戟作为一种冷兵器,在我国和欧洲都出现过。不过,欧洲出现的戟的出现是在中国淘汰戟后大约900年以后的事儿了。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戟出于商代,在西周时期出现了整体铸造的戟。
由于戟是一种将戈、矛合一的长柄兵器,由其形制可以断定戟具有矛的刺和戈的钩、啄、割这四种基本功能,因此更适用于车战,事实上,到了战国时期,它基本上已经取代了戈的地位
晋以后,由于用于将领、士兵防护的盔甲制作水平不断提高,并且重甲骑兵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此时以钩啄为杀伤手段一类的兵器效用则相对降低;在这种情况下,枪、矛一类的直刺兵器因其效能仍然大大超过单兵的防护效能而继续得到普遍装备,后来长刀在隋唐也得到了广泛的流行,而戟除了作为将领使用的武器外,在士兵阶层的主要装备中渐渐淡出了实战舞台。
到了唐代,戟只是演变成了一种表示身份等级的、用于仪仗的一种标志性兵器。此外,戟自身还存在以下的不足,即为保证其头部具有多个方向的杀伤力,往往会导致其头部重量较大,进而会限制其长度,加之其制造工艺要求较高,制造耗时较长、造价较高。这也许是它未能一直得到延续使用的另一重要原因。
▲三英战吕布
可分为长戟、手戟、双戟等。长戟、双戟则柄长体重,杀伤威力大,其中带单月牙刃的称为青龙戟,带双月牙刃的称为方天画戟。而手戟则柄短体轻,可刺可掷,是性能优良的防身自卫兵器。如《三国演义》中的吕布所用的就是方天画戟,而典韦,所用的主战兵器为八十斤的双戟、辅助兵器为手戟。
▲太史慈战孙策
在三国中有很多使用手戟作为投掷使用的名将,孙策就曾用手戟投死严白虎的弟弟,太史慈也是使用戟的好手,在孙策收复太史慈时曾夺走慈背后的戟,而慈却摘掉了策的头盔。典韦更是在三国中手戟第一高手,曾带十多把手戟,待敌到五步距离时不断投射杀死众多敌人。而很著名的一句话就是出自他口:
▲我先睡会,等敌人到五步了再叫我!
在曹操与吕布阵前,典韦合上眼,叫士卒:“敌人来到我面前十步才叫我。”士卒大叫:“十步了。”之后典韦又大叫:“到五步外再叫我!”众人皆惧,大叫:“敌人到了!”典韦手执十多枝长戟,大喊而起,攻击典韦的敌人无不应手倒地。最后至黎明时分,吕布撤退。
历史上使用戟比较著名的还有白袍小将薛仁贵,手中的方天画戟据说是和吕布的属于同一把。还有水浒传中使用戟较为出色的有杀死秦明的方腊的弟弟方杰,射死晁盖的史文恭。
较为花哨炫耀的还有小温侯吕方、赛仁贵郭盛,俩人半斤八两,为了吸引眼球分别在各自的戟上安装了十分夸张的长绒尾,在两人搏斗时让绒尾缠住,最后被花荣一箭射断。
与戈一样,戟在古人眼里深受器重,它也逐渐变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唐代诗人杜牧曾在《赤壁》中写道“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诗句,
而欧洲的戟与中国不同,基本上是斧与矛的结合,其中以瑞士的长戟最为典型,在瑞士雇佣兵广泛使用,它通常长达2到3米,可以兼具刺、挑、劈、砍、勾等多种功能。通常为步兵使用,多用来将骑士钩下马来加以俘虏以索要赎金,而必要时长长的尖头还可以克制骑兵的冲锋。
使用欧洲戟最为著名的属于瑞士步兵方阵也就是强悍的瑞士雇佣兵,12-15世纪的瑞士步兵一直都是民兵,其武器装备都要自备。那时候的瑞士山民穷得当当响,能作为武器的只有伐木斧,他们把斧背上加工出一截尖铁后套在长8-10英尺长的木柄上,并将木柄头部加装长钉,从而改造出了很原始的、富有民族特色的瑞士戟,这样一头为斧一头为尖,可劈可凿,中间的枪头还可以刺。当然了,后期的这种武器制作得越来越精美,有些斧刃上还镂空出十字纹来。
早期瑞士戟兵机动力很强,无甲山民的地形适应能力超过当时作为西方步兵主力重装步兵,移动速度仅次于重装骑士,但是瑞士戟的三种使用方法:戟尖突刺、戟刃砍劈、戟背啄击都能破甲,但都存在明显的缺陷。
瑞士长戟头重尾轻,突刺时容易失去平衡,较大的重量使其突刺速度较慢,复杂的戟首部件使突刺动作较明显,容易提前格挡;砍劈和啄击都需要大幅度挥舞武器,一旦开始该动作,敌军很容易趁戟兵前方露出空当的机会近身肉搏。后来瑞士步兵把戟改为长矛使用。
东西方谁的戟更好,就像昨天的那种关公战秦琼的问题,或许这次不需要答案,面对手持长戟的欧洲罐头骑士,蒙古骑兵手中的钩镰枪(也属于戟)已经验证了结果。你觉得呢?
注:本集军武MINI视频中用到的电影为:
《天使与魔鬼》
《鸿门宴》
《墨攻》
《三国之见龙卸甲》
《三个火枪手》
《罗宾汉》
《天国王朝》
《圣女贞德》
游戏《刺客信条:兄弟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