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逝者】唐杰忠的捧哏生涯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逝者】唐杰忠的捧哏生涯

唐杰忠老师一路走好。

文 王珍一  

6月18日晚,据人民日报报道,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唐杰忠先生因病去世,享年85岁。该消息一经传出,相声界演员纷纷发文表达悲痛哀悼之情,为唐杰忠先生的离去表示惋惜。

在相声发烧友的印象中,唐杰忠就如姜昆在相声《学唱歌》中形容的那样:“挺大年级戴副眼镜,白白胖胖不长胡子,跟个老太太似的”。他的捧哏朴实憨厚,儒雅自然,不抢不让火候适当,并且能够根据不同合作伙伴的特点及时调整表演风格,与每一位逗哏演员配合得严丝合缝。

“我这人没什么长处,就是热爱相声,”唐杰忠曾在媒体上表露心迹,“休轻看这小舞台,原来也是一个大世界,且慢说这大世界,却本是独立的小舞台。”

师承刘宝瑞 马季姜昆的“黄金搭档”

唐杰忠自幼喜爱相声,对马三立、侯宝林等名家的相声百听不厌,最喜欢的当属刘宝瑞先生。那时没有电视,他只能手抱着收音机聆听、学习。在那只闻其声、未见其人的日子里,唐杰忠梦想着有一天亲眼看一看大师们的精采表演。

1959年对唐杰忠来说如同“镀金”般耀眼。他在那一年从广州军区战士杂技团派到中央广播说唱团进修,开始在刘宝瑞的指导下进修。1959年的夏季,他陪刘宝瑞先生去福州、泉州、蒲田、厦门等地慰问解放军指战员。为了提携唐杰忠,刘先生除了说单口还为他捧哏,每天至少三场。

有人说,相声找搭档比找媳妇还难,两个人业务上要有默契,相互之间要能容忍。唐杰忠一辈子站在捧哏的位置上,但是这么多年来,唐杰忠说自己心里从来没有觉得不舒服。“因为刘宝瑞老师教我们的时候就说,捧逗是一家,捧逗就是‘一棵菜’,没有捧就没有逗,就不可能成为一个节目。”

唐杰忠可谓马季和姜昆的“黄金搭档”。马季和唐杰忠同辈,姜昆是马季的弟子,唐杰忠比姜昆高一辈。即使如此,唐杰忠在和姜昆搭档后丝毫没有摆出“著名捧哏”的架子,仍然兢兢业业寻找两个人的舞台风格。

相声生涯60载,唐杰忠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相声作品,也为相声界培养了大批人才。1974年开始,唐杰忠与马季搭档,合作演出了《友谊颂》、《新〈桃花源记〉》、《海燕》、《高原彩虹》等相声,蜚声全国,红极一时。后与郝爱民搭档,推出了《彬彬有礼》、《父与子》、《英雄启事》等作品;1985年开始与姜昆合作,表演的《虎口遐想》、《电梯奇遇》、《学唱歌》、《着急》、《重大新闻》等,反响强烈;他曾连续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演出,并多次担任大型文艺晚会的主持人;去世之前,他门下共收了26个徒弟,其中包括著名小品演员巩汉林和香港著名影星徐锦江。

甘当绿叶 李文华的“接力棒”最难接

1985年起,和姜昆的合作让唐杰忠迎来他的艺术新高峰,不过与比自己年轻很多的人气选手姜昆合作,唐杰忠经历了一段艰难的适应期。

在之前,姜昆和李文华长期合作珠联璧合、深入人心,被相声界称为“顽童戏老叟”的表演方式受到观众认可,但由于李文华嗓子出现病变不得不离开舞台,姜昆开始和唐杰忠搭档,但大多数人并不看好他们的新组合。

开始唐杰忠仔细模仿李文华,按照录音一字不差地给姜昆捧哏,但是效果不太理想。后来大家一起研究,认为应该发挥唐杰忠自己的特点。为了改变过去给观众造成的既定印象,唐杰忠还给自己设计了一个比较文雅的形象:戴上了一个其实没有镜片的眼镜,这个道具使了20年。

有文艺评论者认为,与马季合作时,唐杰忠的表现中规中矩,算是圆满完成任务,但出彩的地方不多;到与姜昆合作时,尽管他也需要对逗哏的言行及时纠偏,但有些时候会有精彩的语句,引得观众一笑。比如在《虎口遐想》中,姜昆描述起姑娘的裙带子“带着姑娘的体温,带着姑娘的芳香……”,唐杰忠马上打断他,“别闻了,再闻还有汗味儿呢”,这个耳熟能详的段子正符合了唐杰忠“憨厚耿直”的形象。

两人合作的相声《虎口遐想》、《电梯风波》、《学唱歌》、《着急》、《特大新闻》等在央视春晚(在线观看)舞台上广受好评。尽管性格一动一静,大不相同,但在多年的合作中,唐杰忠和姜昆从没闹过矛盾。

后来姜昆自曝和唐杰忠“分手”的原因,年岁已高的唐杰忠当初迎难而上却最终选择了激流勇退。他有天找到姜昆,说“我跟不上你了,你节奏太快,一个月得跑十好几个地方,一会儿奔西藏,一会儿又出国了,一会儿又去‘老少边穷’地区了,事也很多。我要是老这么跟着你的话,估计得拖你的后腿,找个年轻人吧。”之后,他还主动给姜昆推荐了后来的搭档戴志诚。

这些年,唐杰忠因为身体状态不好而淡出舞台,但他每次出席活动脸上仍然是笑意盈盈,连他多年前出的自传也是以《笑佛唐杰忠》命名。“如果说广大相声爱好者喜欢我的捧哏艺术,则是我对恩师的报答”,唐杰忠身在演艺圈却怀有一颗平常心。几十年捧哏生涯无怨无悔,甘当绿叶未曾“移情别恋”,只有真正乐在其中的人才会露出唐杰忠一般慈祥灿烂的“笑佛”表情。

唐杰忠演艺事业

他1949年入伍,进入某部文工团。

1958年调入广州军区战士杂技团,成为一名专业相声演员。

1964年进京拜相声表演艺术家刘宝瑞为师,他创作表演了《柳堡的故事》,师父亲自为他捧哏。

1964年调入中央广播说唱团。

1974年开始与马季搭档,合作演出了《友谊颂》、《新〈桃花源记〉》、《海燕》、《高原彩虹》等相声,蜚声全国,红极一时。

后与郝爱民搭档,推出了《彬彬有礼》、《父与子》、《英雄启事》等作品。

1985年开始与姜昆合作,表演的《虎口遐想》、《电梯奇遇》、《学唱歌》、《着急》、《重大新闻》等,反响强烈。曾连续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演出,并多次担任大型文艺晚会的主持人。

他的捧哏朴实憨厚,儒雅自然,并且能够根据不同合作伙伴的特点及时调整表演风格,能够与每一位逗哏演员配合得严丝合缝。

唐杰忠的弟子们

唐杰忠一生收有徒弟张茂起、李建华、李艺、刘全刚、李金祥、赵斌、崔喜跃、杨宁、巩汉林、魏真柏、朱琦、汪声亚、杨祖尧、卡尔罗、马洛、罗爱恬、白玉、禹宝东、王德枋、徐锦江、赵志洪、韩占军等。

唐杰忠自述与单口大王恩师刘宝瑞的趣事  

  刘宝瑞与弟子唐杰忠在福建前线同台为战士们演出.

1995年是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我的恩师刘宝瑞先生诞辰80周年,北京举办了纪念他的座谈会和演出活动,缅怀他对相声艺术的杰出贡献。

刘先生自幼拜张寿臣老先生为师,以其台风稳健、潇洒,口风细腻动听,声、容、情、神兼各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成为有口皆碑的相声名家。

他表演的单口相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汲取了独脚戏、评话、山东快书等姊妹艺术的手法,又向京剧、话剧、电影借鉴,融合贯通,不断创新,自成一家,被誉为“单口大王”。

刘先生不仅是一位艺术精湛的相声表演艺术家,同时又是一位重视后备力量培养的相声教育家。

刘先生虽是在旧社会坎坷半生的相声艺人,但丝毫没有那种“宁帮十吊钱,不把艺来传”的旧意识。早在1954年,他就利用节、假日到通讯尚不发达的京郊农村为农民兄弟演出,普及相声知识、广泛结交朋友。他还为工人曲艺队进行辅导。从1954年至1966年的12年中,他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举办了多期曲艺训练班,培养了大批的曲艺人才。1957年,中央广播说唱团成立相声学习班,由刘先生负责辅导。由于先生严格教导,倾襄而授,这些学员大部分成为专业文艺团体的骨干力量,而涌现出李国盛这样的名家。刘先生对部队的曲艺事业也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在当时,几乎每个部队文工团都有他辅导的学员。

我自幼喜爱相声,对马三立、侯宝林等名家的相声百听不厌。最使我着迷的当属刘宝瑞先生。那时没有电视,我只能手抱着收音机聆听、学习。在那只闻其声、未见其人的日子里,我梦想着有一天亲眼看一看大师们的精采表演。

王决老师曾用“金色的一九五九年”为题来描述我的成长过程。的确,这一年对我太重要了。我被广州军区战士杂技团派到中央广播说唱团进修,真正成了刘宝瑞老师的学生。先生不仅教了我许多段子,而且还把多年总结出来的经验传授给我。

最使我难忘的是1959年的夏季,我陪刘先生去福州、泉州、蒲田、厦门等地去慰问解放军指战员。因要到前沿阵地下防空洞演,所以条件比较艰若,为了提携我,刘先生除了说单口还为我捧哏,每天至少三场,还要为我说“活”。有时炊事灶、站岗、执勤的战士没看上,还要加演,先生总是有求必应,认真负责,一丝不苟。

不知是刘先生看我的形象和性格适合“捧哏”,还是我在学习中对“捧哏”艺术特别感兴趣,先生多次教导我:要全面锻炼,既要学“逗”,也要学“捧”。相声里大部分的包袱都是用“捧哏”艺术技巧给翻出来的。特别是在“肩膀儿”、“搭桥儿”等方面,更显示出“捧哏”的重要性。如果“捧哏”包袱翻不好,“逗哏”艺业再强,包袱也出不来,干着急。所以你既要掌握抖包袱,又要学会翻包袱,多了解些“捧”和“逗”的规律是有好处的。

先生的教诲使我终身受益。正是深刻领会先生的教导,正是经过先生为我“捧哏”的磨炼,为我以后和马季、郝爱民。姜昆三位名家的合作打下了基础。如果说广大相声爱好者喜欢我的“捧哏”艺术,则是我对恩师的报答。

妻子对唐杰忠的初印象:觉得他不是说相声的料

“说相声他是绿叶,在家里我是他的绿叶。”与唐杰忠结婚60余年的夫人金老师说。他们1957年经人介绍认识,唐杰忠给金老师的第一印象是“很爱出汗,也不太爱说话”,后来金老师听说他要说相声,还觉得他不是说相声的料。“真没想到他能成为一个著名的相声演员。”

唐杰忠其实也觉得对不起夫人:夫人生了3个孩子,自己都不在家,不但不在,回来以后也没有什么表示。夫人是全国三八红旗手,除了她的工作,从不讲究吃、喝、穿、住,每天就讲劳动,有一次工作中把手砸坏了,缝了很多针,唐杰忠一直不知道。

唐杰忠和金老师可是出了名的“模范夫妻”。“请大家放心,我们老两口现在是她帮助我,我帮助她;她怕我累着,我怕她累着;她希望她多干点活,我希望我多干点活。”唐杰忠说。据说,有人请唐杰忠吃饭的话,他一般都不去,实在推不了,去的时候一定要带俩饭盒,到那儿以后,告诉人家多炒两个菜,然后端回来给老伴吃。

大伙儿都笑称唐杰忠为“笑佛”,因为他永远会把笑脸给他的观众、给他的朋友。其实在生活当中,他也跟普通人一样经历了挫折和苦难。前些年,唐杰忠的一个儿子因病辞世,但是他认为,“戏比天大”,他把悲痛藏起来,依然让大家在自己的相声艺术中得到快乐。

甘为绿叶衬红花,淡泊名利气自华;起承转合七分捧,人称慈祥“老妈妈”。唐杰忠,这个谦虚、慈祥、可爱、幽默的帅老头,是百姓心中永远的笑星。

来源:时代人物

原标题:唐杰忠的捧哏生涯

最新更新时间:06/19 23:13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逝者】唐杰忠的捧哏生涯

唐杰忠老师一路走好。

文 王珍一  

6月18日晚,据人民日报报道,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唐杰忠先生因病去世,享年85岁。该消息一经传出,相声界演员纷纷发文表达悲痛哀悼之情,为唐杰忠先生的离去表示惋惜。

在相声发烧友的印象中,唐杰忠就如姜昆在相声《学唱歌》中形容的那样:“挺大年级戴副眼镜,白白胖胖不长胡子,跟个老太太似的”。他的捧哏朴实憨厚,儒雅自然,不抢不让火候适当,并且能够根据不同合作伙伴的特点及时调整表演风格,与每一位逗哏演员配合得严丝合缝。

“我这人没什么长处,就是热爱相声,”唐杰忠曾在媒体上表露心迹,“休轻看这小舞台,原来也是一个大世界,且慢说这大世界,却本是独立的小舞台。”

师承刘宝瑞 马季姜昆的“黄金搭档”

唐杰忠自幼喜爱相声,对马三立、侯宝林等名家的相声百听不厌,最喜欢的当属刘宝瑞先生。那时没有电视,他只能手抱着收音机聆听、学习。在那只闻其声、未见其人的日子里,唐杰忠梦想着有一天亲眼看一看大师们的精采表演。

1959年对唐杰忠来说如同“镀金”般耀眼。他在那一年从广州军区战士杂技团派到中央广播说唱团进修,开始在刘宝瑞的指导下进修。1959年的夏季,他陪刘宝瑞先生去福州、泉州、蒲田、厦门等地慰问解放军指战员。为了提携唐杰忠,刘先生除了说单口还为他捧哏,每天至少三场。

有人说,相声找搭档比找媳妇还难,两个人业务上要有默契,相互之间要能容忍。唐杰忠一辈子站在捧哏的位置上,但是这么多年来,唐杰忠说自己心里从来没有觉得不舒服。“因为刘宝瑞老师教我们的时候就说,捧逗是一家,捧逗就是‘一棵菜’,没有捧就没有逗,就不可能成为一个节目。”

唐杰忠可谓马季和姜昆的“黄金搭档”。马季和唐杰忠同辈,姜昆是马季的弟子,唐杰忠比姜昆高一辈。即使如此,唐杰忠在和姜昆搭档后丝毫没有摆出“著名捧哏”的架子,仍然兢兢业业寻找两个人的舞台风格。

相声生涯60载,唐杰忠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相声作品,也为相声界培养了大批人才。1974年开始,唐杰忠与马季搭档,合作演出了《友谊颂》、《新〈桃花源记〉》、《海燕》、《高原彩虹》等相声,蜚声全国,红极一时。后与郝爱民搭档,推出了《彬彬有礼》、《父与子》、《英雄启事》等作品;1985年开始与姜昆合作,表演的《虎口遐想》、《电梯奇遇》、《学唱歌》、《着急》、《重大新闻》等,反响强烈;他曾连续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演出,并多次担任大型文艺晚会的主持人;去世之前,他门下共收了26个徒弟,其中包括著名小品演员巩汉林和香港著名影星徐锦江。

甘当绿叶 李文华的“接力棒”最难接

1985年起,和姜昆的合作让唐杰忠迎来他的艺术新高峰,不过与比自己年轻很多的人气选手姜昆合作,唐杰忠经历了一段艰难的适应期。

在之前,姜昆和李文华长期合作珠联璧合、深入人心,被相声界称为“顽童戏老叟”的表演方式受到观众认可,但由于李文华嗓子出现病变不得不离开舞台,姜昆开始和唐杰忠搭档,但大多数人并不看好他们的新组合。

开始唐杰忠仔细模仿李文华,按照录音一字不差地给姜昆捧哏,但是效果不太理想。后来大家一起研究,认为应该发挥唐杰忠自己的特点。为了改变过去给观众造成的既定印象,唐杰忠还给自己设计了一个比较文雅的形象:戴上了一个其实没有镜片的眼镜,这个道具使了20年。

有文艺评论者认为,与马季合作时,唐杰忠的表现中规中矩,算是圆满完成任务,但出彩的地方不多;到与姜昆合作时,尽管他也需要对逗哏的言行及时纠偏,但有些时候会有精彩的语句,引得观众一笑。比如在《虎口遐想》中,姜昆描述起姑娘的裙带子“带着姑娘的体温,带着姑娘的芳香……”,唐杰忠马上打断他,“别闻了,再闻还有汗味儿呢”,这个耳熟能详的段子正符合了唐杰忠“憨厚耿直”的形象。

两人合作的相声《虎口遐想》、《电梯风波》、《学唱歌》、《着急》、《特大新闻》等在央视春晚(在线观看)舞台上广受好评。尽管性格一动一静,大不相同,但在多年的合作中,唐杰忠和姜昆从没闹过矛盾。

后来姜昆自曝和唐杰忠“分手”的原因,年岁已高的唐杰忠当初迎难而上却最终选择了激流勇退。他有天找到姜昆,说“我跟不上你了,你节奏太快,一个月得跑十好几个地方,一会儿奔西藏,一会儿又出国了,一会儿又去‘老少边穷’地区了,事也很多。我要是老这么跟着你的话,估计得拖你的后腿,找个年轻人吧。”之后,他还主动给姜昆推荐了后来的搭档戴志诚。

这些年,唐杰忠因为身体状态不好而淡出舞台,但他每次出席活动脸上仍然是笑意盈盈,连他多年前出的自传也是以《笑佛唐杰忠》命名。“如果说广大相声爱好者喜欢我的捧哏艺术,则是我对恩师的报答”,唐杰忠身在演艺圈却怀有一颗平常心。几十年捧哏生涯无怨无悔,甘当绿叶未曾“移情别恋”,只有真正乐在其中的人才会露出唐杰忠一般慈祥灿烂的“笑佛”表情。

唐杰忠演艺事业

他1949年入伍,进入某部文工团。

1958年调入广州军区战士杂技团,成为一名专业相声演员。

1964年进京拜相声表演艺术家刘宝瑞为师,他创作表演了《柳堡的故事》,师父亲自为他捧哏。

1964年调入中央广播说唱团。

1974年开始与马季搭档,合作演出了《友谊颂》、《新〈桃花源记〉》、《海燕》、《高原彩虹》等相声,蜚声全国,红极一时。

后与郝爱民搭档,推出了《彬彬有礼》、《父与子》、《英雄启事》等作品。

1985年开始与姜昆合作,表演的《虎口遐想》、《电梯奇遇》、《学唱歌》、《着急》、《重大新闻》等,反响强烈。曾连续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演出,并多次担任大型文艺晚会的主持人。

他的捧哏朴实憨厚,儒雅自然,并且能够根据不同合作伙伴的特点及时调整表演风格,能够与每一位逗哏演员配合得严丝合缝。

唐杰忠的弟子们

唐杰忠一生收有徒弟张茂起、李建华、李艺、刘全刚、李金祥、赵斌、崔喜跃、杨宁、巩汉林、魏真柏、朱琦、汪声亚、杨祖尧、卡尔罗、马洛、罗爱恬、白玉、禹宝东、王德枋、徐锦江、赵志洪、韩占军等。

唐杰忠自述与单口大王恩师刘宝瑞的趣事  

  刘宝瑞与弟子唐杰忠在福建前线同台为战士们演出.

1995年是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我的恩师刘宝瑞先生诞辰80周年,北京举办了纪念他的座谈会和演出活动,缅怀他对相声艺术的杰出贡献。

刘先生自幼拜张寿臣老先生为师,以其台风稳健、潇洒,口风细腻动听,声、容、情、神兼各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成为有口皆碑的相声名家。

他表演的单口相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汲取了独脚戏、评话、山东快书等姊妹艺术的手法,又向京剧、话剧、电影借鉴,融合贯通,不断创新,自成一家,被誉为“单口大王”。

刘先生不仅是一位艺术精湛的相声表演艺术家,同时又是一位重视后备力量培养的相声教育家。

刘先生虽是在旧社会坎坷半生的相声艺人,但丝毫没有那种“宁帮十吊钱,不把艺来传”的旧意识。早在1954年,他就利用节、假日到通讯尚不发达的京郊农村为农民兄弟演出,普及相声知识、广泛结交朋友。他还为工人曲艺队进行辅导。从1954年至1966年的12年中,他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举办了多期曲艺训练班,培养了大批的曲艺人才。1957年,中央广播说唱团成立相声学习班,由刘先生负责辅导。由于先生严格教导,倾襄而授,这些学员大部分成为专业文艺团体的骨干力量,而涌现出李国盛这样的名家。刘先生对部队的曲艺事业也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在当时,几乎每个部队文工团都有他辅导的学员。

我自幼喜爱相声,对马三立、侯宝林等名家的相声百听不厌。最使我着迷的当属刘宝瑞先生。那时没有电视,我只能手抱着收音机聆听、学习。在那只闻其声、未见其人的日子里,我梦想着有一天亲眼看一看大师们的精采表演。

王决老师曾用“金色的一九五九年”为题来描述我的成长过程。的确,这一年对我太重要了。我被广州军区战士杂技团派到中央广播说唱团进修,真正成了刘宝瑞老师的学生。先生不仅教了我许多段子,而且还把多年总结出来的经验传授给我。

最使我难忘的是1959年的夏季,我陪刘先生去福州、泉州、蒲田、厦门等地去慰问解放军指战员。因要到前沿阵地下防空洞演,所以条件比较艰若,为了提携我,刘先生除了说单口还为我捧哏,每天至少三场,还要为我说“活”。有时炊事灶、站岗、执勤的战士没看上,还要加演,先生总是有求必应,认真负责,一丝不苟。

不知是刘先生看我的形象和性格适合“捧哏”,还是我在学习中对“捧哏”艺术特别感兴趣,先生多次教导我:要全面锻炼,既要学“逗”,也要学“捧”。相声里大部分的包袱都是用“捧哏”艺术技巧给翻出来的。特别是在“肩膀儿”、“搭桥儿”等方面,更显示出“捧哏”的重要性。如果“捧哏”包袱翻不好,“逗哏”艺业再强,包袱也出不来,干着急。所以你既要掌握抖包袱,又要学会翻包袱,多了解些“捧”和“逗”的规律是有好处的。

先生的教诲使我终身受益。正是深刻领会先生的教导,正是经过先生为我“捧哏”的磨炼,为我以后和马季、郝爱民。姜昆三位名家的合作打下了基础。如果说广大相声爱好者喜欢我的“捧哏”艺术,则是我对恩师的报答。

妻子对唐杰忠的初印象:觉得他不是说相声的料

“说相声他是绿叶,在家里我是他的绿叶。”与唐杰忠结婚60余年的夫人金老师说。他们1957年经人介绍认识,唐杰忠给金老师的第一印象是“很爱出汗,也不太爱说话”,后来金老师听说他要说相声,还觉得他不是说相声的料。“真没想到他能成为一个著名的相声演员。”

唐杰忠其实也觉得对不起夫人:夫人生了3个孩子,自己都不在家,不但不在,回来以后也没有什么表示。夫人是全国三八红旗手,除了她的工作,从不讲究吃、喝、穿、住,每天就讲劳动,有一次工作中把手砸坏了,缝了很多针,唐杰忠一直不知道。

唐杰忠和金老师可是出了名的“模范夫妻”。“请大家放心,我们老两口现在是她帮助我,我帮助她;她怕我累着,我怕她累着;她希望她多干点活,我希望我多干点活。”唐杰忠说。据说,有人请唐杰忠吃饭的话,他一般都不去,实在推不了,去的时候一定要带俩饭盒,到那儿以后,告诉人家多炒两个菜,然后端回来给老伴吃。

大伙儿都笑称唐杰忠为“笑佛”,因为他永远会把笑脸给他的观众、给他的朋友。其实在生活当中,他也跟普通人一样经历了挫折和苦难。前些年,唐杰忠的一个儿子因病辞世,但是他认为,“戏比天大”,他把悲痛藏起来,依然让大家在自己的相声艺术中得到快乐。

甘为绿叶衬红花,淡泊名利气自华;起承转合七分捧,人称慈祥“老妈妈”。唐杰忠,这个谦虚、慈祥、可爱、幽默的帅老头,是百姓心中永远的笑星。

来源:时代人物

原标题:唐杰忠的捧哏生涯

最新更新时间:06/19 23:13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