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归来的宫崎骏,能否在“新海诚的时代”继续做自己?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归来的宫崎骏,能否在“新海诚的时代”继续做自己?

5月19日,宫崎骏宣布撤消四年前的引退宣言,决定正式复出。

文|水诺

宫崎骏的作品既是天真烂漫的童话,也是哲理深刻的寓言。“浪漫”与“现实”是宫崎骏电影不可分割的两面,如今,这两面在他的作品中再难达到平衡。当矛盾的两面被撕裂之后,宫崎骏本人就只能处于无休无止地纠结与妥协之中。《起风了》是他对“现实面”的妥协,新作《毛虫的破绽》是继续向现实妥协还是调整姿态仍未可知。

5月19日,宫崎骏宣布撤消四年前的引退宣言,决定正式复出。吉卜力工作室日前通过官方网站发布招聘启事,为新的长篇动画招聘员工——“宫崎骏导演决定撤回引退的要求,制作一部新的长篇动画电影。”2013年《起风了》上映之后,宫崎骏曾在记者会上公开宣布引退宣言,“我说过很多次要退休,引起过大家的骚乱,不过这次是认真的,我的长篇动画时代已经结束了。”

近日富士电视台《Wide Show》节目总结了所谓“宫崎骏的七次‘引退宣言’”,播出后被日本网友指出报道失实——节目中所谓宫崎骏的“引退宣言”大部分来自于一名日本网友的段子推文,富士电视台已于5月29日为此发表了道歉声明。

宫崎骏的“复出”并不“突然”,早在2016年由NHK推出的纪录片《不了神话宫崎骏》中,宫崎骏在接受采访时就表示,“与其什么都不做的死去,不如在工作中死去。”这可以说是宫崎骏“归来”的一个预告。

1《你的名字》和《千与千寻》的“狭路相逢”

虽然宫崎骏已于2013年宣布归隐,在过去四年间也再无新作推出,但一代动画大师的传说仍在,在“归来”之前,上一次宫崎骏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是在新海诚的《你的名字》票房“大卖”之时。

2016年年底在全球范围内上映的《你的名字》不仅本土票房刷新了三年前《起风了》创下的(120亿日元)佳绩,而且其全球票房最终收获了约365亿日元的票房,成功超过了《千与千寻》,成为全球最卖座的日本电影。一时间,各国观众对新海诚“赞不绝口”,不少媒体称其“超越了宫崎骏”。

暂且不论这样的夸奖是否“言过其实”,客观来讲,《你的名字》的成功离不开外在因素的助推,在某种意义上,这是一种“战略性”的成功。在创作方面,《你的名字》加快了剪辑节奏以吸引观众注意力,107分钟的时间里共有1650个镜头,平均每个镜头3.9秒,稍不留神就会错失重要信息。在宣发方面,电影主题曲先行,日本人气摇滚乐团RADWIMPS为电影创作的26首乐曲,早在电影上映之前的一周时间内已率先发布并走红。

此外,《你的名字》的成功还与日本动漫电影的疲软不无关系。2013年以来,日本动漫市场规模保持持续增长,但却始终缺乏引领动漫市场的核心作品。2016年上映的《你的名字》可谓是日本动漫电影的一株“救命稻草”,它的出现为日本动漫市场、乃至于整个日本电影市场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虽然《你的名字》的全球票房总收入高于《千与千寻》的全球票房,但后者在日本乃至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很难被超越。首先,《你的名字》在日本国内票房收入为232亿日元,与《千与千寻》(304亿日元)的票房收入仍然相距甚远。可见《千与千寻》在日本观众眼中仍有无可替代的地位。

其次,《你的名字》全球票房3.3亿美元(约合365亿日元),中国票房约5.77亿人民币(约合0.84亿美元,约合93.8亿人民币)、约占全球票房的1/4,也就是说,电影的日本票房和中国票房的总和占据全球票房的8成以上。众所周知,宫崎骏因“版权保护”等问题主动放弃了中国电影市场。如果除去在中国的票房收入,《你的名字》的总收入必然不敌《千与千寻》。

此外,据美国电影发行信息网BOX OFFICE MOJO的统计,截止到2017年1月8日,《你的名字》在英国的票房不到《千与千寻》的一半,在法国地区的票房不到《千与千寻》的1/6,整体而言,《你的名字》在欧洲的影响力远不及《千与千寻》。

因得《你的名字》的票房佳绩,新海诚被拿来与宫崎骏对比。对此,新海诚本人在一个颁奖活动中明确表示“把我们相提并论是对我的夸大……宫崎导演是非常高大上的模范,就算和他走一样的方向,我也追不上他。”而宫崎骏在一档电视节目中被问及《你的名字》时则直接表示“没看过”。虽然二人看似在避免“交道”和“对立”,实际上却在暗暗较劲儿。

新海诚在接受采访时说,“日常生活不像宫崎骏的作品里那样,每天都要去冒险,每天都要去打仗,每天去拯救世界,这样的情节不会发生在我们的生活里面。我所看到的生活里,只有去便利店买东西、或者挤列车时不小心跟旁边的人有几句口角,虽然只是很小的事情,但我们内心的情绪起伏和那些战争以及拯救世界是一样的。”

新海诚的言辞中多少透露着对“宫崎骏式冒险故事”的不屑。而宫崎骏也并没有做到像他宣称的那样“无视”新海诚。从完成《起风了》的创作之后,宫崎骏就开始努力学习CG技术,他正在筹备的新片《毛毛虫的破绽》也将启用CG技术。众所周知,CG技术正是新海诚擅长且引以为傲的,也是促使《你的名字》大获成功的重要元素之一。

而况,在“御宅族”的问题上,新海诚与宫崎骏本就是壁垒分明的。宫崎骏和他的吉卜力工作室拒绝迎合“御宅族”的口味,而新海诚的作品恰恰是“御宅族”追捧的对象。日本知名编剧、导演、《映画艺术》发行人荒井晴彦还曾借着“御宅族”的问题批判《你的名字》——“国会被改宪派占据了2/3,电影院被御宅族劫持。看了《你的名字》哭泣的人,我觉得他们肯定没看过电影史上的名作。”

2

宫崎骏与新海诚的“正面交锋”

宫崎骏与新海诚“成长”于不同时代,风格各异,很难做出对比。但是,借助“外向”、“浪漫”与“女生”这三个关键词,两个人或可来一场“正面交锋”。

宫崎骏与新海诚,谁更“外向”?

《千与千寻》中,“千寻”进入灵异小镇,被汤婆婆夺走了名字,成为“千”。而《你的名字》中的男女主人公忘记的却是对方的名字。有趣的是,在“丢掉‘自己的名字’”和“忘记‘你的名字’”的对比中恰恰可见宫崎骏作品与新海诚作品的差别:前者关注主角自身的心路历程及其与世界的关系,是“向内”的却又是“外向”的;后者关注人物之间的关系变化及人物自身情绪,因而他的作品是“向外”的却又是“内向”的。

宫崎骏的作品注重展现主角自我觉醒并获得成长的历程,因而他的作品是“向内”的,指向人类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成长”。新海诚的作品更侧重于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少男少女间的情感关系的把握,因而他的作品是“向外”的,指向人际关系的发展与变化。

宫崎骏作品是“向内”的,也是“外向”的,他关注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诉说反战、环保、爱与勇敢等永恒的主题。他笔下的人物也都是个性鲜明,形象饱满,是“外向型人格”的人物。而新海诚作品是“向外”的却也是“内向”的,他更多地关注了人物的敏感情绪。他笔下的主角大多性格内向、个性模糊,将注意力集中在自身情绪和私人关系上,并不在意与外在世界和整体情境的沟通。

宫崎骏和新海诚,谁更浪漫?

宫崎骏和新海诚无疑都是“浪漫”的,前者为观众打开五彩缤纷的“异世界”的大门;后者则让观众沉醉于精致的街景、缤纷的樱花、浩瀚的星空……然而,宫崎骏和新海诚的“浪漫”各有各的不同。

宫崎骏电影以浪漫主义的外壳包裹现实主义的内核,而新海诚电影则是以现实主义的外壳包裹浪漫主义的内核。宫崎骏的“浪漫”是一种“空间式”浪漫,具体体现为超现实的故事情境的架构;而新海诚的“浪漫”是一种“时间式”浪漫,主要体现庞杂的时间观的构建和对人物情感的细腻描摹。

宫崎骏作品是“浪漫而又极其现实的”,充满童话色彩。在他的作品中,有可以化作“公交车”的多多洛,有悬崖上的金鱼姬,也有对自己施以魔咒的红猪;有神秘的森林,有灵异的小镇,也有“天空之城普拉达”。但是,在充满幻想色彩的故事情境中,宫崎骏要讲述的故事的主题却颇具现实意味,关乎战争与和平、人类与环境、自由与成长。

新海诚的作品是“现实而又极为浪漫的”。新海诚善于捕捉现实世界中的每一个细节,从自然景致到人文景观、从建筑物的构造到人物的情绪,他都可以描摹得十分到位。在几乎与“现实空间”一般无二的故事情境中,他要表达的情感却是“异常浪漫”的,他所考虑的是那些看似虚无缥缈的问题,例如,“樱花掉落的速度是每秒五厘米,那么两颗心需要多久才能靠近?”(《秒速五厘米》)。

宫崎骏和新海诚,谁更懂女生?

身为男性导演,宫崎骏和新海诚却似乎都比女生更懂女生。宫崎骏最善于讲述以女孩为主角的故事,而新海诚的作品中则永远充斥着浓浓的少女情怀。当然,他们的作品是不同的,宫崎骏是在讲述女生的故事,而新海诚则想要讲故事给女生听。

宫崎骏的故事是关于“女英雄”的故事。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第一部彩色动画长片《白蛇传》激发了宫崎骏进入动漫行业的兴趣,宫崎骏称这部电影为女英雄主义的作品。这种“女英雄情结”影响了宫崎骏的创作风格,《千与千寻》《幽灵公主》《魔女宅急便》等诸多作品中的主角都是女性英雄。

新海诚的作品中的主角多是“春心萌动”的少男少女。他敏锐地捕捉着少男少女们在爱情来临之时的情绪波动,用最干净的画面、最精致的风景去衬托爱情的奇妙与美好。新海诚用唯美的画面、诗化的意境挑动起年轻观众的“少女情怀”。可以说,宫崎骏描摹了女生的童真而又勇敢的一面,而新海诚则描摹了女生的细腻且敏感的一面,成功俘获了千万宅女宅男忧郁而敏感的心。

整体而言,宫崎骏的作品情节充实,人物丰满,更像是富有哲理的寓言故事;而新海诚的作品则结构奇巧,情感丰沛,更像是富有诗意的抒情散文。一个知乎用户的说法颇为有趣,“宫崎骏一生都在用一花一草讲宏大的宇宙,新海诚最喜欢用渺茫的虚无讲一分钟的琐碎日常……他们是保持日本动画生物多样性的完全不同的、十分珍贵的两个物种。”

3

“新海诚的时代”已到,宫崎骏该如何归来?

宫崎骏的作品与新海诚的作品风格各异,或无高下之分,但是,吉卜力工作室在创作技法、宣发理念等方面的保守性是毋庸置疑的。《毛虫的破绽》将是一部何种风格的作品仍未可知,但可以确定的是,无论宫崎骏能否以新作再创辉煌,他都无法改变动画产业的发展趋势。

如今的时代无疑是“新海诚们”的时代,计算机技术取代耗时耗力的手工绘制技术是必然之势,宣发策略成为事关电影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面向年轻观众推出的青春爱情故事无论是在日本还是中国都有巨大的市场空间。在这样的时代,宫崎骏该以何种姿态“归来”?

宫崎骏所创造的历史并未被新海诚超越,但是,在新的世界格局和市场环境下,宫崎骏“自己打破了自己”。2013年,《起风了》上映,很多观众认为,宫崎骏的“暮年心态”在这部作品中“昭然若揭”。宫崎骏出生于“飞机世家”,虽然他的作品中不乏与“飞行”有关的元素,但他始终没有将“飞机”作为核心元素,直至《起风了》,“零式战机”进入了宫崎骏的画框里。

《起风了》讲述了关于二战的故事。梦幻般的童话色彩原本是宫崎骏作品的核心特征,宫崎骏一直拒绝向孩子们展现残酷的一面,然而他用《起风了》亲手打破了自己所创造的乌托邦。《起风了》抛去了幻想情境,只留下现实情境,唯一的“幻境”关乎主人公的爱情,然而这幻境故事的结局却是凄凉而忧伤的。

事实上,在《起风了》之前,宫崎骏的另一部作品《虞美人盛开的山坡》已经开始脱去浪漫主义的外壳、摒除架空式的故事情境,在创作该作品期间,宫崎骏认为“幻想故事的时代已经结束了”。《虞美人盛开的山坡》是宫崎骏式幻想故事的结束,《起风了》是宫崎骏式现实故事的开始。

在创作《起风了》期间,宫崎骏的心态也是复杂而矛盾的。纪录片《梦与幻想的王国》中,宫崎骏说,“我从未做过这样的电影,虽然我做过《红猪》,一部很愚蠢的电影,即使我有机会,我也不愿意做……我一直给儿童创作电影,而那部电影不是给儿童看的。”但是,《起风了》显然也并不是一部为儿童创作的电影。

《梦与幻想的王国》中,宫崎骏也讲述出了自己的不安,他说他感受到了父亲那个年代(二战时期)的那种不安感。这种“不安感”之中包含着宫崎骏的三种忧思:一是他对于吉卜力工作室未来的忧思;二是他对于“幻想故事”未来的忧思;三是他对于日本政局以及世界局势的忧思。

《起风了》这部作品充分体现了宫崎骏的矛盾心理。故事的主人公崛越二郎一方面反对战争,对战争中的人民抱有深切的同情;另一方面,他本人就是战争机器的制造者,对战争的发生负有责任。宫崎骏本人像崛越二郎一样纠结,他想要制造梦境,却又想要打破梦境展现真实。

宫崎骏的作品既是天真烂漫的童话,也是哲理深刻的寓言。“浪漫”与“现实”是宫崎骏电影不可分割的两面,如今,这两面在他的作品中再难达到平衡。当矛盾的两面被撕裂之后,宫崎骏本人就只能处于无休无止地纠结与妥协之中。《起风了》是他对“现实面”的妥协,新作《毛虫的破绽》是继续向现实妥协还是调整姿态仍未可知。

日本政治局势的变动、动漫产业的发展、观众喜好的变化以及半路杀出的新海诚都可能会对宫崎骏的创作产生影响,但是宫崎骏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恰恰是他自己。

出品 | 锋芒影视舆情研究智库

主 编 | 维 夏 责 编 | 塞 温

视 觉 | 陈 晨 校 对 | 木 丁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归来的宫崎骏,能否在“新海诚的时代”继续做自己?

5月19日,宫崎骏宣布撤消四年前的引退宣言,决定正式复出。

文|水诺

宫崎骏的作品既是天真烂漫的童话,也是哲理深刻的寓言。“浪漫”与“现实”是宫崎骏电影不可分割的两面,如今,这两面在他的作品中再难达到平衡。当矛盾的两面被撕裂之后,宫崎骏本人就只能处于无休无止地纠结与妥协之中。《起风了》是他对“现实面”的妥协,新作《毛虫的破绽》是继续向现实妥协还是调整姿态仍未可知。

5月19日,宫崎骏宣布撤消四年前的引退宣言,决定正式复出。吉卜力工作室日前通过官方网站发布招聘启事,为新的长篇动画招聘员工——“宫崎骏导演决定撤回引退的要求,制作一部新的长篇动画电影。”2013年《起风了》上映之后,宫崎骏曾在记者会上公开宣布引退宣言,“我说过很多次要退休,引起过大家的骚乱,不过这次是认真的,我的长篇动画时代已经结束了。”

近日富士电视台《Wide Show》节目总结了所谓“宫崎骏的七次‘引退宣言’”,播出后被日本网友指出报道失实——节目中所谓宫崎骏的“引退宣言”大部分来自于一名日本网友的段子推文,富士电视台已于5月29日为此发表了道歉声明。

宫崎骏的“复出”并不“突然”,早在2016年由NHK推出的纪录片《不了神话宫崎骏》中,宫崎骏在接受采访时就表示,“与其什么都不做的死去,不如在工作中死去。”这可以说是宫崎骏“归来”的一个预告。

1《你的名字》和《千与千寻》的“狭路相逢”

虽然宫崎骏已于2013年宣布归隐,在过去四年间也再无新作推出,但一代动画大师的传说仍在,在“归来”之前,上一次宫崎骏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是在新海诚的《你的名字》票房“大卖”之时。

2016年年底在全球范围内上映的《你的名字》不仅本土票房刷新了三年前《起风了》创下的(120亿日元)佳绩,而且其全球票房最终收获了约365亿日元的票房,成功超过了《千与千寻》,成为全球最卖座的日本电影。一时间,各国观众对新海诚“赞不绝口”,不少媒体称其“超越了宫崎骏”。

暂且不论这样的夸奖是否“言过其实”,客观来讲,《你的名字》的成功离不开外在因素的助推,在某种意义上,这是一种“战略性”的成功。在创作方面,《你的名字》加快了剪辑节奏以吸引观众注意力,107分钟的时间里共有1650个镜头,平均每个镜头3.9秒,稍不留神就会错失重要信息。在宣发方面,电影主题曲先行,日本人气摇滚乐团RADWIMPS为电影创作的26首乐曲,早在电影上映之前的一周时间内已率先发布并走红。

此外,《你的名字》的成功还与日本动漫电影的疲软不无关系。2013年以来,日本动漫市场规模保持持续增长,但却始终缺乏引领动漫市场的核心作品。2016年上映的《你的名字》可谓是日本动漫电影的一株“救命稻草”,它的出现为日本动漫市场、乃至于整个日本电影市场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虽然《你的名字》的全球票房总收入高于《千与千寻》的全球票房,但后者在日本乃至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很难被超越。首先,《你的名字》在日本国内票房收入为232亿日元,与《千与千寻》(304亿日元)的票房收入仍然相距甚远。可见《千与千寻》在日本观众眼中仍有无可替代的地位。

其次,《你的名字》全球票房3.3亿美元(约合365亿日元),中国票房约5.77亿人民币(约合0.84亿美元,约合93.8亿人民币)、约占全球票房的1/4,也就是说,电影的日本票房和中国票房的总和占据全球票房的8成以上。众所周知,宫崎骏因“版权保护”等问题主动放弃了中国电影市场。如果除去在中国的票房收入,《你的名字》的总收入必然不敌《千与千寻》。

此外,据美国电影发行信息网BOX OFFICE MOJO的统计,截止到2017年1月8日,《你的名字》在英国的票房不到《千与千寻》的一半,在法国地区的票房不到《千与千寻》的1/6,整体而言,《你的名字》在欧洲的影响力远不及《千与千寻》。

因得《你的名字》的票房佳绩,新海诚被拿来与宫崎骏对比。对此,新海诚本人在一个颁奖活动中明确表示“把我们相提并论是对我的夸大……宫崎导演是非常高大上的模范,就算和他走一样的方向,我也追不上他。”而宫崎骏在一档电视节目中被问及《你的名字》时则直接表示“没看过”。虽然二人看似在避免“交道”和“对立”,实际上却在暗暗较劲儿。

新海诚在接受采访时说,“日常生活不像宫崎骏的作品里那样,每天都要去冒险,每天都要去打仗,每天去拯救世界,这样的情节不会发生在我们的生活里面。我所看到的生活里,只有去便利店买东西、或者挤列车时不小心跟旁边的人有几句口角,虽然只是很小的事情,但我们内心的情绪起伏和那些战争以及拯救世界是一样的。”

新海诚的言辞中多少透露着对“宫崎骏式冒险故事”的不屑。而宫崎骏也并没有做到像他宣称的那样“无视”新海诚。从完成《起风了》的创作之后,宫崎骏就开始努力学习CG技术,他正在筹备的新片《毛毛虫的破绽》也将启用CG技术。众所周知,CG技术正是新海诚擅长且引以为傲的,也是促使《你的名字》大获成功的重要元素之一。

而况,在“御宅族”的问题上,新海诚与宫崎骏本就是壁垒分明的。宫崎骏和他的吉卜力工作室拒绝迎合“御宅族”的口味,而新海诚的作品恰恰是“御宅族”追捧的对象。日本知名编剧、导演、《映画艺术》发行人荒井晴彦还曾借着“御宅族”的问题批判《你的名字》——“国会被改宪派占据了2/3,电影院被御宅族劫持。看了《你的名字》哭泣的人,我觉得他们肯定没看过电影史上的名作。”

2

宫崎骏与新海诚的“正面交锋”

宫崎骏与新海诚“成长”于不同时代,风格各异,很难做出对比。但是,借助“外向”、“浪漫”与“女生”这三个关键词,两个人或可来一场“正面交锋”。

宫崎骏与新海诚,谁更“外向”?

《千与千寻》中,“千寻”进入灵异小镇,被汤婆婆夺走了名字,成为“千”。而《你的名字》中的男女主人公忘记的却是对方的名字。有趣的是,在“丢掉‘自己的名字’”和“忘记‘你的名字’”的对比中恰恰可见宫崎骏作品与新海诚作品的差别:前者关注主角自身的心路历程及其与世界的关系,是“向内”的却又是“外向”的;后者关注人物之间的关系变化及人物自身情绪,因而他的作品是“向外”的却又是“内向”的。

宫崎骏的作品注重展现主角自我觉醒并获得成长的历程,因而他的作品是“向内”的,指向人类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成长”。新海诚的作品更侧重于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少男少女间的情感关系的把握,因而他的作品是“向外”的,指向人际关系的发展与变化。

宫崎骏作品是“向内”的,也是“外向”的,他关注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诉说反战、环保、爱与勇敢等永恒的主题。他笔下的人物也都是个性鲜明,形象饱满,是“外向型人格”的人物。而新海诚作品是“向外”的却也是“内向”的,他更多地关注了人物的敏感情绪。他笔下的主角大多性格内向、个性模糊,将注意力集中在自身情绪和私人关系上,并不在意与外在世界和整体情境的沟通。

宫崎骏和新海诚,谁更浪漫?

宫崎骏和新海诚无疑都是“浪漫”的,前者为观众打开五彩缤纷的“异世界”的大门;后者则让观众沉醉于精致的街景、缤纷的樱花、浩瀚的星空……然而,宫崎骏和新海诚的“浪漫”各有各的不同。

宫崎骏电影以浪漫主义的外壳包裹现实主义的内核,而新海诚电影则是以现实主义的外壳包裹浪漫主义的内核。宫崎骏的“浪漫”是一种“空间式”浪漫,具体体现为超现实的故事情境的架构;而新海诚的“浪漫”是一种“时间式”浪漫,主要体现庞杂的时间观的构建和对人物情感的细腻描摹。

宫崎骏作品是“浪漫而又极其现实的”,充满童话色彩。在他的作品中,有可以化作“公交车”的多多洛,有悬崖上的金鱼姬,也有对自己施以魔咒的红猪;有神秘的森林,有灵异的小镇,也有“天空之城普拉达”。但是,在充满幻想色彩的故事情境中,宫崎骏要讲述的故事的主题却颇具现实意味,关乎战争与和平、人类与环境、自由与成长。

新海诚的作品是“现实而又极为浪漫的”。新海诚善于捕捉现实世界中的每一个细节,从自然景致到人文景观、从建筑物的构造到人物的情绪,他都可以描摹得十分到位。在几乎与“现实空间”一般无二的故事情境中,他要表达的情感却是“异常浪漫”的,他所考虑的是那些看似虚无缥缈的问题,例如,“樱花掉落的速度是每秒五厘米,那么两颗心需要多久才能靠近?”(《秒速五厘米》)。

宫崎骏和新海诚,谁更懂女生?

身为男性导演,宫崎骏和新海诚却似乎都比女生更懂女生。宫崎骏最善于讲述以女孩为主角的故事,而新海诚的作品中则永远充斥着浓浓的少女情怀。当然,他们的作品是不同的,宫崎骏是在讲述女生的故事,而新海诚则想要讲故事给女生听。

宫崎骏的故事是关于“女英雄”的故事。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第一部彩色动画长片《白蛇传》激发了宫崎骏进入动漫行业的兴趣,宫崎骏称这部电影为女英雄主义的作品。这种“女英雄情结”影响了宫崎骏的创作风格,《千与千寻》《幽灵公主》《魔女宅急便》等诸多作品中的主角都是女性英雄。

新海诚的作品中的主角多是“春心萌动”的少男少女。他敏锐地捕捉着少男少女们在爱情来临之时的情绪波动,用最干净的画面、最精致的风景去衬托爱情的奇妙与美好。新海诚用唯美的画面、诗化的意境挑动起年轻观众的“少女情怀”。可以说,宫崎骏描摹了女生的童真而又勇敢的一面,而新海诚则描摹了女生的细腻且敏感的一面,成功俘获了千万宅女宅男忧郁而敏感的心。

整体而言,宫崎骏的作品情节充实,人物丰满,更像是富有哲理的寓言故事;而新海诚的作品则结构奇巧,情感丰沛,更像是富有诗意的抒情散文。一个知乎用户的说法颇为有趣,“宫崎骏一生都在用一花一草讲宏大的宇宙,新海诚最喜欢用渺茫的虚无讲一分钟的琐碎日常……他们是保持日本动画生物多样性的完全不同的、十分珍贵的两个物种。”

3

“新海诚的时代”已到,宫崎骏该如何归来?

宫崎骏的作品与新海诚的作品风格各异,或无高下之分,但是,吉卜力工作室在创作技法、宣发理念等方面的保守性是毋庸置疑的。《毛虫的破绽》将是一部何种风格的作品仍未可知,但可以确定的是,无论宫崎骏能否以新作再创辉煌,他都无法改变动画产业的发展趋势。

如今的时代无疑是“新海诚们”的时代,计算机技术取代耗时耗力的手工绘制技术是必然之势,宣发策略成为事关电影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面向年轻观众推出的青春爱情故事无论是在日本还是中国都有巨大的市场空间。在这样的时代,宫崎骏该以何种姿态“归来”?

宫崎骏所创造的历史并未被新海诚超越,但是,在新的世界格局和市场环境下,宫崎骏“自己打破了自己”。2013年,《起风了》上映,很多观众认为,宫崎骏的“暮年心态”在这部作品中“昭然若揭”。宫崎骏出生于“飞机世家”,虽然他的作品中不乏与“飞行”有关的元素,但他始终没有将“飞机”作为核心元素,直至《起风了》,“零式战机”进入了宫崎骏的画框里。

《起风了》讲述了关于二战的故事。梦幻般的童话色彩原本是宫崎骏作品的核心特征,宫崎骏一直拒绝向孩子们展现残酷的一面,然而他用《起风了》亲手打破了自己所创造的乌托邦。《起风了》抛去了幻想情境,只留下现实情境,唯一的“幻境”关乎主人公的爱情,然而这幻境故事的结局却是凄凉而忧伤的。

事实上,在《起风了》之前,宫崎骏的另一部作品《虞美人盛开的山坡》已经开始脱去浪漫主义的外壳、摒除架空式的故事情境,在创作该作品期间,宫崎骏认为“幻想故事的时代已经结束了”。《虞美人盛开的山坡》是宫崎骏式幻想故事的结束,《起风了》是宫崎骏式现实故事的开始。

在创作《起风了》期间,宫崎骏的心态也是复杂而矛盾的。纪录片《梦与幻想的王国》中,宫崎骏说,“我从未做过这样的电影,虽然我做过《红猪》,一部很愚蠢的电影,即使我有机会,我也不愿意做……我一直给儿童创作电影,而那部电影不是给儿童看的。”但是,《起风了》显然也并不是一部为儿童创作的电影。

《梦与幻想的王国》中,宫崎骏也讲述出了自己的不安,他说他感受到了父亲那个年代(二战时期)的那种不安感。这种“不安感”之中包含着宫崎骏的三种忧思:一是他对于吉卜力工作室未来的忧思;二是他对于“幻想故事”未来的忧思;三是他对于日本政局以及世界局势的忧思。

《起风了》这部作品充分体现了宫崎骏的矛盾心理。故事的主人公崛越二郎一方面反对战争,对战争中的人民抱有深切的同情;另一方面,他本人就是战争机器的制造者,对战争的发生负有责任。宫崎骏本人像崛越二郎一样纠结,他想要制造梦境,却又想要打破梦境展现真实。

宫崎骏的作品既是天真烂漫的童话,也是哲理深刻的寓言。“浪漫”与“现实”是宫崎骏电影不可分割的两面,如今,这两面在他的作品中再难达到平衡。当矛盾的两面被撕裂之后,宫崎骏本人就只能处于无休无止地纠结与妥协之中。《起风了》是他对“现实面”的妥协,新作《毛虫的破绽》是继续向现实妥协还是调整姿态仍未可知。

日本政治局势的变动、动漫产业的发展、观众喜好的变化以及半路杀出的新海诚都可能会对宫崎骏的创作产生影响,但是宫崎骏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恰恰是他自己。

出品 | 锋芒影视舆情研究智库

主 编 | 维 夏 责 编 | 塞 温

视 觉 | 陈 晨 校 对 | 木 丁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