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梭罗诞辰200周年】这本梭罗的传记把他写活了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梭罗诞辰200周年】这本梭罗的传记把他写活了

时值梭罗诞辰200周年,劳拉·达索·沃尔斯以全新的笔触,将梭罗所处时代的科学争论与他初具雏形的生态主义思考融于一体,勾勒出了当时的时代脉络。

图片来源:网络

这部新传记(《大卫·亨利·梭罗的一生》(David Henry Thoreau: A Life))质量上乘,完全配得上那位“少年美国的牛虻”(指梭罗)。我(指本文作者,美国非虚构作家Michael Sims)接触大卫·亨利·梭罗的各种作品及其传记已有40余年,也曾自己写过一部与他有关的著作。但是,当我读到劳拉·达索·沃尔斯(Laura Dassow Walls)这些论述有力的叙事时,常常只能以“我一点不知道那个”或是“我没有从那个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样的呢喃之语来勉强回应。我发现,自己再一次地被当年梭罗曾经经历过的那种新英格兰生活吸引住了。

沃尔斯现执教于圣母大学英语文学系,其新作建立在相关领域的长期耕耘之上,以小说家一般的同情心与从容,为我们再现了梭罗的一生。她之前的作品主要是研究美国的超验主义者(transcendentalist)群体以及探险家、自然主义者亚历山大·冯·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她对梭罗所处时代的科学争论十分熟悉,并将此与在梭罗那里也已具有雏形的生态主义思考融于一体,以更加深刻的理解,勾勒出当时的时代脉络,达到了一个大部分关注同类话题的作家难以企及的高度。

《大卫·亨利·梭罗的一生》

每一位传记作家都会在刻画及解读研究对象的父母上遭逢挑战,毕竟为此需要了解其父母的生平,了解他们如何影响研究对象的生命历程。所幸这两个问题对沃尔斯来说都是小菜一碟,易如反掌。“约翰·梭罗在后人的记忆中应该是个没什么野心的人,”她这样描绘这位父亲,“他淡泊名利,美国立国时大家都很穷,需要有跟别人讨价还价的大魄力,但他却放不下体面人的架子,难以拉下脸皮跟人谈这些。如此一来,他事业上没少遇到挫折,开店经营不善,就又迁到缅因州(Maine)重开。”沃尔斯几乎是一幕接一幕地构建起了约翰的丰满形象,我之前已经很熟悉这些故事了,但是当传记写到约翰过世的时候,我仍然情不自禁地为此感到难过。

梭罗的母亲对儿子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她也深受朋友及邻居爱戴,沃尔斯的新作几乎是把她写活了。“如果说约翰甚少有人注意的话,”沃尔斯这样写道,“那么‘硬骨头辛西娅’(the indomitable Cynthia)就是所有人的焦点,她比丈夫个子高出一头,也是当时最有名的演说家之一,聪慧机敏,善于插科打诨,活力四射,似乎有无穷的精力,那时的新英格兰人赞之为‘天赋异禀。’”纵观梭罗一生,他的母亲都是一个强势而又不乏诙谐的存在。

梭罗的两个妹妹海伦和索菲娅也可以说是兰心蕙质,二人均对他影响甚大——作为学识与激情兼备的废奴主义者,她俩对其政治事业有着莫大鼓舞。不过,说到对梭罗影响最大的人,还是要数他英挺帅气的大哥小约翰(John Jr.),梭罗对他几乎达到敬爱的程度,在一切方面都模仿他:生活习惯、恋爱经历——两个人甚至生的是一样的病,小约翰因破伤风在梭罗怀里死去,而梭罗自己也是死于破伤风。大哥的去世令梭罗几乎崩溃,他费了很大周折才从其中慢慢走出来。

作者劳拉·达索·沃尔斯近照。图片来源: Chicage University Press

梭罗时代的美国发生了很多令人眼花缭乱的大事:超验主义者在1840年代围绕宗教与社会展开了一系列的反思,1850年的《逃亡奴隶法案》(Fugitive Slave Act)造成了血腥的后果,1846至1848年发生了美国与墨西哥的战争,更后面一点的南北战争在梭罗于1862年去世后打得正酣。梭罗积极地参与了这些所有的政治事件,从没有隐居山野。他曾为组织公共抗议而坐牢,也曾支持过主张以暴力手段推进废奴的约翰·布朗(John Brown)。多年以后,梭罗的名作《论公民不服从》(Civil Disobedience)又构成了甘地和马丁·路德·金等人所倡导的非暴力抗争运动的重要理论基础。

沃尔斯对梭罗的生平几乎是了如指掌,将他那些看似自相矛盾的表达以及某些半虚构式的第一人称叙事也接受为事实。她能从蛛丝马迹中抽丝剥茧,但又并非是没有根据地盲目揣测。她不时以一种淘气的口吻来总结梭罗身上的某项特质,以下段落的最后一个分句可供参考:“前往瓦尔登湖因此而包含两个目的:它为一位作家提供了退路,梭罗在那里可以追随他作为灵修者、哲学家和诗人的召唤;同时又提供了一个公共舞台,使他能够将他个人在良心之中的革命加以戏剧化,令他的抗议成为某种形式的行为艺术。”

梭罗沉醉于大自然的韵律之中:白天与黑夜、夏天与冬天、播种与收获。他庆贺它们的行进,从中发掘出象征主义的元素。在沃尔斯新作的后半部分,随着梭罗与肺结核搏斗而最终不敌,最终在44岁时去世,她恰如其分地引入了梭罗的自我想象:“日子越来越少,叶子不断飘落,一个新的梭罗诞生了:沉闷忧愁,步履蹒跚。在设法重获力量,奋力与死神交锋时,他有意地把精力放到了那些最接地气、最为世俗的需要上。《瓦尔登湖》就是他的春与夏之书。如今,伴随着对复健的期待,他学会了拥有一种秋天般的心灵。在《日记》那阴郁而诡谲的氛围中,梭罗开始构思《瓦尔登湖》的续篇:他将会把它命名为《野性的果实》,而这将是他耕耘一生的最终收获。”

(翻译:林达)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来源:华盛顿邮报

原标题:This new biography of Henry David Thoreau is the masterpiece he deserves

最新更新时间:07/12 15:37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梭罗诞辰200周年】这本梭罗的传记把他写活了

时值梭罗诞辰200周年,劳拉·达索·沃尔斯以全新的笔触,将梭罗所处时代的科学争论与他初具雏形的生态主义思考融于一体,勾勒出了当时的时代脉络。

图片来源:网络

这部新传记(《大卫·亨利·梭罗的一生》(David Henry Thoreau: A Life))质量上乘,完全配得上那位“少年美国的牛虻”(指梭罗)。我(指本文作者,美国非虚构作家Michael Sims)接触大卫·亨利·梭罗的各种作品及其传记已有40余年,也曾自己写过一部与他有关的著作。但是,当我读到劳拉·达索·沃尔斯(Laura Dassow Walls)这些论述有力的叙事时,常常只能以“我一点不知道那个”或是“我没有从那个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样的呢喃之语来勉强回应。我发现,自己再一次地被当年梭罗曾经经历过的那种新英格兰生活吸引住了。

沃尔斯现执教于圣母大学英语文学系,其新作建立在相关领域的长期耕耘之上,以小说家一般的同情心与从容,为我们再现了梭罗的一生。她之前的作品主要是研究美国的超验主义者(transcendentalist)群体以及探险家、自然主义者亚历山大·冯·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她对梭罗所处时代的科学争论十分熟悉,并将此与在梭罗那里也已具有雏形的生态主义思考融于一体,以更加深刻的理解,勾勒出当时的时代脉络,达到了一个大部分关注同类话题的作家难以企及的高度。

《大卫·亨利·梭罗的一生》

每一位传记作家都会在刻画及解读研究对象的父母上遭逢挑战,毕竟为此需要了解其父母的生平,了解他们如何影响研究对象的生命历程。所幸这两个问题对沃尔斯来说都是小菜一碟,易如反掌。“约翰·梭罗在后人的记忆中应该是个没什么野心的人,”她这样描绘这位父亲,“他淡泊名利,美国立国时大家都很穷,需要有跟别人讨价还价的大魄力,但他却放不下体面人的架子,难以拉下脸皮跟人谈这些。如此一来,他事业上没少遇到挫折,开店经营不善,就又迁到缅因州(Maine)重开。”沃尔斯几乎是一幕接一幕地构建起了约翰的丰满形象,我之前已经很熟悉这些故事了,但是当传记写到约翰过世的时候,我仍然情不自禁地为此感到难过。

梭罗的母亲对儿子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她也深受朋友及邻居爱戴,沃尔斯的新作几乎是把她写活了。“如果说约翰甚少有人注意的话,”沃尔斯这样写道,“那么‘硬骨头辛西娅’(the indomitable Cynthia)就是所有人的焦点,她比丈夫个子高出一头,也是当时最有名的演说家之一,聪慧机敏,善于插科打诨,活力四射,似乎有无穷的精力,那时的新英格兰人赞之为‘天赋异禀。’”纵观梭罗一生,他的母亲都是一个强势而又不乏诙谐的存在。

梭罗的两个妹妹海伦和索菲娅也可以说是兰心蕙质,二人均对他影响甚大——作为学识与激情兼备的废奴主义者,她俩对其政治事业有着莫大鼓舞。不过,说到对梭罗影响最大的人,还是要数他英挺帅气的大哥小约翰(John Jr.),梭罗对他几乎达到敬爱的程度,在一切方面都模仿他:生活习惯、恋爱经历——两个人甚至生的是一样的病,小约翰因破伤风在梭罗怀里死去,而梭罗自己也是死于破伤风。大哥的去世令梭罗几乎崩溃,他费了很大周折才从其中慢慢走出来。

作者劳拉·达索·沃尔斯近照。图片来源: Chicage University Press

梭罗时代的美国发生了很多令人眼花缭乱的大事:超验主义者在1840年代围绕宗教与社会展开了一系列的反思,1850年的《逃亡奴隶法案》(Fugitive Slave Act)造成了血腥的后果,1846至1848年发生了美国与墨西哥的战争,更后面一点的南北战争在梭罗于1862年去世后打得正酣。梭罗积极地参与了这些所有的政治事件,从没有隐居山野。他曾为组织公共抗议而坐牢,也曾支持过主张以暴力手段推进废奴的约翰·布朗(John Brown)。多年以后,梭罗的名作《论公民不服从》(Civil Disobedience)又构成了甘地和马丁·路德·金等人所倡导的非暴力抗争运动的重要理论基础。

沃尔斯对梭罗的生平几乎是了如指掌,将他那些看似自相矛盾的表达以及某些半虚构式的第一人称叙事也接受为事实。她能从蛛丝马迹中抽丝剥茧,但又并非是没有根据地盲目揣测。她不时以一种淘气的口吻来总结梭罗身上的某项特质,以下段落的最后一个分句可供参考:“前往瓦尔登湖因此而包含两个目的:它为一位作家提供了退路,梭罗在那里可以追随他作为灵修者、哲学家和诗人的召唤;同时又提供了一个公共舞台,使他能够将他个人在良心之中的革命加以戏剧化,令他的抗议成为某种形式的行为艺术。”

梭罗沉醉于大自然的韵律之中:白天与黑夜、夏天与冬天、播种与收获。他庆贺它们的行进,从中发掘出象征主义的元素。在沃尔斯新作的后半部分,随着梭罗与肺结核搏斗而最终不敌,最终在44岁时去世,她恰如其分地引入了梭罗的自我想象:“日子越来越少,叶子不断飘落,一个新的梭罗诞生了:沉闷忧愁,步履蹒跚。在设法重获力量,奋力与死神交锋时,他有意地把精力放到了那些最接地气、最为世俗的需要上。《瓦尔登湖》就是他的春与夏之书。如今,伴随着对复健的期待,他学会了拥有一种秋天般的心灵。在《日记》那阴郁而诡谲的氛围中,梭罗开始构思《瓦尔登湖》的续篇:他将会把它命名为《野性的果实》,而这将是他耕耘一生的最终收获。”

(翻译:林达)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来源:华盛顿邮报

原标题:This new biography of Henry David Thoreau is the masterpiece he deserves

最新更新时间:07/12 15:37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