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毕亚军
【一】
1929年10月24日,华尔街突然进入危情时刻,几天后,乌云便笼罩了全美。28日,道琼斯指数大跌13%,隔天再泻22%,狂欢转瞬成了炼狱。
此后两年多,股指持续下跌,大多数股票跌幅超过90%。哀鸿遍野中,无数金融机构和企业实体破产关门;无数人成为流民和饥民。
但悲剧突来之前,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企业忙着扩张,银行忙着放贷,人们忙着消费和投资,胡佛总统甚至兴高采烈地宣布——“贫民窟将从美国消失”,美国被认为进入到全新的时代。
史称:咆哮的二十年代。
事实上也是。
其时,凭借“一战”结束的有利环境,美国政府大手放任经济自由发展,大开放,大降税,新产业、新技术层出不穷,投资、生产、消费爆发式增长。
“一战”前,汽车还是顶级奢侈品,但到1927年,光是福特就已销售超过1500万辆T型车,并带动公路、石油等关联投资、产业和消费井喷。
车轮滚滚还推动了城市的扩张,继而拉动基建、能源及其他工业乃至文化娱乐服务业的旺盛,美国的城市人口也在此间第一次超过了农村。
无线广播迅速普及,贯穿全美的电话线铺通,电影告别默片,铁路的发达、电视机的发明、摩天大楼的耸立……三倍的发电量增长。
还有,白领的诞生,女性职业地位的提升……危机爆发前的几年,美国的工业生产指数几乎翻了一番。
消费市场也是一片“繁荣可持续”,整个社会都陶醉在对新生活的追求中,有钱人纷纷奢侈起来,炫富、摆阔蔚然成风,穷人则努力跟风。
股市崩盘前,华尔街已繁荣近10年,几乎所有股票都在涨,而且是持续大涨。谁有钱恐高没买股,就像今天的没买房,拿着钱,无处话凄凉。
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由此写出崭新的发展史,但就在它要翻开新一页时,历史却要它倒一倒车。
【二】
后人总结了许多导致美国经济突然崩盘的原因。千个理由、万种原因,归根到底,还是资本和金融过头,经济严重脱实向虚的“功劳”。
在“咆哮的二十年代”,比上面这些发展都快、创新都多,出事之前也对经济繁荣贡献最大的当属美国的金融和保险业,期间,其规模翻了足足两倍。
由其带动的,是泡沫铸就的繁荣,是高楼背后有阴影,霓虹灯下有血泪,是超级资本主义的积弊。
政府的放任,让大量产业和金融资本如脱缰的野马快速崛起,为了更快更多地追求利润,瓜分市场,他们挥舞资本的魔杖纵横捭阖,攻城掠地。
在生产领域,玩家们不断扩大生产,不惜成本打压对手,争夺市场;投资银行家频频和企业家并肩前进,掀起一轮轮并购重组潮,1929年大萧条之前的7年,全美的企业减少了超过12000家。
对新兴产业,大家也是不计成本地一哄而上,以资本的威力打破原有的成长和生意规律,拔苗助长地抢夺市场地位,踏着其他业者的尸体前进。抢不赢的,就自己变成别人踏过的尸体。
由此带来的,是资本、资源的浪费和过剩。
原本100辆车就够了的街头,一夜间摆出了几百辆。原本要用10年去成长的生意,两、三年,甚至更短时间就被催熟,一个巨头起来的背后,是成百上千陪葬者和没有意义的牺牲,以及巨头的飘摇。
飘摇,因为增长不可持续,市场根基不稳。
产业和金融资本为寡占市场展开的恶性竞争,带来的负面不只有浪费和过剩,还有贫富悬殊的加剧。
在资本和贪婪的驱逐下形成的,是“马太效应”不断加剧的社会,是少数人越来越富,更多人越来越穷,以及阶层的持续分化与固化。
1929年崩盘前夕,60%美国家庭的总收入不足全国总收入的25%,总统宣誓“贫民窟将从美国消失”的背后,是数百万贫困线下的穷人依然贫穷,也越来越难在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丛林里走出贫穷。
为让繁荣的高潮得以持续,资本家、企业家、政府、甚至学者,都忙着翻新自造繁荣的手段,以资本对实体经济和产业“拔苗助长”,然后到各种市场“拔苗做账”,持续放大繁荣或为繁荣注水。
手段既传统又新兴:透支,或者叫放杠杆。
政府透支,大量举债大兴基础设施;企业透支,1块本钱争做几块,甚至几十块钱的生意;百姓透支,分期付款大行其道,甚至出现穷人贷款买股票。
股市则是最大的透支,也为透支提供最大的支持。
投机炒作之下,资金纷纷流向股市,以帐面价值几倍、甚至几十倍买卖股票成为新常态。原本是经济晴雨表的股市,成了投机者的天堂。
房地产也同样疯狂。
极端的例子发生在拥有极佳地理位置的佛罗里达。1923年到1925年,其棕榈海滩上的一块土地,从80万美元炒到了400万美元。
最疯狂时,7.5万人的迈阿密拥有2.5万名地产经纪人,就连最有风险意识的银行家也都不淡定,纷纷拨钱炒房,带着杠杆上。
投机炒作大行其道,工业和实体经济却日益衰退。
1929年前夕,由于传统工业开工严重不足,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开始感到钱越来越挣,生意越来越做,即便看上去一片繁荣,财富数字空前美好。
直到,吹了将近10年的大泡泡,终于撑不住,DUANG的一声……接下来,处处是还不了的债,到处是无法合拢的账……
【三】
由股市崩盘为开端的经济危机,重创了美国,也殃及那一时期的世界经济。
无数人的财富化为乌有。恐慌中,人们纷纷赶往银行挤兑存款,银行纷纷倒下;银行倒下,原本就生存艰难的工商企业相继停摆……
即便政府、财团试图救市,但一切太晚,曾经高潮迭起的繁荣只能眼睁睁地“顿失滔滔”。
直到取代胡佛的罗斯福以“三R新政”(复兴Recover、救济Relief、改革Reform),从整顿金融入手,配套包括《农业调整法》《全国工业复兴法》等一系列新政,历经超过一任期的努力,美国才在实体的复苏中再次拥抱未来。
但正如一位名人所言,历史给我们的唯一教训,就是我们从来不会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美国走向复苏后,不久就又好了伤疤忘了疼。
曾经被严控风险的金融业,走着走着便又走过了头,走成魔怔,走成灾难,走出一个道琼斯一天狂跌22.6%的“87股灾”;“87股灾”的伤疤刚好不久,又相继走出了“科网泡沫”“金融海啸”……
走到今天,特朗普似乎又要用罗斯福新政来重振美国:防患金融过头,回归实体经济。
媒体报道,他正动议重启一项罗斯福当年为防止华尔街作恶而出台,经济复苏后又被华尔街作废的新政:《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声称要分拆华尔街,禁止银行在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通吃。
【四】
1929年大崩盘的前一个月,美国财政部部长还在公开保证:“现在没有担心的理由,这一繁荣的高潮将会继续下去。”
很多人都一度以为政府是万能的,但事实证明,经济的规律不会因为政府的意志而转移,如果可以,那世界上就永远不会有经济危机。
没有哪个政府希望危机发生。但放眼全球,危机总是在不断发生,甚至是一模一样的重演。
即便教训就在昨天,即便今天就有理性的声音。
大崩盘前,一位著名统计学家就曾大声呼喊,美国将出现史无前例的大萧条,市场一度因此恐慌。
但那理性的声音在赌徒的狂欢中终显微弱,贪婪很快就又战胜了恐惧。正以功劳自居的胡佛,一句美国经济没毛病,很快又把繁荣推向了新高。
直到几个月后,股指连同全美经济,宛如自由落体,陡然且极速下坠,然后是,全美国人民为那少部分人的贪婪和透支还债。
置于那种疯狂跌宕的世界,若风暴将至,至还是不至?这不是你可以做主的,但却可以选择:
顶风踏浪,还是避风而行?
------END------
有关数据及事实来自参考文献:《美国经济史》《光荣与梦想》《大萧条时代:1929-1941》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版权声明:版权归华商韬略所有,转载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华商韬略(id:hstl8888)回复“转载”获取授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