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2017陆家嘴论坛】周小川:金融服务业是竞争性服务业 还有待进一步开放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2017陆家嘴论坛】周小川:金融服务业是竞争性服务业 还有待进一步开放

周小川表示,金融服务业的进一步开放将有利于提高金融服务业的水平。

图片来源:东方IC

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和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共同主办的“2017陆家嘴论坛”于6月20日在上海开幕。本届论坛的共同轮值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先生致欢迎辞并发表主旨演讲。

周小川表示,当前全球经济复苏动力增强,但是仍存在着不稳定的因素,这对各国的政策应对带来了挑战。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金融和实体经济应该互为依托,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周小川指出,深化金融改革为实体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各国面临的问题。本届论坛以“全球视野下的金融改革和稳健发展”为主题,正是希望通过与会人士的共同努力,对当前全球经济金融的重大问题进行剖析,为中国金融的改革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启迪。

“上海有雄心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迈入全球金融中心的前列。”周小川表示。

周小川还在会上宣布,为了进一步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近期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将落户上海,更好地为人民币国际化和“一带一路”建设服务。

在主旨演讲环节,周小川结合对国际国内有关经验和背景的观察,就对外开放问题谈几点理解。

他表示,首先,制造业的开放让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制造业在我国开放较早,早期也有争议。对制造业的开放,我的一条观察是,较早参与开放和竞争的大多数行业最终都发展壮大得快,竞争力强。开放是资源配置优化的进程,是通过市场和竞争机制带来了优化的配置。”

具体而言,在引进来方面,是通过进口和引进国外企业到国内投资办厂,与国内企业形成竞争。在改革开放之前,国内企业就没有来自外资企业的竞争,只面临少量的国内竞争。竞争给工业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动力、压力和进步。在走出去方面,通过出口和国内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对外开放之后,从加工贸易到工业制成品都参与了国际竞争。随后又走出去办企业,中国的制造业和企业不仅没有被充垮,反而快速发展。中国成为制造业强国、世界工厂,不少领域正在迈向全球产业链的中高端。

为了吸引外资,1979年中国专门颁布了第一部中外合资企业法。外资企业对国内企业形成了竞争压力,制造业的行业切分和垄断开始消散。有了竞争机制之后,国内企业有了很大的进步,越是开放充分、竞争激烈的行业竞争越快,制造业开始走向繁荣和强大。

其次,开放促进了国内的政策改革,开放过程强烈冲击了传统的集中型计划经济的政策体系,并引发了国内一系列重大改革。

“回想起来,包括价格体制改革、增值税改革、出口退税、汇率市场化,以及当时开启的关贸总协定和WTO谈判等影响深远的改革,都是由开放所引发的。80年代初,为了吸引外资,国内体系要加快向市场经济规则靠拢,要有平等竞争,随后还要考虑与其他国家的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平等竞争。”周小川说。

他认为,对外开放促进了放开国内的民营资本的准入。随后又引入了“国民待遇”的概念,无论是对内资还是外资,准入条件应该是一致的。对外开放推动了贸易与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汇率市场化,以及放宽外汇管制等政策改革。降低了市场准入的门槛,使市场和竞争成为普遍适用的政策机制。

第三,回顾一下服务业的开放,也有类似的进程。我国服务业开放体现出与制造业类似的规律,也是通过对外开放引入竞争,推动经营效率和服务质量提升,并带动国内相关的政策改革。服务业也有一些领域涉及敏感行业,也有一些服务难以跨境递交,市场经济难以全部覆盖,但大多数服务业是可以开放的。对服务业开放的认识和政策改革的进程,与制造业也是相似的。在引进来方面,服务业先从酒店、餐饮、交通等行业吸引外资起步,随后不断向其他服务业拓展。在走出去方面,一开始是工业企业、出口产品和售后服务一起走出去,后来发展为银行、保险、医疗、行业、旅游、软件、零售、支付、文化等多个领域走出去。

第四,中国的区域性试点经验增强了开放的信心。早期中国决定开放是开放四个经济特区,当时有不同意见,后来特区取得了效果,向其他地区进行了推广。中国刚加入WTO时,当时对各种试点也很有争议,但是事实证明,入世对中国产生了深刻的积极影响。本届政府成立以来,有力推动了上海自贸区的试点,开始时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现在自贸区的数量已经扩大到11个,很多先行先试的经验推向全国,说明大家看到了开放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第五,金融服务业是竞争性的服务业,金融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管是从WTO谈判的内容还是中国统计体系,对服务业的分类都可以看出,金融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人们也经常说,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将金融业描述为“国民经济的命脉行业”。在90年代初期,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对资源配置的作用非常突出。当时银行业还是四大专业银行体制,各管一个专业,相互之间竞争较少。再有就是当时的金融机构还承担着少量的政策性金融业务,未充分市场化。90年代经验也告诉我们,金融如果不稳定,往往会出大乱子。90年代十四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市场经济的50条,已经将四大专业银行全面转入市场。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周小川指出,全球金融危机的经验告诉我们,要防范金融危机首先要保证金融机构的健康性。对那些高杠杆、低资本、不良贷款等等现象均不得宽容。而越是不开放不竞争往往会纵容这些低标准。此后,金融服务业作为市场竞争中的服务业的属性变得十分清晰。从全球来看,绝大多数金融行业都是竞争性服务业。当年我国引入外资银行,最开始希望引入资本。回过头来看,国内商业银行从竞争中学习到了很多内容,为我国金融业带来了产品的演变、市场建设、业务模式、管理经验等一系列的变化。后来又通过竞争性股改上市,国内银行的经营效率、资产质量、公司治理等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外资银行的进入也对国内政策带来了改革的压力,其中包括会计准则、监管标准以及最近所进展的营改增的改革。

“各国的经验也包括我们中国自身的经验表明,保护导致懒惰。财务软约束等问题反而使竞争力更弱,损害行业发展。市场和机构的不健康导致市场不稳定,容易产生危机。其中一个例子就是亚洲金融风暴前后所发生的那些现象。”周小川说。

周小川表示,国内的金融机构已经有很多都走出去了,适应了国际竞争,它们在风险管理、定价、反洗钱等各个方面都有了实质性的变化。目前,中国已经有五大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已经成为资本充足、金融稳健的市场化经营主体。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健康化已经受到股票指数的关注。这些均说明金融服务业是竞争性服务业,受益于对外开放,今后还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第六,“一带一路”为中国金融业开放提供了新的机遇。中央提出建设“一带一路”号召,各方面都积极响应,推动各项政策落地生效。“一带一路”是开放之路,涉及大量的新兴金融合作,会带来进一步开放的需求,也为我国金融开放和国际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开发性金融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我国首先探索了开发性金融,服务于国家战略、市场运作、自主经营,注重长期投资、依托信用支持,不靠政府补贴,是财务上可持续的模式。该模式不会形成对财政资源的挤占,避免滋生道德风险和导致市场扭曲等问题。“一带一路”的建设也为金融机构开拓海外布局,为贸易投资资本运作等提供了更好的金融服务和发展空间。

最后,周小川总结,回顾国内外改革的历程,要提高认识、坚定信心,坚定不移地走对外开放的道路。从制造业、服务业开放的经验可以推导出,金融行业不是例外,同样适用竞争和开放的规律,由此金融业才会发展得更好。

附演讲全文:

中国经济的对外开放:从制造业扩展到服务业——周小川行长在2017陆家嘴论坛上的主旨演讲

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上午好!

很高兴参加2017年陆家嘴论坛。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通过参与竞争,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经济社会的进步和繁荣。在此过程中,对外开放起到了重要作用。这里,我想结合对国际国内的有关经验和背景,就对外开放问题谈几点理解,供大家参考。

一、制造业开放让中国成长为世界工厂

制造业在我国开放较早,早期也有争议,但相对易于形成共识,使制造业成为开放充分的产业。对制造业开放的一条观察是,较早参与开放和竞争的大多数行业最终都发展壮大得快、竞争力强。开放是资源配置优化的进程,通过市场和竞争机制带来优化配置。

具体来说,在“引进来”方面,开放通过进口和引进国外企业到国内投资办厂,与国内企业形成竞争。回想改革开放之前,国内企业就没有来自外资企业竞争,只面临少量的国内竞争。参与竞争给工业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动力、压力和进步。

在“走出去”方面,通过出口和国内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开始时国内企业也不大参与国际竞争,出口也只是一些大宗资源类产品。80年代,很少有人相信中国制成品出口能有什么太大的前途。然而对外开放后,从加工贸易到工业制成品都参与国际竞争,随后“走出去”办企业,中国的制造业和企业不仅没有被冲垮,反而快速发展,中国成长为全球制造业强国、世界工厂,不少领域正迈向全球产业链的中高端。

通过竞争改掉了垄断。过去国内竞争也不充分,外贸企业之间也缺乏竞争,过去的外贸有中化、五矿、中粮、土畜产、纺织、轻工、机械、仪器仪表等外贸公司都是按行业切块,分别负责各自领域的进出口,相互之间财务规则不同,不允许竞争。为了吸引外资,1979年中国专门颁布了第一部中外合资企业法,外资企业对国内企业形成了竞争压力,制造业的行业切分和垄断开始消散。

有了竞争之后,国内企业有了很大进步。越是开放充分、竞争激烈的行业,进步就越快。制造业开始走向繁荣和强大。

二、开放促进了国内的政策改革

开放过程中强烈冲击了传统的集中计划型政策体系,并引发国内一系列重大改革,包括价格体制改革、增值税改革、出口退税、汇率市场化、开启关贸总协定及WTO谈判等影响深远的改革。80年代初要想吸引外资,国内政策体系就要加快向市场经济规则靠拢,要有平等竞争,随后还要考虑与其他国家的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平等竞争。

平等竞争和开放是相互关联的,不仅是国内企业与外资企业竞争,也必然包括国内企业之间的公平、充分竞争。对外开放促进了放开国内民营资本的准入,随后引入了国民待遇的概念。无论是对内资还是外资,准入条件应该是一致的。对外开放推动了贸易与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汇率市场化、放宽外汇管制三大政策改革,其中包括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等,渐使竞争和市场变为普遍适用的政策机制。

三、服务业开放的类似历程

过去,经济学把服务业列为非贸易或不可贸易行业,但随着信息、交通运输的大幅进步,随着全球化的进展,有不少服务已变成可贸易,人们开始说“世界是平的”。我国服务业开放体现了与制造业类似的规律,也是通过对外开放,引入竞争,推动经营效率和服务质量提升,并带动国内相关政策改革。

工业领域,人们知道有国防等个别例外行业不适用于一般的市场竞争原则,但绝大部分行业都是可以开放引入竞争的。服务业也有一些领域涉及敏感行业,也有一些服务难以跨境递交,市场机制难以全部覆盖。但其他大多数服务业是可以开放的。对服务业开放的认识和政策改革进程与制造业也相似。在“引进来”方面,服务业先从酒店、餐饮、交通等行业的吸引外资起步,随后不断向其他服务行业拓展。在“走出去”方面,一开始是工业企业的出口产品+售后服务一起“走出去”。后来发展为银行、保险、医疗、航运、旅游、软件、零售、支付、文化等多领域。上海的航运业是比较典型的例子。

四、地区性试点的经验增强了开放的信心

早期,我国决定开放、开发四个经济特区,当时有不同意见,后来特区取得了效果,并向其他地区进行了推广。中国加入WTO时也很有争议,但事实证明“入世”对中国产生了深刻的积极影响。本届政府成立以来,有力推动上海自贸区试点,开始也有不同声音,现在自贸区数量已扩大到11个,很多先行先试的经验推向全国,说明大家看到开放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五、金融服务业是竞争性服务业

金融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管是从WTO谈判的内容还是中国统计体系对服务业的分类都可以看出,金融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经常说,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将金融业描述为国民经济命脉行业。我理解当时的背景有:一是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对资源配置的作用很突出;二是银行业尚是四大专业银行各管一个专业,相互竞争较少;三是大金融机构尚承担少量政策性业务,未充分市场化;四是金融如不稳定,往往出大乱子。这是否妨碍金融业的市场性质?金融业是否属于竞争性服务业?

应该看到,90年代,按十四届三中全会确定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50条,已将专业银行的政策性义务剥离另设;四大专业银行全面转入竞争性市场中的全方位商业银行。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说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说明越是重要角色越要靠市场化。全球经济危机告诉大家,要防金融危机,首先要保证金融机构的健康性,高杠杆、低资本、不良贷款等现象均不得宽容,而不开放、不竞争往往纵容了低标准。为此,金融服务业作为市场经济中的竞争性服务业的属性已十分清晰。

从全球经验看,绝大多数金融行业都是竞争性服务业。当年我国引入外资银行,最开始期望引入资本,回头来看,国内商业银行从竞争中学到了很多内容,为我国金融业带来产品演变、市场建设、业务模式、管理经验等一系列变化。后又通过竞争性股改上市,国内银行的经营效率、资产质量、公司治理等都有了较大提高。外资银行的进入也对国内政策带来改革压力,包括会计准则、监管标准以及营改增等。

个别人从自身利益出发,主张对金融业进行保护,等成长壮大了再开放,再参与国际竞争。各国经验(包括我国自身经验)都表明,保护易导致懒惰、财务软约束、寻租等问题,反而使竞争力更弱,损害行业发展,市场和机构不健康、不稳定。其中一个例子是亚洲金融危机前后所发生的的那些现象。

现在,国内很多金融机构都已经“走出去”了,适应了国际竞争,特别是风险管理、定价、反洗钱都有了实质性变化。目前,已有五家金融机构跻身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成为资本金充足、经营稳健的市场化经营主体。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健康化已受到国际债市、新兴市场股票指数机构的关注。这些均说明,金融服务业是竞争性服务业,受益于对外开放,还要进一步扩大开放。

六、“一带一路”为中国金融业开放提供了新机遇

中央提出建设“一带一路”号召以来,各方面都积极响应,推动各项政策落地生效。“一带一路”是开放之路,涉及大量的新型金融合作,会带来进一步开放的需求,也为我国金融开放和国际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

开发性金融可以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我国首先探索的开发性金融是以服务国家战略、市场运作、自主经营、注重长期投资、依托信用支持、不靠政府补贴、保本微利、财务上可持续性的金融模式。这种模式可在“一带一路”中有更好地发挥。该模式不会形成对财政资源的挤占,避免滋生道德风险和导致市场扭曲等问题。“一带一路”建设也为金融机构开展海外布局,为贸易、投资、资本运作等提供更好金融服务提供了发展空间。

总之,回顾国内外的改革历程,应该提高认识,坚定信心,坚定不移地走对外开放的道路。从制造业、服务业开放的经验可推导出,金融行业不是例外,同样适用于竞争与开放规律。金融服务业在对外开放过程中,由竞争机制带来压力、动力、进步和繁荣,会发展得更好。

我相信,在各方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努力下,中国的对外开放一定能再上新台阶,上海自贸区的实验与推广、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也将取得新成就。

谢谢大家!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2017陆家嘴论坛】周小川:金融服务业是竞争性服务业 还有待进一步开放

周小川表示,金融服务业的进一步开放将有利于提高金融服务业的水平。

图片来源:东方IC

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和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共同主办的“2017陆家嘴论坛”于6月20日在上海开幕。本届论坛的共同轮值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先生致欢迎辞并发表主旨演讲。

周小川表示,当前全球经济复苏动力增强,但是仍存在着不稳定的因素,这对各国的政策应对带来了挑战。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金融和实体经济应该互为依托,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周小川指出,深化金融改革为实体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各国面临的问题。本届论坛以“全球视野下的金融改革和稳健发展”为主题,正是希望通过与会人士的共同努力,对当前全球经济金融的重大问题进行剖析,为中国金融的改革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启迪。

“上海有雄心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迈入全球金融中心的前列。”周小川表示。

周小川还在会上宣布,为了进一步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近期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将落户上海,更好地为人民币国际化和“一带一路”建设服务。

在主旨演讲环节,周小川结合对国际国内有关经验和背景的观察,就对外开放问题谈几点理解。

他表示,首先,制造业的开放让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制造业在我国开放较早,早期也有争议。对制造业的开放,我的一条观察是,较早参与开放和竞争的大多数行业最终都发展壮大得快,竞争力强。开放是资源配置优化的进程,是通过市场和竞争机制带来了优化的配置。”

具体而言,在引进来方面,是通过进口和引进国外企业到国内投资办厂,与国内企业形成竞争。在改革开放之前,国内企业就没有来自外资企业的竞争,只面临少量的国内竞争。竞争给工业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动力、压力和进步。在走出去方面,通过出口和国内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对外开放之后,从加工贸易到工业制成品都参与了国际竞争。随后又走出去办企业,中国的制造业和企业不仅没有被充垮,反而快速发展。中国成为制造业强国、世界工厂,不少领域正在迈向全球产业链的中高端。

为了吸引外资,1979年中国专门颁布了第一部中外合资企业法。外资企业对国内企业形成了竞争压力,制造业的行业切分和垄断开始消散。有了竞争机制之后,国内企业有了很大的进步,越是开放充分、竞争激烈的行业竞争越快,制造业开始走向繁荣和强大。

其次,开放促进了国内的政策改革,开放过程强烈冲击了传统的集中型计划经济的政策体系,并引发了国内一系列重大改革。

“回想起来,包括价格体制改革、增值税改革、出口退税、汇率市场化,以及当时开启的关贸总协定和WTO谈判等影响深远的改革,都是由开放所引发的。80年代初,为了吸引外资,国内体系要加快向市场经济规则靠拢,要有平等竞争,随后还要考虑与其他国家的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平等竞争。”周小川说。

他认为,对外开放促进了放开国内的民营资本的准入。随后又引入了“国民待遇”的概念,无论是对内资还是外资,准入条件应该是一致的。对外开放推动了贸易与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汇率市场化,以及放宽外汇管制等政策改革。降低了市场准入的门槛,使市场和竞争成为普遍适用的政策机制。

第三,回顾一下服务业的开放,也有类似的进程。我国服务业开放体现出与制造业类似的规律,也是通过对外开放引入竞争,推动经营效率和服务质量提升,并带动国内相关的政策改革。服务业也有一些领域涉及敏感行业,也有一些服务难以跨境递交,市场经济难以全部覆盖,但大多数服务业是可以开放的。对服务业开放的认识和政策改革的进程,与制造业也是相似的。在引进来方面,服务业先从酒店、餐饮、交通等行业吸引外资起步,随后不断向其他服务业拓展。在走出去方面,一开始是工业企业、出口产品和售后服务一起走出去,后来发展为银行、保险、医疗、行业、旅游、软件、零售、支付、文化等多个领域走出去。

第四,中国的区域性试点经验增强了开放的信心。早期中国决定开放是开放四个经济特区,当时有不同意见,后来特区取得了效果,向其他地区进行了推广。中国刚加入WTO时,当时对各种试点也很有争议,但是事实证明,入世对中国产生了深刻的积极影响。本届政府成立以来,有力推动了上海自贸区的试点,开始时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现在自贸区的数量已经扩大到11个,很多先行先试的经验推向全国,说明大家看到了开放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第五,金融服务业是竞争性的服务业,金融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管是从WTO谈判的内容还是中国统计体系,对服务业的分类都可以看出,金融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人们也经常说,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将金融业描述为“国民经济的命脉行业”。在90年代初期,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对资源配置的作用非常突出。当时银行业还是四大专业银行体制,各管一个专业,相互之间竞争较少。再有就是当时的金融机构还承担着少量的政策性金融业务,未充分市场化。90年代经验也告诉我们,金融如果不稳定,往往会出大乱子。90年代十四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市场经济的50条,已经将四大专业银行全面转入市场。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周小川指出,全球金融危机的经验告诉我们,要防范金融危机首先要保证金融机构的健康性。对那些高杠杆、低资本、不良贷款等等现象均不得宽容。而越是不开放不竞争往往会纵容这些低标准。此后,金融服务业作为市场竞争中的服务业的属性变得十分清晰。从全球来看,绝大多数金融行业都是竞争性服务业。当年我国引入外资银行,最开始希望引入资本。回过头来看,国内商业银行从竞争中学习到了很多内容,为我国金融业带来了产品的演变、市场建设、业务模式、管理经验等一系列的变化。后来又通过竞争性股改上市,国内银行的经营效率、资产质量、公司治理等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外资银行的进入也对国内政策带来了改革的压力,其中包括会计准则、监管标准以及最近所进展的营改增的改革。

“各国的经验也包括我们中国自身的经验表明,保护导致懒惰。财务软约束等问题反而使竞争力更弱,损害行业发展。市场和机构的不健康导致市场不稳定,容易产生危机。其中一个例子就是亚洲金融风暴前后所发生的那些现象。”周小川说。

周小川表示,国内的金融机构已经有很多都走出去了,适应了国际竞争,它们在风险管理、定价、反洗钱等各个方面都有了实质性的变化。目前,中国已经有五大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已经成为资本充足、金融稳健的市场化经营主体。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健康化已经受到股票指数的关注。这些均说明金融服务业是竞争性服务业,受益于对外开放,今后还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第六,“一带一路”为中国金融业开放提供了新的机遇。中央提出建设“一带一路”号召,各方面都积极响应,推动各项政策落地生效。“一带一路”是开放之路,涉及大量的新兴金融合作,会带来进一步开放的需求,也为我国金融开放和国际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开发性金融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我国首先探索了开发性金融,服务于国家战略、市场运作、自主经营,注重长期投资、依托信用支持,不靠政府补贴,是财务上可持续的模式。该模式不会形成对财政资源的挤占,避免滋生道德风险和导致市场扭曲等问题。“一带一路”的建设也为金融机构开拓海外布局,为贸易投资资本运作等提供了更好的金融服务和发展空间。

最后,周小川总结,回顾国内外改革的历程,要提高认识、坚定信心,坚定不移地走对外开放的道路。从制造业、服务业开放的经验可以推导出,金融行业不是例外,同样适用竞争和开放的规律,由此金融业才会发展得更好。

附演讲全文:

中国经济的对外开放:从制造业扩展到服务业——周小川行长在2017陆家嘴论坛上的主旨演讲

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上午好!

很高兴参加2017年陆家嘴论坛。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通过参与竞争,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经济社会的进步和繁荣。在此过程中,对外开放起到了重要作用。这里,我想结合对国际国内的有关经验和背景,就对外开放问题谈几点理解,供大家参考。

一、制造业开放让中国成长为世界工厂

制造业在我国开放较早,早期也有争议,但相对易于形成共识,使制造业成为开放充分的产业。对制造业开放的一条观察是,较早参与开放和竞争的大多数行业最终都发展壮大得快、竞争力强。开放是资源配置优化的进程,通过市场和竞争机制带来优化配置。

具体来说,在“引进来”方面,开放通过进口和引进国外企业到国内投资办厂,与国内企业形成竞争。回想改革开放之前,国内企业就没有来自外资企业竞争,只面临少量的国内竞争。参与竞争给工业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动力、压力和进步。

在“走出去”方面,通过出口和国内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开始时国内企业也不大参与国际竞争,出口也只是一些大宗资源类产品。80年代,很少有人相信中国制成品出口能有什么太大的前途。然而对外开放后,从加工贸易到工业制成品都参与国际竞争,随后“走出去”办企业,中国的制造业和企业不仅没有被冲垮,反而快速发展,中国成长为全球制造业强国、世界工厂,不少领域正迈向全球产业链的中高端。

通过竞争改掉了垄断。过去国内竞争也不充分,外贸企业之间也缺乏竞争,过去的外贸有中化、五矿、中粮、土畜产、纺织、轻工、机械、仪器仪表等外贸公司都是按行业切块,分别负责各自领域的进出口,相互之间财务规则不同,不允许竞争。为了吸引外资,1979年中国专门颁布了第一部中外合资企业法,外资企业对国内企业形成了竞争压力,制造业的行业切分和垄断开始消散。

有了竞争之后,国内企业有了很大进步。越是开放充分、竞争激烈的行业,进步就越快。制造业开始走向繁荣和强大。

二、开放促进了国内的政策改革

开放过程中强烈冲击了传统的集中计划型政策体系,并引发国内一系列重大改革,包括价格体制改革、增值税改革、出口退税、汇率市场化、开启关贸总协定及WTO谈判等影响深远的改革。80年代初要想吸引外资,国内政策体系就要加快向市场经济规则靠拢,要有平等竞争,随后还要考虑与其他国家的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平等竞争。

平等竞争和开放是相互关联的,不仅是国内企业与外资企业竞争,也必然包括国内企业之间的公平、充分竞争。对外开放促进了放开国内民营资本的准入,随后引入了国民待遇的概念。无论是对内资还是外资,准入条件应该是一致的。对外开放推动了贸易与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汇率市场化、放宽外汇管制三大政策改革,其中包括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等,渐使竞争和市场变为普遍适用的政策机制。

三、服务业开放的类似历程

过去,经济学把服务业列为非贸易或不可贸易行业,但随着信息、交通运输的大幅进步,随着全球化的进展,有不少服务已变成可贸易,人们开始说“世界是平的”。我国服务业开放体现了与制造业类似的规律,也是通过对外开放,引入竞争,推动经营效率和服务质量提升,并带动国内相关政策改革。

工业领域,人们知道有国防等个别例外行业不适用于一般的市场竞争原则,但绝大部分行业都是可以开放引入竞争的。服务业也有一些领域涉及敏感行业,也有一些服务难以跨境递交,市场机制难以全部覆盖。但其他大多数服务业是可以开放的。对服务业开放的认识和政策改革进程与制造业也相似。在“引进来”方面,服务业先从酒店、餐饮、交通等行业的吸引外资起步,随后不断向其他服务行业拓展。在“走出去”方面,一开始是工业企业的出口产品+售后服务一起“走出去”。后来发展为银行、保险、医疗、航运、旅游、软件、零售、支付、文化等多领域。上海的航运业是比较典型的例子。

四、地区性试点的经验增强了开放的信心

早期,我国决定开放、开发四个经济特区,当时有不同意见,后来特区取得了效果,并向其他地区进行了推广。中国加入WTO时也很有争议,但事实证明“入世”对中国产生了深刻的积极影响。本届政府成立以来,有力推动上海自贸区试点,开始也有不同声音,现在自贸区数量已扩大到11个,很多先行先试的经验推向全国,说明大家看到开放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五、金融服务业是竞争性服务业

金融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管是从WTO谈判的内容还是中国统计体系对服务业的分类都可以看出,金融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经常说,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将金融业描述为国民经济命脉行业。我理解当时的背景有:一是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对资源配置的作用很突出;二是银行业尚是四大专业银行各管一个专业,相互竞争较少;三是大金融机构尚承担少量政策性业务,未充分市场化;四是金融如不稳定,往往出大乱子。这是否妨碍金融业的市场性质?金融业是否属于竞争性服务业?

应该看到,90年代,按十四届三中全会确定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50条,已将专业银行的政策性义务剥离另设;四大专业银行全面转入竞争性市场中的全方位商业银行。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说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说明越是重要角色越要靠市场化。全球经济危机告诉大家,要防金融危机,首先要保证金融机构的健康性,高杠杆、低资本、不良贷款等现象均不得宽容,而不开放、不竞争往往纵容了低标准。为此,金融服务业作为市场经济中的竞争性服务业的属性已十分清晰。

从全球经验看,绝大多数金融行业都是竞争性服务业。当年我国引入外资银行,最开始期望引入资本,回头来看,国内商业银行从竞争中学到了很多内容,为我国金融业带来产品演变、市场建设、业务模式、管理经验等一系列变化。后又通过竞争性股改上市,国内银行的经营效率、资产质量、公司治理等都有了较大提高。外资银行的进入也对国内政策带来改革压力,包括会计准则、监管标准以及营改增等。

个别人从自身利益出发,主张对金融业进行保护,等成长壮大了再开放,再参与国际竞争。各国经验(包括我国自身经验)都表明,保护易导致懒惰、财务软约束、寻租等问题,反而使竞争力更弱,损害行业发展,市场和机构不健康、不稳定。其中一个例子是亚洲金融危机前后所发生的的那些现象。

现在,国内很多金融机构都已经“走出去”了,适应了国际竞争,特别是风险管理、定价、反洗钱都有了实质性变化。目前,已有五家金融机构跻身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成为资本金充足、经营稳健的市场化经营主体。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健康化已受到国际债市、新兴市场股票指数机构的关注。这些均说明,金融服务业是竞争性服务业,受益于对外开放,还要进一步扩大开放。

六、“一带一路”为中国金融业开放提供了新机遇

中央提出建设“一带一路”号召以来,各方面都积极响应,推动各项政策落地生效。“一带一路”是开放之路,涉及大量的新型金融合作,会带来进一步开放的需求,也为我国金融开放和国际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

开发性金融可以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我国首先探索的开发性金融是以服务国家战略、市场运作、自主经营、注重长期投资、依托信用支持、不靠政府补贴、保本微利、财务上可持续性的金融模式。这种模式可在“一带一路”中有更好地发挥。该模式不会形成对财政资源的挤占,避免滋生道德风险和导致市场扭曲等问题。“一带一路”建设也为金融机构开展海外布局,为贸易、投资、资本运作等提供更好金融服务提供了发展空间。

总之,回顾国内外的改革历程,应该提高认识,坚定信心,坚定不移地走对外开放的道路。从制造业、服务业开放的经验可推导出,金融行业不是例外,同样适用于竞争与开放规律。金融服务业在对外开放过程中,由竞争机制带来压力、动力、进步和繁荣,会发展得更好。

我相信,在各方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努力下,中国的对外开放一定能再上新台阶,上海自贸区的实验与推广、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也将取得新成就。

谢谢大家!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