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扶桑读史】横井小楠:影响明治维新的改革思想家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扶桑读史】横井小楠:影响明治维新的改革思想家

在横井小楠身上,可以看到三位近代中国思想家的影子,他们是魏源、徐继畬和冯桂芬。相比之下,晓楠是幸运的。

位于熊本的维新人士群像

魏源的《海国图志》在出版后不被中国朝野重视,却受到日本的追捧。这本书启蒙了幕府末期的许多日本学者,其中就包括横井小楠。

1853年美国强迫日本通商,是锁国攘夷还是开国通商,日本举国上下争论不休。小楠鄙夷西方文明,主张锁国攘夷。后来,他受魏源思想影响,迅速转变为一个开国论者。小楠批评锁国攘夷论误国误民、毫不足取,公开宣称“当今之际唯开国通商方合古来天地公理”,“天涯若比邻,而成可以互相交通之势,今日主张独立锁国之旧见,违背天理甚矣!”

横井小楠1809年生于熊本藩,自幼学习儒学。他对儒学的空头理论极为不满,十分赞同程朱理学中的实学思想,提倡“学以致用”的治学方法。他主张政治改革,在熊本藩改革失败后,转而致力于培养人才。

横井小楠

幕府末期,为摆脱困境,许多藩国力图革新。1857年,思想开放的福井藩大名、有“幕末四贤侯”之称的松平庆永邀请小楠帮助改革藩政。小楠一面开馆讲学培养人才,一面推动改革。在经济上大力发展农业、工业和外贸,在政治上统一各派的意见,建立团结一致的政治体制。这些改革颇见成效,福井藩面貌大为改观。

在改革实践的基础上,横井小楠完成了重要著作《国是三论》。他认为,民众是国家的基础,国家必须为构成这个国家的人民服务。德川家族只为一个家族的利益服务,甚至在资源已经匮乏时仍从各地要求财政支持,因而无法使国家获得安宁。为此,他主张在政治体制、军事海防、开国通商、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改革,寻求日本的强国之路。

小楠呼吁放弃锁国体制,对外开放,殖产兴业,进入国际政治经济体系,“大开利用厚生之道,一新政治教育,而致富国强兵之成果”。鉴于强国横行的国际形势,小楠主张日本建设强大的海军。不过,他认为海军主要是用于自卫,而非侵略他国, “横行(霸道)是违反公共之天理。处世不能不以公共之天理解决国际纷乱,若徒张威力,后来必招致祸患”。小楠深知中国与日本唇齿相依,应该密切合作。他的“士道”主张培养人才,建立一个政治清明廉洁的政治体制。

《国是三论》分别论述了“富国论”、“强兵论”、“士道”,鼓吹 “凡地球上可称善美者,悉取为吾有”,一套完整的改革理论体系就此形成,奠定了明治维新的思想基础。明治时期的“富国强兵”政策就直接来自《国是三论》。许多中国学者却认为,“富国强兵”之策来自中国先秦文献《管子》与《战国策》,这种心态值得玩味。

在书中,横井小楠对中国有着精彩的评论。他这样写道: “中国面临大海,文物制度久已发达,人民所需无一不足……因此,上至朝廷,下至百姓,有自傲自大之风,不愿主动求市场与知识于海外,终于沦落到受他国侵略的地步。”这一评论击中了当时中国的要害,“主动求市场与知识于海外”对今日中国仍有重要意义。

横井小楠秉持“天下公共之理”的信念,坦然接受西潮思想。他在论述“万国形势”时,虽然论及英国、俄罗斯,重点却在美国,他非常赞赏美国的民主政治制度:“美利坚自华盛顿以来立三大规模:一、因天下之惨毒莫过于杀戮,故顺天意以息宇内战争为务;二、求知识于世界万国,以裨益治教为务;三、全国大总统之权柄让贤而不传子,废君臣之义而专以公共和平为务。以至于政法治术及其他百般技艺、器械等,凡地球上称美善者悉取而为吾所有,弘扬好生之仁风。”横井小楠认为这些“殆符三代之治教”,还把华盛顿推崇为“白面碧眼之尧舜”,仿佛中国古代传说中“三代之治”的圣人一样。

横井小楠殉节地

巧合的是,同时代的一位中国学者也有非常近似的评价。福建布政使徐继畲在《寰环志略》一书中写到:“米利坚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对于华盛顿,他也推崇备至,“按华盛顿,异人也。起事勇于胜广,割据雄于曹刘。既已提三尺剑,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浸浸乎三代之遗志。”

1862年,幕府为摆脱内外困境,起用福井藩主主持幕政,小楠也被召进京,讨论国家大事。他对幕府还抱着幻想,积极主张改革。他提交《国是七条》,建议设立议会,呼吁幕府“大开言路,与天下为公共之政”。可惜,他的改革建议未被采纳。

虽然大志难酬,但是横井小楠对于开议会的信念一直不变,他曾写下这样一首诗:“人君何天职,代天治百姓。自非天德人,何以惬天命。所以尧巽舜,是真为大圣。迂儒暗此理,以之圣人病。嗟乎血统论,是岂天理顺!”

经过数年的沉默之后,政治改革的机会似乎又出现了。风起云涌的尊王攘夷运动将幕府逼入绝境,1867年11月末代将军德川庆喜宣布“大政奉还”,将政权“返回”天皇。和那些激进的倒幕派不同,小楠不主张推翻幕府,仍试图通过改革来实现自己的维新主张。他又上书建言,第一项便是建立“议事院”(也就是设立国会),分为上下两院,上院以公家贵族与各地诸侯为主,下院则是“广泛举用天下之人才”。

改革的机会稍纵即逝,尤其是在一个政权的末期。小楠的改革建议未来得及施行,幕府就垮台了。1868年4月6日,16岁的明治天皇在京都御所亲率文武百官在神前发表了五条誓文:

一、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

二、上下一心,盛展经纶。

三、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毋使人心倦怠。

四、破除旧有之陋习,一本天地之公道。

五、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国之基业。

“五条誓文”开启了明治维新的历史序幕。它由横井小楠的弟子由利公正起草,从文本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横井小楠的思想与语言,第一条、第五条与《国是三论》的原文几乎完全一样。

明治新政府成立以后,60岁的横井小楠担任“参与”,参与权力中枢。小楠年龄最高,且富有改革思想和经验,新政府的许多领导人都曾受到他的启发教诲,他广受尊敬,建议一般都被采纳。正当改革推进之际,1869年1月5日,60岁的横井小楠被保守派杀害。

横井小楠墓碑

一代改革理论家未能亲见改革成果就死于非命,让后人惋惜不已。不过,即便在其殁后,他的思想仍然影响着许多改革者,继续推动着改革事业的展开。他是真正影响明治维新及后来明治政府不少施政纲领的人物之一。因此,横井小楠的名字和明治维新一起,被镌刻在日本的历史上。

在横井小楠身上,可以看到三位近代中国思想家的影子:一是魏源,他的思想启蒙了小楠;二是徐继畬,虽然他们从未见面,但对于西方民主制度的看法却惊人地一致;三是冯桂芬,他和小楠同龄,与《国是三论》一样,他的《校邠庐抗议》也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方案。然而,这三位杰出思想家生前的学说被忽视,甚至被攻击为异端邪说,他们更没有机会看到中国走上改革道路。和他们比起来,横井小楠要幸运得多了。

本文参考了蔡孟翰文章《重温日本现代化之路:追求公共之政》(原载于《经济观察报》)。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扶桑读史】横井小楠:影响明治维新的改革思想家

在横井小楠身上,可以看到三位近代中国思想家的影子,他们是魏源、徐继畬和冯桂芬。相比之下,晓楠是幸运的。

位于熊本的维新人士群像

魏源的《海国图志》在出版后不被中国朝野重视,却受到日本的追捧。这本书启蒙了幕府末期的许多日本学者,其中就包括横井小楠。

1853年美国强迫日本通商,是锁国攘夷还是开国通商,日本举国上下争论不休。小楠鄙夷西方文明,主张锁国攘夷。后来,他受魏源思想影响,迅速转变为一个开国论者。小楠批评锁国攘夷论误国误民、毫不足取,公开宣称“当今之际唯开国通商方合古来天地公理”,“天涯若比邻,而成可以互相交通之势,今日主张独立锁国之旧见,违背天理甚矣!”

横井小楠1809年生于熊本藩,自幼学习儒学。他对儒学的空头理论极为不满,十分赞同程朱理学中的实学思想,提倡“学以致用”的治学方法。他主张政治改革,在熊本藩改革失败后,转而致力于培养人才。

横井小楠

幕府末期,为摆脱困境,许多藩国力图革新。1857年,思想开放的福井藩大名、有“幕末四贤侯”之称的松平庆永邀请小楠帮助改革藩政。小楠一面开馆讲学培养人才,一面推动改革。在经济上大力发展农业、工业和外贸,在政治上统一各派的意见,建立团结一致的政治体制。这些改革颇见成效,福井藩面貌大为改观。

在改革实践的基础上,横井小楠完成了重要著作《国是三论》。他认为,民众是国家的基础,国家必须为构成这个国家的人民服务。德川家族只为一个家族的利益服务,甚至在资源已经匮乏时仍从各地要求财政支持,因而无法使国家获得安宁。为此,他主张在政治体制、军事海防、开国通商、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改革,寻求日本的强国之路。

小楠呼吁放弃锁国体制,对外开放,殖产兴业,进入国际政治经济体系,“大开利用厚生之道,一新政治教育,而致富国强兵之成果”。鉴于强国横行的国际形势,小楠主张日本建设强大的海军。不过,他认为海军主要是用于自卫,而非侵略他国, “横行(霸道)是违反公共之天理。处世不能不以公共之天理解决国际纷乱,若徒张威力,后来必招致祸患”。小楠深知中国与日本唇齿相依,应该密切合作。他的“士道”主张培养人才,建立一个政治清明廉洁的政治体制。

《国是三论》分别论述了“富国论”、“强兵论”、“士道”,鼓吹 “凡地球上可称善美者,悉取为吾有”,一套完整的改革理论体系就此形成,奠定了明治维新的思想基础。明治时期的“富国强兵”政策就直接来自《国是三论》。许多中国学者却认为,“富国强兵”之策来自中国先秦文献《管子》与《战国策》,这种心态值得玩味。

在书中,横井小楠对中国有着精彩的评论。他这样写道: “中国面临大海,文物制度久已发达,人民所需无一不足……因此,上至朝廷,下至百姓,有自傲自大之风,不愿主动求市场与知识于海外,终于沦落到受他国侵略的地步。”这一评论击中了当时中国的要害,“主动求市场与知识于海外”对今日中国仍有重要意义。

横井小楠秉持“天下公共之理”的信念,坦然接受西潮思想。他在论述“万国形势”时,虽然论及英国、俄罗斯,重点却在美国,他非常赞赏美国的民主政治制度:“美利坚自华盛顿以来立三大规模:一、因天下之惨毒莫过于杀戮,故顺天意以息宇内战争为务;二、求知识于世界万国,以裨益治教为务;三、全国大总统之权柄让贤而不传子,废君臣之义而专以公共和平为务。以至于政法治术及其他百般技艺、器械等,凡地球上称美善者悉取而为吾所有,弘扬好生之仁风。”横井小楠认为这些“殆符三代之治教”,还把华盛顿推崇为“白面碧眼之尧舜”,仿佛中国古代传说中“三代之治”的圣人一样。

横井小楠殉节地

巧合的是,同时代的一位中国学者也有非常近似的评价。福建布政使徐继畲在《寰环志略》一书中写到:“米利坚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对于华盛顿,他也推崇备至,“按华盛顿,异人也。起事勇于胜广,割据雄于曹刘。既已提三尺剑,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浸浸乎三代之遗志。”

1862年,幕府为摆脱内外困境,起用福井藩主主持幕政,小楠也被召进京,讨论国家大事。他对幕府还抱着幻想,积极主张改革。他提交《国是七条》,建议设立议会,呼吁幕府“大开言路,与天下为公共之政”。可惜,他的改革建议未被采纳。

虽然大志难酬,但是横井小楠对于开议会的信念一直不变,他曾写下这样一首诗:“人君何天职,代天治百姓。自非天德人,何以惬天命。所以尧巽舜,是真为大圣。迂儒暗此理,以之圣人病。嗟乎血统论,是岂天理顺!”

经过数年的沉默之后,政治改革的机会似乎又出现了。风起云涌的尊王攘夷运动将幕府逼入绝境,1867年11月末代将军德川庆喜宣布“大政奉还”,将政权“返回”天皇。和那些激进的倒幕派不同,小楠不主张推翻幕府,仍试图通过改革来实现自己的维新主张。他又上书建言,第一项便是建立“议事院”(也就是设立国会),分为上下两院,上院以公家贵族与各地诸侯为主,下院则是“广泛举用天下之人才”。

改革的机会稍纵即逝,尤其是在一个政权的末期。小楠的改革建议未来得及施行,幕府就垮台了。1868年4月6日,16岁的明治天皇在京都御所亲率文武百官在神前发表了五条誓文:

一、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

二、上下一心,盛展经纶。

三、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毋使人心倦怠。

四、破除旧有之陋习,一本天地之公道。

五、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国之基业。

“五条誓文”开启了明治维新的历史序幕。它由横井小楠的弟子由利公正起草,从文本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横井小楠的思想与语言,第一条、第五条与《国是三论》的原文几乎完全一样。

明治新政府成立以后,60岁的横井小楠担任“参与”,参与权力中枢。小楠年龄最高,且富有改革思想和经验,新政府的许多领导人都曾受到他的启发教诲,他广受尊敬,建议一般都被采纳。正当改革推进之际,1869年1月5日,60岁的横井小楠被保守派杀害。

横井小楠墓碑

一代改革理论家未能亲见改革成果就死于非命,让后人惋惜不已。不过,即便在其殁后,他的思想仍然影响着许多改革者,继续推动着改革事业的展开。他是真正影响明治维新及后来明治政府不少施政纲领的人物之一。因此,横井小楠的名字和明治维新一起,被镌刻在日本的历史上。

在横井小楠身上,可以看到三位近代中国思想家的影子:一是魏源,他的思想启蒙了小楠;二是徐继畬,虽然他们从未见面,但对于西方民主制度的看法却惊人地一致;三是冯桂芬,他和小楠同龄,与《国是三论》一样,他的《校邠庐抗议》也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方案。然而,这三位杰出思想家生前的学说被忽视,甚至被攻击为异端邪说,他们更没有机会看到中国走上改革道路。和他们比起来,横井小楠要幸运得多了。

本文参考了蔡孟翰文章《重温日本现代化之路:追求公共之政》(原载于《经济观察报》)。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