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相机扫码支付能否成为苹果讨好中国用户的神助攻?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相机扫码支付能否成为苹果讨好中国用户的神助攻?

苹果表示,iOS 11将于今年秋季正式推出,预计将为大陆用户带来更多便利,因为它将允许用户通过iPhone摄像头扫描二维码,而无需再打开个人应用程序。

本文首发于金融之家

文|zora

二维码已经成为中国7亿互联网用户的生活必需品。如今,苹果公司也想在这个市场分一杯羹。

为了吸引中国的用户,苹果在其相机上增加了二维码解读功能。

周二,这家总部位于加州的公司在苹果全球开发者大会上发布了其iOS 11操作系统的预览版,其中二维码支付的功能主要针对中国市场的用户。

推出相机扫码支付

苹果在报告中表示,iOS 11将于今年秋季正式推出,预计将为大陆用户带来更多便利,因为它将允许用户通过iPhone摄像头扫描二维码,而无需再打开个人应用程序。

据苹果对该功能的官方介绍,在新操作系统下,用户可使用iPhone手机的“相机”应用,扫描二维码即可直接跳转到转账页面,中间免除了选择App并打开扫描的步骤,基本上可以说一步解决。

考虑到之前苹果与微信之间就“打赏”行为而引发的“撕逼”大战,苹果在已经实现好友之间通过imessage转账功能的前提下还特意在中国推出二维码支付,很难不被外界看做是想要与支付宝和微信抢夺移动支付市场。

加入扫码支付大战

尽管二维码支付在西方的受欢迎程度有限,但二维码支付已经成为中国消费者日常支付的主要形式。

在中国,线下商店、餐馆、超市和许多其他场景接受二维码支付已经变得司空见惯。上至跳广场舞的大妈,下至玩王者荣耀的小学生都已经熟练的掌握了这项操作技能,扫码支付可以称得上是“国民支付方式”。

虽然扫码支付已经遍地开花,但激烈的竞争仍阻止不了更多的参与者加入其中。即便阿里巴巴和腾讯两家就已经占据了90%的份额,移动支付市场的蛋糕依然十分诱人。如今就连银联这样的老大哥都忍不住“自降身份”加入二维码支付大战,苹果来分一杯羹也不足为奇。

然而,在发布新系统之前,美国这家科技巨头一直在与本土竞争对手的竞争中失利。

在中国本土受挫

苹果是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去年iPhone创造的利润将近占全球智能手机利润的80%,但在中国却与国内的竞争对手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去年,苹果在中国大陆的出货量同比下降23%,这是该公司在大中华区销售的核心驱动力,而大中华区是该公司第二大收入市场。在苹果公布了2017财年第二财季业绩中,大中华地区的收入为107.3亿美元,年度减少14%。这已经是苹果在该地区已经连续第五个季度出现负增长。

华为、OPPO和Vivo是iPhone在中国市场失利的主要原因。

据美国市场调查企业Strategy Analytics称,中国的华为、OPPO、vivo自去年1月至11月的总销量为2亿5540万台,远远超越了同期苹果1亿8680台的销量。有业内人士表示,此前由三星电子与苹果主导的智能手机市场两强竞争的结构已经被打破,而是形成了三星、苹果、中国企业三强对立的结构。在2017年,中国电子产品在新兴市场与发达国家的强劲势头仍将继续下去。

考虑到iPhone在中国的销量下滑,苹果将二维码支付作为一种更好地将其产品本地化的方法,可能会是一项明智之举。

虽然阿里巴巴和腾讯已经成功地让人们习惯了通过他们的应用扫描这些代码,但这不代表扫码支付的场景就已经被开发完毕。

欲竞争先合作

总部位于北京的互联网咨询公司易观国际的分析师马世聪表示,苹果在中国的成功,实际上取决于有多少中国应用程序开发商想要与苹果合作以及合作的程度。

目前,总部位于北京的摩拜单车率先就苹果的新功能与该公司展开了合作。

摩拜单车已经表示,该公司将允许iPhone用户通过iOS新功能解锁和租赁自行车。只要将摩拜单车App升级到最新的iOS 5.0版本,国内用户即可直接在摩拜单车App内通过Apple Pay充值车费或支付押金,无需跳转,这或许可以看做苹果在中国二维码支付市场的一个开门红。

此外,尽管苹果与微信之间有一些“不愉快”,但腾讯公司在周二表示,它将允许苹果用户通过使用iPhone摄像头扫描二维码,在微信上添加新朋友。它还呼吁微信用户贡献出大胆的创意,让苹果和微信能够想出更多创新的方式“一起玩”。

为了在新的操作系统中提现更多的中国“本土化”特点,苹果公司除了推出新的二维码支付功能以外, 还推出了其他一些迎合中国用户的功能,例如将上海方言加入Siri语言选项、将手机号设为苹果ID以及欺诈短信拓展功能等等。这一系列行为似乎都是为了挽回流失掉的中国用户而所做的努力。

从苹果的这些新动作来看,苹果“讨好”中国用户的行为还是非常积极的。但是用户是否买账,还要看苹果能否在支付场景上为消费者带来惊喜。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苹果

6.8k
  • 因担心数字市场法影响,苹果今年不会在欧盟市场推出人工智能技术
  • 港股苹果产业链全线走弱,鸿腾精密跌近5%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相机扫码支付能否成为苹果讨好中国用户的神助攻?

苹果表示,iOS 11将于今年秋季正式推出,预计将为大陆用户带来更多便利,因为它将允许用户通过iPhone摄像头扫描二维码,而无需再打开个人应用程序。

本文首发于金融之家

文|zora

二维码已经成为中国7亿互联网用户的生活必需品。如今,苹果公司也想在这个市场分一杯羹。

为了吸引中国的用户,苹果在其相机上增加了二维码解读功能。

周二,这家总部位于加州的公司在苹果全球开发者大会上发布了其iOS 11操作系统的预览版,其中二维码支付的功能主要针对中国市场的用户。

推出相机扫码支付

苹果在报告中表示,iOS 11将于今年秋季正式推出,预计将为大陆用户带来更多便利,因为它将允许用户通过iPhone摄像头扫描二维码,而无需再打开个人应用程序。

据苹果对该功能的官方介绍,在新操作系统下,用户可使用iPhone手机的“相机”应用,扫描二维码即可直接跳转到转账页面,中间免除了选择App并打开扫描的步骤,基本上可以说一步解决。

考虑到之前苹果与微信之间就“打赏”行为而引发的“撕逼”大战,苹果在已经实现好友之间通过imessage转账功能的前提下还特意在中国推出二维码支付,很难不被外界看做是想要与支付宝和微信抢夺移动支付市场。

加入扫码支付大战

尽管二维码支付在西方的受欢迎程度有限,但二维码支付已经成为中国消费者日常支付的主要形式。

在中国,线下商店、餐馆、超市和许多其他场景接受二维码支付已经变得司空见惯。上至跳广场舞的大妈,下至玩王者荣耀的小学生都已经熟练的掌握了这项操作技能,扫码支付可以称得上是“国民支付方式”。

虽然扫码支付已经遍地开花,但激烈的竞争仍阻止不了更多的参与者加入其中。即便阿里巴巴和腾讯两家就已经占据了90%的份额,移动支付市场的蛋糕依然十分诱人。如今就连银联这样的老大哥都忍不住“自降身份”加入二维码支付大战,苹果来分一杯羹也不足为奇。

然而,在发布新系统之前,美国这家科技巨头一直在与本土竞争对手的竞争中失利。

在中国本土受挫

苹果是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去年iPhone创造的利润将近占全球智能手机利润的80%,但在中国却与国内的竞争对手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去年,苹果在中国大陆的出货量同比下降23%,这是该公司在大中华区销售的核心驱动力,而大中华区是该公司第二大收入市场。在苹果公布了2017财年第二财季业绩中,大中华地区的收入为107.3亿美元,年度减少14%。这已经是苹果在该地区已经连续第五个季度出现负增长。

华为、OPPO和Vivo是iPhone在中国市场失利的主要原因。

据美国市场调查企业Strategy Analytics称,中国的华为、OPPO、vivo自去年1月至11月的总销量为2亿5540万台,远远超越了同期苹果1亿8680台的销量。有业内人士表示,此前由三星电子与苹果主导的智能手机市场两强竞争的结构已经被打破,而是形成了三星、苹果、中国企业三强对立的结构。在2017年,中国电子产品在新兴市场与发达国家的强劲势头仍将继续下去。

考虑到iPhone在中国的销量下滑,苹果将二维码支付作为一种更好地将其产品本地化的方法,可能会是一项明智之举。

虽然阿里巴巴和腾讯已经成功地让人们习惯了通过他们的应用扫描这些代码,但这不代表扫码支付的场景就已经被开发完毕。

欲竞争先合作

总部位于北京的互联网咨询公司易观国际的分析师马世聪表示,苹果在中国的成功,实际上取决于有多少中国应用程序开发商想要与苹果合作以及合作的程度。

目前,总部位于北京的摩拜单车率先就苹果的新功能与该公司展开了合作。

摩拜单车已经表示,该公司将允许iPhone用户通过iOS新功能解锁和租赁自行车。只要将摩拜单车App升级到最新的iOS 5.0版本,国内用户即可直接在摩拜单车App内通过Apple Pay充值车费或支付押金,无需跳转,这或许可以看做苹果在中国二维码支付市场的一个开门红。

此外,尽管苹果与微信之间有一些“不愉快”,但腾讯公司在周二表示,它将允许苹果用户通过使用iPhone摄像头扫描二维码,在微信上添加新朋友。它还呼吁微信用户贡献出大胆的创意,让苹果和微信能够想出更多创新的方式“一起玩”。

为了在新的操作系统中提现更多的中国“本土化”特点,苹果公司除了推出新的二维码支付功能以外, 还推出了其他一些迎合中国用户的功能,例如将上海方言加入Siri语言选项、将手机号设为苹果ID以及欺诈短信拓展功能等等。这一系列行为似乎都是为了挽回流失掉的中国用户而所做的努力。

从苹果的这些新动作来看,苹果“讨好”中国用户的行为还是非常积极的。但是用户是否买账,还要看苹果能否在支付场景上为消费者带来惊喜。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