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活了103岁,用相机拍摄了九十一年。1892年(清光绪18年),他出生在江苏准阴一个封建官僚家庭,幼年时受父亲与中学老师李靖兰的影响,12岁就开始拿起相机拍照。他是中国摄影第一人郎静山。
郎静山(1892年—1995年),浙江兰溪人,中国最早的摄影记者。受到父亲的影响,郎静山对中国绘画怀有浓厚的兴趣,而郎静山的摄影启蒙也来自于他的国画老师李靖兰。 郎静山创立的集锦摄影,在世界摄坛上独树一帜。一生酷爱摄影,共有1000多幅次作品在世界的沙龙摄影界展出。曾经获得美国纽约摄影学会颁赠的1980年世界十大摄影家称号。
在中国,说到“观念摄影”这个字眼,总让人联想到20世纪90年代亮相生猛的摄影行为艺术。事实上在20世纪上半叶,就已经有中国人以浑然天成,淡泊恬静的摄影风格让“观念摄影”披上了“中国外套”,而这种摄影风格的开创与推动者正是摄影家郎静山。郎式的“观念摄影”是在反复的批判与论证过程中达成的一种概念上的共识,其中一个重要的美学特征就是:
对艺术形象的记录由构思转化成因式的过程,
观众可以在对作品“知其所以然”的过程中
了解艺术家的思维轨迹和文化修为。
郎静山的集锦摄影抛弃了对现实的直接猎取,他以现实元素为辅助以中国传统绘画的审美意趣、构图原则和散点透视法重新组织画面形成了具有传统水墨趣味的摄影作品。
这种样式上的传统特征与创作手法的现代性相结合成就了郎静山在摄影上的观念探索之路。
慎独无私
《静默有忧思》
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幅人体艺术摄影作品。
1928年,郎静山与一众摄影好友
觅得一位十几岁的张姓女孩,
他们在自己家中进行人体拍摄,
郎静山拍出了一副最好的人体作品《静默有忧思》。
据说,四天后那位女孩被父亲打得遍体鳞伤,
为自己勇敢的行为付出了沉重代价,
这几乎与上海美专那位女人体模特命运相同,
她们这种勇于冲破传统观念束缚的精神令人敬佩。
1930年,郎静山出版《人体摄影集》,
它是我国第一本个人人体摄影画册。
《人体摄影》
《美人胡为隔秋水》
郎式摄影
郎静山用中国画里的“定景”,
其实就是摄影里所说的“构图”来摄影。
在用笔的时候可以取舍万疏,去芜存菁,
而摄影则限于机械与环境对象,
唯有采取“集锦摄影法”才能不受限制。
所谓“集锦”,就是
“集合各种物景,配合成章,
舍画面之所忌,而取画面之所宜者。”
一、画面上的结构与层次有艺术性;
二、相片本身具有深刻意义,余意无穷。
而中国画以笔墨,摄影则用相机,
两者的工具虽然不同,但同样都是要营造出美好的画面,
所以二者间道理相同,只是运用之法各有殊异。
《春树奇峰》
归山深浅去,丘壑雄壮美,
前枝衬远山,不见桃源路。
郎静山自己所满意的集锦作品《春树奇峰》
于世界国际沙龙得奖34次,
当时并未在底片接合处做出完全的调和,
远山与近景反差较强,但明确地传达了距离之概念。
《晓汲清江》
中国古画论:清淡虚灵谓之气韵。
《晓汲清江》即是庄子所言“实景轻则虚景现”的表释,
由原来的风景照我们更可见其创作之心,
作品《晓风残月》《云深不知处》和《晓汲清江》
虽有表述,但作品之本源即发自庄子所追求的虚静之心。
1966年的这幅《晓汲清江》
是郎静山经过几次不同的改变而成的作品。
1934年的一幅并非斜角构图,
且重点在云气的渲染。
1937年的一幅前景换成一幅面积较大的柳树,
以强调整幅作品的景深。
1942年的一幅强调的是空灵之气。
1966年的一幅明显的是一精炼的斜线构图,
疏落的秋枝从左下角斜出,
画面中央的水边泥土继续了斜线延伸
直到右上方的小山头。
而作品中心有趣的挑夫,
不管是双肩挑水的暗示或是色调用深的重心标示,
都增加了作品的平衡感。
三张底片物景之边缘因暗房遮光手法使之淡化,
而营造出宁静单纯之气氛,
也就是庄子所说的“实景轻则虚景现”,
中央岸土的迷蒙与下方树枝的清晰对比,
加上位置恰当的树枝,构成了广阔鸟瞰的视野,
整张作品露白处自生雾气而有无限的空旷感,
正是以虚无见气韵,以虚无见灵意,
这幅作品完整地集构图、空间感、趣味性与气韵于一堂。
中西交集
郎静山与古斯塔夫·雷兰德
雷兰德被称为艺术摄影之父。
他的时代是“画意摄影”兴盛的时代,
摄影发明之初是对绘画的模仿。
他著名的作品《两种人生》
便是通过底片的剪贴二次曝光等手段完成,
是对西方油画的模仿。
雷兰德作品
而郎老也是用这种手法,
但是却是对传统中国山水画的模仿。
通过多张素材的运用完成画意创作。
他很关注传统方式表达,
特别是对谢赫绘事六法:
气韵生动、骨法用笔、
应物象形、随类赋彩、
经营位置、传移摸写,
灵活运用于摄影。
郎静山与尤斯曼
上一段可以说是郎老创作的世界观,
而这里看的就是他的方法论。
杰利·尤斯曼是运用胶片暗房进行合成的集大成者。
杰利·尤斯曼作品
郎老的集锦摄影的作品受限于当时物质与科技的缺乏,
成像的质量的确不高,
即便如此也达到了山水画的极高意境。
郎静山与曼雷
曼雷的作品充满了先锋实验的西方精神,
是涉及多领域的艺术家,
其中对物影摄影有较大影响,
他在暗房中发现了“中途曝光”技法。
曼雷作品
当然郎老也玩过物影:
老人主张使用西方的摄影技术为工具,
在表现上应该多研究国画精神旨趣。
曾言:“我主张在技巧上,应吸收西方科学文明,
使照相不再是件难事;但要谈到艺术视界,
无论取景或色调,我都认为应多研究国画中蕴含的旨趣。”
集锦摄影
集锦摄影是一个中国式的语汇,
一个东方的思维。
摄影是可以集锦万物锦绣于一方感光画纸,
让天光流动,让翠树掩映,
使山石随光影气化于空气时隐时现。
如石有三面,
景分远近,高远、平远、深远之深度与空间等。
种种中国山水画论中的
景深、构图、调子、明暗、质感、体积、透视、层次等,
效果莫不在一方黑暗的斗室中微妙地曝光环境中,
浑然一体实现郎静山一张张集锦的摄影。
这是一个西方人未曾体会过的视野,
也是东方人未曾从摄影得到的印象。
画作如有思想,
必当然跨越文化的藩篱; 技术如有层次,
必升华至毫无滞碍的高度。
而风格,
正是以技术和观念并行不悖地来往古今,
纵横中外出入东西的一个自由的精神。
集锦摄影突破了摄影技术,
突破现有的世界却又来自于现实世界与动人的元素。
熟悉他的人总说:郎静山每天一袭蓝色长袍一双黑布鞋,背着照相机走遍千山万水。
“相机比太太还还重要”“拿照相机就是我的生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