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艾诚对话俞敏洪:重回30岁,我一定要做哪几件事?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艾诚对话俞敏洪:重回30岁,我一定要做哪几件事?

假如俞敏洪能回到30岁,他会给自己一个怎样的成长体系?逃离农村、创办新东方是否仍是俞敏洪的信念所在?这是个伪命题,但俞敏洪仍选择了直面。

俞敏洪在进入北大之前,一直拼命的想逃离农村。

“面朝黄土背朝天那种感觉是没法忍受的。”辛苦劳作给他带来的感觉至今仍清晰无比,“早上五六点钟就下地干活,一直干到晚上五六点钟。一年下来,记完工分能拿到的工钱大概就只有十几块。过完年没钱了,只能继续去干农活。”

进入北大、留校任教,离开北大、创办新东方。一步步走来,如今新东方遍布全国、成功上市。除了“教书”外,俞敏洪还以联合创始人的身份成立了“洪泰基金”,对一些优质的项目进行投资。

一切看起来“功成名就”。然而,他脑海中的美好画面却是这样的:阳光灿烂,树影婆娑。信步踱入五六十平米、有上万本藏书的书房,翻本想看的书。

总裁一般都不爱读书,但俞敏洪是个例外。

在他看来,读书的目的无非两点。或为怡情,放松精神。或为猎知,扩大自己知识容量。《人类简史》中的“人和动物的最大区别在于人具备虚构故事的能力。”这个观点,引起了俞敏洪的巨大共鸣。

动物有记忆,但不会编故事。而人从猿变成人,认知水平发生了变化,具备了编故事的能力。

“比如说我家那条狗最怕我,因为它一不守规矩我就会打它,打它这件事对它产生了重大的心理影响,但这个属于记忆,不能构成群体之间所传导的一种故事形态。女生和男生交往,是因为女生觉得这个男生未来会有重大的发展前景。至少在当时这个男生向女生传递的信息就是只要嫁给我,未来就会有幸福生活。一个公司也是这样,我成立一个帝国,你只要跟着我就会有幸福生活,也是同一个概念。”

新东方的壮大源于“编故事”?

新东方从创立、发展、壮大至今,俞敏洪一直都在“编故事”。

创办初期,新东方实行家族化管理。俞敏洪拉上自己的姐夫、老婆的姐夫等人加入新东方,给他们描绘新东方的美好前景。形成一定规模后,家族化管理弊端显现,企业发展进入瓶颈。俞敏洪把同学王强、徐小平等人从国外请回来,给他们讲新东方上市的故事,让大家觉得跟着他有前途。

野蛮扩张后,新东方面临上市,引进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势在必行。徐小平、王强在上市之前相继离开,俞敏洪又运用利益、感情、事业把身边有才能的人统一在一起,然后开始给高管人员讲新东方上市之后的故事。

俞敏洪讲故事的对象除了公司内部人员,还有新东方学员。这点在创业早期尤为突出,曾有一位学员说,“每次我背单词背到快吐的时候,一想起自己有希望通过努力变成俞敏洪一样的牛人,信心就滚滚而来。”可见故事影响力之大。

所有的故事背后,拥有同一个目的:让大家充满信心,目标一致地往前走。

“‘讲故事’可以把人类的个体经历变成集体经历,把个体力量变成集体力量,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新东方在刚开始是没有这种力量的,但我通过给员工们讲故事,那么沿着这个故事就开始了新东方的发展历程。”俞敏洪颇为认真地说。

如果不相信,“故事”就是个谎言。如果相信,那么“故事”将会化成“洪荒之力”,推动人们一步步去实现它。

如何将编过的“故事”转化为现实?

人类有一种本领是能够把梦想变成现实。当然,梦想变为现实是有前提的,前提是这个梦想本身切合实际,有实现的可能。

1993年,新东方在北京西三旗的一间平房里诞生。一开始,俞敏洪的目标是做一家有意义的培训机构。后来实力渐强,新东方的目标从做一所学校变成在全国各地开设多家学校,然后目标是公司上市。

显然,阶段性目标在不断抬高,然而这是建立在实力增强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每个目标在当时的制定阶段,都是加加油可以实现的,并非凭空乱想。

目标切实,战略也要适时调整。

多年来,外部环境在变,新东方也在不断地转型。从家族化经营到合伙人制,再到中国国内股份制公司、上市公司。如今俞敏洪认为在这个时代,以一个大公司的形式开拓事业,无法应对外界的变革和创新,于是凡是新项目都独立出去做,新东方控股。

编过的故事能否变为现实,创业是否可以成功,在俞敏洪看来,主要取决于几个方面。首先商业模式和战略在创业初期就建立起来,这是公司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其次,适时调整战略,做到对时间和资源的最佳把控,比如什么时候融资、什么时候对接政府资源,这是创业成功的关键。最后,信息瞬息万变,要确定团队路径,确立创新、开放的系统和结构的颠覆能力。

还有一点,企业创始人在和团队、用户讲完故事后,要始终给予团队前行的力量和信心。

创业最好的结局是什么?

在资本运作和布局方面,俞敏洪步步为营。新东方从“个体户”发展到上万人的团队。2006年,新东方在纽交所上市。2015年11月,俞敏洪与华泰联合证券公司前董事长盛希泰共同成立了洪泰基金,步入投资领域。

2017年3月,新东方网挂牌新三板。新东方的发展历程证明了一个优秀的创业者要能把技术和能力转化为产品、把专业知识转化为社会能力和管理能力。

“钱使浅薄的人更浅薄,使深刻的人更深刻。我认为人类最重要的能力,就是编一个你认为能够实现且有益于所有人的故事,然后带着大家一起去实现,我觉得这是人类最好的一个结局。就怕的是某些人私心太重,编故事只是为了自己能够在权利、财富和控制能力上变得更强大,而这样的故事其实也是比比皆是。”面对艾问人物,俞敏洪侃侃而谈。

历史的每一个节点都是十字路口,当我们回首过往,这条路已经成了一个单行道。但是当我们看向未来,前面充满了无数的岔路口。

假如俞敏洪能回到30岁,他会给自己一个怎样的成长体系?逃离农村、创办新东方是否仍是俞敏洪的信念所在?这是个伪命题,但俞敏洪仍选择了直面。

第一,创业。我不关注企业做多大,我关注的是创业本身是否好玩,能否给我带来成长、给身边的朋友及合作者带来收益。第二,读书。迄今为止,我成长体验中最重要的一个成分是读书带来的。第三,结交朋友。让自己能够从别人身上学到东西。我唯一担心的是,如果回到30岁,按照我现在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不知道能否跟上这个以高科技统领一切的时代。”俞敏洪回答的郑重其事。

艾问·快问快答

艾诚:大家说在中国的企业家里头您是最会读书的,这名副其实吗?

俞敏洪:不知道,反正我喜欢翻书,要不是为了获取新知识,要不就是能够放松一下心情,对于我来说,回家看本书,是一种蛮幸福的事情。

艾诚:为什么推荐《人类简史》这本书?

俞敏洪:这个作家是以色列人尤瓦尔,是牛津大学历史学博士,写这本书35岁。之所以推荐这本书,因为首先它符合了我读书的第一要素,语言简单明了;第二、逻辑思维简单明了,脉络清晰;第三、引用的人类所发生的例子和事例,能够和我们现在想要思考的东西是吻合的。

艾诚:你同不同意《人类简史》中认为人类是建构在一个编故事的虚构上?

俞敏洪:同意。我给新东方的员工们讲了一个故事,沿着这个故事就开始了新东方的发展历程,人类通过讲故事把个体经历变成集体经历,把个体力量变成集体力量,对于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很大意义。

艾诚:未来你还会编更大的故事吗?

俞敏洪:对,我觉得不管是国家还是企业、个人,都是如此。比如女生同意和男生交往,是发现这个男生未来会有重大的发展前景,起码在当时这个男生向女生传递的信息,就是只要你嫁给我,未来就会有幸福生活。其实一个社会也是这样,我成立一个帝国,你只要跟着我就会有幸福生活,现在就是这样的一个概念。

艾诚:所以我们不仅要编故事,还要把这个故事从梦幻变成现实?。

俞敏洪:对,我觉得人类最重要的能力是编一个你认为能够实现且有益于所有人的故事,然后带着大家一起去实现它,这是人类的最好的一个结局。就怕某些人私心非常重,编故事其实只是为了自己能够在权力上、财富上和控制能力上变得更强大,而这样的故事其实比比皆是。

艾诚:我们没有豹子跑得快,也没有狮子的爪子锋利,但如今我们却站在了生物链的最顶端,为什么?

俞敏洪:认知革命产生以后,人类使用工具的能力和团结的能力比其他动物都强。人类认知水平提高带来团结,团结使认知水平提高,认知水平提高带来工具,这两种东西他们天下无敌。

艾诚:书中说历史的每一个节点其实都是一个十字路口,当我们往过去看的时候,这一条路已经成了一个单行道,但是我们往未来看,未来充满了无数的岔路口。

俞敏洪:这个观点我还可以补充一下,就是在历史中,某些事情的偶然发生,其实改变了历史的走向、人类的走向。比如说我出来做新东方,是因为北大给了我一个处分,否则现在我肯定就是北大一个普通的教授。人类的历史其实有时候也是被这么改变的。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俞敏洪

  • 张朝阳与俞敏洪,“互联网拓荒者”不惧“折腾”
  • “东方”既“白”,松赞酒店迎来俞敏洪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艾诚对话俞敏洪:重回30岁,我一定要做哪几件事?

假如俞敏洪能回到30岁,他会给自己一个怎样的成长体系?逃离农村、创办新东方是否仍是俞敏洪的信念所在?这是个伪命题,但俞敏洪仍选择了直面。

俞敏洪在进入北大之前,一直拼命的想逃离农村。

“面朝黄土背朝天那种感觉是没法忍受的。”辛苦劳作给他带来的感觉至今仍清晰无比,“早上五六点钟就下地干活,一直干到晚上五六点钟。一年下来,记完工分能拿到的工钱大概就只有十几块。过完年没钱了,只能继续去干农活。”

进入北大、留校任教,离开北大、创办新东方。一步步走来,如今新东方遍布全国、成功上市。除了“教书”外,俞敏洪还以联合创始人的身份成立了“洪泰基金”,对一些优质的项目进行投资。

一切看起来“功成名就”。然而,他脑海中的美好画面却是这样的:阳光灿烂,树影婆娑。信步踱入五六十平米、有上万本藏书的书房,翻本想看的书。

总裁一般都不爱读书,但俞敏洪是个例外。

在他看来,读书的目的无非两点。或为怡情,放松精神。或为猎知,扩大自己知识容量。《人类简史》中的“人和动物的最大区别在于人具备虚构故事的能力。”这个观点,引起了俞敏洪的巨大共鸣。

动物有记忆,但不会编故事。而人从猿变成人,认知水平发生了变化,具备了编故事的能力。

“比如说我家那条狗最怕我,因为它一不守规矩我就会打它,打它这件事对它产生了重大的心理影响,但这个属于记忆,不能构成群体之间所传导的一种故事形态。女生和男生交往,是因为女生觉得这个男生未来会有重大的发展前景。至少在当时这个男生向女生传递的信息就是只要嫁给我,未来就会有幸福生活。一个公司也是这样,我成立一个帝国,你只要跟着我就会有幸福生活,也是同一个概念。”

新东方的壮大源于“编故事”?

新东方从创立、发展、壮大至今,俞敏洪一直都在“编故事”。

创办初期,新东方实行家族化管理。俞敏洪拉上自己的姐夫、老婆的姐夫等人加入新东方,给他们描绘新东方的美好前景。形成一定规模后,家族化管理弊端显现,企业发展进入瓶颈。俞敏洪把同学王强、徐小平等人从国外请回来,给他们讲新东方上市的故事,让大家觉得跟着他有前途。

野蛮扩张后,新东方面临上市,引进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势在必行。徐小平、王强在上市之前相继离开,俞敏洪又运用利益、感情、事业把身边有才能的人统一在一起,然后开始给高管人员讲新东方上市之后的故事。

俞敏洪讲故事的对象除了公司内部人员,还有新东方学员。这点在创业早期尤为突出,曾有一位学员说,“每次我背单词背到快吐的时候,一想起自己有希望通过努力变成俞敏洪一样的牛人,信心就滚滚而来。”可见故事影响力之大。

所有的故事背后,拥有同一个目的:让大家充满信心,目标一致地往前走。

“‘讲故事’可以把人类的个体经历变成集体经历,把个体力量变成集体力量,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新东方在刚开始是没有这种力量的,但我通过给员工们讲故事,那么沿着这个故事就开始了新东方的发展历程。”俞敏洪颇为认真地说。

如果不相信,“故事”就是个谎言。如果相信,那么“故事”将会化成“洪荒之力”,推动人们一步步去实现它。

如何将编过的“故事”转化为现实?

人类有一种本领是能够把梦想变成现实。当然,梦想变为现实是有前提的,前提是这个梦想本身切合实际,有实现的可能。

1993年,新东方在北京西三旗的一间平房里诞生。一开始,俞敏洪的目标是做一家有意义的培训机构。后来实力渐强,新东方的目标从做一所学校变成在全国各地开设多家学校,然后目标是公司上市。

显然,阶段性目标在不断抬高,然而这是建立在实力增强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每个目标在当时的制定阶段,都是加加油可以实现的,并非凭空乱想。

目标切实,战略也要适时调整。

多年来,外部环境在变,新东方也在不断地转型。从家族化经营到合伙人制,再到中国国内股份制公司、上市公司。如今俞敏洪认为在这个时代,以一个大公司的形式开拓事业,无法应对外界的变革和创新,于是凡是新项目都独立出去做,新东方控股。

编过的故事能否变为现实,创业是否可以成功,在俞敏洪看来,主要取决于几个方面。首先商业模式和战略在创业初期就建立起来,这是公司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其次,适时调整战略,做到对时间和资源的最佳把控,比如什么时候融资、什么时候对接政府资源,这是创业成功的关键。最后,信息瞬息万变,要确定团队路径,确立创新、开放的系统和结构的颠覆能力。

还有一点,企业创始人在和团队、用户讲完故事后,要始终给予团队前行的力量和信心。

创业最好的结局是什么?

在资本运作和布局方面,俞敏洪步步为营。新东方从“个体户”发展到上万人的团队。2006年,新东方在纽交所上市。2015年11月,俞敏洪与华泰联合证券公司前董事长盛希泰共同成立了洪泰基金,步入投资领域。

2017年3月,新东方网挂牌新三板。新东方的发展历程证明了一个优秀的创业者要能把技术和能力转化为产品、把专业知识转化为社会能力和管理能力。

“钱使浅薄的人更浅薄,使深刻的人更深刻。我认为人类最重要的能力,就是编一个你认为能够实现且有益于所有人的故事,然后带着大家一起去实现,我觉得这是人类最好的一个结局。就怕的是某些人私心太重,编故事只是为了自己能够在权利、财富和控制能力上变得更强大,而这样的故事其实也是比比皆是。”面对艾问人物,俞敏洪侃侃而谈。

历史的每一个节点都是十字路口,当我们回首过往,这条路已经成了一个单行道。但是当我们看向未来,前面充满了无数的岔路口。

假如俞敏洪能回到30岁,他会给自己一个怎样的成长体系?逃离农村、创办新东方是否仍是俞敏洪的信念所在?这是个伪命题,但俞敏洪仍选择了直面。

第一,创业。我不关注企业做多大,我关注的是创业本身是否好玩,能否给我带来成长、给身边的朋友及合作者带来收益。第二,读书。迄今为止,我成长体验中最重要的一个成分是读书带来的。第三,结交朋友。让自己能够从别人身上学到东西。我唯一担心的是,如果回到30岁,按照我现在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不知道能否跟上这个以高科技统领一切的时代。”俞敏洪回答的郑重其事。

艾问·快问快答

艾诚:大家说在中国的企业家里头您是最会读书的,这名副其实吗?

俞敏洪:不知道,反正我喜欢翻书,要不是为了获取新知识,要不就是能够放松一下心情,对于我来说,回家看本书,是一种蛮幸福的事情。

艾诚:为什么推荐《人类简史》这本书?

俞敏洪:这个作家是以色列人尤瓦尔,是牛津大学历史学博士,写这本书35岁。之所以推荐这本书,因为首先它符合了我读书的第一要素,语言简单明了;第二、逻辑思维简单明了,脉络清晰;第三、引用的人类所发生的例子和事例,能够和我们现在想要思考的东西是吻合的。

艾诚:你同不同意《人类简史》中认为人类是建构在一个编故事的虚构上?

俞敏洪:同意。我给新东方的员工们讲了一个故事,沿着这个故事就开始了新东方的发展历程,人类通过讲故事把个体经历变成集体经历,把个体力量变成集体力量,对于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很大意义。

艾诚:未来你还会编更大的故事吗?

俞敏洪:对,我觉得不管是国家还是企业、个人,都是如此。比如女生同意和男生交往,是发现这个男生未来会有重大的发展前景,起码在当时这个男生向女生传递的信息,就是只要你嫁给我,未来就会有幸福生活。其实一个社会也是这样,我成立一个帝国,你只要跟着我就会有幸福生活,现在就是这样的一个概念。

艾诚:所以我们不仅要编故事,还要把这个故事从梦幻变成现实?。

俞敏洪:对,我觉得人类最重要的能力是编一个你认为能够实现且有益于所有人的故事,然后带着大家一起去实现它,这是人类的最好的一个结局。就怕某些人私心非常重,编故事其实只是为了自己能够在权力上、财富上和控制能力上变得更强大,而这样的故事其实比比皆是。

艾诚:我们没有豹子跑得快,也没有狮子的爪子锋利,但如今我们却站在了生物链的最顶端,为什么?

俞敏洪:认知革命产生以后,人类使用工具的能力和团结的能力比其他动物都强。人类认知水平提高带来团结,团结使认知水平提高,认知水平提高带来工具,这两种东西他们天下无敌。

艾诚:书中说历史的每一个节点其实都是一个十字路口,当我们往过去看的时候,这一条路已经成了一个单行道,但是我们往未来看,未来充满了无数的岔路口。

俞敏洪:这个观点我还可以补充一下,就是在历史中,某些事情的偶然发生,其实改变了历史的走向、人类的走向。比如说我出来做新东方,是因为北大给了我一个处分,否则现在我肯定就是北大一个普通的教授。人类的历史其实有时候也是被这么改变的。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