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多家媒体消息,今日凌晨,一代国药工匠,胡庆余堂传人、著名浙商、企业管理大师、浙江省医药行业协会名誉会长冯根生逝世。
“深切怀念令我们浙药人尊敬的冯老!愿冯老一路走好!”“国药工匠、庆余传人。改革先驱、浙商骄傲。音容宛在、风骨高长。根深叶茂、精神不朽!”浙江省医药行业协会会长、康恩贝集团董事长胡季强得知消息后,在朋友圈发出了垂悼消息。
作为中国企业改革的风云人物和中国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实践者,冯根生几乎囊括了改革开放以来企业家所有的荣誉——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奖章获得者、首届全国优秀企业家、中共“十三大”代表、中国经营大师。
作为投身中药事业70年的国药工匠,冯根生曾说,国药不兴,人生不畅。斯人驾鹤西去,值得我们深深缅怀和悼念!
编 辑 | 曾会生
来 源 | 正和岛(ID:zhenghedao)
从学徒到胡庆余堂传人
1934年,冯根生出生于中药世家,1949年1月,小学毕业才四天的他,就穿上祖母新缝的长衫去胡庆余堂当学徒了。祖母送他到店门口,不到五分钟的路,祖母一再叮咛:“根生啊,本来应该让你读初中的,但家里穷,只能让你学生意了!但穷要穷得有志气,老板给你的钱拿着,别的一分也不能拿。要规规矩矩做人,认认真真做事,多做积德的事,好帮人尽量帮人,千万不可做缺德害人的事。”
因为解放前胡庆余堂一年只收一个学徒,当年五月杭州解放,传统收徒制取消,冯根生成了胡庆余堂的“关门弟子”,也成了江南药王的最后一个传人。冯根生六十多年的中药生涯因此开启。
三年学徒,冯根生每天凌晨五点到晚上九点,16个小时专心工作。因此,两千多种药的品相、药性、配伍、功效,他都烂熟于心,丸、散、膏、丹的制用也驾轻就熟。满师后他又站了二年柜台,此后又煎药二年,每天三百贴,十多万贴药从他手中出去,当年杭州人都知道冯根生煎的药地道见效。如今,冯根生早年的学徒故事已收进了小学课本。
“胡庆余堂”由中国清朝(1636年—1912年)著名商人胡雪岩创建于142年前。冯根生从14岁时就进入胡庆余堂当学徒,到2016年,他在这家药号干满了整整67年。
一百多年的经营过程中,胡庆余堂沉淀出了深邃的中药文化,并始终以“戒欺”二字警醒药工。冯根生就是这样的训诫中成长起来的。与西药不同,中药在服用前要经过复杂的制作过程,例如煎煮、炒制、炙烤等等,冯根生曾回忆,“学徒工一天干16个小时,365天,天天如此,什么苦累都不怕了。后来被调去煎药,每天煎300帖,整整两年,十几万帖中药从手下流过。”
“狂商”:国企改革的“出头鸟”
在中国百年商业史和近40年的改革史上,冯根生都是绝无仅有的人物。他是中国“天下第一药局”最后一位传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药界的唯一传承人。他也是中国国企在位时间最长的一把手,以84岁高龄依然掌控国有企业集团。
1972年7月,杭州市要组建第二中药厂,冯根生出任厂长。这个厂是一个胡庆余堂的驴皮车间,远离城区,冯根生骑着一辆破自行车开始创业。当年药厂三十六万元总资产,十八万元净资产,没有一分钱现金,他向政府借了五千元发工资,求奶奶告爷爷才能做点加工业务。
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春天来了,干劲来了,冯根生的故事也更多了。
1978年,青春宝抗衰老片虽通过药理检验,但由于相关部门从中作梗,始终未能获得生产批文。冯根生怕错过药品推出最佳时间,毅然决定先投产。冯根生和青春宝都是命悬一线,他的“先斩后奏”救了产品救了企业,不过这在当时无疑是个大不敬的决定。
1982年,“青春宝”成为第一个投入大手笔广告的保健品,也是第一个采用片剂型的保健品。
1984年,在全国还没有实施厂长负责制之前,冯根生率先在全国试行干部聘任制,全厂员工实行劳动合同制,第一个打破“铁饭碗”、“铁交椅”、“铁工资”。
1992年2月14日,“杭中二”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突然接到上级通知,被取消“自营出口权”。为了争取更大的企业自主权,冯根生决定走“合资”的道路。1992年11月,杭州第二中药厂引进泰国正大集团合资成立“正大青春宝药业有限公司”。这是冯根生经历的第一次改制。
1997年正大青春宝开始酝酿第二次改制,经上级批准,由青春宝集团拿出20%的国有股份卖给职工持股会。冯根生作为公司总裁至少应买下2%的股份,当时至少得花300万。冯根生犯了难,经过大半年的踟蹰,最后贷款270万元。所幸,2002年,他与鲁冠球、宗庆后首获杭州市政府重奖,各获三百万元奖金,终于还清贷款。
2003-2004年,正大青春宝启动第三次改制。这一次准备彻底改,让经营者持大股,成为浮出水面的股东。方案杭州市政府都已经批了,但是后来受到郎咸平质疑“保姆怎能变主人”。2005年国资委出台文件,要求国有企业产权转让必须公开竞价。由于担心外部投资者的进入把企业搞坏,方案最终被束之高阁。做了一辈子改革先锋的冯根生最终止步于这次“流产”的改制。
国药传人,被称为“中药基辛格”
在胡庆余堂当学徒时,冯根生学制胶曾累吐了血,但这段磨砺奠定了他成为中药通才的根基。
1972年杭州中药二厂成立,冯根生上任后,大刀阔斧对中药生产技术进行改造,包括原液取自动化、包装机械化、药液输送管道化等等,中药生产由此步入大工业生产之列。厂房也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和改造,实现了工厂园林化。
冯根生掌管期间,发掘明朝宫廷秘方,生产了青春恢复片(现名:青春宝抗衰老片)。
冯根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中药奇才,他为中药走向国际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业界,被称为“中药基辛格”。早在1970年代中期,冯根生就着手开发中药针剂,在大多数同行都中途放弃的时候,冯根生坚持了下来。如今,青春宝药业的针剂产品不仅为中药的现代化正了名也为青春宝的利税支撑着半壁江山。
冯根生不仅自己一生致力于中药事业,还让自己的后代从事中药相关的工作。
1977年,冯根生的大儿子冯鹤高中毕业。冯根生毫不犹豫地把儿子送进了胡庆余堂做工。几年后,冯鹤看到进了宾馆饭店、合资企业的同学挣了大钱,央求父亲给他换个工作。“冯家子弟(从冯的祖父起至今)是胡庆余堂的惟一传人,这根线不能断。”所以,冯根生坚决拒绝了儿子的要求。此后,冯鹤从未离开胡庆余堂,直到成为副总经理。
1996年,冯根生的青春宝集团兼并胡庆余堂,史称“儿子吃了老子”,其实是儿子救了老子。成为这个“江南药王”百年老店的新掌门人后,他让奄奄一息的胡庆余堂起死回生,重新擦亮了牌子,从亏损大户扭转成纳税大户。
国企保姆,创业史成为改革开放缩影
冯根生自从成为胡庆余堂得小学徒到卸任青春宝集团董事长,大大小小的事情经历了无数,他的一生可说是历经沧桑。冯根生说,“我从不灰心,因为我太爱中药了,我们家祖孙三代都是胡庆余堂出身,国药不兴,我人生不畅。九十年代初一个外国老板出几百万美元的年薪叫我去搞中药,我拒绝了,因为那是出卖祖宗的。”
“上世纪90年代初到现在的这15年,正是民营企业快速成长的15年。我如果当初去搞民企,现在身家不知有多少。但这个已经过去了,不可能了。”冯根生感叹。
做国企改革“出头鸟”风风雨雨三十多年,冯根生的“破庙”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现代化中药企业,资产从三十六万元增加到近五十个亿,增长一万多倍。从借钱发工资到累计上交国家税收几十亿,冯根生称自已是“国有企业的保姆”,他什么也拿不走。
2004年6月,在首届浙商论坛上,冯根生作了题为《拼劲加诚信是现代浙商精神》的演讲。他表示,“在我们重提浙江精神的时候,在我们着意打造诚信大省的时候,我觉得有必要重提这两个字:诚信。”
2008年1月,冯根生辞去正大青春宝总裁职务,但仍保留青春宝集团董事长。因为前者是合资公司董事会任命的,而集团董事长是上级国资委任命的。
2009年正式辞任青春宝集团董事长后,冯根生就很少出现在公共场合了。为数不多的几次,包括2011年1月12日晚“2010年度风云浙商”的颁奖现场。作为当晚的“功勋风云浙商”,他给郭广昌、周晓光、陈爱莲等人颁奖。
今年五一前夕,全球浙商总会会长马云专程去看望了病重的冯根生。马云透露,冯根生仗义执言,在他初出茅庐的时候给予了很大的精神支持,浙商一定不忘初心,聚气凝心,互助互利,共同参与国际化竞争。
冯根生强烈的使命感,让他愿意做出头鸟、弄潮儿。改革开放让他的改革思想迸发而出,令他敢于在困境中迈出企业改革的步伐,他的创业史无疑是中国改革大潮中的一个缩影。
(图片源自网络)
资料来源:
一代药王冯根生今天凌晨逝世(杭州日报)
一代国药工匠胡庆余堂传人冯根生老先生逝世 (每日商报)
著名浙商冯根生今凌晨逝世 曾言:国药不兴人生不畅 (钱江晚报)
“功勋浙商”冯根生病逝:一只国企改革“出头鸟”停止飞翔(彭湃新闻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