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买椟还珠”,你或许误解了这个成语 从箱匣看中国古人收纳哲学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买椟还珠”,你或许误解了这个成语 从箱匣看中国古人收纳哲学

作为中国人的收纳器具,不但十分实用更有很强的艺术价值。

古时候楚国有位商人

去郑国卖珠宝

他用名贵的木材雕了一只匣子

用香料熏制,用美玉、翡翠装饰

有人把匣子买了去

把里面的珠子还给了他

却对这匣子爱不释手

这就是“买椟还珠”的故事

椟者,箱匣也

中国的箱匣

作为中国人的收纳器具,

不但十分实用

更有很强的艺术价值

中国箱匣汇集了

珍稀木材与高超工艺,

更隐含着中国人

深藏不露、井井有条的收纳哲学

从这个意义上讲

那个郑国买家

才是真正的高人

始于三代,源远流长

中国箱柜的使用大约始于夏、商、周三代。古代的“柜”同今天的箱子,而古代的“箱”则指车内存放东西的地方。

《左传》:“箱,大车之箱也。”《六书故》曰:“今通以藏器之大者为柜,次为匣,小为椟”。古代匣和柜没有一定的界限和区别。古代的柜,也并非我们今天所见的柜,倒很像我们今天所见的箱子。古代有“匣”这个名称,形式与柜无大区别,只是比柜小些。

黄花梨官皮箱一对

古代曾有一段时间匣和柜的区别没有一定的界限,甚至还有匣、柜混称不分的,这种现象自两汉一直沿至隋唐时期。汉代有了“箱子”这个名称,与战国前的柜子相同。多用于存贮衣被,称巾箱或衣箱,形体较大,是具备多种用途的家具。

两晋以后又有了“橱”这个名称,它是一种多用途的家具,可供存贮书籍、衣被、食品等物。

清早期黄花梨大衣箱

在明朝宫廷画卷《出警图》中,描绘了万历皇帝戎装出行的盛大场面,其中就有一个场景为四名轿夫抬着一对朱漆带底座的衣箱。还有专门的打伞、护卫跟班,好像箱子里储藏的物品十分贵重一般。

在很多古代皇帝出猎、官员出行的绘画中,也常常可以看到衣箱随行的画面,都表明了这种家具在古代的常见。

明《出警图》

各司其职,种类多样

箱、柜、橱皆属于盛藏家具。其中箱的出现很早,柜与橱在两汉时期也已相继发展成熟:但由于席地起居生活方式的局限,这几类家具在很长时期内并未得到明显改观。

箱与柜的形体一直以小型、低矮为特点,造型结构与装饰手法均比较简单一;而形体高大的橱又往往离不开“橱屋”的模式,使用功能与结构工艺上还与小型仓房类木构建筑有着密切联系。

紫檀折叠镜箱

古代中国人还用各种箱子、匣子满足不同用品的收纳需求。其中包括药箱、镜台(镜匣)、官皮箱、轿箱等各种不同的收纳箱。

药箱与镜台类似,因为专门的物品收纳特性,药箱和镜台打开后都有大大小小的收纳抽屉,方便存放不同的药品、化妆品等,并且体型不大,容易携带。

黄花梨木雕花卉纹四方镜匣

黄花梨宝座式镜台

清 红木嵌螺钿镜匣

明 江千里制黑漆嵌螺钿仕女图香盒

官皮箱是古代的“嫁底”,名字虽然威严霸气(最早为官员出行盛放文房四宝和文具使用),实际却是女儿出嫁时官皮箱是出嫁的家具之一,用以收纳各式嫁妆用品,与镜台大小相仿。

黄花梨百宝嵌官皮箱

正所谓“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官皮箱形体不大,但结构复杂,制作精美。箱体前有两扇门,内设抽屉若干,箱盖和箱体有扣合,门前有面叶拍子,两侧安提手。其花纹雕饰多为吉祥图案,如喜上梅梢、麒麟送子等。杜十娘怒沉的“百宝箱”多半也是这样的式样。

 

 

黄花梨嵌百宝婴戏图官皮箱

轿箱也是因特殊需要而诞生的一种家具:古代官员常常需要随身携带公文、奏折,因此就有了可以放在轿子当中、狭长的轿箱。甚至连官员、文人的印章也有专门的印匣作为收纳,从这些箱箱匣匣中,也可以见到古代中国人对科学收纳的讲究。

明 黑漆嵌骨人物故事轿箱

明 漆竹编轿箱

黄花梨嵌瘿木轿箱

多宝格值得专门拿来说说,这可是“皇帝的玩具箱”。那个艺术品位一般却酷爱收藏的乾隆帝就是多宝格的资深玩家,玩得那叫一个666。

乾隆帝是多宝格资深玩家

清乾隆 紫檀多宝格方匣

多宝格是专为陈设古玩器物的,其独特之处在于,它将格内做出横竖不等、高低不齐、错落参差的一个个空间。各类宝物错落有致地放在小型宝盒中,方便皇帝随时把玩——其实多宝格本身就是不可多得的艺术品。

清中期 黑漆描金开启式藏宝格

 

 

清乾隆 紫檀多宝格方匣

比如这件“竹丝缠枝番莲多宝格圆盒”利用机轴原理,将圆筒形盒分成四个扇形。180°打开来可成为一字形小屏风,360°翻转後可成为一个正方形筒状。

竹丝缠枝番莲多宝格圆盒

每个扇形内又分成许多格层,其中圆柱形格层不但再分成数格,而且可以360°旋转。全器匠心独运,极尽设计之能事。

 

 

深藏不露,井井有条

中国的传统美学讲求的是物以载道,以理节情,追求意境的渲染和内在的韵味——这与中国古代士大夫的哲学思想息息相关。王世襄提出的家具十六品——简练、淳朴、厚拙、凝重、雄伟、圆浑、沉穆、浓华、文绮、妍秀、劲挺、柔婉、空灵、玲珑、典雅、清新,正是对此的总结。

明崇祯 红漆描金龙凤呈祥纹大衣箱

作为中国古代家具体系中的箱匣,也同样秉承着这样的理念。中国的守身哲学讲求“深藏不露”,及至于收纳,亦是如此。

和西方的柜式收纳相比,古代中国人更偏重于箱式收纳,这样更加系统化,而且箱子的封闭性与中国人内敛、宁静、含蓄的个性相符合,传统箱匣敛于形,涵于内,曲曲木纹,密密心意,四方不大,却内含万千,正是这一理念的体现。

清 黄花梨衣箱

除此之外,中国自古重礼仪,正所谓 “衣冠上国、礼仪之邦”,凡事都讲求规矩和秩序。在箱匣上,也讲求分门别类,井井有条,按不同用品的收纳需求,有镜台、官皮箱、轿箱等各种不同的收纳箱,从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古代居家收纳系统。

文字为茶边求原创,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买椟还珠”,你或许误解了这个成语 从箱匣看中国古人收纳哲学

作为中国人的收纳器具,不但十分实用更有很强的艺术价值。

古时候楚国有位商人

去郑国卖珠宝

他用名贵的木材雕了一只匣子

用香料熏制,用美玉、翡翠装饰

有人把匣子买了去

把里面的珠子还给了他

却对这匣子爱不释手

这就是“买椟还珠”的故事

椟者,箱匣也

中国的箱匣

作为中国人的收纳器具,

不但十分实用

更有很强的艺术价值

中国箱匣汇集了

珍稀木材与高超工艺,

更隐含着中国人

深藏不露、井井有条的收纳哲学

从这个意义上讲

那个郑国买家

才是真正的高人

始于三代,源远流长

中国箱柜的使用大约始于夏、商、周三代。古代的“柜”同今天的箱子,而古代的“箱”则指车内存放东西的地方。

《左传》:“箱,大车之箱也。”《六书故》曰:“今通以藏器之大者为柜,次为匣,小为椟”。古代匣和柜没有一定的界限和区别。古代的柜,也并非我们今天所见的柜,倒很像我们今天所见的箱子。古代有“匣”这个名称,形式与柜无大区别,只是比柜小些。

黄花梨官皮箱一对

古代曾有一段时间匣和柜的区别没有一定的界限,甚至还有匣、柜混称不分的,这种现象自两汉一直沿至隋唐时期。汉代有了“箱子”这个名称,与战国前的柜子相同。多用于存贮衣被,称巾箱或衣箱,形体较大,是具备多种用途的家具。

两晋以后又有了“橱”这个名称,它是一种多用途的家具,可供存贮书籍、衣被、食品等物。

清早期黄花梨大衣箱

在明朝宫廷画卷《出警图》中,描绘了万历皇帝戎装出行的盛大场面,其中就有一个场景为四名轿夫抬着一对朱漆带底座的衣箱。还有专门的打伞、护卫跟班,好像箱子里储藏的物品十分贵重一般。

在很多古代皇帝出猎、官员出行的绘画中,也常常可以看到衣箱随行的画面,都表明了这种家具在古代的常见。

明《出警图》

各司其职,种类多样

箱、柜、橱皆属于盛藏家具。其中箱的出现很早,柜与橱在两汉时期也已相继发展成熟:但由于席地起居生活方式的局限,这几类家具在很长时期内并未得到明显改观。

箱与柜的形体一直以小型、低矮为特点,造型结构与装饰手法均比较简单一;而形体高大的橱又往往离不开“橱屋”的模式,使用功能与结构工艺上还与小型仓房类木构建筑有着密切联系。

紫檀折叠镜箱

古代中国人还用各种箱子、匣子满足不同用品的收纳需求。其中包括药箱、镜台(镜匣)、官皮箱、轿箱等各种不同的收纳箱。

药箱与镜台类似,因为专门的物品收纳特性,药箱和镜台打开后都有大大小小的收纳抽屉,方便存放不同的药品、化妆品等,并且体型不大,容易携带。

黄花梨木雕花卉纹四方镜匣

黄花梨宝座式镜台

清 红木嵌螺钿镜匣

明 江千里制黑漆嵌螺钿仕女图香盒

官皮箱是古代的“嫁底”,名字虽然威严霸气(最早为官员出行盛放文房四宝和文具使用),实际却是女儿出嫁时官皮箱是出嫁的家具之一,用以收纳各式嫁妆用品,与镜台大小相仿。

黄花梨百宝嵌官皮箱

正所谓“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官皮箱形体不大,但结构复杂,制作精美。箱体前有两扇门,内设抽屉若干,箱盖和箱体有扣合,门前有面叶拍子,两侧安提手。其花纹雕饰多为吉祥图案,如喜上梅梢、麒麟送子等。杜十娘怒沉的“百宝箱”多半也是这样的式样。

 

 

黄花梨嵌百宝婴戏图官皮箱

轿箱也是因特殊需要而诞生的一种家具:古代官员常常需要随身携带公文、奏折,因此就有了可以放在轿子当中、狭长的轿箱。甚至连官员、文人的印章也有专门的印匣作为收纳,从这些箱箱匣匣中,也可以见到古代中国人对科学收纳的讲究。

明 黑漆嵌骨人物故事轿箱

明 漆竹编轿箱

黄花梨嵌瘿木轿箱

多宝格值得专门拿来说说,这可是“皇帝的玩具箱”。那个艺术品位一般却酷爱收藏的乾隆帝就是多宝格的资深玩家,玩得那叫一个666。

乾隆帝是多宝格资深玩家

清乾隆 紫檀多宝格方匣

多宝格是专为陈设古玩器物的,其独特之处在于,它将格内做出横竖不等、高低不齐、错落参差的一个个空间。各类宝物错落有致地放在小型宝盒中,方便皇帝随时把玩——其实多宝格本身就是不可多得的艺术品。

清中期 黑漆描金开启式藏宝格

 

 

清乾隆 紫檀多宝格方匣

比如这件“竹丝缠枝番莲多宝格圆盒”利用机轴原理,将圆筒形盒分成四个扇形。180°打开来可成为一字形小屏风,360°翻转後可成为一个正方形筒状。

竹丝缠枝番莲多宝格圆盒

每个扇形内又分成许多格层,其中圆柱形格层不但再分成数格,而且可以360°旋转。全器匠心独运,极尽设计之能事。

 

 

深藏不露,井井有条

中国的传统美学讲求的是物以载道,以理节情,追求意境的渲染和内在的韵味——这与中国古代士大夫的哲学思想息息相关。王世襄提出的家具十六品——简练、淳朴、厚拙、凝重、雄伟、圆浑、沉穆、浓华、文绮、妍秀、劲挺、柔婉、空灵、玲珑、典雅、清新,正是对此的总结。

明崇祯 红漆描金龙凤呈祥纹大衣箱

作为中国古代家具体系中的箱匣,也同样秉承着这样的理念。中国的守身哲学讲求“深藏不露”,及至于收纳,亦是如此。

和西方的柜式收纳相比,古代中国人更偏重于箱式收纳,这样更加系统化,而且箱子的封闭性与中国人内敛、宁静、含蓄的个性相符合,传统箱匣敛于形,涵于内,曲曲木纹,密密心意,四方不大,却内含万千,正是这一理念的体现。

清 黄花梨衣箱

除此之外,中国自古重礼仪,正所谓 “衣冠上国、礼仪之邦”,凡事都讲求规矩和秩序。在箱匣上,也讲求分门别类,井井有条,按不同用品的收纳需求,有镜台、官皮箱、轿箱等各种不同的收纳箱,从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古代居家收纳系统。

文字为茶边求原创,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