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信任与协作:社交化业务离不开“蜂巢思维”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信任与协作:社交化业务离不开“蜂巢思维”

在社群组织中,开展社交化业务往往基于信任与协作的模式,而这将成为挖掘新的利润区域的开端。

自然界再无其他物种能像人类一样,如此多毫不相干的相同物种——出于本能和历史原因而相互争斗的基因对手——在如此复杂和要求如此之高的信任度的项目上一起合作。

——经济学教授保罗·西布赖特 《陌生人的公司》

前不久,我们智囊机构和优客工场联合主办了一场“以书观象——互联网下半场的突破创新”的主题论坛,在论坛上我们提出:在互联网下半场由流量、收费交易模式转向“人与人信任关系的业务”模式!我们把这个转变称为“从社会化媒体到社交化业务的演变”!

会后,电子工业出版社的编辑找到我,希望我为他们即将出版的新书《蜂巢思维》写一篇序,并保证说,这本书里的很多观点与我们的观点非常契合。清明小长假,躲在家中精读,果然!

《蜂巢思维》一书的作者加雷特·琼斯是乔治·梅森大学公共选择研究中心经济学的副教授,在他看来,所谓“蜂巢思维”就是“群体思维”,蜂巢就像是一个整体,汇集了每个个体的思维。而这一切,都需要“更聪明的团队”以及“更具协作精神的人”来实现 总之,蜂巢思维与当下融合、协作、跨界思维以及共赢思维等备受推崇的互联网思维相吻合。

其实,这些观点并不“新”,但在所谓“互联网上半场”,大家也仅仅是说说而已,并没有把这些观点付诸行动的内在动力。其原因也很简单——互联网的人口红利还没有吃完,所谓构成互联网生态的关键词也只有“流量”和“交易”两个而已。在中国,BAT们的成功恰恰是这个时期最好的诠释。好在无论是技术的发展还是商业环境的演变都没有停下脚步,“中国互联网进入下半场”的说法当下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其中一个最线性化的佐证就是进入2013年后,整个互联网世界的用户增速开始明显放缓——按照CNNIC的数据,从2013年到2016年的3年间,网民数量才增加1亿人,成为互联网在中国诞生迄今为止20年间用户增速最为缓慢的一段时间,中国互联网用户的增速一直停留在个位数,中国互联网的人口红利已经终结。与此同时,“网民”这个词已经不是什么身份的识别,原因很简单——国民都成网民了。但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当BAT们在互联网上半场已经成功把住互联网的信息以及交易入口之后,企业在互联网上“获客成本”也随之居高不下!导致寻求新的突破成为了很多企业内在的需求和动力。

不管是在互联网时代的哪个时代,我们都有一个共识:以客户为中心的时代真的来了!对互联网时代而言,企业获得成功的黄金法则是“客户即上帝”——客户体验成为了核心!由此,也演变出来互联网时代人们的思维模式法则:

1.功能成为标配,情感成为强需;

2.中间成本趋零,价值链被重构;

3.个人异端化,组织社群化。

近期,有不少专家对“社群”的核心功能做了总结——兴趣聚集、沟通协作与商业变现!具体说来,就是在聚集、沉淀用户的基础上,通过沟通模式和协作模式的创新,不断激活用户的参与度、连接度和信任感,盘活粉丝经济和分享经济,是社群实现变现的基本模式。而这一切,都与《蜂巢思维》一书中所反映出的内容高度吻合。

在《蜂巢思维》的作者加雷特·琼斯看来,我们人类是社会性的生物:我们互相依赖,以期可以把事情做得更好。不管是制造一辆汽车,经营一段幸福的婚姻,或是举办教堂的百乐餐,生活中的各种成功,均离不开我们与别人的合作。但是,合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意思的是,本书的作者对此并没有给读者展现“心灵鸡汤”般正能量的描述,而是举出著名的“囚徒困境”的例子。他想告诉我们,当相同的两个人重复“囚徒困境”博弈多次之后,无论是在大学的实验室,还是在国会大厅,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博弈者通常学会了合作。虽然不是绝对的,也不一定都有用,但很多人确实决定采用“一报还一报”的态度并“冒险”去相信别人。

在作者看来,选择信任别人并不代表天真,信任也可以很精明。因为如果你知道你将和同样的人每周(在教堂的百乐餐上)或者每年(在年度销售会议上)都要进行一次“囚徒困境”博弈的话,那么这个游戏看上去就会很不同了。就这样,你和你的同伴突然有机会惩罚对方了:如果这次你对我很苛刻,下一次我也可以对你很刻薄。你付出了,所以你收获,如同我们平时所说的“礼尚往来”。因此,你洗碗,我倒垃圾;如果你不洗碗,我就让垃圾堆积成山;如果你肯洗碗了,我就迅速将垃圾清走。这种默契的合作随处可见,无论是在个人的人际关系中、工作关系中,还是在社区里,并且我们都很心安理得。很多时候,我们行善是因为周围的每个人让行善变成自然而然的事。

在博弈论的领域里,经济学家很早就发现,如果你将单次的“囚徒困境”博弈变成重复博弈的话,可能自私的玩家就会理性地相互合作了,这并不是出于慷慨,而纯粹是为了个人利益。有意思的是,在社群组织中,尤其是在互联网的下半场基于信任与协作的模式,往往成为挖掘新的利润区域的开端。一句话,在互联网下半场的商业模式正在由流量、收费交易模式转向“人与人信任关系的业务协作”模式!我们称之为“社交化业务”。而“蜂巢思维”恰恰是“社交化业务”必须具备的思维模式。

正如IBM商业价值研究院所揭示的,社交化业务迅速兴起和持续的高潮得益于其三个核心的特点:分享、协作和选择。

——分享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核心需求之一。社交化业务推动了分享的兴趣、乐趣和效率。在社交类业务中,人们基于兴趣自发地组成不同团体或社区,进行分享、交流和互动。以Facebook为代表的社交网络鼓励实名制,使人们将真实世界的人际关系转移到网络上。通过社交化业务,人们可以超越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拥有更多的朋友和视野。社交化业务进一步提高了信息交互效率。在社交化业务中,通过朋友或志趣相投的人分享,人们可以更快速知晓和获取所需信息,避免了通过门户网站或搜索网站查找的漫长筛选工作,提高了分享的效率。

——社交化业务也推动了从小到大各类协作的产生和效率。人们和各类组织基于自身兴趣和利益参与社交化业务,形成协作参与的基础。基于自我需求和兴趣在社交环境下提出协作需求,而分享则使协作需求迅速传播和快速响应,使得协作发生的可能性和成功率大大提高。协作进一步推动了人们对社交化业务参与的兴趣和热情,使得社交化业务有更坚实的发展基础。

——社交化业务的第三个核心特点是提高选择效率和降低选择成本。由于社交化业务参与的普遍性和积极性,它为各种创意的实施提供了海量的尝试机会,而尝试成功和失败记录被记载、分享和累计又为以后的选择提供了资料和基础,从而提高了选择的效率。由于人们的协作和尝试很多是基于兴趣和自发的参与,尝试机会海量增加,尝试的方法和路径的重要性降低,尝试成本大大降低,也推动之后的选择成本持续降低。

而以上这一切,无不与所谓的“蜂巢思维”密切相关!于是,《蜂巢思维》的作者提醒我们——

1.有耐心:关注合作的长期利益——不要只是着眼于短期的、不管是利用还是惩罚别人的快乐。

2.友善:始于友善——笑要露齿。然后在接下来的博弈里,你可以采用“一报还一报”的方法,另外也要不时地尝试合作,即便事情已向相反的方向发展了一段时间。

3.有洞察力: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了解游戏规则,并且清楚合作的收益和代价。

最后,我想和大家分享《蜂巢思维》作者在书中引用的一句话,与广大读者共勉——

从之前的互动中看清对方,并记住其相关的特点,是维系合作不可或缺的。

——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合作的进化》

延伸阅读

《蜂巢思维》

作 者:加雷特·琼斯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简单地说,“蜂巢思维”就是“群体思维”,蜂巢就像是一个整体,汇集了每个个体的思维。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们已经讲了很多关于个体智商的问题。但是,研究表明,国家的智商要重要得多,而且一个国家平均智商的差异比个人智商的差异更能说明问题。在本书中,作者指出国家智商的差异可以解释大多数的国家间的不平等。个人智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个人工资、信息处理能力和脑容量上,而国家的智商水平则是其整体繁荣与否的重要指标,而且具有积极的溢出效应。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发布评论

您至少需输入5个字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信任与协作:社交化业务离不开“蜂巢思维”

在社群组织中,开展社交化业务往往基于信任与协作的模式,而这将成为挖掘新的利润区域的开端。

自然界再无其他物种能像人类一样,如此多毫不相干的相同物种——出于本能和历史原因而相互争斗的基因对手——在如此复杂和要求如此之高的信任度的项目上一起合作。

——经济学教授保罗·西布赖特 《陌生人的公司》

前不久,我们智囊机构和优客工场联合主办了一场“以书观象——互联网下半场的突破创新”的主题论坛,在论坛上我们提出:在互联网下半场由流量、收费交易模式转向“人与人信任关系的业务”模式!我们把这个转变称为“从社会化媒体到社交化业务的演变”!

会后,电子工业出版社的编辑找到我,希望我为他们即将出版的新书《蜂巢思维》写一篇序,并保证说,这本书里的很多观点与我们的观点非常契合。清明小长假,躲在家中精读,果然!

《蜂巢思维》一书的作者加雷特·琼斯是乔治·梅森大学公共选择研究中心经济学的副教授,在他看来,所谓“蜂巢思维”就是“群体思维”,蜂巢就像是一个整体,汇集了每个个体的思维。而这一切,都需要“更聪明的团队”以及“更具协作精神的人”来实现 总之,蜂巢思维与当下融合、协作、跨界思维以及共赢思维等备受推崇的互联网思维相吻合。

其实,这些观点并不“新”,但在所谓“互联网上半场”,大家也仅仅是说说而已,并没有把这些观点付诸行动的内在动力。其原因也很简单——互联网的人口红利还没有吃完,所谓构成互联网生态的关键词也只有“流量”和“交易”两个而已。在中国,BAT们的成功恰恰是这个时期最好的诠释。好在无论是技术的发展还是商业环境的演变都没有停下脚步,“中国互联网进入下半场”的说法当下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其中一个最线性化的佐证就是进入2013年后,整个互联网世界的用户增速开始明显放缓——按照CNNIC的数据,从2013年到2016年的3年间,网民数量才增加1亿人,成为互联网在中国诞生迄今为止20年间用户增速最为缓慢的一段时间,中国互联网用户的增速一直停留在个位数,中国互联网的人口红利已经终结。与此同时,“网民”这个词已经不是什么身份的识别,原因很简单——国民都成网民了。但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当BAT们在互联网上半场已经成功把住互联网的信息以及交易入口之后,企业在互联网上“获客成本”也随之居高不下!导致寻求新的突破成为了很多企业内在的需求和动力。

不管是在互联网时代的哪个时代,我们都有一个共识:以客户为中心的时代真的来了!对互联网时代而言,企业获得成功的黄金法则是“客户即上帝”——客户体验成为了核心!由此,也演变出来互联网时代人们的思维模式法则:

1.功能成为标配,情感成为强需;

2.中间成本趋零,价值链被重构;

3.个人异端化,组织社群化。

近期,有不少专家对“社群”的核心功能做了总结——兴趣聚集、沟通协作与商业变现!具体说来,就是在聚集、沉淀用户的基础上,通过沟通模式和协作模式的创新,不断激活用户的参与度、连接度和信任感,盘活粉丝经济和分享经济,是社群实现变现的基本模式。而这一切,都与《蜂巢思维》一书中所反映出的内容高度吻合。

在《蜂巢思维》的作者加雷特·琼斯看来,我们人类是社会性的生物:我们互相依赖,以期可以把事情做得更好。不管是制造一辆汽车,经营一段幸福的婚姻,或是举办教堂的百乐餐,生活中的各种成功,均离不开我们与别人的合作。但是,合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意思的是,本书的作者对此并没有给读者展现“心灵鸡汤”般正能量的描述,而是举出著名的“囚徒困境”的例子。他想告诉我们,当相同的两个人重复“囚徒困境”博弈多次之后,无论是在大学的实验室,还是在国会大厅,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博弈者通常学会了合作。虽然不是绝对的,也不一定都有用,但很多人确实决定采用“一报还一报”的态度并“冒险”去相信别人。

在作者看来,选择信任别人并不代表天真,信任也可以很精明。因为如果你知道你将和同样的人每周(在教堂的百乐餐上)或者每年(在年度销售会议上)都要进行一次“囚徒困境”博弈的话,那么这个游戏看上去就会很不同了。就这样,你和你的同伴突然有机会惩罚对方了:如果这次你对我很苛刻,下一次我也可以对你很刻薄。你付出了,所以你收获,如同我们平时所说的“礼尚往来”。因此,你洗碗,我倒垃圾;如果你不洗碗,我就让垃圾堆积成山;如果你肯洗碗了,我就迅速将垃圾清走。这种默契的合作随处可见,无论是在个人的人际关系中、工作关系中,还是在社区里,并且我们都很心安理得。很多时候,我们行善是因为周围的每个人让行善变成自然而然的事。

在博弈论的领域里,经济学家很早就发现,如果你将单次的“囚徒困境”博弈变成重复博弈的话,可能自私的玩家就会理性地相互合作了,这并不是出于慷慨,而纯粹是为了个人利益。有意思的是,在社群组织中,尤其是在互联网的下半场基于信任与协作的模式,往往成为挖掘新的利润区域的开端。一句话,在互联网下半场的商业模式正在由流量、收费交易模式转向“人与人信任关系的业务协作”模式!我们称之为“社交化业务”。而“蜂巢思维”恰恰是“社交化业务”必须具备的思维模式。

正如IBM商业价值研究院所揭示的,社交化业务迅速兴起和持续的高潮得益于其三个核心的特点:分享、协作和选择。

——分享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核心需求之一。社交化业务推动了分享的兴趣、乐趣和效率。在社交类业务中,人们基于兴趣自发地组成不同团体或社区,进行分享、交流和互动。以Facebook为代表的社交网络鼓励实名制,使人们将真实世界的人际关系转移到网络上。通过社交化业务,人们可以超越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拥有更多的朋友和视野。社交化业务进一步提高了信息交互效率。在社交化业务中,通过朋友或志趣相投的人分享,人们可以更快速知晓和获取所需信息,避免了通过门户网站或搜索网站查找的漫长筛选工作,提高了分享的效率。

——社交化业务也推动了从小到大各类协作的产生和效率。人们和各类组织基于自身兴趣和利益参与社交化业务,形成协作参与的基础。基于自我需求和兴趣在社交环境下提出协作需求,而分享则使协作需求迅速传播和快速响应,使得协作发生的可能性和成功率大大提高。协作进一步推动了人们对社交化业务参与的兴趣和热情,使得社交化业务有更坚实的发展基础。

——社交化业务的第三个核心特点是提高选择效率和降低选择成本。由于社交化业务参与的普遍性和积极性,它为各种创意的实施提供了海量的尝试机会,而尝试成功和失败记录被记载、分享和累计又为以后的选择提供了资料和基础,从而提高了选择的效率。由于人们的协作和尝试很多是基于兴趣和自发的参与,尝试机会海量增加,尝试的方法和路径的重要性降低,尝试成本大大降低,也推动之后的选择成本持续降低。

而以上这一切,无不与所谓的“蜂巢思维”密切相关!于是,《蜂巢思维》的作者提醒我们——

1.有耐心:关注合作的长期利益——不要只是着眼于短期的、不管是利用还是惩罚别人的快乐。

2.友善:始于友善——笑要露齿。然后在接下来的博弈里,你可以采用“一报还一报”的方法,另外也要不时地尝试合作,即便事情已向相反的方向发展了一段时间。

3.有洞察力: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了解游戏规则,并且清楚合作的收益和代价。

最后,我想和大家分享《蜂巢思维》作者在书中引用的一句话,与广大读者共勉——

从之前的互动中看清对方,并记住其相关的特点,是维系合作不可或缺的。

——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合作的进化》

延伸阅读

《蜂巢思维》

作 者:加雷特·琼斯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简单地说,“蜂巢思维”就是“群体思维”,蜂巢就像是一个整体,汇集了每个个体的思维。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们已经讲了很多关于个体智商的问题。但是,研究表明,国家的智商要重要得多,而且一个国家平均智商的差异比个人智商的差异更能说明问题。在本书中,作者指出国家智商的差异可以解释大多数的国家间的不平等。个人智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个人工资、信息处理能力和脑容量上,而国家的智商水平则是其整体繁荣与否的重要指标,而且具有积极的溢出效应。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