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都知道China是中国,但对china,你又知道多少呢?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都知道China是中国,但对china,你又知道多少呢?

总说China是中国,china是陶瓷,可你知道,“中国”和“瓷器”之间是怎么画上等号的吗?

汝窑,雨过天青云破处(图:动脉影)

钧窑,夕阳紫翠忽成岚(图:动脉影)

对于中国称名“China”的由来,有认为来自“秦”(chin)的发音,也有认为来自印度对中国代称的发音。但世代演进,最后只有中国和瓷器,叫china。

这种变化是在何时被最终确定下来的已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从唐宋之时起,中国瓷就开始称霸天下,在鼎盛的明清数百年间,预计共有上亿件中国瓷器在欧洲登陆,欧洲王室贵族皆以拥有精美的中国瓷器为荣,至于邻近的朝鲜、日本乃至东南亚,则早已是中国瓷器的拥趸。

中国瓷器对外行销之广,数量之巨,让中国也从外国人眼里的“丝国”转变为“瓷国”,正是基于中国陶瓷这样瞩目的成就,这才将中国与瓷器永远地结合在了一起。

瓷,关乎生活,也关乎工艺乃至审美。中国瓷的大行其道,成为打破疆域界限的全球化商品,亦将中国古代追求自然天成的审美传播开去。

譬如中国瓷的巅峰宋瓷,就将这样的高水准的“天人合一”“自然而然”的审美发挥到了极致。宋代被西方人称为“中国绘画和陶瓷的伟大时期”。

钧、汝 、官、 定、 哥,五大名窑,将艺术的审美渗透进了日常的杯盏碗碟之中,用审美重新定义生活,从而造就了不好奇巧,却又雅致、温厚,强调内心感受的极致生活美学。

北宋,定窑瓜式提梁壶(图:动脉影)

南宋,建窑酱釉兔毫盏(图:动脉影)

这样的故事有很多,中国陶瓷是一个跨越整个中华文明,见证手工业发展、审美变迁以及文化融合的载体,从今天开始的每周,舍爷都将和小学僧一起,为各位看官寻找中国陶瓷发展史的脉络,让古人的物道精神影响现代价值体系,共同讲好这个“CHINA”的故事。

中国的陶瓷经数千年发展,窑口众多,工艺各异,舍爷与小学僧探究中国陶瓷演进的首篇,就从一个听起来就很神秘的窑口开始——这是一个历经唐宋盛世,曾给后人留下无数谜团和精美遗存的神秘瓷窑……

千峰翠色, 秘色青瓷与中国越窑(秘色瓷篇)

近日,“秘色重光——秘色瓷的考古大发现与再进宫”展览在故宫博物院斋宫开幕。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这是唐代陆龟蒙对对秘色越瓷的赞美——青葱的颜色像翠绿的山峰一样。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它一直是供皇家使用的珍瓷,其后,关于她的记载越来越模糊。直到——

法门寺塔的倒掉,揭开了一个千年谜团!

1981年8月24日的雨夜,位于陕西省扶风县始建于东汉,重建于唐初的法门寺塔,由于年久失修加之雨水侵袭,佛塔遭到严重破坏。令人惊奇的是,佛塔东北边的一半已经完全坍塌,而剩下的西南一边虽然出现倾斜,却仍然神奇地矗立着。

当地文物部门随即展开紧急抢救及重建工作,一个隐藏千年的谜团被公之于众!考古人员意外发现一块白玉石板下竟隐藏着一个神秘洞口——原来,这就是法门寺的地宫所在!

地宫中隐藏着佛祖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此外,还有八重宝函、金银器、香具、丝织品、琉璃器、佛经等2000多件大唐国宝重器,其中,就包含13件“秘色瓷”。

什么才叫秘色瓷?

“秘色瓷”这一叫法最早出现在唐代,正由于这个“秘”字才引发了后人对她的遐想,认为“秘”字代表神秘,秘色就是一种神秘的颜色。

还有一种解释,据本百科“秘”的意思是机密、保密,而“色”的含义除了颜色外,还可解释为“配方”,可以引申为釉料配方,也就是说秘色瓷是一种需要保密釉料配方的瓷器,制作方法密不外传。

宋朝人对此有自己的解释:“钱氏有国日,越州烧进,为供奉之物,不得臣庶用之,故云秘色。”秘色瓷在越州烧制,是专为进贡皇家使用的。唐代诗人徐夤的《贡余秘色茶盏》有曰:“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也指明秘色瓷是供帝王使用的器物。

1977年在浙江慈溪上林湖吴家溪唐墓中出土了一件瓷制墓志罐,志文中的内容给我们提供了更多线索:“光启三年(887年)岁在丁未二月五日,殡于当保贡窑之北山……”证实了贡窑确实存在,而且指明了方位。根据近年来的考古发现可以肯定,秘色瓷产于浙江省慈溪市上林湖地区,是越窑的产地所在。

唐 越窑青釉墓志罐

根据故宫“秘色重光”展览中的实物可以看出,秘色瓷大概包含三种釉色:青黄色、青绿色、青灰色,所以秘色所指的显然不是一种颜色。所谓秘色瓷,其实就是供奉皇家使用的瓷器,是越窑瓷中的精品。

了如三舍藏 唐-越窑水盂

敛口、鼓腹、小圈足,造型小巧别致,釉呈青黄色

根据考古发掘成果,结合馆藏实物,揭示了秘色瓷不仅供奉皇家,也当做贡品或赏赐物,由当时北宋、辽国、吴越、后梁等国的达官显贵持有并使用。存在时间大致在唐代中晚期到北宋早期。

唐 越窑秘色瓷八棱净瓶 法门寺唐代塔基地宫出土

五代 秘色瓷浮雕盘龙纹罂 五代天福七年(942年)墓出土

辽 “官”字款越窑青釉菊花纹盘 辽开泰七年(1018年)陈国公主墓出土

五代 越窑秘色瓷方盘 浙江临安市五代天福四年(939年)康陵出土

唐代越窑匣钵的使用

在唐代早期越窑的复苏阶段,产品都采用明火裸烧,也就是直接将器物放置在窑室内烧造,由于窑内空间限制,加上灰尘、烧成气氛的影响,裸烧不仅使器物产量受到限制,也时常在釉面上出现灰尘颗粒等杂质。在这一时期越窑产品只作为民间使用。

进入唐代中期后,烧制瓷器的匣钵出现,将预先成型的器皿放到匣钵内密封起来,然后再将匣钵放入窑内烧制。这样一来,烧成的瓷器不仅提高了产量,减少了报废率,还使器物的釉色更加纯正美观。

最早的秘色瓷也是在唐代中期以后出现的,除供应民间使用的器物大多仍采用明火裸外,秘色瓷均采用匣钵装烧,供应对象也就变成了达官显贵。

晚唐-五代 越窑瓷质直筒形匣钵 浙江省慈溪市上林湖窑址出土

晚唐-五代 越窑匣钵装烧标本 浙江省慈溪市上林湖窑址出土

例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唐元和五年(810年)墓出土的青釉执壶就可称得上是秘色瓷,墓主人是户部侍郎北海君王府君夫人。

唐 越窑青釉执壶 浙江绍兴唐元和五年(810年)墓出土

秘色瓷的装烧工艺

既然秘色瓷是越窑瓷器中的精品,那么,精品的制作方法是否有别于普通产品?又有着怎样的制作特点?

能称得上秘色瓷的越窑产品都是由匣钵单件装烧而成的,匣钵会根据器物的形状而制作,有的还可以将匣钵叠加起来,一次性烧制很多同类产品。例如M形匣钵,就是烧制碟子的专用工具,将成型的碟子放入匣钵内,使之叠加便可烧制若干同样器物。

晚唐-五代 越窑瓷质M形匣钵

匣钵装烧示意图

值得注意的是,秘色瓷之所以异常精美,还在于匣钵本身的制作极为讲究。在不同时期很多著名窑厂的器物都会用匣钵装烧,但极少有像越窑秘色瓷那样不计成本,匣钵也由瓷器原料制作而成,并用瓷釉封住匣钵盖的缝隙。这种做法可完全还原瓷器的烧制环境,使匣钵和内部的瓷器两者膨胀及收缩系数一致,烧制出的秘色瓷发色纯正、晶莹如玉。

烧制净瓶的匣钵及装烧残件

敲黑板,这里有一个可以在朋友前显摆的知识点哦!

你知道越窑瓷器上的这些“泥点”是怎么回事么?

纵观唐代至北宋的越窑器物上,基本都有类似泥点一样的痕迹,出现在器物的内底或外底、圈足等部位,这也是越窑瓷器的一大特色,这就不得不提到越器制作的窑具——垫饼、支圈和支钉。

唐代供应民间使用的越窑产品,不论是明火裸烧还是装入匣钵烧制均采用叠烧法,同样的器物摞起来一起烧制,为了确保在烧制过程中器物上下之间不粘合从而导致产品报废,就必须采用垫饼或支圈作间隔,在其之上又用支钉支撑上面的器物。

这种叠烧法也就造成一件器物的内底和外底同时带有出窑后的支钉痕迹。

了如三舍藏 唐-花口盘

斜腹、平底、口沿作花口状,沿袭了唐代金银器造型风格,内外底均有若干排列整齐的支钉痕,证明该件藏品系采用叠烧法。

越窑产品及秘色瓷的装饰工艺

除了考究的装烧工艺,越窑及秘色瓷产品的装饰也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例如,最迟在唐代中后期器物表面就有刻花或印花装饰,但这种情况为数不多,大部分产品都是无任何装饰的“素面”瓷。

到了晚唐和五代时期,刻划花装饰逐渐增多,并且花纹线条更加细腻,尤其一种以针状工具划出的细线图案最具代表性,称作“线刻”。

所绘图案常见云鹤、人物、花卉等,唐晚期还出现了釉下褐彩装饰;五代—北宋早期还常见莲瓣纹装饰;到北宋早期,流行双蝶、鹦鹉、牡丹、缠枝花卉等纹样。

总体来说,越窑瓷器的纹饰以写实为主,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表达着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期盼和祝福。比如,越窑特色的云鹤纹似乎传达着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代表清净、长寿;牡丹纹、牡丹鹦鹉纹代表幸福美满;双蝶、龙凤、鸳鸯象征爱情等等。

唐 越窑秘色瓷葵口碗 法门寺唐代塔基地宫出土

辽 秘色瓷线刻鹦鹉纹银扣执壶 辽统和十一年(993年)圣宗贵妃墓出土

北宋 越窑刻划牡丹纹盒

内底线刻图案的越窑秘色瓷盏片

结语

秘色瓷是中国古代越窑的集大成之作,然而在越窑千年窑火中,能够称得上精品的又何止于秘色瓷一种?魏晋越窑之文郁自由,盛唐越窑之大器威严,赵宋越窑之道法合一……越窑经历的每一个时代,都呈现出与时代气息相对应的美学观。

那么在工艺、造型、装饰艺术等几条脉络中,越窑又是如何用“青之色”来表现这种时代美学的呢?英语中代表青瓷的“celadon”,和秘色瓷又有怎样千丝万缕的关系?敬请关注“茶边求”下篇推送《千峰翠色, 秘色青瓷与中国越窑(越窑概述篇) 》,5月26号我们不见不散哦!

文字、漫画为茶边求原创,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都知道China是中国,但对china,你又知道多少呢?

总说China是中国,china是陶瓷,可你知道,“中国”和“瓷器”之间是怎么画上等号的吗?

汝窑,雨过天青云破处(图:动脉影)

钧窑,夕阳紫翠忽成岚(图:动脉影)

对于中国称名“China”的由来,有认为来自“秦”(chin)的发音,也有认为来自印度对中国代称的发音。但世代演进,最后只有中国和瓷器,叫china。

这种变化是在何时被最终确定下来的已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从唐宋之时起,中国瓷就开始称霸天下,在鼎盛的明清数百年间,预计共有上亿件中国瓷器在欧洲登陆,欧洲王室贵族皆以拥有精美的中国瓷器为荣,至于邻近的朝鲜、日本乃至东南亚,则早已是中国瓷器的拥趸。

中国瓷器对外行销之广,数量之巨,让中国也从外国人眼里的“丝国”转变为“瓷国”,正是基于中国陶瓷这样瞩目的成就,这才将中国与瓷器永远地结合在了一起。

瓷,关乎生活,也关乎工艺乃至审美。中国瓷的大行其道,成为打破疆域界限的全球化商品,亦将中国古代追求自然天成的审美传播开去。

譬如中国瓷的巅峰宋瓷,就将这样的高水准的“天人合一”“自然而然”的审美发挥到了极致。宋代被西方人称为“中国绘画和陶瓷的伟大时期”。

钧、汝 、官、 定、 哥,五大名窑,将艺术的审美渗透进了日常的杯盏碗碟之中,用审美重新定义生活,从而造就了不好奇巧,却又雅致、温厚,强调内心感受的极致生活美学。

北宋,定窑瓜式提梁壶(图:动脉影)

南宋,建窑酱釉兔毫盏(图:动脉影)

这样的故事有很多,中国陶瓷是一个跨越整个中华文明,见证手工业发展、审美变迁以及文化融合的载体,从今天开始的每周,舍爷都将和小学僧一起,为各位看官寻找中国陶瓷发展史的脉络,让古人的物道精神影响现代价值体系,共同讲好这个“CHINA”的故事。

中国的陶瓷经数千年发展,窑口众多,工艺各异,舍爷与小学僧探究中国陶瓷演进的首篇,就从一个听起来就很神秘的窑口开始——这是一个历经唐宋盛世,曾给后人留下无数谜团和精美遗存的神秘瓷窑……

千峰翠色, 秘色青瓷与中国越窑(秘色瓷篇)

近日,“秘色重光——秘色瓷的考古大发现与再进宫”展览在故宫博物院斋宫开幕。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这是唐代陆龟蒙对对秘色越瓷的赞美——青葱的颜色像翠绿的山峰一样。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它一直是供皇家使用的珍瓷,其后,关于她的记载越来越模糊。直到——

法门寺塔的倒掉,揭开了一个千年谜团!

1981年8月24日的雨夜,位于陕西省扶风县始建于东汉,重建于唐初的法门寺塔,由于年久失修加之雨水侵袭,佛塔遭到严重破坏。令人惊奇的是,佛塔东北边的一半已经完全坍塌,而剩下的西南一边虽然出现倾斜,却仍然神奇地矗立着。

当地文物部门随即展开紧急抢救及重建工作,一个隐藏千年的谜团被公之于众!考古人员意外发现一块白玉石板下竟隐藏着一个神秘洞口——原来,这就是法门寺的地宫所在!

地宫中隐藏着佛祖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此外,还有八重宝函、金银器、香具、丝织品、琉璃器、佛经等2000多件大唐国宝重器,其中,就包含13件“秘色瓷”。

什么才叫秘色瓷?

“秘色瓷”这一叫法最早出现在唐代,正由于这个“秘”字才引发了后人对她的遐想,认为“秘”字代表神秘,秘色就是一种神秘的颜色。

还有一种解释,据本百科“秘”的意思是机密、保密,而“色”的含义除了颜色外,还可解释为“配方”,可以引申为釉料配方,也就是说秘色瓷是一种需要保密釉料配方的瓷器,制作方法密不外传。

宋朝人对此有自己的解释:“钱氏有国日,越州烧进,为供奉之物,不得臣庶用之,故云秘色。”秘色瓷在越州烧制,是专为进贡皇家使用的。唐代诗人徐夤的《贡余秘色茶盏》有曰:“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也指明秘色瓷是供帝王使用的器物。

1977年在浙江慈溪上林湖吴家溪唐墓中出土了一件瓷制墓志罐,志文中的内容给我们提供了更多线索:“光启三年(887年)岁在丁未二月五日,殡于当保贡窑之北山……”证实了贡窑确实存在,而且指明了方位。根据近年来的考古发现可以肯定,秘色瓷产于浙江省慈溪市上林湖地区,是越窑的产地所在。

唐 越窑青釉墓志罐

根据故宫“秘色重光”展览中的实物可以看出,秘色瓷大概包含三种釉色:青黄色、青绿色、青灰色,所以秘色所指的显然不是一种颜色。所谓秘色瓷,其实就是供奉皇家使用的瓷器,是越窑瓷中的精品。

了如三舍藏 唐-越窑水盂

敛口、鼓腹、小圈足,造型小巧别致,釉呈青黄色

根据考古发掘成果,结合馆藏实物,揭示了秘色瓷不仅供奉皇家,也当做贡品或赏赐物,由当时北宋、辽国、吴越、后梁等国的达官显贵持有并使用。存在时间大致在唐代中晚期到北宋早期。

唐 越窑秘色瓷八棱净瓶 法门寺唐代塔基地宫出土

五代 秘色瓷浮雕盘龙纹罂 五代天福七年(942年)墓出土

辽 “官”字款越窑青釉菊花纹盘 辽开泰七年(1018年)陈国公主墓出土

五代 越窑秘色瓷方盘 浙江临安市五代天福四年(939年)康陵出土

唐代越窑匣钵的使用

在唐代早期越窑的复苏阶段,产品都采用明火裸烧,也就是直接将器物放置在窑室内烧造,由于窑内空间限制,加上灰尘、烧成气氛的影响,裸烧不仅使器物产量受到限制,也时常在釉面上出现灰尘颗粒等杂质。在这一时期越窑产品只作为民间使用。

进入唐代中期后,烧制瓷器的匣钵出现,将预先成型的器皿放到匣钵内密封起来,然后再将匣钵放入窑内烧制。这样一来,烧成的瓷器不仅提高了产量,减少了报废率,还使器物的釉色更加纯正美观。

最早的秘色瓷也是在唐代中期以后出现的,除供应民间使用的器物大多仍采用明火裸外,秘色瓷均采用匣钵装烧,供应对象也就变成了达官显贵。

晚唐-五代 越窑瓷质直筒形匣钵 浙江省慈溪市上林湖窑址出土

晚唐-五代 越窑匣钵装烧标本 浙江省慈溪市上林湖窑址出土

例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唐元和五年(810年)墓出土的青釉执壶就可称得上是秘色瓷,墓主人是户部侍郎北海君王府君夫人。

唐 越窑青釉执壶 浙江绍兴唐元和五年(810年)墓出土

秘色瓷的装烧工艺

既然秘色瓷是越窑瓷器中的精品,那么,精品的制作方法是否有别于普通产品?又有着怎样的制作特点?

能称得上秘色瓷的越窑产品都是由匣钵单件装烧而成的,匣钵会根据器物的形状而制作,有的还可以将匣钵叠加起来,一次性烧制很多同类产品。例如M形匣钵,就是烧制碟子的专用工具,将成型的碟子放入匣钵内,使之叠加便可烧制若干同样器物。

晚唐-五代 越窑瓷质M形匣钵

匣钵装烧示意图

值得注意的是,秘色瓷之所以异常精美,还在于匣钵本身的制作极为讲究。在不同时期很多著名窑厂的器物都会用匣钵装烧,但极少有像越窑秘色瓷那样不计成本,匣钵也由瓷器原料制作而成,并用瓷釉封住匣钵盖的缝隙。这种做法可完全还原瓷器的烧制环境,使匣钵和内部的瓷器两者膨胀及收缩系数一致,烧制出的秘色瓷发色纯正、晶莹如玉。

烧制净瓶的匣钵及装烧残件

敲黑板,这里有一个可以在朋友前显摆的知识点哦!

你知道越窑瓷器上的这些“泥点”是怎么回事么?

纵观唐代至北宋的越窑器物上,基本都有类似泥点一样的痕迹,出现在器物的内底或外底、圈足等部位,这也是越窑瓷器的一大特色,这就不得不提到越器制作的窑具——垫饼、支圈和支钉。

唐代供应民间使用的越窑产品,不论是明火裸烧还是装入匣钵烧制均采用叠烧法,同样的器物摞起来一起烧制,为了确保在烧制过程中器物上下之间不粘合从而导致产品报废,就必须采用垫饼或支圈作间隔,在其之上又用支钉支撑上面的器物。

这种叠烧法也就造成一件器物的内底和外底同时带有出窑后的支钉痕迹。

了如三舍藏 唐-花口盘

斜腹、平底、口沿作花口状,沿袭了唐代金银器造型风格,内外底均有若干排列整齐的支钉痕,证明该件藏品系采用叠烧法。

越窑产品及秘色瓷的装饰工艺

除了考究的装烧工艺,越窑及秘色瓷产品的装饰也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例如,最迟在唐代中后期器物表面就有刻花或印花装饰,但这种情况为数不多,大部分产品都是无任何装饰的“素面”瓷。

到了晚唐和五代时期,刻划花装饰逐渐增多,并且花纹线条更加细腻,尤其一种以针状工具划出的细线图案最具代表性,称作“线刻”。

所绘图案常见云鹤、人物、花卉等,唐晚期还出现了釉下褐彩装饰;五代—北宋早期还常见莲瓣纹装饰;到北宋早期,流行双蝶、鹦鹉、牡丹、缠枝花卉等纹样。

总体来说,越窑瓷器的纹饰以写实为主,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表达着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期盼和祝福。比如,越窑特色的云鹤纹似乎传达着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代表清净、长寿;牡丹纹、牡丹鹦鹉纹代表幸福美满;双蝶、龙凤、鸳鸯象征爱情等等。

唐 越窑秘色瓷葵口碗 法门寺唐代塔基地宫出土

辽 秘色瓷线刻鹦鹉纹银扣执壶 辽统和十一年(993年)圣宗贵妃墓出土

北宋 越窑刻划牡丹纹盒

内底线刻图案的越窑秘色瓷盏片

结语

秘色瓷是中国古代越窑的集大成之作,然而在越窑千年窑火中,能够称得上精品的又何止于秘色瓷一种?魏晋越窑之文郁自由,盛唐越窑之大器威严,赵宋越窑之道法合一……越窑经历的每一个时代,都呈现出与时代气息相对应的美学观。

那么在工艺、造型、装饰艺术等几条脉络中,越窑又是如何用“青之色”来表现这种时代美学的呢?英语中代表青瓷的“celadon”,和秘色瓷又有怎样千丝万缕的关系?敬请关注“茶边求”下篇推送《千峰翠色, 秘色青瓷与中国越窑(越窑概述篇) 》,5月26号我们不见不散哦!

文字、漫画为茶边求原创,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