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南宫泓 编辑/二零七
先是真人剧高调公布选角,继而动画版第一季以近7.5亿的总播放量收官,《全职高手》近期再次占据了各个订阅号的头条,业界在各种意义上领略到了大IP的能量。
随着《择天记》、《斗破苍穹》、《全职高手》等一系列网络小说IP进入了改编衍生的大环节,人们发现动画也成为了IP开发中的布局之一。且不说原创漫画改编网络动画的数量也是在稳步增长,诸多动画在播出的同时也公布了网剧的演员阵容和拍摄周期,如有妖气的《镇魂街》、《开封奇谈》等。
然而一个不得不正视的事实是,国内似乎还没有大IP的动画与真人剧能够双生共荣的先例,要么是真人剧破壁失败,在动画版面前逊色三分,要么是真人剧还在拍摄或者筹备中,动画版已经招致一轮原著粉的质疑。没错,即便《全职高手》动画豆瓣评分稳居8分以上,也难逃后面这种情况。
大平台也好、版权方也罢,究竟是因为什么,在漫画/小说进入真人影视改编之前,都要来一遭动画尝尝鲜?而网络动画在这个链条存在的价值有多少、是不是版权放大的一条必经之路呢?骨朵特邀燃也文化CEO南宫泓进行分享,燃也文化成立于2015年,专注漫画版权的孵化与运营,代表作包括动态漫画《长歌行》、《天下第几》等。在本文中,她将从动画的独立性、商业因素、改编适应性与制作能力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部完成度可独自达标的好动画,才能对IP起到增幅的效果
之所以要在整个版权联合开发过程中首先要承认并阐明动画的独立性,是因为笔者秉承着“最好的合作是由足够独立的个体组成”的观念,每一次创作在独自完成度达标的情况下,才能对整个IP积累过程起到相应的增幅效果。
动画剥离产业链的独立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独自成团的观众群体:受众基础的增加
这十年间,随着受日美动漫行业的影响,动画、漫画打破了多年来的鄙视链,从“不务正业”的小众行业一跃成为资本眼中的新文化,成为95后生活的日常——据腾讯在今年五月份发布的数据报告《95后的娱乐观》显示,近七成的95后会看动漫。而仔细想想,95年出生的人今年已经22岁,95后其实已然开始步入社会了。
二次元等概念本质上归属于年龄概念,新一批融入社会的年轻力量会自然而然地更迭和引领审美,动漫就是年青一代融入主流文化过程中,所用的一种集体沟通方式。总而言之,随着视频成为大众社会最流行的内容消费手段,动画作为视频载体的一环,也被时代多样性的需求再次突显出来。
独特的视觉表达手法:区别于真人剧的制作和欣赏模式
大多数人区别影视和动画,是通过角色是真人还是被制作出来的虚拟形象。但事实上,无论从镜头语言的运用、剪辑的节奏、还是颜色与美术设定上,二者所有传承,却仍有所差。动画最大的魅力在于,它在立于原作的基础上还有机会塑造出另一个不成为既定事实的虚拟世界,与真人(观众)的生活世界有一层安全的解读距离,能让想象力再次投入进去,用观众的想象力和他们的视角再一次完善或美化。
独立于影视衍生之外:脱离真人明星、影视的比较规则
真人剧的流量大多会归于演员,好一些的剧作能形成社会话题,但真人剧的相关衍生缺乏,只能通过不同影视题材的改编去实现一次一次的人群转化。而动画的流量会增加IP价值,因为虚拟的角色会保持最好的状态一贯而终,让图像的衍生成为商品,以一种符号的形式流传下去。
或者说,演员形象的树立是由社会定义产生的,但动画之中的角色是独一无二的,这种独一性可借由图像贯穿ACGN整个产业链条,譬如EVA(《新世纪福音战士》)中系统的设计UI,就成为不可脱离的美术设计标志,人们看到有代表性的元素(设计、颜色、音乐)就可以联想到作品本身。优秀动画的这种辨识度是高于影视剧的真人元素的。
独树一帜的故事延展的可能
动画可以独自承担完整的故事线,尤其现在受众不同、审核标准不同的情况下,细分的剧情调节、故事走向、讲述模式都有很多选择——是还原经典剧情?还是补足原作的番外剧情?还是成为连接IP源头(漫画或小说)到真人剧集的过渡?甚至是拓宽原作的世界观设定?动画改编的角度和立意也格外重要。相同故事的重复开发就需求针对表现手法和受众人群去设定不同的风格模式,比方说,是需要更夸张还是生活化。
如果没想好一个作品是否能从单一题材上站住脚、是否能达到一定的完成度,那它一定有足够强的市场原因支撑起改编的开发。最极端的佐证就是《十万个冷笑话》系列,从漫画到动画、再到动画大电影,其行业意义远远大于作品本身。
然而如果放到当下许多动漫先行的案例中,这又是个常见情况,动画的独立性往往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商业因素才是IP开发动画的主导条件。
追求流量变现,商业因素成为国内IP动画开发的主导条件
回到主题,从商业角度应如何看待大IP开发链条中、真人影视剧之前的动画环节?首先,当下国内的真人剧市场竞争激烈,而动画还处于不饱和阶段,在动画产能一定的情况下,抢先出爆款、树口碑、建立行业规则和先发优势都是相对容易的。
其次,观众群体的细分,看小说、看漫画、看动画和看真人剧的群体是相对独立的。2013年左右,《全职高手》虽然大火,但仍归属在网文受众群体中,又由腐女发展到画手圈,在动画受众中的影响并不那么明显,因此可以说,动画化的《全职高手》,不仅激活了已有受众,也促进了国产动画新受众的拉新,而在此基础上,真人影视剧将对所有活跃粉丝进行聚拢,同时向真人明星粉丝进发,运用明星效应的高倍流量杠杆进行变现。
对待S级的大作品,商业思考的角度与对待成长期的作品有明显不同。就国内商业的思考路径来讲,S级作品更多代表IP已经进入了收割变现期,完成了最初形式的最大曝光,并得到了市场认可。那么,S级的作品就要通过跨界合作形成热度和流量的叠加,从而在IP生命周期内(或者第二次被商业启动的生命周期内)迅速形成马太效应。
换句话说,推进最大流量时期的变现才是根本目的,动画只是其中一个环节的布局,是否能激活流量、成为宣传话题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动画足够优秀,让虚拟人物产生了流量,那么针对游戏和二次元相关的开发也可以进入正向循环。
在笔者看来,这套模式是有别于国外的IP培养模式的。国外的IP改编,目的是延长IP的生命时间,让作品产生口碑认可和陪伴感。观众的流量和订阅是出于检验的目的,并不是推进的原因。这也是为什么Netflix和HBO认准的是作品的长尾效应,也同时愿意提供巨额资金并支持创新内容,不以收视率为王,愿意为风险买单。
面对成长期的IP,开发者都会小心翼翼一些,即使在动漫大国日本,对原创动画也鲜少有胆量尝试。而国内从小说、漫画到改编动画,本质都是挑选有潜力的作品投资孵化爆款,其根本目的更像是一次跨界的试错,向产业链的其他领域证明作品具有吸睛和广告效应,向影视行业递上一份故事本身的商业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凭证。这也是为什么在影视改编之前、诸多原创作品先被改编成动画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可以说,目前商业是作为主导的先决条件。对于越大的IP,动画独立性(尤其是承载故事的能力)越不是改编的最直接原因,商业流量因素才是,而动画的质量就要依赖从业者的专业素养来把控,这其中不仅仅是动画创作的专业性,也包括行业沟通的专业性。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差的时代。
是否开发动画,还要看市场需求和制作能力
在日本,少年漫画和轻小说被动画化屡见不鲜。但少女漫画和青年漫画直接被影视改编也是常例。韩国和美国漫画改编的电影也逐渐成为了行业不可小觑的力量。所以,排除商业因素,是否要动画化,也取决于IP的风格和题材是否能被动画产业的能力驾驭。
笔者认为,日本的改编与美国、韩国的改编各成一派。日本动画有着国民级的电视台作为渠道去推送。其改编动画也具有市场惯性,漫画和小说根据不同的类型会采用相应的动画制作模式。丰富的改编经验和总结出的理论体系为改编保驾护航,这是日本动画产业的根基。当然弊端也会明显,就是类型片的趋同性。
韩国和美国的影视改编能力则更加成熟,制作漫画的公司有很多都具有坚实的影视背景,或者工作室大多是传媒、编剧、广告业转型而来,依托于更成熟的行业规则,因此漫画的改编与影视的衔接是通顺的。影视行业并不是对漫画内容无法了解,因此动画的开发并不是必选项。
眼观国内,在笔者《国产漫画改编手册》一文里提到的类型,在市场中逐渐脱颖而出。热门IP的改编大多围绕玄幻与武侠、青春与偶像的结合点。影视行业的熟悉类型优先,倒逼小说和漫画的开发布局。
现在火爆的文学和漫画IP卖点,恰好本身就具有动画的基因。例如,《择天记》的修真和热血、《全职高手》的游戏竞技、《镇魂街》的镇魂将召唤、《开封奇谈》自带吐槽的设定,都在动画或游戏类型已有的模式中。而影视剧的改编,恰恰要加入这些新的元素才能更精准地抓住作品的精神内核。因此改编动画在这个途径上,是行业融合的必经需求。动画和影视不断从内容上磨合,才能萃取最精准的IP内核。
而从制作能力上,市场以“男色消费”(这里指:1、少年热血,2、男性角色之间的情感,因此同时能够覆盖男性和女性群体)为主的IP题材,往往需要庞大场面的绘制、激烈夸张的动作打斗、酷炫的镜头调动和强烈的戏剧冲突,更具可看性与感染力。回顾最近开发动画的IP,大多属于“男色消费类”型,这也是为什么现阶段除去商业原因,是它们而不是少女漫或晋江文被动画化的原因。
总而言之,就现阶段的国内产业来说,改编还是要先要满足商业需求,再升华至艺术题材独立存在的必要性。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不一定有足够的档期,不一定能有足够的生产力,不一定有足够专业的沟通能力。然而作为一个动画行业从业者,笔者真心希望,更多的动画改编在商业模式走通之后,可以抓住机遇创造出更多的生命力,让动画行业在大影视IP链条开发之路上,也有独立的可能。
来源:骨朵网络影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