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远离北京、天津、上海——京剧的核心发展区域,而在这里自然生长的京剧演员更是对自身要求更高。台湾第一青衣美誉的梅派名家魏海敏曾说,京剧发展需要的是精英化,高手之间的对手戏更能擦出新的灵感。4月已过,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先生逝世一周年了。
▎魏海敏是梅葆玖的大弟子,也是许多观众眼中的“百变青衣”。
时光荏苒,魏海敏刚毕业的时候对于自己的前途有点茫然,京剧在台湾确实没有那么多的观众,整个演出市场也不算好。在台湾京剧流派的定义并不十分清晰,在魏海敏小时候是什么流派都唱,只要戏比较好看,就是看戏有观众爱看,演员就唱那个戏。
1982年,台湾出生、学戏多年的魏海敏在香港看了一场演出,这是一场改变她舞台命运的演出。这是改革开放后京沪两地京剧院团第一次联合赴港演出,梅葆玖和童芷苓带领北京京剧院和上海京剧院的名角们在香港新光戏院连演了半个月。“太美了,京剧原来也是可以这样演的。”那以后,魏海敏认定志业,许愿要拜梅葆玖为师。
看了演出之后非常感动,而魏海敏没有梅葆玖老师的演出资料,就自己到处去找,那个时候有很多的录像带,从大陆辗转到了台湾,但是画质都比较差。台湾的京剧演员必须靠这个吸收营养,还要不断的去看、去听。
▎魏海敏与已故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
魏海敏光是看录音录像学习《霸王别姬》,学是学会了,但是有一些地方不太清楚。有一次在饭桌上,魏海敏特意向梅葆玖老师请教,然后老师马上站起来拿起筷子舞剑。一刹那,魏海敏觉得自己好有福气,能够有这么一个平易近人的老师,而且非常随和,一点也不摆架子。1991年6月20日,魏海敏在北京前门饭店根据梨园界的传统礼仪,拜梅葆玖为师,成为梅派传人。
魏海敏一脑门子的就是学习、学习、学习,后来经过新戏的洗礼,对于塑造角色,塑造人物,跟自己的人生境遇也都结合在一起。在现代京剧《欲望城国》《楼兰女》《奥瑞斯提亚》中不断打磨,再来唱老戏的时候,魏海敏就有一种很不一样的感觉,去感受揣摩这个戏到底是什么样的心境。她认为梅兰芳大师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当他在挑选角色的时候,有意识的去挑选符合这种感觉的角色。
▎魏海敏在京剧《王熙凤大闹宁国府》中扮演王熙凤一角。
梅派艺术讲究美,“在京剧生长的年代,有谁能够像梅兰芳这样的美。只有我们老师这么像梅先生的美!”魏海敏印象中的梅葆玖敦厚、随和、善良、热情,对很多事情好奇,是非常可爱的一位长者。梅葆玖对学生像朋友一样,从来不会觉得是老师,一定要教给学生什么。魏海敏也学会了慢慢训练自己,在舞台上越来越懂得如何的运用舞台语言把一个角色演好。
梅葆玖总是让学生随意提问,“作为一个学生能够领会到多少,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他就会解答,提供所需要的一些材料。这些在我来讲都是非常重要的,我好像是在北京存钱到台北去花。”
台湾京剧表演名家郭小庄在1979年创立“雅音小集”,开始改编传统京剧,这成为台湾京剧改革公认的起点,现代戏剧的理念渗透入京剧,京剧从“曲”转向“剧”。国光剧团推出了“台湾三部曲”——《妈祖》《郑成功与台湾》《廖添丁》,试图打造台湾的“本土化”京剧。“本土化”是台湾京剧所面对的重要课题。
▎魏海敏在舞台上体验曹七巧悲剧命运中的悲喜爱憎。
置身于变革的疾风骤雨中,魏海敏作为一个演员,思考的出发点还是演戏。她与吴兴国合作《欲望城国》,从如何理解、塑造熬叔征夫人的角色到设计制作戏服、头饰,方方面面都考虑周详。1986 年,魏海敏排了很多传统京剧和新剧,这是她作品产量最丰富的一个时期,还因此被戏称为“全台湾最忙的全才旦角”。
魏海敏接连排演的新戏,无论是《大闹宁国府》里的王熙凤,还是中国版“美狄亚”中楼兰女,再到张爱玲《金锁记》里阴暗“变态”的曹七巧,魏海敏近年来所扮演的角色,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完完全全不同于传统京剧中“三从四德”的道德审美,而尽是些所谓的“坏女人”。为此,魏海敏还得了个“恶女达人”的绰号。
不论演什么角色,这位台湾第一位梅派弟子都在认真继承“梅韵”血脉。
图片来自网络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