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尴尬的《欢乐颂2》终于收官,伪季播剧岂有春天?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尴尬的《欢乐颂2》终于收官,伪季播剧岂有春天?

与此同时,与不乏亮点的第一季相比,《欢乐颂2》实在是整体上乏善可陈。

近日,饱受争议的电视剧《欢乐颂》第二季终于收官了。注意,我这里用了“终于”两个字。是因为,一路从第一集追剧到现在,实在是有两个字反复地浮上心头,那就是“尴尬”。比如每一集都如影随形的鬼畜bgm,比如动不动就尬歌的关关与谢童这对CP,当然,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

总的来说,笔者准备从剧作、价值观、细节以及有关季播剧等几个方面,来谈谈对这部毁誉参半的电视剧的理解。有不当之处,还望各位读者大大海涵。

剧作精神分裂,人设全面坍塌

无论什么样的作品,最可怕的就是作品风格前后矛盾,也就是我说的“精神分裂”。从头看到尾,编剧对作品的核心精神是处于游移状态的。

一方面,想要强调所谓的奋斗,没有背景的普通人在大城市打拼。然而,这种奋斗往往是流于表面的,因为编剧在第二季更多地把戏份放到了婆婆妈妈家长里短谈情说爱的部分。这也是国产剧最为擅长的。这样一来,我们看不到人物的奋斗,我们也就很难对他们的遭遇产生同理心。另一方面,编剧为了突显22楼五美之间的性格差异,确实生编硬造的地方太多,导致人设全面坍塌。

比如邱莹莹,这个人物充分体现了编剧对于那样一个阶层的想象,或者纯粹是一种概念化的设定。从头至尾她的情商智商大部分时间都处于离线状态,而强加给她的所谓网店,其实不过是炒作了一把互联网概念而已。在现实中,很难有成年人敢相信,这样一个人最终能独当一面,成为一家店的店长。尽管杨紫演的很卖力,但无奈剧本不给力。还有王柏川,这是一个悲剧性的角色。可是拜托,编剧能不能不要让他的所有生意几乎都和樊胜美有关。也难怪最后两人分手时,网友在弹幕中会吐槽,他的生意都得靠我们可怜的樊大姐。

还有安迪和曲筱绡的变体玛丽苏光环,这几乎是中国大部分影视剧的通病。由于缺少对相应阶层群体的了解,导致编剧更多地是闭门造车,凭空想象。只想问一句,哪一个现实生活中的海归金融精英女,会对着自己未来的婆婆,说出诸如“北京时间几点几点,我要开始做空你”以及“一个小时亏一千万”这样的话?

总的来说,除了赵医生和关雎尔,再就是樊胜美,几乎其他人物都是存在严重瑕疵的(编剧对关雎尔和赵启平这样比较典型中产阶级专业人士的描写还算基本合格)。这恐怕是《欢乐颂2》为人诟病的最大症结所在。

价值观扭曲与正能量的缺失

你可以写出不够完美的作品,这没问题。作为学习编剧也有过电视剧编剧经历的人,笔者很同情袁子弹女士在《欢乐颂2》播出以来所遭受的种种非议。毕竟众口难调,一部作品像人民币那样大家都爱确实很难。但是看完全剧,最让人不解的是,作为口口声声“现实主义力作”的《欢乐颂2》,却为什么始终在宣扬一些极其错误的价值观?甚或是宣扬负能量?这已经不是创作水平的问题了。

首先,许多网友最不解的一点,就是这部戏居然接近半公开地“嫌贫爱富”。尽管中国社会不太看重所谓政治正确,但公然地在一部影响力较大的影视剧里赤裸裸地表现对于金钱和权势的崇拜,是不是也太不正能量了。总的来说,剧情里贯穿始终的就是所谓赢家通吃,马太效应,强者恒强弱者恒弱。一方面,华尔街归国精英安迪轻松地完成了至少几个亿的财富积累,从外公的房产到各种古玩字画,白富美曲筱绡在生意场上也是所向披靡;而另一方面,处于食物链底层的樊胜美还有邱莹莹总体处境是非常悲催的。樊胜美的哥哥始终阴魂不散,既影响了她的爱情,也牵制了她的事业。邱莹莹总体上是在一种混沌状态中当上店长,并与应勤重归于好。颇有意味的是,这是一位女编剧的作品。在编剧的心里,想过上幸福人生,要么你就是家世背景好,如曲筱绡;要么你就是名校海归高智商,如安迪。如果二者都不具备,那么你就只能期待着“遇到好男人”,如邱莹莹之邂逅应勤。否则,你的命运大概就如樊胜美一样,永远是仰望星空,却在生活的阴沟里苟且。

固然,编剧可以说,这里面并不都是胡编乱造。当然,剧情确实反映了相当多的社会现实,这一点值得充分肯定。然而国剧最缺乏的,恰恰是作品中对于现实的一种超越性。这种超越不是指要消解残酷的现实,生造出美好的幻梦,而是类似美剧日剧乃至韩剧港剧中时常见到的那种乐观向上的气质。如果按年龄来比喻,以《欢乐颂2》为代表的国剧多数是老气横秋的,是那种世故的圆滑。考虑到这部戏的目标受众以年轻群体为主,不难看出它可能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

的确,在当下的社会现实下,能否超越自己的原生阶层,确实取决于多方面因素的作用。然而即便在阶层固化程度更高的欧美国家,影视作品中依然要为年轻人留下一线希望。正如马云所说,理想万一实现了呢?

细节君,你的节操在哪里?

忘了是哪位大文豪说过这么一句,大意是艺术的感染力在于细节。然而,就是在《欢乐颂2》里,我们看到了太多甚至让人无力吐槽的细节。

首先,编剧女士,影视剧可以夸张,但不要太夸张,毕竟你这不是科幻片。安迪在金融市场上的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是否太过于托大,小心被证监会盯上哦。

其次,谢童的人设是偏摇滚风格的独立音乐人。OMG,他在里面每个毛孔都和摇滚没有一丁点的关系。至于后面编剧老师设计他被美国公司邀请去演出,还要签长约。我想说的是,目前为止中国大陆或者更大范围的华语音乐人,几乎还没有成功打入美国主流音乐市场的纪录。谢先生他又何德何能呢?你干脆设计他拿下格莱美奖和霉霉还传了绯闻,不是更好?

还有可怜又可恨的王柏川,上陈总家负荆请罪那场戏里,他提出来的关于空气堡生意的方案。方案本身没什么问题。问题就在于,如此简单的方案(也就是N多家工厂分散式生产部件,再集中组装以提高效率),看样子生意也做得不小的陈总,居然会想不到?

怀疑自己是不是看了假季播剧

其实,笔者在这里把《欢乐颂2》称之为假季播剧并不准确。因为《欢乐颂2》根本就是把一百多集的电视剧硬生生地分成了三季(假设还有第三季,以及第三季还按照目前的长度)。与世界上最成熟的按照所谓“season”的概念来播出的美剧相比,国产剧由于无法实现事后审查,也就无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季播。这种称呼无非就是对概念的炒作,以及通过对美剧的模仿来抬高自己的逼格。

与此同时,与不乏亮点的第一季相比,《欢乐颂2》实在是整体上乏善可陈。在季播剧里,最为讲究的就是这一季与上一季之间在情节上的延续性与发展性。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欢乐颂2》之所以槽点满满,很大程度上必须归咎于第一季相比起来太过于成功,这种成功掩盖了剧情设计上的弊端,也就是第一季所遗留的情节开放性不够。因此第二季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看上去生造的冲突点也就不难理解了。那实在是编剧大人没有更好的办法。相比起来,同样背景在大都市的美剧《广告狂人》,整个七季看下来,剧本的衔接性非常扎实。就算哪天电视台一拍板,再做个第八季都是胸有成竹。当然,以上所说的,其实也是整个国产季播剧所面临的共性问题。可以说,不从剧本阶段就解决好情节延续与发展的问题,观众永远都会怀疑自己是不是看了假季播剧。

话到最后,还是要表扬一句《欢乐颂2》。为什么呢?至少,这部戏完成了电视剧尤其是国产剧的最基本功能,那就是陪伴。不信?去看看视频网站上铺天盖地的弹幕就知道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尴尬的《欢乐颂2》终于收官,伪季播剧岂有春天?

与此同时,与不乏亮点的第一季相比,《欢乐颂2》实在是整体上乏善可陈。

近日,饱受争议的电视剧《欢乐颂》第二季终于收官了。注意,我这里用了“终于”两个字。是因为,一路从第一集追剧到现在,实在是有两个字反复地浮上心头,那就是“尴尬”。比如每一集都如影随形的鬼畜bgm,比如动不动就尬歌的关关与谢童这对CP,当然,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

总的来说,笔者准备从剧作、价值观、细节以及有关季播剧等几个方面,来谈谈对这部毁誉参半的电视剧的理解。有不当之处,还望各位读者大大海涵。

剧作精神分裂,人设全面坍塌

无论什么样的作品,最可怕的就是作品风格前后矛盾,也就是我说的“精神分裂”。从头看到尾,编剧对作品的核心精神是处于游移状态的。

一方面,想要强调所谓的奋斗,没有背景的普通人在大城市打拼。然而,这种奋斗往往是流于表面的,因为编剧在第二季更多地把戏份放到了婆婆妈妈家长里短谈情说爱的部分。这也是国产剧最为擅长的。这样一来,我们看不到人物的奋斗,我们也就很难对他们的遭遇产生同理心。另一方面,编剧为了突显22楼五美之间的性格差异,确实生编硬造的地方太多,导致人设全面坍塌。

比如邱莹莹,这个人物充分体现了编剧对于那样一个阶层的想象,或者纯粹是一种概念化的设定。从头至尾她的情商智商大部分时间都处于离线状态,而强加给她的所谓网店,其实不过是炒作了一把互联网概念而已。在现实中,很难有成年人敢相信,这样一个人最终能独当一面,成为一家店的店长。尽管杨紫演的很卖力,但无奈剧本不给力。还有王柏川,这是一个悲剧性的角色。可是拜托,编剧能不能不要让他的所有生意几乎都和樊胜美有关。也难怪最后两人分手时,网友在弹幕中会吐槽,他的生意都得靠我们可怜的樊大姐。

还有安迪和曲筱绡的变体玛丽苏光环,这几乎是中国大部分影视剧的通病。由于缺少对相应阶层群体的了解,导致编剧更多地是闭门造车,凭空想象。只想问一句,哪一个现实生活中的海归金融精英女,会对着自己未来的婆婆,说出诸如“北京时间几点几点,我要开始做空你”以及“一个小时亏一千万”这样的话?

总的来说,除了赵医生和关雎尔,再就是樊胜美,几乎其他人物都是存在严重瑕疵的(编剧对关雎尔和赵启平这样比较典型中产阶级专业人士的描写还算基本合格)。这恐怕是《欢乐颂2》为人诟病的最大症结所在。

价值观扭曲与正能量的缺失

你可以写出不够完美的作品,这没问题。作为学习编剧也有过电视剧编剧经历的人,笔者很同情袁子弹女士在《欢乐颂2》播出以来所遭受的种种非议。毕竟众口难调,一部作品像人民币那样大家都爱确实很难。但是看完全剧,最让人不解的是,作为口口声声“现实主义力作”的《欢乐颂2》,却为什么始终在宣扬一些极其错误的价值观?甚或是宣扬负能量?这已经不是创作水平的问题了。

首先,许多网友最不解的一点,就是这部戏居然接近半公开地“嫌贫爱富”。尽管中国社会不太看重所谓政治正确,但公然地在一部影响力较大的影视剧里赤裸裸地表现对于金钱和权势的崇拜,是不是也太不正能量了。总的来说,剧情里贯穿始终的就是所谓赢家通吃,马太效应,强者恒强弱者恒弱。一方面,华尔街归国精英安迪轻松地完成了至少几个亿的财富积累,从外公的房产到各种古玩字画,白富美曲筱绡在生意场上也是所向披靡;而另一方面,处于食物链底层的樊胜美还有邱莹莹总体处境是非常悲催的。樊胜美的哥哥始终阴魂不散,既影响了她的爱情,也牵制了她的事业。邱莹莹总体上是在一种混沌状态中当上店长,并与应勤重归于好。颇有意味的是,这是一位女编剧的作品。在编剧的心里,想过上幸福人生,要么你就是家世背景好,如曲筱绡;要么你就是名校海归高智商,如安迪。如果二者都不具备,那么你就只能期待着“遇到好男人”,如邱莹莹之邂逅应勤。否则,你的命运大概就如樊胜美一样,永远是仰望星空,却在生活的阴沟里苟且。

固然,编剧可以说,这里面并不都是胡编乱造。当然,剧情确实反映了相当多的社会现实,这一点值得充分肯定。然而国剧最缺乏的,恰恰是作品中对于现实的一种超越性。这种超越不是指要消解残酷的现实,生造出美好的幻梦,而是类似美剧日剧乃至韩剧港剧中时常见到的那种乐观向上的气质。如果按年龄来比喻,以《欢乐颂2》为代表的国剧多数是老气横秋的,是那种世故的圆滑。考虑到这部戏的目标受众以年轻群体为主,不难看出它可能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

的确,在当下的社会现实下,能否超越自己的原生阶层,确实取决于多方面因素的作用。然而即便在阶层固化程度更高的欧美国家,影视作品中依然要为年轻人留下一线希望。正如马云所说,理想万一实现了呢?

细节君,你的节操在哪里?

忘了是哪位大文豪说过这么一句,大意是艺术的感染力在于细节。然而,就是在《欢乐颂2》里,我们看到了太多甚至让人无力吐槽的细节。

首先,编剧女士,影视剧可以夸张,但不要太夸张,毕竟你这不是科幻片。安迪在金融市场上的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是否太过于托大,小心被证监会盯上哦。

其次,谢童的人设是偏摇滚风格的独立音乐人。OMG,他在里面每个毛孔都和摇滚没有一丁点的关系。至于后面编剧老师设计他被美国公司邀请去演出,还要签长约。我想说的是,目前为止中国大陆或者更大范围的华语音乐人,几乎还没有成功打入美国主流音乐市场的纪录。谢先生他又何德何能呢?你干脆设计他拿下格莱美奖和霉霉还传了绯闻,不是更好?

还有可怜又可恨的王柏川,上陈总家负荆请罪那场戏里,他提出来的关于空气堡生意的方案。方案本身没什么问题。问题就在于,如此简单的方案(也就是N多家工厂分散式生产部件,再集中组装以提高效率),看样子生意也做得不小的陈总,居然会想不到?

怀疑自己是不是看了假季播剧

其实,笔者在这里把《欢乐颂2》称之为假季播剧并不准确。因为《欢乐颂2》根本就是把一百多集的电视剧硬生生地分成了三季(假设还有第三季,以及第三季还按照目前的长度)。与世界上最成熟的按照所谓“season”的概念来播出的美剧相比,国产剧由于无法实现事后审查,也就无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季播。这种称呼无非就是对概念的炒作,以及通过对美剧的模仿来抬高自己的逼格。

与此同时,与不乏亮点的第一季相比,《欢乐颂2》实在是整体上乏善可陈。在季播剧里,最为讲究的就是这一季与上一季之间在情节上的延续性与发展性。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欢乐颂2》之所以槽点满满,很大程度上必须归咎于第一季相比起来太过于成功,这种成功掩盖了剧情设计上的弊端,也就是第一季所遗留的情节开放性不够。因此第二季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看上去生造的冲突点也就不难理解了。那实在是编剧大人没有更好的办法。相比起来,同样背景在大都市的美剧《广告狂人》,整个七季看下来,剧本的衔接性非常扎实。就算哪天电视台一拍板,再做个第八季都是胸有成竹。当然,以上所说的,其实也是整个国产季播剧所面临的共性问题。可以说,不从剧本阶段就解决好情节延续与发展的问题,观众永远都会怀疑自己是不是看了假季播剧。

话到最后,还是要表扬一句《欢乐颂2》。为什么呢?至少,这部戏完成了电视剧尤其是国产剧的最基本功能,那就是陪伴。不信?去看看视频网站上铺天盖地的弹幕就知道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