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汪曾祺改编的样板戏为什么百听不厌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汪曾祺改编的样板戏为什么百听不厌

黄裳说汪曾祺:他的一切,都是诗。这位“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文风淡雅,对生活细致入微的体察与含情脉脉的打量,让读者回味浸染其中。在这里既不说他的文风,也不论他的“好吃”,只管窥汪曾祺和样板戏的联系。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无疑是今年的“剧王”,一部反腐正剧引起如此大的影响力,出乎意料。

一段京剧《智斗》也再次回到人们的视野,高小琴对侯亮平察言观色,多番试探,侯亮平却不阴不阳,深藏不露。一来二去,双方都在猜测对方是敌还是友,也令人颇感意味深长。

2017年5月16日,作家汪曾祺走了20年了。而汪曾祺就是受命改编样板戏《沙家浜》的主要执笔者,他在剧本的唱词和对白上下了很大功夫,大大提升了剧本的文学性。

▎汪曾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章,他是打通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的第一人。

有“江湖”的地方就有智斗

黄裳说汪曾祺:他的一切,都是诗。这位“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文风淡雅,对生活细致入微的体察与含情脉脉的打量,让读者回味浸染其中。在这里既不说他的文风,也不论他的“好吃”,只管窥汪曾祺和样板戏的联系。

▎1991年 汪曾祺在故乡高邮的运河上

1963年12月下旬,北京京剧团接到由上海市人民沪剧团演出的《芦荡火种》剧本,立即由党委书记薛恩厚、副团长萧甲、艺术室主任杨毓敏和专职编剧汪曾祺成立创作组,集中力量从事京剧化的移植改编。由于《芦荡火种》的原剧本有较好的基础,京剧演出本很快改编完成,并且迅速被搬上舞台。

据萧甲回忆,这次剧本改出来效果不错,大家出主意,分头写,最后由汪曾祺统稿。曾祺随和、认真,写东西苦熬,是强烈的脑力劳动,我们之间能说通,互相理解,没有太多不同意见……

▎北京京剧团《芦苇火种》剧本

在最为脍炙人口的“智斗”一场戏中,春来茶馆的老板娘、中共地下工作者阿庆嫂与忠义救国军参谋长刁德一和忠义救国军司令胡传魁之间,以团团转的圆场调度来巧妙周旋的“背供戏”,就是由汪曾祺执笔完成的。

创作审查人员起初对于“垒起七星灶”一段戏文中的“江湖口”,也就是江湖游民气息不满意。汪曾祺却坚持保留了这段戏文。

正是汪曾祺的坚持,在程式化的板腔体唱词中,加入了一些充满现代生活气息的白话诗词,俗中见雅、浅处见才,透出浓厚的京剧韵味,才使得京剧《沙家浜》的唱腔和表演更富艺术表现力。

▎革命样板戏《沙家浜》

后来,汪曾祺在1980年发表小说《受戒》,受到普遍赞誉,随后一发不可收,出版多卷本《汪曾祺文集》,成为当代文坛的一股清流。

反腐戏用“智斗”测试敌友

改编后的京剧《沙家浜》最初取名为《地下联络员》,后经国家领导人审看,提出了修改意见,剧名由毛泽东主席定为《沙家浜》。京剧是流行全国的戏曲剧种,由此在全国范围内传播开来。

《智斗》是《沙家浜》中最有名的唱段,掩护新四军伤病员的阿庆嫂,和国民党反动派刁德一、胡传魁之间巧妙周旋的故事。其中有两句最为经典,一句是刁德一说:“这个女人不寻常”,阿庆嫂八面玲珑、有胆有识的形象深入人心。

▎革命样板戏《沙家浜》

舞台上的阿庆嫂是经过艺术加工塑造的,芦苇荡是“沙家浜”的原型,常熟有千千万万这样的群众。曾经一度有过“寻找阿庆嫂”热,事实上,当年在水乡为抗日做出贡献的女性是数不清的。

阿庆嫂与胡传奎和刁德一“智斗”,关键是阿庆嫂知己知彼,熟悉当地情况和敌人内部矛盾,同时还胆大心细,谋胜一筹。阿庆嫂的智慧,主要不在于耍什么花招,而是在于善于利用敌人之间的矛盾来保存自己。

▎电视剧《公民的名义》中侯亮平、祁同伟、高小琴唱的是京剧样板戏《沙家浜》中最出名的唱段《智斗》。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侯亮平说高小琴是“汉东有名的阿庆嫂”,就是表达对“这个女人不寻常”的兴趣。一句是阿庆嫂说:“他们到底姓蒋还是汪”,蒋指蒋介石的抗日国民政府,汪指汪精卫的日伪国民政府,当时胡司令和刁德一以国军装束而来,身份存疑,故有此问。此句在电视剧中亦多次通过侯亮平等人的口中道出,用来猜测所述之人是敌是友。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渐渐散热,而《智斗》这段戏却一直是戏曲舞台、政治舞台、人生舞台……上久唱不衰的经典。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汪曾祺改编的样板戏为什么百听不厌

黄裳说汪曾祺:他的一切,都是诗。这位“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文风淡雅,对生活细致入微的体察与含情脉脉的打量,让读者回味浸染其中。在这里既不说他的文风,也不论他的“好吃”,只管窥汪曾祺和样板戏的联系。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无疑是今年的“剧王”,一部反腐正剧引起如此大的影响力,出乎意料。

一段京剧《智斗》也再次回到人们的视野,高小琴对侯亮平察言观色,多番试探,侯亮平却不阴不阳,深藏不露。一来二去,双方都在猜测对方是敌还是友,也令人颇感意味深长。

2017年5月16日,作家汪曾祺走了20年了。而汪曾祺就是受命改编样板戏《沙家浜》的主要执笔者,他在剧本的唱词和对白上下了很大功夫,大大提升了剧本的文学性。

▎汪曾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章,他是打通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的第一人。

有“江湖”的地方就有智斗

黄裳说汪曾祺:他的一切,都是诗。这位“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文风淡雅,对生活细致入微的体察与含情脉脉的打量,让读者回味浸染其中。在这里既不说他的文风,也不论他的“好吃”,只管窥汪曾祺和样板戏的联系。

▎1991年 汪曾祺在故乡高邮的运河上

1963年12月下旬,北京京剧团接到由上海市人民沪剧团演出的《芦荡火种》剧本,立即由党委书记薛恩厚、副团长萧甲、艺术室主任杨毓敏和专职编剧汪曾祺成立创作组,集中力量从事京剧化的移植改编。由于《芦荡火种》的原剧本有较好的基础,京剧演出本很快改编完成,并且迅速被搬上舞台。

据萧甲回忆,这次剧本改出来效果不错,大家出主意,分头写,最后由汪曾祺统稿。曾祺随和、认真,写东西苦熬,是强烈的脑力劳动,我们之间能说通,互相理解,没有太多不同意见……

▎北京京剧团《芦苇火种》剧本

在最为脍炙人口的“智斗”一场戏中,春来茶馆的老板娘、中共地下工作者阿庆嫂与忠义救国军参谋长刁德一和忠义救国军司令胡传魁之间,以团团转的圆场调度来巧妙周旋的“背供戏”,就是由汪曾祺执笔完成的。

创作审查人员起初对于“垒起七星灶”一段戏文中的“江湖口”,也就是江湖游民气息不满意。汪曾祺却坚持保留了这段戏文。

正是汪曾祺的坚持,在程式化的板腔体唱词中,加入了一些充满现代生活气息的白话诗词,俗中见雅、浅处见才,透出浓厚的京剧韵味,才使得京剧《沙家浜》的唱腔和表演更富艺术表现力。

▎革命样板戏《沙家浜》

后来,汪曾祺在1980年发表小说《受戒》,受到普遍赞誉,随后一发不可收,出版多卷本《汪曾祺文集》,成为当代文坛的一股清流。

反腐戏用“智斗”测试敌友

改编后的京剧《沙家浜》最初取名为《地下联络员》,后经国家领导人审看,提出了修改意见,剧名由毛泽东主席定为《沙家浜》。京剧是流行全国的戏曲剧种,由此在全国范围内传播开来。

《智斗》是《沙家浜》中最有名的唱段,掩护新四军伤病员的阿庆嫂,和国民党反动派刁德一、胡传魁之间巧妙周旋的故事。其中有两句最为经典,一句是刁德一说:“这个女人不寻常”,阿庆嫂八面玲珑、有胆有识的形象深入人心。

▎革命样板戏《沙家浜》

舞台上的阿庆嫂是经过艺术加工塑造的,芦苇荡是“沙家浜”的原型,常熟有千千万万这样的群众。曾经一度有过“寻找阿庆嫂”热,事实上,当年在水乡为抗日做出贡献的女性是数不清的。

阿庆嫂与胡传奎和刁德一“智斗”,关键是阿庆嫂知己知彼,熟悉当地情况和敌人内部矛盾,同时还胆大心细,谋胜一筹。阿庆嫂的智慧,主要不在于耍什么花招,而是在于善于利用敌人之间的矛盾来保存自己。

▎电视剧《公民的名义》中侯亮平、祁同伟、高小琴唱的是京剧样板戏《沙家浜》中最出名的唱段《智斗》。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侯亮平说高小琴是“汉东有名的阿庆嫂”,就是表达对“这个女人不寻常”的兴趣。一句是阿庆嫂说:“他们到底姓蒋还是汪”,蒋指蒋介石的抗日国民政府,汪指汪精卫的日伪国民政府,当时胡司令和刁德一以国军装束而来,身份存疑,故有此问。此句在电视剧中亦多次通过侯亮平等人的口中道出,用来猜测所述之人是敌是友。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渐渐散热,而《智斗》这段戏却一直是戏曲舞台、政治舞台、人生舞台……上久唱不衰的经典。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