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澄风
制图:孙绿
编辑:大绿
“钱塘一望浪波连,顷刻狂澜横眼前”,钱塘大潮在江浙一带的名声毋庸多言。但钱塘江并不是只有大潮奇观的浮夸演员,更是哺育了沿岸文明的母亲。
从新安江、富春江直到钱塘江,
这条奔流的大河上演了多少传奇,
请看今天的文章。
钱塘江流域与中国东部
▼
钱塘江,古称浙水,主源头在安徽休宁县西南,皖赣交界怀玉山脉的六股尖。
自休宁县起源,流经屯溪区后化作新安江水,自此向东在歙县街口进入浙江省,向东南奔流穿过新安江水库。
新安江——新安江水库——富春江——钱塘江
▼
在梅城与兰江汇合后改称富春江,过桐庐至萧山区,在闻堰镇纳浦阳江后才唤作钱塘江,而后跨过余姚、慈溪,挥别杭州湾,涛涛江水,奔入辽阔东海。
钱塘江北源自新安江起,流经安徽省南部和浙江省,全长约589公里。
从六股尖至东海(可横屏)
▼
钱塘江流域全年降水分配不均,尤其是夏季4-6月达到全年的50% 以上,这片流域易发旱涝灾害。
新中国成立后,针对流域内的水旱灾害问题,先后建成了新安江、富春江等大中型水电站及数千项小型水利工程。
比如著名的新安江水库
▼
新安江段
▼
六股尖的涓涓细流,穿林带雨,蜿蜒在皖南的山麓和盆地,孕育了灿烂的徽文化。新安江曾与徽州人一起抗争多舛的命运,承载着丰富的文化硕果。
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徽州地区山高林密,地形多样,在汉代以前人口稀少,开发较晚,而后经过中原住民三次大规模南迁,皖南徽州地区人口才明显增加。
但是人口的急剧增加给土地造成了压力,破碎的而多样化的地形无法形成大面积的耕作区,迫使徽州人外出经商。
徽州盆地连接着
钱塘江流域和长江流域
在长江下游三角洲还未堆积完成之时
徽州盆地是钱塘江流域对外沟通
的重要通道
▼
唐宋开始,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中原大族的迁入,给徽州地区带来当地的文化的同时,也将诵读诗书和崇尚礼义的习惯带给了后人。
徽商初步形成于晚唐五代时期,安史之乱后,大批中原居民南迁,长江中下游变得人口稠密,对于木材和茶叶的需求量大大增加。
到了南宋被迫定都临安(今杭州),江南经济得到充分发展,刺激徽州竹木漆器和笔墨纸砚产量的增加,徽州地区承受着时代浪潮的冲击。同时也为应对国内其他地区商帮的竞争,在徽州厚重的乡土和宗族观念影响下,徽商正式形成。
安徽在古代长期是人文之渊薮
多出笔墨纸砚之精品
天下闻名
▼
明朝中期,商业资本开始出现,尤其是盐业改革把部分官盐交托私营,徽商又一次抓住了机会。到了万历年间,徽商的足迹已“遍布天下”,经营行业“其货无所不居”,称雄于全国。
新安江作为徽商进入苏杭的依托,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当年,徽商正是乘着新安江水,随着海纳百川跌宕浮沉奔腾至浙江境内,东进杭州,北上苏沪乃至京津。从最初的木材、茶叶和棉纺,再到商业资本萌芽时期的盐业和典当,终成大江大海。
走东闯西,互通有无
▼
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一名徽州绩溪县的小生随一页扁舟伴着新安江水顺流而下,他决定孤身一人外出闯荡,他就是后来徽商的一代巨贾胡雪岩,那一年他13岁。
千岛湖段
▼
当年胡雪岩进杭时汹涌的波涛早已被如今的新安江水库所替代,湍急的江流到了这里变得平静而温柔。
1959年,新中国为了补给华东地区的供电,建设新安江水电站,为此淹没了淳安县贺城、狮城等古城以及众多村镇良田,截留下来的碧波漫上了一个个山尖,形成了1078个大小各异、形状不一的岛屿。
1984年,新安江水库风景区正式更名为千岛湖。
千岛湖属于常年山溪性河流,流域内雨量丰沛,一千多座岛屿植被茂盛,封山育林,水土流失很少,致使江水含沙量极小,属国家一级水源,可直接饮用。
岛屿无数
▼
新安江养育了当地众多渔民,这一群体历史久远,相传元末大将陈友谅被朱元璋击败后,他手下的九名大将及其家族被贬至新安江,他们不准上岸、不准穿鞋更不准和岸上的人通婚,被称为九姓渔民。
几百年过去,朱元璋的禁令早已不复存在,但渔家的传统还是被完整的保存了下来。
千岛湖现虽已闻名海内外,但当年修建水库时被淹没的古城却鲜有人提及。其中最有名的“狮城”和“贺城”,始建于汉唐年间。
清光绪十六年(1890)
《遂安县志》城池图
▼
当年新安江水库蓄水前,曾要求两县政府对民房进行推平销毁。
狮城虽离大坝很远,却没想到水位上涨的速度超出人们预期,来不及搬离,所以城镇被较为完整的保存了下来。狮城曾为当时重要的水陆枢纽,是浙西重镇,城内现有保存完好的名胜古迹和历代墓葬。
富春江段
▼
跟随着平稳的江流绕过建德梅城镇,新安江与自南向北的兰江汇合,成为富春江。
南朝梁文学家吴均在其山水小品《与朱元思书》中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形容富春江“水皆缥碧,千丈见底”,由此可见一斑。
元代画家黄公望年过八旬作画《富春山居图》,是堪称山水画界最高境界的长卷,它以长卷的形式,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层峦叠嶂、松石坚劲,把江南山水的碧水波涛和山川浑厚表现的淋漓尽致。
《富春山居图》一角
▼
钱塘江段
▼
顺着《富春山居图》往东北方流淌,富春江携裹着两岸的瑰丽奇景过了萧山闻家堰后才真正称之为钱塘江。
北宋诗人柳永在《望海潮》中说到“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但很早的时候钱塘江两岸并不是繁华的都市,而是大片的沼泽地,钱塘江大潮也不是人们想象中的波澜壮阔。
对于古时候的劳动人民来说,大潮很多时候却是洪水猛兽,所以古时的钱塘江也叫“罗刹江”。
古时钱塘江下游地形图
▼
钱塘江边的杭州城自隋朝建立后废郡为州,首次以“杭州”之名出现在历史的视线里。
公元七世纪初,隋炀帝迁都洛阳,为了与富庶的江南地区联系,使南方粮食物资供应北方,也为了加强对江南地区门阀氏族的统治,历时数年在春秋时期邗沟的基础上又修建永济渠、通济渠和江南运河,至此,洛阳和杭州1700多公里的河道可直通船舶,加强了南北联系。
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宋都城南迁杭州,改临安府,杭州城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作为一国都城,临安城的人口也在短时间内迅速积聚,堪称当时世界上的顶级都会。
而农业社会城市化的背后,需要更多的农业产出来支撑。这得益于农业生产工具的长足进步。南宋政府南迁后亦鼓励兴修水利,大力发展农业生产。
在此基础上,手工业和商业不断成长,货币金融业也得到快速发展,除此之外,矿业、制瓷业、造船业和海上贸易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走向世界的钱塘江
是那个时代全球化的引领者
▼
宋朝的炼铁工艺
▼
▼
时光跨越八百年,到了世纪交替的2000年,杭州要实施“城市东扩,旅游西进”的战略。着力于解决杭州发展空间的限制问题,将杭州市中心从武林门战略性转移到钱江新城。
都市区进一步扩大,杭州也变成了大杭州。而这背后是江浙沪地区的经济优势,足以在新的时代支撑这个准一线城市的再度崛起。
▼
自河姆渡人的独木舟穿行在钱塘江,历史走过了7千年;南宋定都临安,已是800年前的故事;千岛湖无中生有,又过去了半个世纪。
钱塘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敢为人先的时代弄潮儿,也滋养了如诗如画的山水江南,今天,钱塘江正孕育着新的生命,谱写一个古老民族的伟大复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