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哪吒与变形金刚》:中美合拍动画的“探路先锋”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哪吒与变形金刚》:中美合拍动画的“探路先锋”

乐观地说,既然雷神能和钢铁侠一起在大银幕上凹造型,哪吒和变形金刚在二次元里拍动画片也没什么稀奇。况且,《变形金刚》穿越玩票也不是第一次了。

继《变形金刚5:最后的骑士》在中国内地收割15.36亿票房之后,又一部和“变形金刚”息息相关的影片呼之欲出。只不过,这是一部中美合拍的动画电影。

据中央电视台消息,央视正在与美国孩之宝公司(旗下有变形金刚)进行洽谈,准备中美合拍动画片《哪吒与变形金刚》。日前,美国孩之宝公司全球CEO史蒂芬·戴维斯等一行10人到央视动画有限公司,就合拍动画项目《哪吒与变形金刚》进行洽谈,并就制作规格、播出时间、知识产权归属、法律事务等方面达成共识。

双方表示,期待建立更加稳固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深度挖掘经典动画IP的品牌价值,进一步激发既有动画IP的品牌活力。

央视表示,《哪吒与变形金刚》是中美动画合作领域的里程碑项目。此前,央视动画就发行、授权及衍生品开发等事项与美方进行多轮沟通,积极推进该项目的合作与落地。

哪吒与变形金刚一起拍动画片了?这一消息传出后,在国内观众中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哪吒是中国传统文学中的文学形象,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变形金刚是美国的卡通形象,虽然历史不长,但也是美国文化的一个载体。合拍《哪吒与变形金刚》表面看是两国制作人员的单纯合作,实际上是两国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哪吒与变形金刚能出擦怎样的火花呢?

当变形金刚遇见哪吒,是文化的触碰还是回忆杀?

哪吒是中国古代神话的传说人物,包括《西游记》、《封神演义》等名著都有描述,《哪吒闹海》这一故事更是流传广泛,其“头戴乾坤圈,臂绕混天绫,脚踏风火轮,手持火尖枪”的形象可谓无人不知。而说到变形金刚,包括擎天柱、大黄蜂、威震天等也是一代人难忘的记忆。

《变形金刚》是1980年代中国引进的最早的外国动画片之一,当年孩之宝曾向国内电视台推销《变形金刚》动画片,但因要价太高吃了个闭门羹,索性将98集《变形金刚》全部免费送给上海电视台播放。由上海美术制片厂译制的这部动画片引发了收视狂潮,后来登上大银幕的《变形金刚》五部电影中的主要角色也延续了当年的中文译名。

靠着免费的动画片,变形金刚玩具顺利进入国内市场,孩之宝赚得盆满钵满。《变形金刚》对国内观众影响之深还有一个例证,即便刚刚上映的第五部电影《变形金刚最后的骑士》口碑差强人意,在北美市场票房失利,却仍旧凭借强大的号召力在国内取得了超过15亿的票房。

可以说哪吒和变形金刚都是70后、80后的经典回忆,那么二者联手擦出的火花会不会毁掉童年呢?在详细的拍摄计划出炉之前,暂时无法得出结论。

乐观地说,既然雷神能和钢铁侠一起在大银幕上凹造型,哪吒和变形金刚在二次元里拍动画片也没什么稀奇。况且,《变形金刚》穿越玩票也不是第一次了。

1996年,孩之宝曾创作了全新的“变形金刚”系列——“野兽之战”(Beast Wars),该系列玩具的背景为汽车人后代巨无霸与霸天虎后代原始兽之间爆发的故事,主要角色有黑猩猩队长、霸王龙勇士。相对于汽车人、霸天虎们的机械感、科技感,这些原始机器兽们形象相当的肉感、热血,如果再加点神话背景,离哪吒所在的商朝陈塘关也不远了。

这些年,还有哪些中美合拍动画问世?

最近两三年里,中日合拍动画已经开始常态化。2016年一年,中日合拍的动画作品多达8部,相比之下,中国和美国在动画方面的合作,少之又少。

在大多数观众的记忆里,能想起的中美合拍动画作品,仅《功夫熊猫3》一部。但其实,去年暑假上映的《摇滚藏獒》也是一部中美合拍动画电影。

1.《功夫熊猫3》:为中美合拍动画探路

2008年,美国梦工厂动画公司出品的第一部“功夫熊猫”电影在全球上映,恰逢北京奥运会前夕,《功夫熊猫》在内地获得约1.5亿元人民币票房,在当时相对沉寂的动画观影市场上引人关注。2011年,《功夫熊猫2》在中国内地上映,再度引发观影热潮,累计票房突破6亿元人民币。

2016年1月29日,《功夫熊猫3》公映,它是这个系列里第一部中美合拍片,上海“东方梦工厂”的二百多名动画电影人参与了影片创作。最终影片在国内创下破10亿元的票房,超越《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成为内地动画片票房冠军。

不过,可惜的是,虽然《功夫熊猫》中的熊猫和功夫都是中国的,其景观、布景、服装以至食物也充满中国元素,但其宣传的文化却是美国的,或主要还是美国文化,中国元素只是沦为了美国文化的载体。

2.《摇滚藏獒》:中国心国际范儿

《摇滚藏獒》,改编自漫动时空董事长郑钧的同名漫画,是郑钧与好莱坞团队六年磨一剑的作品。影片由华谊兄弟、时代天骄和漫动时空联合出品,美国狮门影业负责海外发行,并请来好莱坞团队打造,影片导演和编剧爱什·布兰农曾操刀《玩具总动员2》。

《摇滚藏獒》一反传统国产动画电影的制作模式,采取在好莱坞进行前期和后期制作,在中国进行中期制作的路径。从导演、编剧到配乐、剪辑、艺术指导,聘请的创作班底有一大半来自好莱坞。这样的合作模式,在促进中外动画电影创作融合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为国产动画电影的海外市场开发提供了更多可能。

用郑钧自己的话说,《摇滚藏獒》力图做到“中国心国际范儿”。影片最终呈现出来的样子,“国际范儿”确实很足,“中国心”却不太强劲。那些本该大力弘扬的中国文化所独有的东方智慧和精神内涵在影片里蜕变成藏獒、雪山、功夫、中国摇滚音乐等简单的文化符号。本该内化于叙事和视效之中的好莱坞成熟技艺却夹带着美国文化元素,变得明显而张扬。

这部影片耗时6年,最终的制片成本为6000万美元。但是票房和口碑并不理想,最终票房还不到4000万。

《哪吒与变形金刚》该如何吸取前车之鉴有所突破?

可以看到,作为中美动画合拍道路上的探路者,无论是《功夫熊猫3》还是《摇滚藏獒》都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那么,这样的前车之鉴面前,《哪吒与变形金刚》该如何去应对呢?

近年来,我国电影市场上,合拍片越来越多,合拍片比引进片在经济上更有利可图,一方面,合拍片在票房分账上占据很大的优势,另一方面,合拍片比单一的国产片更有噱头,也更具票房保障。

当然了,合拍片对一直默默无闻的国产片而言,也是一次借船出海的机会。可见,中外合拍片其实是个共赢之道。

但是,合拍不只是技术上的合作,更有文化上的博弈,比如中美文化的占比就是博弈的焦点。此前,《功夫熊猫3》虽然票房大卖,但归根结底只是借用的中国元素的驱壳,其核心精神还是美国文化;《摇滚藏獒》虽然“国际范儿”十足,却被吐槽是“美国标准的串种产品,伪国产动画”……

所以,合拍片不应该只是要考虑哪个国家的文化世界影响大,哪个国家的观众热情影响就大,还有一个公平公正的问题。在文化传播的焦点上,中方一定要想办法争夺自主权。要知道,共赢不只是票房,还有文化宣传。在文创资讯看来,合拍的最优最佳方案就是合拍国家的优秀文化都得以展示和宣传。

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文创资讯以为应该产业化开发《哪吒与变形金刚》相关产品,特别是衍生品开发上也要互利互惠。在这方面,中方既要向好莱坞取经,也要力求公平公正,不要在《哪吒与变形金刚》的任何一个环节丧失主动权和利益合理分配权。

但愿《哪吒与变形金刚》这一次不会再沦为别人的“嫁衣”。

作者 | 文创资讯记者 黄梅梅

本文为“文创资讯”原创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哪吒与变形金刚》:中美合拍动画的“探路先锋”

乐观地说,既然雷神能和钢铁侠一起在大银幕上凹造型,哪吒和变形金刚在二次元里拍动画片也没什么稀奇。况且,《变形金刚》穿越玩票也不是第一次了。

继《变形金刚5:最后的骑士》在中国内地收割15.36亿票房之后,又一部和“变形金刚”息息相关的影片呼之欲出。只不过,这是一部中美合拍的动画电影。

据中央电视台消息,央视正在与美国孩之宝公司(旗下有变形金刚)进行洽谈,准备中美合拍动画片《哪吒与变形金刚》。日前,美国孩之宝公司全球CEO史蒂芬·戴维斯等一行10人到央视动画有限公司,就合拍动画项目《哪吒与变形金刚》进行洽谈,并就制作规格、播出时间、知识产权归属、法律事务等方面达成共识。

双方表示,期待建立更加稳固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深度挖掘经典动画IP的品牌价值,进一步激发既有动画IP的品牌活力。

央视表示,《哪吒与变形金刚》是中美动画合作领域的里程碑项目。此前,央视动画就发行、授权及衍生品开发等事项与美方进行多轮沟通,积极推进该项目的合作与落地。

哪吒与变形金刚一起拍动画片了?这一消息传出后,在国内观众中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哪吒是中国传统文学中的文学形象,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变形金刚是美国的卡通形象,虽然历史不长,但也是美国文化的一个载体。合拍《哪吒与变形金刚》表面看是两国制作人员的单纯合作,实际上是两国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哪吒与变形金刚能出擦怎样的火花呢?

当变形金刚遇见哪吒,是文化的触碰还是回忆杀?

哪吒是中国古代神话的传说人物,包括《西游记》、《封神演义》等名著都有描述,《哪吒闹海》这一故事更是流传广泛,其“头戴乾坤圈,臂绕混天绫,脚踏风火轮,手持火尖枪”的形象可谓无人不知。而说到变形金刚,包括擎天柱、大黄蜂、威震天等也是一代人难忘的记忆。

《变形金刚》是1980年代中国引进的最早的外国动画片之一,当年孩之宝曾向国内电视台推销《变形金刚》动画片,但因要价太高吃了个闭门羹,索性将98集《变形金刚》全部免费送给上海电视台播放。由上海美术制片厂译制的这部动画片引发了收视狂潮,后来登上大银幕的《变形金刚》五部电影中的主要角色也延续了当年的中文译名。

靠着免费的动画片,变形金刚玩具顺利进入国内市场,孩之宝赚得盆满钵满。《变形金刚》对国内观众影响之深还有一个例证,即便刚刚上映的第五部电影《变形金刚最后的骑士》口碑差强人意,在北美市场票房失利,却仍旧凭借强大的号召力在国内取得了超过15亿的票房。

可以说哪吒和变形金刚都是70后、80后的经典回忆,那么二者联手擦出的火花会不会毁掉童年呢?在详细的拍摄计划出炉之前,暂时无法得出结论。

乐观地说,既然雷神能和钢铁侠一起在大银幕上凹造型,哪吒和变形金刚在二次元里拍动画片也没什么稀奇。况且,《变形金刚》穿越玩票也不是第一次了。

1996年,孩之宝曾创作了全新的“变形金刚”系列——“野兽之战”(Beast Wars),该系列玩具的背景为汽车人后代巨无霸与霸天虎后代原始兽之间爆发的故事,主要角色有黑猩猩队长、霸王龙勇士。相对于汽车人、霸天虎们的机械感、科技感,这些原始机器兽们形象相当的肉感、热血,如果再加点神话背景,离哪吒所在的商朝陈塘关也不远了。

这些年,还有哪些中美合拍动画问世?

最近两三年里,中日合拍动画已经开始常态化。2016年一年,中日合拍的动画作品多达8部,相比之下,中国和美国在动画方面的合作,少之又少。

在大多数观众的记忆里,能想起的中美合拍动画作品,仅《功夫熊猫3》一部。但其实,去年暑假上映的《摇滚藏獒》也是一部中美合拍动画电影。

1.《功夫熊猫3》:为中美合拍动画探路

2008年,美国梦工厂动画公司出品的第一部“功夫熊猫”电影在全球上映,恰逢北京奥运会前夕,《功夫熊猫》在内地获得约1.5亿元人民币票房,在当时相对沉寂的动画观影市场上引人关注。2011年,《功夫熊猫2》在中国内地上映,再度引发观影热潮,累计票房突破6亿元人民币。

2016年1月29日,《功夫熊猫3》公映,它是这个系列里第一部中美合拍片,上海“东方梦工厂”的二百多名动画电影人参与了影片创作。最终影片在国内创下破10亿元的票房,超越《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成为内地动画片票房冠军。

不过,可惜的是,虽然《功夫熊猫》中的熊猫和功夫都是中国的,其景观、布景、服装以至食物也充满中国元素,但其宣传的文化却是美国的,或主要还是美国文化,中国元素只是沦为了美国文化的载体。

2.《摇滚藏獒》:中国心国际范儿

《摇滚藏獒》,改编自漫动时空董事长郑钧的同名漫画,是郑钧与好莱坞团队六年磨一剑的作品。影片由华谊兄弟、时代天骄和漫动时空联合出品,美国狮门影业负责海外发行,并请来好莱坞团队打造,影片导演和编剧爱什·布兰农曾操刀《玩具总动员2》。

《摇滚藏獒》一反传统国产动画电影的制作模式,采取在好莱坞进行前期和后期制作,在中国进行中期制作的路径。从导演、编剧到配乐、剪辑、艺术指导,聘请的创作班底有一大半来自好莱坞。这样的合作模式,在促进中外动画电影创作融合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为国产动画电影的海外市场开发提供了更多可能。

用郑钧自己的话说,《摇滚藏獒》力图做到“中国心国际范儿”。影片最终呈现出来的样子,“国际范儿”确实很足,“中国心”却不太强劲。那些本该大力弘扬的中国文化所独有的东方智慧和精神内涵在影片里蜕变成藏獒、雪山、功夫、中国摇滚音乐等简单的文化符号。本该内化于叙事和视效之中的好莱坞成熟技艺却夹带着美国文化元素,变得明显而张扬。

这部影片耗时6年,最终的制片成本为6000万美元。但是票房和口碑并不理想,最终票房还不到4000万。

《哪吒与变形金刚》该如何吸取前车之鉴有所突破?

可以看到,作为中美动画合拍道路上的探路者,无论是《功夫熊猫3》还是《摇滚藏獒》都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那么,这样的前车之鉴面前,《哪吒与变形金刚》该如何去应对呢?

近年来,我国电影市场上,合拍片越来越多,合拍片比引进片在经济上更有利可图,一方面,合拍片在票房分账上占据很大的优势,另一方面,合拍片比单一的国产片更有噱头,也更具票房保障。

当然了,合拍片对一直默默无闻的国产片而言,也是一次借船出海的机会。可见,中外合拍片其实是个共赢之道。

但是,合拍不只是技术上的合作,更有文化上的博弈,比如中美文化的占比就是博弈的焦点。此前,《功夫熊猫3》虽然票房大卖,但归根结底只是借用的中国元素的驱壳,其核心精神还是美国文化;《摇滚藏獒》虽然“国际范儿”十足,却被吐槽是“美国标准的串种产品,伪国产动画”……

所以,合拍片不应该只是要考虑哪个国家的文化世界影响大,哪个国家的观众热情影响就大,还有一个公平公正的问题。在文化传播的焦点上,中方一定要想办法争夺自主权。要知道,共赢不只是票房,还有文化宣传。在文创资讯看来,合拍的最优最佳方案就是合拍国家的优秀文化都得以展示和宣传。

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文创资讯以为应该产业化开发《哪吒与变形金刚》相关产品,特别是衍生品开发上也要互利互惠。在这方面,中方既要向好莱坞取经,也要力求公平公正,不要在《哪吒与变形金刚》的任何一个环节丧失主动权和利益合理分配权。

但愿《哪吒与变形金刚》这一次不会再沦为别人的“嫁衣”。

作者 | 文创资讯记者 黄梅梅

本文为“文创资讯”原创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