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八月未央,2017年转眼已过半。
每年进入7、8月,无论电视小荧屏,还是电影大荧幕,都步入了竞争最激烈的阶段。因为要想抓住年轻人的注意力,暑期档无疑是最佳节点。
与视频平台往年主打大剧,重点布局“IP大剧+轻体量网剧”的排播方式不同,今年可以感受到视频平台进一步加大了自制综艺鏖战暑期档的意图。毕竟,自制综艺更容易创建独有的品牌影响力,黏住并沉淀付费用户。
数据统计,暑期有超过30档网络综艺逐鹿市场,竞争之激烈可见一斑。其中综N代持续吸金,新节目则强调吸睛效果。例如爱奇艺倾情打造的《中国有嘻哈》、芒果TV联合优酷共同制作的《超次元偶像》《2017快乐男声》、龙丹妮离职后的综艺首秀《明日之子》、乐视视频与乐禧文化合作的《好好吃饭吧》等新节目;还有综N代《了不起的孩子2》《火星情报局3》等。
在众多美食、文化、脱口秀、偶像养成、星素结合等节目类型中,今年暑期档表现最亮眼的应该算是音乐选秀节目。无论是明星量级、投资额、关注度、话题量等指标,都显示出这是各大视频平台暑期档重点布局的节目类型,尤以爱奇艺的《中国有嘻哈》、腾讯视频的《明日之子》,以及优酷与芒果TV双平台联播的老牌IP选秀节目《2017快乐男声》为代表。
现阶段,这三档节目都已播出了2-4期,节目品相和质量水准也已初露端倪,可以更多地拿来比较和剖析,给2017年的网综选秀市场做个早期预判。
节目内核
这是《娱评》想放在最开头说的一点。一档节目是否好看,不能光看其是否热闹与喧嚣,最重要的还是节目导向是什么,传递的价值什么?比如《奇葩说》,传递了选手的个性、观点和思辨能力;《晓说2017》传递的是精英知识;《奔跑吧,兄弟》传递的是明星人设和欢乐;《极限挑战》传递的是烧脑游戏中明星的应变能力等。
虽然不一定是百分百,但大多数成功的综艺节目,背后都蕴含了精神层面的内核主旨。《娱评》今天试图对比的三档网综选秀节目,它们也都希望输出吸引年轻人认同的价值观。
比如《明日之子》希望引领年轻人多样化的偶像类型,树立年轻人的“新三观”,颜值、才华、能力。《2017快乐男声》则希望打造95后认同的“潮文化”。至今已过去整整十年的《快乐男声》,必然要讲梦想和情怀,希望选拔出的选手,要能代表95后做“有态度”的音乐,并且通过他的能力,去影响、引领更多95后年轻族群的追求。
而《中国有嘻哈》的导向性就更明确些,通过挖掘、呈现Hip-hop里有实力的“老炮儿”、新秀,向中国的青少年推广这一亚文化,并通过对这种嘻哈文化的引领,获得年轻人的广泛价值认同。节目总制片人陈伟就曾经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做这档节目,不是让观众有一个情绪的发泄,也不是要做一档恩恩爱爱的节目,核心就是传递一种青年人当下的“态度”表达,体现他们自信、重构、坚持、热爱的精神。
Hip-hop是一种很纯粹的平民文化,具体演化过程这里不细说了,可以百度。它体现在信仰层面,表现出的是对公平、自由的追求;体现在表现层面,它强调的是真实、展现自我和对权威的挑衅。
所以,了解这种文化后,我们就能很容易理解,为啥《中国有嘻哈》里面的选手,个个儿都觉得老子最牛、“老子天下第一”那种目空一切的态度了,因为嘻哈文化本身强调的就是这种精神。
纳尼,“撕逼”?节目组安排?OMG,那些有个性、外加无比傲娇的Underground Rapper(地下派说唱歌手),你黑幕一个试试看?估计直接就把节目组安排的“黑手”给Diss喽(写首歌曲骂死你,类似画个圈圈诅咒你之类的……)。所以,《中国有嘻哈》第二集里的选手万磁王PG One上来就唱“原来冠军被我内定,我都不知道”,其实也是对这种猜测的一个反讽。不过《娱评》认为,在海选过程中现场安排接待人手不足,或是团队经验不够,导致远道而来的选手们怨声载道,这点可能存在不足。
扯远了,话说回来,从这三档节目提倡的三种价值观来看,相比还是《中国有嘻哈》在体现文化价值观的输出上,显得更有诚意一些。《明日之子》的盛世美颜赛道确实“妖孽”太多,对应这档节目的名字实在让人看不懂,我们国家所谓的“明日之子”,到底应该具备什么气质,节目没有给出正向的引导建议。或者说,节目本身的编播顺序有问题,如果把华晨宇的盛世魔音赛道放在首期播出,可能也不会引发现在这样大的争议。但问题在于,三个赛道中,不能只有一半是正常人(薛之谦赛道差不多也有将近一半的“妖孽”选手),所以网友们评价说这档节目是在妖孽中寻找正常人,也不能说是网友太过刻薄。
《2017快乐男声》的选手水准整体不错,至少看起来健康阳光者居多,也有些较有个性的选手。不过节目在整体文化价值观的输出上,着墨不多,体现也不是很明显,对于想打造的“潮牌”到底是什么概念,阐述不够。从这点来说,节目没有做到输出精神价值观,虽然有心想做,但外在表现力不够,希望后面能够加强。
《中国有嘻哈》在对嘻哈文化的推广上,标签就要鲜明的多。从明星和选手的服饰、到节目后期包装的涂鸦风格,到选手们比赛的说唱形式、舞蹈动作等,对于嘻哈文化包含的四大方面:书法(涂鸦)、音乐(DJ)、舞蹈(街舞)、口头文学(Rap说唱),都有一定程度的体现。
这是嘻哈风格的涂鸦
这是《中国有嘻哈》的节目包装片头
总体来说,无论这三档选秀节目在年轻人文化价值观上的输出手段如何,但至少能够看出它们是在尽量往这个方向走。也只有树立起鲜明的文化价值观,才能够深深吸引有相同追求的人群。或许,未来综艺将更进一步垂直细化,即使是选秀类节目,也会分为流行歌手、说唱歌手、摇滚歌手、唱跳歌手、偶像歌手等,并由此建立、稳固自己的综艺选秀品牌。
可以说,对于文化和价值观的追求,70后是迷茫的一代,80后是缺失的一代,90-00后是寻找的一代。
由于历史原因,70后的生长环境中,中国传统儒家文化被否定,以宗族为社会单元体系的结构遭遇破坏,在这个时期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从小接受的更多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乖顺教育,但对个性、个体的思索较少。
80年代生人则已成长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是第一代大规模的独生子女群,多数不缺乏爱和物质,但却是生长在社会变革和财富急遽变化的环境中,因此他们这一代更注重物质享受,精神上也更多地偏向唯物质论。
而90、00后则跟前两代人完全不同。他们出生在物质更加丰富的年代,但财富和阶层的变化相对稳固,地球变成了村落,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让信息可以瞬间传遍世界每个角落,每一个个体都可以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志,而个性和标新立异变成他们追逐的目标。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三大综艺节目的精神内核输出,其实也是在试探新一代年轻人(90、00后)的兴趣点和脉门,也是在试图重构、定义新一代年轻人追逐的偶像样态,他们到底应该唯才是举、还是唯颜至上,还是追求平民化、挑战权威的嘻哈文化?应该说,哪种文化对了9000岁们的“脾胃”,哪档节目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这甚至可能会对以后的偶像塑造和人设定义,都起到深远和广泛的影响。
So,从文化输出这个角度,《娱评》对这三档节目给出的评分结果是:
《中国有嘻哈》:3分 ★★★
《2017快乐男声》:2分 ★★
《明日之子》:1分 ★
赛制设计
由于三档节目都最多只播出了四期,只能根据现有进程来分析。
《中国有嘻哈》的海选与《2017快乐男声》全国赛的海选阶段十分相似,都是把选手分堆儿后,让导师进行面对面近距离的清唱测试。《明日之子》是把选手按照美颜、独秀、魔音三个赛道进行遴选,分成三期呈现,看起来更为简单。
从呈现出来的第一集效果看,《2017快乐男声》对全国赛海选阶段的表现较为清晰,首先《2017快乐男声》有选手分区站位的大全景画面展示,然后有导师进行分区挑选的环节。在进度呈现上,基本是按照一行一行进行,虽然有些选手表现一般,出于时间原因画面略过,但大体上是能够看出每一行中,有哪些学员拿到了PASS卡的。
但是,《2017快乐男声》的核心问题在于音乐性不强,更多还是集中在原有的流行音乐范畴内,对原创音乐的发展也没有太多助益。
《中国有嘻哈》的海选呈现,缺乏从全局到局部这个环节。它把场内比赛和场外真人秀部分的画面混剪在一起,目的是为了体现选手独特的个性和场外表现。但是让观众看得多少有些一头雾水,毕竟观众一上来还没有对这些选手形成初步印象,介绍选手的真人秀部分,反而拖乱了海选节奏,所以关注点就被吴亦凡的三次freestyle(即兴发挥)吸走了。
不过到了《中国有嘻哈》第二阶段的60秒倒计时通关环节,配上音乐、带上节奏、加上舞台展现后,再有每位选手导师给出的点评,节目效果看起来好很多,整体效果渐入佳境,至少吴亦凡的眼光独到得到了验证,很多观众认为他非常专业,并由此路转粉。
《明日之子》的海选阶段则做得中规中矩,但也因此缺乏新意。它的优点在于把评选标准细化了,让那些才能稍弱、但有个性、有颜值的选手得以过关。从候场区到比赛位置的通道中,选手有一段展现自我的过程,虽然手段不新颖但效果不错,让观众能够迅速对选手产生印象点。
不过整体海选过程看起来很“闷”(sao),有才艺的选手还可以通过才艺展现一下自我,很多仅靠颜值的选手只好耍宝卖乖,看得也是无比尴尬。而且,选手跟导师一见面就是处在封闭空间中,因为缺乏气氛烘托,所以对明星导师、选手之间迅速化解陌生感提出较高要求,这让薛之谦的赛道看起来更自然一些,杨幂的赛道看起来最尴尬。另外,在12进3的赛程中,也跟以前的选秀过程没有太大区别,仍旧缺乏新意。
基本上,海选环节《2017快乐男声》做得较好,但是《中国有嘻哈》在60秒淘汰赛阶段的舞台设计值得加分,再加上对于后续Battle(对决形式)的期待度,二者评分相同。《明日之子》在赛制环节上创出了新的评选标准,因此都值得给3分。
从赛制设计这个角度,《娱评》给出的评分结果是:
《中国有嘻哈》:3分 ★★★
《2017快乐男声》:3分 ★★★
《明日之子》:3分 ★★★
选手水准
这就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了,《娱评》不想下定论。不过我们很想提醒所有希望参加这类选秀节目、或是已经参加了这类节目的选手们注意两点。
1
不要表现的过于油滑,无论哪档节目,比如《2017快乐男声》里的罗志祥、《明日之子》里的杨幂都曾经提到过,不喜欢太圆滑世故、刻意讨好导师的选手。尤其是选秀节目,要想获得观众持久的支持,更多还是得靠自身的性格魅力,说白了就是真诚做人。所以在众多自恋选手中,赵天宇能够凭借清新自然的表现脱颖而出,是值得借鉴的。《中国有嘻哈》的选手显然不存在这个问题,都是一帮性格张扬的人,谄媚导师?不Diss导师就不错了。第二期节目中,台湾选手BCW为了替好哥们TY表达不满,直接把显示通过的项链扔在地上,表达的就是一种态度,这一举动也让吴亦凡的双眼瞪的滴溜圆。不过,狂傲的年轻人,看起来总比油腻谄媚的年轻人更舒服一些。
2
选手、尤其是美颜选手,能否不要过于在意自己的容貌,至少别表现的太过明显。近几年,整体社会对小鲜肉的追捧,以及对腐女文化、花痴女态度的宽容,导致娱乐圈的整个审美取向都有点跑偏,炒作男男CP、倡导男色时代等,使得我们的男选手们,一个个表现的都像“花孔雀”一般,话里话外的意思,都在显示自己有多美,真是让人够了。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至少《中国有嘻哈》的选手是自信有态度的、健康向上的,《2017快乐男声》的选手多数是个性、阳光的,这两档节目的选手大体水准过关。《明日之子》虽然也有好选手,但海选时奇葩过多,拉低了整个分值。
从赛制设计这个角度,《娱评》给出的评分结果是:
《中国有嘻哈》:3分 ★★★
《2017快乐男声》:3分 ★★★
《明日之子》:1分 ★
明星与专业性
《2017快乐男声》的明星是音乐召唤师,由罗志祥、李健、陈粒担任;《明日之子》号称是星推官分别由杨幂、薛之谦、华晨宇担纲;《中国有嘻哈》则推出了明星制作人,有吴亦凡、张震岳&热狗、潘玮柏。
这个环节《娱评》想重点说下《中国有嘻哈》,因为这档节目最具争议性,可是反转的速度也很快。
导师被质疑的争议点,出现在两期节目中的几处。张震岳评价TY“很一般”的速度过快,感觉有点草率。毕竟TY在圈里有些名气,后面有一位翻唱过他歌曲的女生都顺利入选过关,TY在海选过程中勉强晋级,第二期即遭淘汰,很多圈内Rapper认为连黄薏帆这种女团出身的训练生歌手都能过关,TY被淘汰太不公平。
不公平吗?或许跟黄薏帆的侥幸晋级相比,是不太公平,但是跟凭实力毫无争议晋级的小青龙、BCW、艾福杰尼、红花会团体的万磁王PG One等比起来,TY的表现确实显得平平,无论是海选还是初赛表现。这也验证了张震岳当初的判断没有出现太大偏差。吴亦凡对他的评价是:说唱跟音乐没有完美结合在一起,他唱的跟他的key(音调)没有在一个音调上面。其实评价挺中肯,所以,也不能说TY被淘汰就很冤。
另外就是硬核说唱者“法老”、用Rap唱过好几段广告并成功圈粉被观众纷纷问那个唱广告的小黄人(一直穿黄衣服)是谁的“小鬼”,他俩被淘汰确实让人有点看不懂。不过,当第二集结束前,节目中出现“复活”这一说法后,《娱评》小编认为,以小鬼现在拥有的高人气,他被复活的几率很高。毕竟有了网络投票这一通道后,很多可能由于某一场发挥失常的优秀选手,就会被留下来,这样更增添了节目的惊喜度与反转几率,有了冒出更多黑马的可能性。
还有一位有争议的选手就是AI Rocco(就是他女盆友长得很漂亮、很西化的那个),因为全程都用英文而遭淘汰。说实话,Rocco的水平确实不错,声音低沉好听,气息、节拍很好。不过,张震岳&热狗坚持认为既然是《中国有嘻哈》,那么就应该坚持有中文这条考核原则,这样的评选标准显然也没有错。只能感慨这小伙子忒实心眼儿了,随便掺杂两句中文不就过关了嘛,谁还会去挑你中英文的配比啊!也有些Rapper用80%英文,偶尔配点中文词汇,也都顺利过关了。只能说因为是首次大赛,所以节目也没有任何套路,选手们对规则不太熟悉所至吧。就不知道赛制设计中,海选阶段被淘汰的Rocco,后面能否被复活,看来好好学习中文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啊!
总之,第二集播出后吴亦凡成功吸粉,点评确实体现了他的专业水准和眼光“毒”到,第二集后《中国有嘻哈》的口碑迅速回升,对导师专业性的质疑声呈下降趋势。
从明星与专业性这个角度,《娱评》给出的评分结果是:
《中国有嘻哈》:2分 ★★
《2017快乐男声》:2分 ★★
《明日之子》:2分 ★★
后期剪辑、包装与花字
这个绝对要给《中国有嘻哈》的后期剪辑师加鸡腿,真是什么画面都敢往外搂啊!《娱评》小编觉得第二期节目看得人“胆战心惊”,生怕一言不合就开战。有几位网友评论的特逗:“整个一叛逆份子集结地,感觉现场随时都会约一架”,“感觉好多社会哥,一个比一个刁”,“感觉导师和评委压不住歌手了”……
节目组也是心够大的,在偶像派选手周艺轩过关后,地下派歌手不乐意了。画面直接放大狗的评价:“这个公司那个公司,这个男团那个女团,一听就知道他找了枪手,词也不是自己写的。”跟着就是小青龙直接质疑导师决定:“请枪手,上去还唱不好,还在上面跳舞,居然还过了。”真是感受到了这帮Rapper一言不合就开“炮”的耿直。
目前,《中国有嘻哈》的选手基本已经开始分成两派现出“互撕”的苗头了,即以练习生为代表的偶像派,和Underground(地下)派互相看对方不顺眼。偶像派被地下派们认为是伪嘻哈。这种火药味也让我们吃瓜群众参与其中,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嘻哈音乐和文化,是最终结果的赏心悦目,还是必须坚持纯原创为王?不知道这种“互撕”效果是不是节目组有意为之,不过双方撕的真实,撕得张扬,网友看得也还挺津津有味的。据说这档节目涌现出了600多首原创歌曲。从这个角度看,这对中国原创音乐市场怎么都算一件好事。
另外,《中国有嘻哈》从舞美到片头包装、画面字体、剪辑效果(例如镜头快速切换),都有很强的嘻哈风,有街头涂鸦风,有DJ打碟感,总之节奏明快、风格鲜明,虽然初期剪辑稍显混乱,但总体感觉依旧很“燃”。
比如花字的使用,在第二集万磁王PG One的说唱中,他使用的押韵词汇特别多。节目的字幕组特意采用了类似游戏赢分的展现方式,标注出歌词中的“内定”“背景”“水平”是跳押双押×3;比如偷袭、木鸡、六级中的“袭”“鸡”“级”是跳押×3,还有“地下”“泰斗”等转韵跳押,以及各种说唱的专业术语,包括双押、断拍三押、三连音、连环三押等。这让用户感觉很“嘻哈”,不仅涨姿势,而且炫酷。以耳音稳准狠出名的“冷面杀手”吴制作人在点评时说到:“词是说唱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你(到底想)要传达什么样的信息,要记住你的武器就是——你的嘴、你的词汇、你的语言。”这些包装手段,都对说唱技巧的展示和普及起到了很好作用。
《2017快乐男声》整体感觉比较小清新,这也符合它的品牌定位和选手气质,不过风格感如果能够加强就更好,而且与以前节目没有太大变化。《明日之子》从整体包装到花字,都很有二次元感,有些情绪节点的渲染,直接采用了动漫画面。不过12进3的赛程中,整体舞台设计又不再有二次元风格,没有做到整体统一。
从后期包装与花字这个角度,《娱评》给出的评分结果是:
《中国有嘻哈》:3分 ★★★
《2017快乐男声》:2分 ★★
《明日之子》:3分 ★★★
三档节目总分值:
《中国有嘻哈》
14分 ★★★★★★★★★★★★★★
《2017快乐男声》
12分 ★★★★★★★★★★★★
《明日之子》
10分 ★★★★★★★★★★
(结果仅代表《娱评》个人意见,是否具备行业参考价值,请自行决定。)
总体来说,《中国有嘻哈》与《2017快乐男声》的水准要高于《明日之子》,《中国有嘻哈》比《2017快乐男声》多出来的那两分,应是奖励它在音乐类型上的一份创新和诚意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