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皇帝谥号讲究多 惠代表平庸、灵代表残暴?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皇帝谥号讲究多 惠代表平庸、灵代表残暴?

不能用谥号,明清两代的皇帝一般都以年号代称,因为这两朝的皇帝喜欢一个年号用到底,所以就用年号称呼他们,当然这其中明英宗除外,这货被瓦剌抓走过一次,后来又复辟成功,因此用了俩年号。

作为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皇帝拥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利,当时其他人称呼他必然要足够尊敬,要称“陛下”、“圣上”什么的。但从我们的角度来看,封建王朝时期一共出现过好几百位皇帝,为了能够区分他们,只好给他们安上不同的称谓了。

如今我们对古代帝王的称呼一般是和年号、谥号和庙号联系在一起,比如唐太宗就是庙号,隋炀帝就是谥号,乾隆帝就是年号。今天我们来说一说有关皇帝谥号的故事。

所谓谥号,就是人死之后,后人给予评价的文字。皇帝的谥号呢,一般是在嗣位皇帝参与下确定的,末代皇帝则由下一朝的帝王追赠,或由遗民政权上谥。谥号制度的形成,传统说法是西周早期,即《逸周书·谥法解》中提到的周公制谥。但是近代以来,王国维等根据金文考释得出的结论谥法应当形成于西周中期的恭王、懿王阶段,这一说法得到广泛认同。

最初,皇帝的谥号通常是后人用一两个字对其一生做一个概括性的评价,可以称之为某某帝。所以当时皇帝的谥号是比较简单的,人们称呼起来也就比较方便。在唐朝以前,基本上都是以谥号来称呼某位皇帝的。谥号中的每个字都有自己的意义,表现出后人对这个皇帝的认知。比如,文、武、明、睿、康、景、庄、宣等都是好字眼,惠代表比较平庸,质、冲、少往往都是幼年即位而且死的早,厉、灵、炀则说明这个皇帝比较残暴。

既然谥号用起来很方便,而且有一定的规则,那为什么在唐朝以后就不再用谥号称呼一个皇帝了呢?说起来这还跟武则天有关系。唐高宗李治死后,武则天不按套路出牌,将自己老公的谥号定为天皇大帝,这个就有点问题了,想想每次提起李治都要称其为唐天皇大帝,大家也是醉了,于是只能改称庙号为某宗某祖。至于李治之前的唐太宗,本来谥号为文皇帝,应该叫做唐文帝,结果武周之后数次加谥,最终变成了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没办法再叫唐文帝,只能叫唐太宗了。

更加可笑的是,自武则天之后,谥号的字数就如脱缰野马一样不断增长,变得越来越长、越来越浮夸,到明清之时已经长达二十多字了。比如清朝的努尔哈赤,谥号为“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27个字啊,记都记不住,更不要说每次提到他都完整来一遍,还不得把人给逼疯了。

不能用谥号,明清两代的皇帝一般都以年号代称,因为这两朝的皇帝喜欢一个年号用到底,所以就用年号称呼他们,当然这其中明英宗除外,这货被瓦剌抓走过一次,后来又复辟成功,因此用了俩年号。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皇帝谥号讲究多 惠代表平庸、灵代表残暴?

不能用谥号,明清两代的皇帝一般都以年号代称,因为这两朝的皇帝喜欢一个年号用到底,所以就用年号称呼他们,当然这其中明英宗除外,这货被瓦剌抓走过一次,后来又复辟成功,因此用了俩年号。

作为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皇帝拥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利,当时其他人称呼他必然要足够尊敬,要称“陛下”、“圣上”什么的。但从我们的角度来看,封建王朝时期一共出现过好几百位皇帝,为了能够区分他们,只好给他们安上不同的称谓了。

如今我们对古代帝王的称呼一般是和年号、谥号和庙号联系在一起,比如唐太宗就是庙号,隋炀帝就是谥号,乾隆帝就是年号。今天我们来说一说有关皇帝谥号的故事。

所谓谥号,就是人死之后,后人给予评价的文字。皇帝的谥号呢,一般是在嗣位皇帝参与下确定的,末代皇帝则由下一朝的帝王追赠,或由遗民政权上谥。谥号制度的形成,传统说法是西周早期,即《逸周书·谥法解》中提到的周公制谥。但是近代以来,王国维等根据金文考释得出的结论谥法应当形成于西周中期的恭王、懿王阶段,这一说法得到广泛认同。

最初,皇帝的谥号通常是后人用一两个字对其一生做一个概括性的评价,可以称之为某某帝。所以当时皇帝的谥号是比较简单的,人们称呼起来也就比较方便。在唐朝以前,基本上都是以谥号来称呼某位皇帝的。谥号中的每个字都有自己的意义,表现出后人对这个皇帝的认知。比如,文、武、明、睿、康、景、庄、宣等都是好字眼,惠代表比较平庸,质、冲、少往往都是幼年即位而且死的早,厉、灵、炀则说明这个皇帝比较残暴。

既然谥号用起来很方便,而且有一定的规则,那为什么在唐朝以后就不再用谥号称呼一个皇帝了呢?说起来这还跟武则天有关系。唐高宗李治死后,武则天不按套路出牌,将自己老公的谥号定为天皇大帝,这个就有点问题了,想想每次提起李治都要称其为唐天皇大帝,大家也是醉了,于是只能改称庙号为某宗某祖。至于李治之前的唐太宗,本来谥号为文皇帝,应该叫做唐文帝,结果武周之后数次加谥,最终变成了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没办法再叫唐文帝,只能叫唐太宗了。

更加可笑的是,自武则天之后,谥号的字数就如脱缰野马一样不断增长,变得越来越长、越来越浮夸,到明清之时已经长达二十多字了。比如清朝的努尔哈赤,谥号为“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27个字啊,记都记不住,更不要说每次提到他都完整来一遍,还不得把人给逼疯了。

不能用谥号,明清两代的皇帝一般都以年号代称,因为这两朝的皇帝喜欢一个年号用到底,所以就用年号称呼他们,当然这其中明英宗除外,这货被瓦剌抓走过一次,后来又复辟成功,因此用了俩年号。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