性教育的加持,野生的互联网人要怎样才能把一时的爆发力化为持久的耐力,在行业内获得长久的影响力?);

“我有底气支持实习生休学,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因为我敢保证,在我们公司,比在大学,能学到100倍以上的东西”(在一家欣欣向荣的新媒体公司,年轻人可以快速学到的至多也是新媒体范畴的东西,如何敢自称和学科包罗万象的大学相比能学到100倍以上的东西?)。

从最功利实际的角度来讲,大学文凭仍然是年轻人初入职场最重要的筹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的数据显示,学历与起薪呈正相关性,以各学历初始教育投资回报率(即每增加一年或者一个阶段的教育带来收入提高的百分比)看,专科为0.4%,本科为4.6%,硕士研究生为69.7%,博士生为84.4%。

显然,学历越高,你的收入增长速度就越快,这个现象并不是只存在于中国。美国大学理事会的最新报告显示教育程度越高的成年人往往收入也越高、失业率越低、比别人更有可能获得雇主青睐且有更多机会实现阶级上升。

劳动工资研究所的调研发现,职业技能、专业符合社会需要、学校知名度、具有社会实习经历以及社会关系是影响起薪的五大因素。由于用人单位在招聘时难以准确评价求职者的能力,因此学历往往成为显示求职者能力的信号。相比整个生命周期的人力资本投资与回报,学历对年轻人职业生涯初期的工资水平影响更为直接,对求职者更重要。这也是为什么许多用人单位会用本科学历作为人才筛选的前提之一,因此在没有拿到学位前中止学业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个自断后路的决定。

不过咪蒙也是很精的,她从头到尾都没有让大学生退学啊。休学只是暂时停止上学,学籍还在学校,休完还能回去接着读,这个道理连百度百科都知道。不过咪蒙说休学的架势就像是要让人从此跟大学断了关系,想想看她既然说你手里的苹果是烂的,总不会又跑回来劝你还是把它吃完吧。

咪蒙公众号文章下的一个热门读者评论。

大学教育和职场需求脱节是大学教育价值怀疑论者们常常提到的一个论点,咪蒙也不出意外地提到了。然而在一些教育学专家看来,这本就是人们对大学教育的误解。我曾在采访上海纽约大学校长俞立中时与他探讨过这个话题,他认为“大学培养一定要和社会需求对口”的这种思路本身就是有问题的,“没有一所大学,没有一个专业能够培养一个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任何人的发展一定是在工作岗位上才能真正达到岗位对他的要求。”

俞立中在华东师范大学任教时曾遇到过一位企业家这样嘲笑大学生:“我聘了一个大学生,复印机都不会用,传真都不会发,我们要这样的人干嘛?”俞立中对此的回应是:“我们培养的不是一个有简单技能的人才,而是有发展潜能的人才。学校给他的是让他懂得如何学习,如果这个人到了一个工作岗位,过了一年都不会发传真,那可以说大学没培养好,他没有学习能力。”

当前,包括上纽大在内的中国大学正在探索通识教育,希望利用大学的多学科优势为学生拓展知识面,帮助他们更充分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拓宽知识面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平台,如何利用知识平台去培养思维,通过思维表达观点认识世界,这才是通识教育核心的东西。通过批判性思维、表达能力(口头与书面)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对这个世界有更加全面的精辟认识,这才是通识教育需要达到的目的。”俞立中说。

实际上,这也许正是大学对于年轻人来说最大的意义。它是年轻人在校园和职场之间的一段过渡期,让他们在专业领域进行系统学习。很大程度上来讲,大学或许对于大多数此前苦苦挣扎于高考的中国学生来说还是第一次能够运用自由意志独立思考自己是谁、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发现真正兴趣所在的地方。

与直接进入社会开始工作不同的是,在大学,你有充裕的时间探索不同领域的知识认识世界,了解不同的文化并构建价值观,进行人生规划。在20岁出头的年纪,那些与同学彻夜长谈把酒言欢、与初恋散步校园、在社团活动中发光发热、在期末考试前通晓复习的时光,可以说都是下一个人生阶段难以复制的经历了,而我们又怎能断言,“梦想”不会在这些“自由无用”的时光中慢慢浮现呢?

而且一件我们知道但咪蒙忘了说的事情是,她本人就是一位硕士。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咪蒙的10w+世界不看文凭 所以大学生就该休学了吗?

如果一个人的世界只有朋友圈那么大,Ta或许更需要大学。

来源:网络

我平时是不看咪蒙的文章的,怕被她为了10w+而秀出来的世界观闪瞎了眼。她的文章充满标签和情绪,好用简单粗暴的结论来博人眼球,看似能让人读得酣畅淋漓,实则杜绝了不同价值观平等沟通的可能。5月4日发布的《咪蒙:我为什么支持实习生休学?》我到7号才看到,还是为了写稿子才读完的。

文章开头,咪蒙又用她手下的实习生来说事。这一次,她不再让实习生滚回家哭,而是劝他们赶紧休学。正在读大二的实习生陈小鲜因为专业调剂问题,读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终日浑浑噩噩,但在读了咪蒙公号上的一篇文章后如醍醐灌顶,发现自己喜欢写作,就毅然决然地为了进咪蒙的公司而休了学。

“她是97年的,才20岁。这么年轻就知道自己要什么。这么年轻就知道自己不要什么。这么年轻就敢于追逐自己想要的,敢于不要自己不要的。太特么酷炫了。”她说。

“人生最难的就是找到自己喜欢的,如果你找到了,就去做,不用管什么狗屁的世俗标准。”咪蒙的这个观点,我也同意。如果你真的有明确的奋斗目标,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且有能力立即付诸行动,休学不失为一种充满可能性的选择。事实上,这些人甚至都不会是咪蒙的读者群——我当然知道我应该休学了,为什么还要让咪蒙来教育我?

的确有像比尔·盖茨、扎克伯格这样的中途退学却成就大事的人——是的是的,他们可以说是学历无用论者们最钟爱的例子——但他们实在太凤毛麟角,这样的人在咪蒙公号的1000万粉丝中会有多少?何况“成功”是最为世人津津乐道却又往往是最难复制的事。更何况,咪蒙只是在喊你去她那里当实习生。

真正会纠结要不要休学的,其实是迷茫焦虑的大多数,而咪蒙则在这篇文章中再一次用了一贯手法,用个例来把问题简单标签化:

被专业调剂、不喜欢本专业的学生,一定是痛苦的(他们不会去转专业甚至辅修自己喜欢的专业?);

“很多大学的很多课,太没营养了,浪费时间,也浪费生命”(因为自己或自己的实习生被无聊的课程伤害过,就否认了整个大学教育的价值?);

“互联网时代,那些野生的人才,往往才是最有爆发力的”(但若是缺乏系统性教育的加持,野生的互联网人要怎样才能把一时的爆发力化为持久的耐力,在行业内获得长久的影响力?);

“我有底气支持实习生休学,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因为我敢保证,在我们公司,比在大学,能学到100倍以上的东西”(在一家欣欣向荣的新媒体公司,年轻人可以快速学到的至多也是新媒体范畴的东西,如何敢自称和学科包罗万象的大学相比能学到100倍以上的东西?)。

从最功利实际的角度来讲,大学文凭仍然是年轻人初入职场最重要的筹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的数据显示,学历与起薪呈正相关性,以各学历初始教育投资回报率(即每增加一年或者一个阶段的教育带来收入提高的百分比)看,专科为0.4%,本科为4.6%,硕士研究生为69.7%,博士生为84.4%。

显然,学历越高,你的收入增长速度就越快,这个现象并不是只存在于中国。美国大学理事会的最新报告显示教育程度越高的成年人往往收入也越高、失业率越低、比别人更有可能获得雇主青睐且有更多机会实现阶级上升。

劳动工资研究所的调研发现,职业技能、专业符合社会需要、学校知名度、具有社会实习经历以及社会关系是影响起薪的五大因素。由于用人单位在招聘时难以准确评价求职者的能力,因此学历往往成为显示求职者能力的信号。相比整个生命周期的人力资本投资与回报,学历对年轻人职业生涯初期的工资水平影响更为直接,对求职者更重要。这也是为什么许多用人单位会用本科学历作为人才筛选的前提之一,因此在没有拿到学位前中止学业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个自断后路的决定。

不过咪蒙也是很精的,她从头到尾都没有让大学生退学啊。休学只是暂时停止上学,学籍还在学校,休完还能回去接着读,这个道理连百度百科都知道。不过咪蒙说休学的架势就像是要让人从此跟大学断了关系,想想看她既然说你手里的苹果是烂的,总不会又跑回来劝你还是把它吃完吧。

咪蒙公众号文章下的一个热门读者评论。

大学教育和职场需求脱节是大学教育价值怀疑论者们常常提到的一个论点,咪蒙也不出意外地提到了。然而在一些教育学专家看来,这本就是人们对大学教育的误解。我曾在采访上海纽约大学校长俞立中时与他探讨过这个话题,他认为“大学培养一定要和社会需求对口”的这种思路本身就是有问题的,“没有一所大学,没有一个专业能够培养一个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任何人的发展一定是在工作岗位上才能真正达到岗位对他的要求。”

俞立中在华东师范大学任教时曾遇到过一位企业家这样嘲笑大学生:“我聘了一个大学生,复印机都不会用,传真都不会发,我们要这样的人干嘛?”俞立中对此的回应是:“我们培养的不是一个有简单技能的人才,而是有发展潜能的人才。学校给他的是让他懂得如何学习,如果这个人到了一个工作岗位,过了一年都不会发传真,那可以说大学没培养好,他没有学习能力。”

当前,包括上纽大在内的中国大学正在探索通识教育,希望利用大学的多学科优势为学生拓展知识面,帮助他们更充分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拓宽知识面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平台,如何利用知识平台去培养思维,通过思维表达观点认识世界,这才是通识教育核心的东西。通过批判性思维、表达能力(口头与书面)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对这个世界有更加全面的精辟认识,这才是通识教育需要达到的目的。”俞立中说。

实际上,这也许正是大学对于年轻人来说最大的意义。它是年轻人在校园和职场之间的一段过渡期,让他们在专业领域进行系统学习。很大程度上来讲,大学或许对于大多数此前苦苦挣扎于高考的中国学生来说还是第一次能够运用自由意志独立思考自己是谁、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发现真正兴趣所在的地方。

与直接进入社会开始工作不同的是,在大学,你有充裕的时间探索不同领域的知识认识世界,了解不同的文化并构建价值观,进行人生规划。在20岁出头的年纪,那些与同学彻夜长谈把酒言欢、与初恋散步校园、在社团活动中发光发热、在期末考试前通晓复习的时光,可以说都是下一个人生阶段难以复制的经历了,而我们又怎能断言,“梦想”不会在这些“自由无用”的时光中慢慢浮现呢?

而且一件我们知道但咪蒙忘了说的事情是,她本人就是一位硕士。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