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上海国际电影节正式创办。到了1995年,上海国际电影节成为中国第一个获国际电影制片协会认可的国际A类电影节,如今已经成功举办了20届,并以其艺术成就和蓬勃向上的艺术活力成为上海的一张文化名片。
从第一届的33个国家和地区共167部影片报名参展参赛,到第20届的106个国家和地区的2528部影片参与征集,从两年一届调整成一年一次,从第七届时首次设立广受欢迎的“向大师致敬”展映单元,到第十五届起每年主导中国经典电影拷贝修复,从第十八届起设立互联网电影系列等新项目,到第20届延长一天放映获奖影片,上海电影节自身也在经历着变化与调整,不断改进不断与世界接轨。
6月25日上午,在“光影筑梦——SIFF20”上海国际电影节20届座谈会上,国内外电影界知名人士围坐恳谈,对20届上影节进行了回顾和展望,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局长于秀芬在发言中指出“我们通过电影节20届的回顾和纪念,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进一步提升电影节的品牌影响力,进一步发挥电影节在推动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和上海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中的作用。”
“最难忘的电影节”
1992年,在秦怡、吴贻弓、谢晋、孙道临等老一辈电影人的积极参与下,第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才得以顺利举办。中影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江平在谈第一届上影节的细节时回忆到,“当年吴贻弓导演从柏林国际电影节回来,把票根、通讯指南、汽车票都带回来,第一届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就是这样照葫芦画瓢做起来的。”许多电影界的人士更是义务参与到第一届的策展和筹备中,他们对中国电影业的热情,对搭建起中国电影对外交流平台的决心令人动容,“所以我们怀念他们,也纪念他们,在我们说20届的时候不应该忘了他们。”江平说道。
曾亲历上海电影节20届变迁的九旬高龄电影艺术家秦怡也十分感慨。她说,举办电影节,有机会与世界各地的电影人交流,是展示中国电影最好的机会,“我们告诉外国友人,中国电影还会不断向前进步”。
上海国际电影节也“孵化”了一批电影导演及其作品。1993年秋,刚考入北京电影学院的贾樟柯发现,当时因为第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举办,身边很多导师都赶去上海参加盛会。2000年以后进入导演行当的曹保平、万玛才旦、刘杰等曾多次在上海电影节摘奖。上影节不仅是给了这些青年导演们的作品的一个肯定,也提供给了他们一个近距离接触到国际电影,双向交流的桥梁。贾樟柯回忆:“上海电影节的意义就是一扇窗、一座桥。”
自2007年成立了电影项目创投(SIFF PROJECT)以来,上影节更成为将年轻导演和电影制片双向沟通的平台。贾樟柯个人监制的多部作品曾获电影节创投项目支持,座谈会席间,贾樟柯也谈到了产业与创作平衡的问题,他希望未来的上影节除了在电影产业方面进行讨论,更能针对创作本身多一些讨论“让电影节生产更优质的创作的内容,电影的内容,给媒体和公众。”
“一带一路”主题下电影节发展
近年上海国际电影节在专业化、权威性上不断进取,已经将自己打造成具有国际化水准的电影盛事。从第18届电影节创办了丝绸之路的展映单元,第19届又以“一带一路”作为展映的常设单元,到今年第20届,把推动“一带一路”人文交流确立为主要议题,与15个国家的电影节和电影机构签订合作备忘录,举办中国和塞尔维亚合拍片启动仪式,召开“一带一路”圆桌论坛和国别电影文化推广等等,进一步促进了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紧密互动。对此,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童刚部长说道“推进一带一路交流,不但是我们要承担的责任,更是为我们的电影节提供了广阔的天地,让我们大展身手。”
上海电影节也丰富了上海市民的文化生活,从第20届起,主委会将电影节时间延长一天,让市民能够分享光影世界的精彩。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理事长明振江先生提到在电影节期间,“一位老师已经80多岁了,一家三代带着儿孙看大决战三部曲,我说你们买的票吗?他说网上售票八五折。”这样一部16年前的电影能有这么多观众,明振江先生认为“这是观众对我们电影人最高的褒奖和鼓励。
在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当中总共放映的影片数超过500倍,超过34万人次观影,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会长伯努瓦·吉尼斯蒂肯定了上海国际电影节在创办20届后取得的重大的成绩,更肯定了上海这座城市的魅力“有些城市在电影行业发展成熟之前,就开始有长远的眼光,就开始想做去做电影的事情,想着去做电影,我想上海就是这样的一个城市。”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