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西兰媒体报道,恒天然正在调查为什么新西兰北岛的消费者会指出其牛奶的味道怪异,但尚未给出调查结果。
但是,恒天然已经回收了几批次“最佳食用日期”为2017年六月下旬的Anchor blue top bottles牛奶。
何故?
目前还不清楚!
但恒天然品牌董事总经理Leon Clement表示,这些产品没有安全风险,但他们已经将受影响的牛奶从其供应链中移除,并将进行彻底的调查。
投资者不禁要问,恒天然到底何方神圣?
公开资料显示,恒天然(FonterraCo-operativeGroup)也称恒天然合作社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10月,其性质原是一家合作社,总部位于新西兰奥克兰。
恒天然由当时新西兰最大的两家乳品公司和新西兰乳品局合并而成,是新西兰当地最大的公司,也是世界上第6大乳品生产商。
当然,让恒天然“一夜成名”于世则是因为一则乌龙事件!
2013年8月2日,恒天然发布消息称该公司一个工厂2012年5月生产的浓缩乳清蛋白粉检出肉毒杆菌,多家从恒天然收购原料奶的企业“胆战心惊”。
但2013年8月28日,新西兰初级产业部检测结果曝乌龙,称原本被怀疑含有肉毒杆菌的恒天然浓缩乳清蛋白原料均未发现肉毒杆菌,这就是世界乳业史上赫赫有名的“肉毒杆菌乌龙事件”!
原本在中国市场上高歌猛进的多美滋,因为此次乌龙事件,从此一蹶不振,并深陷亏损泥潭,业界直言:“多美滋堪称世界乳业史上的窦娥!”
多美滋遭受如此“无妄之灾”,法国达能集团“一怒之下”将恒天然告上法庭,从而寻求索赔,并终止所有合作。
但据《财经啸侃》特约、独家撰稿人五谷君获悉,几年过去了,法国达能集团向恒天然的索赔事宜仍然没有结果,这将是一场“马拉松”式的涉讼。
实际上,中国已是恒天然最大的出口市场,同时,恒天然也在中国市场耕耘几十年,但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2005年12月1日,恒天然战略入股三鹿,共花费1.07亿美元,持有三鹿43%的股份。当时在外界看来,中国巨大的乳品市场需求,似乎也意味着恒天然将获得不菲收益,并将成为恒天然进一步深耕中国市场的起点。
然而,事与愿违的是,2008年9月,三鹿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爆发,恒天然宣布因受此事件影响,共损失了9500万美元,并表示将注销在三鹿集团的投资。
三鹿倒闭之后,恒天然在华业务也随之遭受重创,此后,恒天然暂时放弃了在中国的乳品加工业务,并将其在广州的生产线转让给了雅培,转而加强原料奶粉进口业务。
然而,更悲剧的遭遇还在后面等着恒天然。
2013年8月,恒天然肉毒杆菌乌龙事件爆发,被污染的乳清产品是第三方婴幼儿奶粉的生产原料。一时之间,涉及国内大批乳品生产企业,恒天然成为众矢之的。
但屡屡遭受重创下的恒天然,显然对中国市场的布局有增无减。
恒天然不仅重启投资布局中国,还重点选择牧场建设,布局原奶生产。同时,恒天然自有产品也加速进入中国。
2014年年初,恒天然在新西兰宣布,将再次发行12.5亿元人民币的“点心债”,筹集到的资金仍将用于恒天然在中国的投资布局,包括上游奶源建设等投资项目。
恒天然首席执行官西奥·史必根思也表示,恒天然计划到2018年前,在中国建成总产奶量为10亿升的30个牧场。
在此目标下,恒天然还拉上了曾经在肉毒杆菌乌龙事件中的“冤家”雅培,在中国投资兴建由5家奶牛牧场组成的养殖基地。
2017年6月,山西省农业厅、朔州市政府与新西兰恒天然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在种养加技术体系和人才机制上探索规模牧场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为山西畜牧业和奶业发展增添动能。
据《财经啸侃》特约、独家撰稿人五谷君了解,2014年以来,恒天然先后在山西建设了3个奶牛牧场群和奶牛扩繁中心,奶牛存栏规模达到3万头。
可见恒天然的投资布局领域,大多数还停留在牧场建设方面。
但其实恒天然一直在等一个机会,重新进入中国乳业成品市场。直到2015年1月获准入股贝因美,恒天然正式重回中国乳制品加工生产市场。
目前,除了牧场投资、液态奶产品以及对中国乳企的入股等业务外,恒天然在中国市场的布局,作为餐饮供应商也涉及面包店、连锁快餐店、餐馆、酒店、咖啡馆等多个渠道。从此,还多了营养品领域的涉及。
根据恒天然早前公布的规划,该公司在华的目标是未来几年内实现业绩翻番,达到100亿新西兰元,如果上述目标达成,中国市场将占恒天然总收入的25%-30%。
能实现吗?
交给时间去检验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