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鞋履市场的表现有些萎靡。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通过积极转型,扩大经营范围,以寻求多元化发展,诸如星期六、百丽、达芙妮、千百度等鞋履企业都试图用这种方式来振兴业务,那么他们是怎么做的呢?这种转型是否真靠谱呢?
星期六:老牌鞋企转向全时尚
由于传统女鞋业务已经很难支撑起业绩的快速增长,星期六一直在探索转型的路径。星期六从自身女性客户群体出发,以“全时尚”为核心的体验式购物需求被其视为极具潜力的巨大市场,“时尚IP生态圈”战略由此产生。7月4日,星期六披露非公开发行预案,公司拟发行不超过7978.44万股股份,募集资金不超过8.34亿元,分别用于投资时尚自媒体运营孵化园项目和时尚IP集合店新建及供应链建设项目。
据星期六发布的2016年度业绩公告显示,2016年1-12月星期六实现营业收入14.84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9.64%,完成利润总额3299.99万元,比上年同期下降0.6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164.29万元,比上年同期下降3.96%。星期六主营业务鞋履业绩下滑,品牌吸引力下降,这种转型被看做是求生的一种方式。
百丽国际:转型未对主营的鞋类业务产生作用
百丽国际多次进行转型,这并未对主营的鞋类业务产生化学作用。6月20日,百丽国际发布截至2017年2月28日的2016/17年报显示,百丽国际的鞋类销售业务较上一财年下降10%,鞋类销售业绩下降源于同店销售出现双位数下降。与此同时,百丽国际在中国内地减少鞋类自营销售网点700家,这使得百丽国际的鞋类业务收益占集团总收入比例由去年的51.7%降为45.5%,下降6.2个百分点,降幅明显。百丽国际的业绩压力与日俱增,虽然该集团的运动、服饰业务占比、销量与日俱增,但运动、服饰业务能否挽救百丽国际的业绩就难说了。
达芙妮:品牌老化 多元化投资事与愿违
伴随着品牌创新能力、设计能力下降,达芙妮品牌日渐下行,它试图进行多元化投资。据中国服装网了解,达芙妮在2016年参与制作了电视娱乐节目《蜜蜂少女队》,以期优化、加强及多元化集团市场推广活动,并推广达芙妮品牌形象,然而事与愿违。达芙妮财报显示,该节目净广告收入及出售衍生知识产权分别录得2580万港元及310万港元,但经营费用增加了6210万港元,整体而言,节目投资部分经营亏损达2.36亿港元。
千百度:打造玩具生意 主业却不理想
2015年,千百度收购了英国著名玩具品牌哈姆雷斯,瞄准“二孩”红利,并拓展国际化业务。千百度在2016年年报中显示,哈姆雷斯玩具零售业务贡献了6.25亿元,同比增长高达462.16%。与玩具业绩形成对比的千百度女鞋业务并不理想。2016年上半年,千百度净利润为8923.4万元,同比下跌19.76%,鞋履业务自营零售店及第三方零售店分别减少21家和11家,截至2016年12月31日,该公司收益32.07亿元,同比微增5.3%。
鞋履企业的整体低迷有目共睹,以前红遍大街小巷的品牌都遇到了危机。百丽大幅缩水、达芙妮频繁关店、星期六多元化之路崎岖,品牌鞋履企业在危机中选择的多元化拓展并未获得较好回馈。那么它们这条自我救赎的道路该如何继续前行?
品牌定位清晰 多元化转型提出更高要求
鞋类品牌较多,目前已经走过白热化竞争, 市场格局相对稳定。各品牌形象在顾客心理已经形成,所以这个时候要去拼命要转变品牌最初的印象很难。就比如高端品牌要发展中端或是低端业务线仍是容易的,但一个中低端品牌要走向高端是难上加难。因为对于鞋企来说这个品牌的合理定位很重要,并且要不断强化这个定位,在顾客心里根深蒂固。上述企业在做出多元化转型的选择上并没有错,多元化的转型能够扩大企业的市场占有量,但同时对发展策略、营销模式、渠道运营、管理水平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
重视个性化产品 提高竞争力
现在的消费者越来越看重个性化的产品,同质化的产品缺乏竞争力。加上电商的快速发展,从价格、设计等方面都给传统鞋履品牌企业带来了冲击,他们多年积累的品牌优势逐渐失去。在消费升级下,企业要以“消费者需求”为重,发展差异化业务,提高产品竞争力,增加用户粘性。
压缩成本 提升利润空间
目前,鞋类市场出现饱和,再加上实体经营的租金、人工成本增加,给实体经营带来较大的压力,因此不少企业选择关门店等方式来降低成本。而在产品生产与销售中,每增加一个环节都是成本的增加,应该减少生产销售中心环节,实现生产成本的压缩,进一步提升利润空间。对于企业来说,控制好成本至关重要,成本上的失控,会导致“满盘皆输”。
大环境的错综复杂、鞋履企业面临业绩下滑、行业洗牌等,能生存下来已属不易。转型对于像星期六、百丽、达芙妮这样的企业来说都是一道课题,多元化的选择对于鞋履企业来说机遇与风险并存。企业需在转型中不断整合自身的优势资源和核心主业,寻找利润增长点,提升企业内在价值,最终形成自身竞争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