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便利店:走在直营和加盟的十字路口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便利店:走在直营和加盟的十字路口

随着消费升级和所谓的“新零售”时代来临,便利店已经站上“风口”,很多知名互联网公司纷纷布局线下商业,进军便利店。在资本的助推下,大量的品牌便利店开始扩张,便利店业态在中国市场同样出现了“直营还是加盟”的纠结。

时下中国零售业最具潜力、最火热的业态是什么?是便利店。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与波士顿咨询公司最近在上海联合发布的《2017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目前中国连锁品牌化便利店门店数已接近10万家,年销售额达1300亿元,增速达13%。

随着消费升级和所谓的“新零售”时代来临,便利店已经站上“风口”,很多知名互联网公司纷纷布局线下商业,进军便利店。在资本的助推下,大量的品牌便利店开始扩张,便利店业态在中国市场同样出现了“直营还是加盟”的纠结。未来的路怎么走?对不少便利店来说既是机遇也是“生死大考”。

(一)扩张模式大不同

“在2014年,罗森提出到2025年要开一万家店,很多人都在问一万家店能开得出吗?最近,京东已经喊着要开100万家便利店,那我们这一万家就是个很小的数字了。”罗森中国董事、副总裁张晟虽然近年来看惯了便利店行业的起起伏伏,但是,他对这个行业近年来的扩张速度之快还是颇具感慨。

事实也是如此。与百货、超市等大卖场出现关店潮不同,近年来,主打便利且“小而美”的便利店在中国实体零售业态中依旧保持着良好的增长态势。

此外,与美国每2133人拥有一家便利店、日本每2400人拥有一家便利店相比,中国每53076人才拥有一家便利店。这样的市场饱和度引得便利店品牌商们纷纷加大跑马圈地力度:“全家”计划到2024年达到10000家店,罗森计划从目前的约千店规模到2020年达到3000家,到2025年达10000家店;“7-11”希望每一到两年在一个新城市进行布局,在主要城市每年新开30至40家门店,京东更是许下豪言,要在未来开100万家便利店。

数据显示,各家便利店品牌商的扩张模式也不大相同。罗森和全家以加盟为主策略,且是区域大加盟商模式。这些加盟店以上海为基础,同时以区域加盟商的形式辐射长三角。截至今年4月底,罗森在中国的逾1000家加盟店,大多集中在长三角。全家则在中国开了1900多家店,主要集中在华东。

“7-11”则采用在各地授权给不同代理商形式来进行运作。在上海的运作方是统一企业,北京和成都则由日方直管,重庆是新希望集团运作,青岛是众地集团运作。而在部分落后区域,7-11力推特许加盟,希望高密度开店。业内将其总结为“直营店+加盟店”的圈地模式。

柒一拾壹(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信息系统本部长小野泽千寻表示,“7-11”在中国现在用的是密集型开店方式,其优势在于提高物流效率,从而提高商品的毛利率;同时,通过对店铺经营指导,可以在销售额和利益上有所增长,提升连锁品牌的知名度,保证每家店铺销售额和利益都扩大化。

(二)目前直营模式经营效率更优

那么,对中国市场来说,直营和加盟哪种模式更适合本土便利店品牌呢?

总体而言,直营模式下,总部对门店管控更强,但投入相对更多;加盟模式,总部引入加盟主能够降低总部资金压力,从而使得展店更快,但总部对门店管控相对较弱。

相关数据显示,国内目前便利店每日平均客流量大约为400人,坪效(每坪的面积可以产出多少营业额,每坪等于3.3平方米)仅超过2万元/平方米。可见,国内便利店无论是单店经营效率、集客能力还是创收水平都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同时,国内便利店市场目前呈区域割据状态,集中度偏低,直营占比40%以上。更多分析人士认为,就目前而言,国内便利店以直营模式为主的经营效率是优于以加盟为主的经营效率的。

当然,目前便利店品牌商很多都有资本注入背景,其扩张模式的选择必然也要考虑资本方的利益。直营店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资本方必然希望品牌方以加盟轻资产模式快速拓展。不过,目前,国内主流品牌便利店的投资在60万元到100万元之间,由于固定成本高,竞争激烈,从目前看,无论是固定收益还是毛利分成模式,都难以面对普遍性的成本上涨问题。如果加盟方赚不到钱,便利店品牌商扩展速度再快也是空谈。

因此,在国内便利店尚形成较强品牌效应和成熟的后台信息系统之前,其管理输出效果具有极强的不可控因素,加盟效果是较为有限的。

(三)品牌影响力是关键

在美日等成熟市场中,加盟模式正在逐渐成为连锁网络扩张的主流途径,如日本7-11、罗森等便利店的连锁直营店规模均呈现下降趋势,其中部分被转换成加盟店。

从日本便利店实践来看,直营或者加盟模式并不一定非此即彼,同一便利店连锁中往往同时存在直营店和加盟店。但是,随着加盟店规模的持续扩大,日本很多便利店连锁总部的职能存在逐渐“后移”的趋势,即专注于为加盟主的门店经营提供包括门店经营指导和监督、物流配送、营销策划等在内的后台服务,前后台分工的模式越加成熟和稳定。

以日本和美国7-11的平均店效和坪效比较来看,若不包含油品,美国7-11门店平均经营效率仅为日本的一半左右,但是如果包含油品在内,两者差距得以缩小。这表明,普通商品(不含油品)经营对日本便利店而言更加重要,日本便利店连锁网络中总部正在后台的产品开发上加大投入,导致其获得了比例更高的加盟比例。

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与波士顿咨询公司联合发布《2017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国内市场上大部分便利店品牌的市场占有率都较低,分散度较高。7-11、苏果、好德/可的、唐久、快客、十足/之上、全家、红旗、天福这些知名便利店品牌的门店数量占比分别为3.1%、3.3%、3.4%、3.5%、3.7%、4.1%、4.4%、6.1%、7.3%,占比最多的为美宜家,门店数量也仅为19.6%,其他41.5%的占比为非知名的夫妻店、杂货铺式的中低端便利店。

当前,一些便利店品牌商开设的直营店正在演变成市场先导的角色,即在进入新市场时,先设立直营店经营,以控制开店质量并积累经验,待时机成熟(如实现扭亏)后就直接转由加盟主经营,但后期经营能否走上正轨还是未知数。

“总的来说,当便利店自身的品牌效应较强,市场认可度较高时,选择加盟这样的轻资产扩张模式,可以快速实现布局,达到品牌和加盟商共赢的效果。当便利店品牌价值在行业处于领先地位时,加强自制商品的投入,以及信息系统的建设,便利店品牌商的软实力就会进一步促进效益的提升。”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副秘书长、便利店委员会总干事王洪涛指出,“从便利店品牌商的长远发展看,首先提升服务质量,提升品牌价值。在强后台、轻前台的经营策略下,进一步培养自身的系统管理输出能力,创造‘物业+人员’的资源输出加盟模式,将是国内便利店品牌商前进的主要方向。”(邱文)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便利店:走在直营和加盟的十字路口

随着消费升级和所谓的“新零售”时代来临,便利店已经站上“风口”,很多知名互联网公司纷纷布局线下商业,进军便利店。在资本的助推下,大量的品牌便利店开始扩张,便利店业态在中国市场同样出现了“直营还是加盟”的纠结。

时下中国零售业最具潜力、最火热的业态是什么?是便利店。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与波士顿咨询公司最近在上海联合发布的《2017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目前中国连锁品牌化便利店门店数已接近10万家,年销售额达1300亿元,增速达13%。

随着消费升级和所谓的“新零售”时代来临,便利店已经站上“风口”,很多知名互联网公司纷纷布局线下商业,进军便利店。在资本的助推下,大量的品牌便利店开始扩张,便利店业态在中国市场同样出现了“直营还是加盟”的纠结。未来的路怎么走?对不少便利店来说既是机遇也是“生死大考”。

(一)扩张模式大不同

“在2014年,罗森提出到2025年要开一万家店,很多人都在问一万家店能开得出吗?最近,京东已经喊着要开100万家便利店,那我们这一万家就是个很小的数字了。”罗森中国董事、副总裁张晟虽然近年来看惯了便利店行业的起起伏伏,但是,他对这个行业近年来的扩张速度之快还是颇具感慨。

事实也是如此。与百货、超市等大卖场出现关店潮不同,近年来,主打便利且“小而美”的便利店在中国实体零售业态中依旧保持着良好的增长态势。

此外,与美国每2133人拥有一家便利店、日本每2400人拥有一家便利店相比,中国每53076人才拥有一家便利店。这样的市场饱和度引得便利店品牌商们纷纷加大跑马圈地力度:“全家”计划到2024年达到10000家店,罗森计划从目前的约千店规模到2020年达到3000家,到2025年达10000家店;“7-11”希望每一到两年在一个新城市进行布局,在主要城市每年新开30至40家门店,京东更是许下豪言,要在未来开100万家便利店。

数据显示,各家便利店品牌商的扩张模式也不大相同。罗森和全家以加盟为主策略,且是区域大加盟商模式。这些加盟店以上海为基础,同时以区域加盟商的形式辐射长三角。截至今年4月底,罗森在中国的逾1000家加盟店,大多集中在长三角。全家则在中国开了1900多家店,主要集中在华东。

“7-11”则采用在各地授权给不同代理商形式来进行运作。在上海的运作方是统一企业,北京和成都则由日方直管,重庆是新希望集团运作,青岛是众地集团运作。而在部分落后区域,7-11力推特许加盟,希望高密度开店。业内将其总结为“直营店+加盟店”的圈地模式。

柒一拾壹(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信息系统本部长小野泽千寻表示,“7-11”在中国现在用的是密集型开店方式,其优势在于提高物流效率,从而提高商品的毛利率;同时,通过对店铺经营指导,可以在销售额和利益上有所增长,提升连锁品牌的知名度,保证每家店铺销售额和利益都扩大化。

(二)目前直营模式经营效率更优

那么,对中国市场来说,直营和加盟哪种模式更适合本土便利店品牌呢?

总体而言,直营模式下,总部对门店管控更强,但投入相对更多;加盟模式,总部引入加盟主能够降低总部资金压力,从而使得展店更快,但总部对门店管控相对较弱。

相关数据显示,国内目前便利店每日平均客流量大约为400人,坪效(每坪的面积可以产出多少营业额,每坪等于3.3平方米)仅超过2万元/平方米。可见,国内便利店无论是单店经营效率、集客能力还是创收水平都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同时,国内便利店市场目前呈区域割据状态,集中度偏低,直营占比40%以上。更多分析人士认为,就目前而言,国内便利店以直营模式为主的经营效率是优于以加盟为主的经营效率的。

当然,目前便利店品牌商很多都有资本注入背景,其扩张模式的选择必然也要考虑资本方的利益。直营店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资本方必然希望品牌方以加盟轻资产模式快速拓展。不过,目前,国内主流品牌便利店的投资在60万元到100万元之间,由于固定成本高,竞争激烈,从目前看,无论是固定收益还是毛利分成模式,都难以面对普遍性的成本上涨问题。如果加盟方赚不到钱,便利店品牌商扩展速度再快也是空谈。

因此,在国内便利店尚形成较强品牌效应和成熟的后台信息系统之前,其管理输出效果具有极强的不可控因素,加盟效果是较为有限的。

(三)品牌影响力是关键

在美日等成熟市场中,加盟模式正在逐渐成为连锁网络扩张的主流途径,如日本7-11、罗森等便利店的连锁直营店规模均呈现下降趋势,其中部分被转换成加盟店。

从日本便利店实践来看,直营或者加盟模式并不一定非此即彼,同一便利店连锁中往往同时存在直营店和加盟店。但是,随着加盟店规模的持续扩大,日本很多便利店连锁总部的职能存在逐渐“后移”的趋势,即专注于为加盟主的门店经营提供包括门店经营指导和监督、物流配送、营销策划等在内的后台服务,前后台分工的模式越加成熟和稳定。

以日本和美国7-11的平均店效和坪效比较来看,若不包含油品,美国7-11门店平均经营效率仅为日本的一半左右,但是如果包含油品在内,两者差距得以缩小。这表明,普通商品(不含油品)经营对日本便利店而言更加重要,日本便利店连锁网络中总部正在后台的产品开发上加大投入,导致其获得了比例更高的加盟比例。

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与波士顿咨询公司联合发布《2017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国内市场上大部分便利店品牌的市场占有率都较低,分散度较高。7-11、苏果、好德/可的、唐久、快客、十足/之上、全家、红旗、天福这些知名便利店品牌的门店数量占比分别为3.1%、3.3%、3.4%、3.5%、3.7%、4.1%、4.4%、6.1%、7.3%,占比最多的为美宜家,门店数量也仅为19.6%,其他41.5%的占比为非知名的夫妻店、杂货铺式的中低端便利店。

当前,一些便利店品牌商开设的直营店正在演变成市场先导的角色,即在进入新市场时,先设立直营店经营,以控制开店质量并积累经验,待时机成熟(如实现扭亏)后就直接转由加盟主经营,但后期经营能否走上正轨还是未知数。

“总的来说,当便利店自身的品牌效应较强,市场认可度较高时,选择加盟这样的轻资产扩张模式,可以快速实现布局,达到品牌和加盟商共赢的效果。当便利店品牌价值在行业处于领先地位时,加强自制商品的投入,以及信息系统的建设,便利店品牌商的软实力就会进一步促进效益的提升。”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副秘书长、便利店委员会总干事王洪涛指出,“从便利店品牌商的长远发展看,首先提升服务质量,提升品牌价值。在强后台、轻前台的经营策略下,进一步培养自身的系统管理输出能力,创造‘物业+人员’的资源输出加盟模式,将是国内便利店品牌商前进的主要方向。”(邱文)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