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匪气”汪建:生命守护人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匪气”汪建:生命守护人

“人要活得有意思,不要天天算钱。”

出品 / 云掌财经

文 / 财心

7月14日,华大基因(300676,SZ)在深交所正式敲钟,成为深圳证券交易所第2001家上市公司。这个被称为“基因检测领域的腾讯”的公司,被投资人寄予厚望。一向不走寻常路的华大基因(华大基因:一群“科学土匪”的逆袭,成就“生物界的腾讯”),又在上市仪式上将敲钟的机会全部交给了6位特别嘉宾,包括华大基因的员工及“唐宝宝”(唐氏综合征患者)、罕见肿瘤病患者、地贫患者。

当外界预测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身家、讨论华大基因能有几个涨停板的时候,汪建和他的高管团队绝对是资本市场的一股清流。华大基因汪建不仅在上市仪式讲话中许下至少五年内个人不减持华大股票的承诺,还在媒体见面会上直言“天天盯着股价研究市值没意思”。在他看来,华大基因的使命就是要用科学产业做造福人类的事情。

上市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

此前,机构给华大基因的预测市盈率水平基本都在55至80倍,股价约在57元到85.60元。如果按每股85.60元价格来算,华大市值将达约342亿,按汪建持有的32.52%来算,其身家或达111亿。仅在华大基因上市当天,汪建的身家就已超过25亿元。

然而,“不差钱”的汪建并不在乎钱。在投资人眼里,汪建并不是一个传统的企业家,他经常不按套路出牌,华大基因的内部员工也很少有人称他为“汪总”,而是以“汪老师”代之。

不按套路出牌的汪建,对华大基因上市也相当淡定。他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对于上市,心情波澜不惊”,并称“金融需求只是一个共赢的效果,我对金融比较淡薄”。

他还在上市仪式上霸气承诺,至少五年内个人不减持华大股票,又在下午的媒体见面会上直言不讳地说,“如果大家天天盯着招股书说股价的东西,我觉得还有意思吗?将来还有意思吗?”公开信息显示,汪建间接持有上市公司32.51%的股份,按照华大基因总股本40010万股计算,汪建持有华大基因股份13007.25万股。

在汪建眼里,华大基因上市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第一步在科学探索上进行突破,第二步在工具上实现突破,第三是在政策法规上进行突破,最后是与金融市场接轨,而人类健康是一个千秋万代的大计。“从学术突破、到工具国产化,华大告别了‘洋货’,开创了又一个全新的智造体系。深圳国家基因库建成运行,更是奠定了未来生命科学与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为防控和消灭基因相关疾病带来了希望。”

要让人类活到120岁的“掌门人”汪建

在上市公司仪式致辞时,华大基因掌门人汪建霸气的说:我们从来不是之一,老大就是老大,华大就是老大。

事实上,在生物行业响当当的人,很多都是从华大走出来的。

无论华大基因在行业中背负多少争议,但没有人怀疑,它是基因界的“黄埔军校”。这其中与它的掌门人,也就是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的能量不无关系。据华大基因的员工讲,其实华大基因的员工待遇并不高,但是很多人愿意留下来认真工作。其中,汪建的个人魅力以及对于基因行业发展的狂热,成为员工勤奋工作的动力。

在媒体上,无论多么重大的场合,汪建的一身休闲装总是令严肃的场合增添了活泼的气氛。汪建也经常放出一些豪言,比如,要让人类活到120岁。

他甚至自己做了个墓碑,放着一张他的黑色照片,上面写着:汪建(1954-2074)。

他被很多人说“狂妄”,他曾毫不客气地当场批评媒体:你提问之前能不能做点功课?然后仰头拒绝了该记者的提问。他和华大基因一样,一路走来,既霸气十足,又饱受争议。

《乔布斯传》有一句名言:"他们特立独行,他们桀骜不驯,他们惹事生非,他们格格不入……你可以认同他们,颂扬他们,反对或诋毁他们,但唯独不能漠视他们……只有那些疯狂到认为自己能改变世界的人……才能真正改变世界。"

汪建也有一句名言:"我没见到过技术上很行、产业做得很好、还能做科学的。只有华大,全世界只有华大。再往前推的话只有贝尔,欧洲只有巴斯德。"

公司上市致辞时,汪健讲了三个小故事以回顾过去,谋划未来:一个是有关数字的故事、一个是红烧肉的故事、一个是个人的承诺。

数字的故事:

回顾以往,从0到1,华大基因的发展是公益性和科学性的启动,这在中国公司发展史上并不多见。今天华大上市,深市上市公司数量达2001,这个2001是一个巧合的数字。华大基因是1999年成立,2000年华大基因参与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现在是“2001”个,0到1,1到100,1999···2000···2001,好一组幸运大数字,我这个不迷信的人,也为这组数字高兴。我祈福这也是中国股市顺利向前的重要节点。

红烧肉的故事:

基因相关的东西说起来简单,但是在其刚出现的时候,并没有多少人认同,很多人甚至认为这是一个简单的技术乃至垃圾工种。这样的行业氛围,是我们来到深圳的主要原因,深圳市政府支持华大高举科研旗帜,要求华大打好产业基础。

一直以来深圳市政府相关领导对华大基因的发展相当关注,并依据设定的目标给予相应的奖励。但是华大基因的发展早已远远超出原定的目标。对此,市政府相关领导私自下厨做了一锅红烧肉给我。

关于承诺:

华大上市了,财富的增加的同时,我个人也升官了,成为了深圳市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希望相关领导能在我的职位前面加上“常务”两个字。我们要让中国成为第一个控制基因疾病的国家。

另外,我个人还承诺个人持有的股份至少5年不作减持,基因残疾类疾病不减少,我不但不减持,还将一直留在残联工作。

华大基因坎坷上市路

A股借壳、港股上市、创业板IPO,上市中止,关于华大基因上市的种种传闻与事实纷繁复杂,扑朔迷离。在资本与监管的裹挟之下,华大基因像极了一个矛盾的综合体,充满希望而又步履蹒跚,神秘虚幻,却又必须跌落凡尘。

在2014年,市场上一直传闻华大基因将在这一年赴港上市,但最终却不了了之。

2015年12月,华大基因向深交所递交了创业板上市的申请。根据方案,华大基因准备发行新增股份4000万股,募集资金17.32亿元,这一数字占到了华大基因截止到2015年6月30日净资产比例的58.20%。但屡屡出现的坏消息,却让这一切横生枝节。

2016年11月3日上午,有消息称,华大基因IPO被中止审查。消息称,根据证监会统计资料显示,截至10月27日,深圳华大基因IPO审核状态显示为中止审查。中止情形显示为:申请文件不齐备等导致审核程序无法继续。最终证实是一场“乌龙”。

“中止”与“终止”显然不是同一回事,华大基因的上市历程也可以继续下去,但经过一段时间的“中止”,原本基本能够在2017年年初上市的华大基因,将不得不再度向后拖延。

2017年3月14日,华大基因在证监会网站更新披露招股说明书,当晚,证监会就对其下发了反馈意见,共向华大基因询问了59个问题,其中公司独立性、机构股东适格性等事宜均被重点提及,而“华大基因自身是否独立于控股股东”、“43家机构股东持股是否合规”等问题成为监管关注的重点。

2017年6月27日,华大基因发布了《深圳华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初步询价及推介公告》,公告显示,华大基因股票将于2017年7月5日正式开放网上网下的申购。

虽一波三折,终尘埃落定。

“生物界的腾讯”如何炼成?

汪建出生于1954年,这个湖南人插过队、留过学,在美国读书工作期间就开始接触基因科研领域。1990年在得知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后,他开始想象自己和它的关系。

到了1999年,回国创业的汪建和杨焕明等伙伴决定创立华大。但当时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并没有启动,整个市场处于资金人才两缺的状况。为了获得更多的科研经费,汪建和杨焕明干了一件至今看来都十分出格的事件:在没有得到政府授权的情况下在人类基因组计划第五次会议上宣布,代表中国承接人类基因组计划1%的测序任务。

这一做法被当时的媒体比喻为“造反”,汪建也自此给外界留下了一个“土匪”的形象。不过这次“造反”的结果是,有关部门为此出资5000万元,杨、汪等人也与人类基因组计划国际团队一起得到领导人的接见。

基因科技是一个“烧钱”的项目,前期尤其如此。因此,如何谋求政府庇佑成为成立之初华大基因的重要功课。汪建曾对创业家&i黑马表示,“我现在告诉华大的人,你们谁敢要饭去?敢要的就好,不敢要的是笨蛋。饿都饿死你了,还不敢要饭?”

与政府打交道,除了“要饭”的勇气,一定还需要技巧。2001年,杭州华大成立,做的事情是水稻基因组测序。政府后来掏的钱加起来数以亿计。

时至2003年“非典”期间,在人们纷纷从重灾区的广东“外逃”时,北京华大基因研究所的掌门人却收拾行装,准备南下广州中医学院,获取萨斯(SARS)病原体。一个外传的说法是,如果不能合法获得,即使半夜撬实验室的门也要“偷出”萨斯病原体样本,以便测序破译。

但实际过程并没有这么玄幻,据汪建的描述,后来华大在北京获得了萨斯(SARS)病原体,迅速破译四株SARS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并在此基础上研发出检测试剂盒。当年11月,中编委批准在原中科院遗传所人类基因组中心基础上,成立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杨任所长,汪是副所长之一。

看起来轰轰烈烈,但公司成立的很长一段时间,汪建都没有找到爆发的机会,直到2006年第二代高通量基因测序仪诞生,其可以让测序能力百倍增加,成本百倍降低。汪得知这一消息后迫不及待的购买了一台,但由于采购的机器运输损坏无法运转,他又追加了5台。

此时,汪建已经敏锐地意识到测序技术的进步将出现拐点,整个行业会迎来巨变。但中科院却并不同意购买大批新机器。2007年,华大与中科院不欢而散,汪辞去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副所长职务,率华大南下深圳,成立华大基因研究院。

这是一个事业单位。“从科学界出来就做企业,证明你在科学界是一混混。”汪建说,有人批评华大学术水准不行,他就想,要“发论文发得你们都不好意思。”随后,华大一口气在《科学》《自然》等国际著名刊物发表数十篇论文,令中国绝大多数高校和科研机构望尘莫及,深圳市政府则甘心掏出上亿人民币。

随着华大测序能力提升,一些科学家及科研机构主动寻求合作。华大第一个商业模式由此产生:为科研机构、制药公司、育种公司等提供测序服务。据华大科技当时的COO杨旭介绍,他们既有一两万元的单子,也有上千万甚至接近亿元规模的合作协议。

2010年初,华大利用6亿元国开行贷款,从Illumina购买了128台新一代测序仪Hiseq2000。这是Illumina迄今最大一笔订单。此前,华大已拥有20多台测序仪。杨旭说,把超大型项目交给一两台机器去做,五六年才出来,是不能容忍的。

新机器的到来使华大的数据产出能力大幅提升,检测成本大幅降低。2009年时,华大的年营收仅为3.43亿元,而到了2010年,这个数字攀升到了10.37亿元。2012年华大的测序数据产出能力已占全球一半以上。另因华大从事基因数据分析的员工中,相当一部分是刚毕业甚至未毕业的年轻人,华大自此被业内称为“测序工厂”和“基因界的富士康”。

华大基因另一个不得不提的事件是,2012年开始,美国测序仪供应商开始把华大作为对手,开出天价保修合同,在购置新机器上做了诸多限制,检测试剂同时提价,被扼住咽喉的华大基因最终决定收购CG进军测序仪产业。

这是一个绝处逢生的故事,对华大而言,这次收购的意义是,从此华大走上了测序仪的自我研发之路。对我国的基因科技发展而言,这次收购打破了国际市场对测序仪的垄断。

结语

国内精准医疗大火越烧越旺,资本对于这个行业充满了期待。

虽然华大已经上市,但与此同时,华大基因的竞争对手们也在紧紧追赶。贝瑞和康、宏灏基因、达安基因、碳云科技等公司,或通过并购登陆资本市场,或成功获得大笔投资,小型创业企业海普洛斯、天昊基因、和壹基因、鹍远基因、爱基因等也相继获得大额融资。这个赛道已经变得越发拥挤,竞争也更加激烈。

当然,对于一直不按套路出牌的华大基因掌门人汪建来说,这些可能都不是问题。“我们就是一群土匪。”汪建曾说,他对华大显然有着更高的期许。“我认为生命科学和生物产业发展需要一个全新的创新的城市,我叫做生命科技创新未来城市。我现在的梦想就是建设这样的城市,我们是这个城市的主导者,我们是这个城市的平民,我们是这个城市的管理者、引领者。”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砺石商业评论、创业家

本资讯号除注明来源的文章外,均为云掌财经原创文章,欢迎转载,引用请注明本公众号【云掌财经】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发布评论

您至少需输入5个字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匪气”汪建:生命守护人

“人要活得有意思,不要天天算钱。”

出品 / 云掌财经

文 / 财心

7月14日,华大基因(300676,SZ)在深交所正式敲钟,成为深圳证券交易所第2001家上市公司。这个被称为“基因检测领域的腾讯”的公司,被投资人寄予厚望。一向不走寻常路的华大基因(华大基因:一群“科学土匪”的逆袭,成就“生物界的腾讯”),又在上市仪式上将敲钟的机会全部交给了6位特别嘉宾,包括华大基因的员工及“唐宝宝”(唐氏综合征患者)、罕见肿瘤病患者、地贫患者。

当外界预测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身家、讨论华大基因能有几个涨停板的时候,汪建和他的高管团队绝对是资本市场的一股清流。华大基因汪建不仅在上市仪式讲话中许下至少五年内个人不减持华大股票的承诺,还在媒体见面会上直言“天天盯着股价研究市值没意思”。在他看来,华大基因的使命就是要用科学产业做造福人类的事情。

上市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

此前,机构给华大基因的预测市盈率水平基本都在55至80倍,股价约在57元到85.60元。如果按每股85.60元价格来算,华大市值将达约342亿,按汪建持有的32.52%来算,其身家或达111亿。仅在华大基因上市当天,汪建的身家就已超过25亿元。

然而,“不差钱”的汪建并不在乎钱。在投资人眼里,汪建并不是一个传统的企业家,他经常不按套路出牌,华大基因的内部员工也很少有人称他为“汪总”,而是以“汪老师”代之。

不按套路出牌的汪建,对华大基因上市也相当淡定。他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对于上市,心情波澜不惊”,并称“金融需求只是一个共赢的效果,我对金融比较淡薄”。

他还在上市仪式上霸气承诺,至少五年内个人不减持华大股票,又在下午的媒体见面会上直言不讳地说,“如果大家天天盯着招股书说股价的东西,我觉得还有意思吗?将来还有意思吗?”公开信息显示,汪建间接持有上市公司32.51%的股份,按照华大基因总股本40010万股计算,汪建持有华大基因股份13007.25万股。

在汪建眼里,华大基因上市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第一步在科学探索上进行突破,第二步在工具上实现突破,第三是在政策法规上进行突破,最后是与金融市场接轨,而人类健康是一个千秋万代的大计。“从学术突破、到工具国产化,华大告别了‘洋货’,开创了又一个全新的智造体系。深圳国家基因库建成运行,更是奠定了未来生命科学与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为防控和消灭基因相关疾病带来了希望。”

要让人类活到120岁的“掌门人”汪建

在上市公司仪式致辞时,华大基因掌门人汪建霸气的说:我们从来不是之一,老大就是老大,华大就是老大。

事实上,在生物行业响当当的人,很多都是从华大走出来的。

无论华大基因在行业中背负多少争议,但没有人怀疑,它是基因界的“黄埔军校”。这其中与它的掌门人,也就是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的能量不无关系。据华大基因的员工讲,其实华大基因的员工待遇并不高,但是很多人愿意留下来认真工作。其中,汪建的个人魅力以及对于基因行业发展的狂热,成为员工勤奋工作的动力。

在媒体上,无论多么重大的场合,汪建的一身休闲装总是令严肃的场合增添了活泼的气氛。汪建也经常放出一些豪言,比如,要让人类活到120岁。

他甚至自己做了个墓碑,放着一张他的黑色照片,上面写着:汪建(1954-2074)。

他被很多人说“狂妄”,他曾毫不客气地当场批评媒体:你提问之前能不能做点功课?然后仰头拒绝了该记者的提问。他和华大基因一样,一路走来,既霸气十足,又饱受争议。

《乔布斯传》有一句名言:"他们特立独行,他们桀骜不驯,他们惹事生非,他们格格不入……你可以认同他们,颂扬他们,反对或诋毁他们,但唯独不能漠视他们……只有那些疯狂到认为自己能改变世界的人……才能真正改变世界。"

汪建也有一句名言:"我没见到过技术上很行、产业做得很好、还能做科学的。只有华大,全世界只有华大。再往前推的话只有贝尔,欧洲只有巴斯德。"

公司上市致辞时,汪健讲了三个小故事以回顾过去,谋划未来:一个是有关数字的故事、一个是红烧肉的故事、一个是个人的承诺。

数字的故事:

回顾以往,从0到1,华大基因的发展是公益性和科学性的启动,这在中国公司发展史上并不多见。今天华大上市,深市上市公司数量达2001,这个2001是一个巧合的数字。华大基因是1999年成立,2000年华大基因参与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现在是“2001”个,0到1,1到100,1999···2000···2001,好一组幸运大数字,我这个不迷信的人,也为这组数字高兴。我祈福这也是中国股市顺利向前的重要节点。

红烧肉的故事:

基因相关的东西说起来简单,但是在其刚出现的时候,并没有多少人认同,很多人甚至认为这是一个简单的技术乃至垃圾工种。这样的行业氛围,是我们来到深圳的主要原因,深圳市政府支持华大高举科研旗帜,要求华大打好产业基础。

一直以来深圳市政府相关领导对华大基因的发展相当关注,并依据设定的目标给予相应的奖励。但是华大基因的发展早已远远超出原定的目标。对此,市政府相关领导私自下厨做了一锅红烧肉给我。

关于承诺:

华大上市了,财富的增加的同时,我个人也升官了,成为了深圳市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希望相关领导能在我的职位前面加上“常务”两个字。我们要让中国成为第一个控制基因疾病的国家。

另外,我个人还承诺个人持有的股份至少5年不作减持,基因残疾类疾病不减少,我不但不减持,还将一直留在残联工作。

华大基因坎坷上市路

A股借壳、港股上市、创业板IPO,上市中止,关于华大基因上市的种种传闻与事实纷繁复杂,扑朔迷离。在资本与监管的裹挟之下,华大基因像极了一个矛盾的综合体,充满希望而又步履蹒跚,神秘虚幻,却又必须跌落凡尘。

在2014年,市场上一直传闻华大基因将在这一年赴港上市,但最终却不了了之。

2015年12月,华大基因向深交所递交了创业板上市的申请。根据方案,华大基因准备发行新增股份4000万股,募集资金17.32亿元,这一数字占到了华大基因截止到2015年6月30日净资产比例的58.20%。但屡屡出现的坏消息,却让这一切横生枝节。

2016年11月3日上午,有消息称,华大基因IPO被中止审查。消息称,根据证监会统计资料显示,截至10月27日,深圳华大基因IPO审核状态显示为中止审查。中止情形显示为:申请文件不齐备等导致审核程序无法继续。最终证实是一场“乌龙”。

“中止”与“终止”显然不是同一回事,华大基因的上市历程也可以继续下去,但经过一段时间的“中止”,原本基本能够在2017年年初上市的华大基因,将不得不再度向后拖延。

2017年3月14日,华大基因在证监会网站更新披露招股说明书,当晚,证监会就对其下发了反馈意见,共向华大基因询问了59个问题,其中公司独立性、机构股东适格性等事宜均被重点提及,而“华大基因自身是否独立于控股股东”、“43家机构股东持股是否合规”等问题成为监管关注的重点。

2017年6月27日,华大基因发布了《深圳华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初步询价及推介公告》,公告显示,华大基因股票将于2017年7月5日正式开放网上网下的申购。

虽一波三折,终尘埃落定。

“生物界的腾讯”如何炼成?

汪建出生于1954年,这个湖南人插过队、留过学,在美国读书工作期间就开始接触基因科研领域。1990年在得知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后,他开始想象自己和它的关系。

到了1999年,回国创业的汪建和杨焕明等伙伴决定创立华大。但当时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并没有启动,整个市场处于资金人才两缺的状况。为了获得更多的科研经费,汪建和杨焕明干了一件至今看来都十分出格的事件:在没有得到政府授权的情况下在人类基因组计划第五次会议上宣布,代表中国承接人类基因组计划1%的测序任务。

这一做法被当时的媒体比喻为“造反”,汪建也自此给外界留下了一个“土匪”的形象。不过这次“造反”的结果是,有关部门为此出资5000万元,杨、汪等人也与人类基因组计划国际团队一起得到领导人的接见。

基因科技是一个“烧钱”的项目,前期尤其如此。因此,如何谋求政府庇佑成为成立之初华大基因的重要功课。汪建曾对创业家&i黑马表示,“我现在告诉华大的人,你们谁敢要饭去?敢要的就好,不敢要的是笨蛋。饿都饿死你了,还不敢要饭?”

与政府打交道,除了“要饭”的勇气,一定还需要技巧。2001年,杭州华大成立,做的事情是水稻基因组测序。政府后来掏的钱加起来数以亿计。

时至2003年“非典”期间,在人们纷纷从重灾区的广东“外逃”时,北京华大基因研究所的掌门人却收拾行装,准备南下广州中医学院,获取萨斯(SARS)病原体。一个外传的说法是,如果不能合法获得,即使半夜撬实验室的门也要“偷出”萨斯病原体样本,以便测序破译。

但实际过程并没有这么玄幻,据汪建的描述,后来华大在北京获得了萨斯(SARS)病原体,迅速破译四株SARS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并在此基础上研发出检测试剂盒。当年11月,中编委批准在原中科院遗传所人类基因组中心基础上,成立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杨任所长,汪是副所长之一。

看起来轰轰烈烈,但公司成立的很长一段时间,汪建都没有找到爆发的机会,直到2006年第二代高通量基因测序仪诞生,其可以让测序能力百倍增加,成本百倍降低。汪得知这一消息后迫不及待的购买了一台,但由于采购的机器运输损坏无法运转,他又追加了5台。

此时,汪建已经敏锐地意识到测序技术的进步将出现拐点,整个行业会迎来巨变。但中科院却并不同意购买大批新机器。2007年,华大与中科院不欢而散,汪辞去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副所长职务,率华大南下深圳,成立华大基因研究院。

这是一个事业单位。“从科学界出来就做企业,证明你在科学界是一混混。”汪建说,有人批评华大学术水准不行,他就想,要“发论文发得你们都不好意思。”随后,华大一口气在《科学》《自然》等国际著名刊物发表数十篇论文,令中国绝大多数高校和科研机构望尘莫及,深圳市政府则甘心掏出上亿人民币。

随着华大测序能力提升,一些科学家及科研机构主动寻求合作。华大第一个商业模式由此产生:为科研机构、制药公司、育种公司等提供测序服务。据华大科技当时的COO杨旭介绍,他们既有一两万元的单子,也有上千万甚至接近亿元规模的合作协议。

2010年初,华大利用6亿元国开行贷款,从Illumina购买了128台新一代测序仪Hiseq2000。这是Illumina迄今最大一笔订单。此前,华大已拥有20多台测序仪。杨旭说,把超大型项目交给一两台机器去做,五六年才出来,是不能容忍的。

新机器的到来使华大的数据产出能力大幅提升,检测成本大幅降低。2009年时,华大的年营收仅为3.43亿元,而到了2010年,这个数字攀升到了10.37亿元。2012年华大的测序数据产出能力已占全球一半以上。另因华大从事基因数据分析的员工中,相当一部分是刚毕业甚至未毕业的年轻人,华大自此被业内称为“测序工厂”和“基因界的富士康”。

华大基因另一个不得不提的事件是,2012年开始,美国测序仪供应商开始把华大作为对手,开出天价保修合同,在购置新机器上做了诸多限制,检测试剂同时提价,被扼住咽喉的华大基因最终决定收购CG进军测序仪产业。

这是一个绝处逢生的故事,对华大而言,这次收购的意义是,从此华大走上了测序仪的自我研发之路。对我国的基因科技发展而言,这次收购打破了国际市场对测序仪的垄断。

结语

国内精准医疗大火越烧越旺,资本对于这个行业充满了期待。

虽然华大已经上市,但与此同时,华大基因的竞争对手们也在紧紧追赶。贝瑞和康、宏灏基因、达安基因、碳云科技等公司,或通过并购登陆资本市场,或成功获得大笔投资,小型创业企业海普洛斯、天昊基因、和壹基因、鹍远基因、爱基因等也相继获得大额融资。这个赛道已经变得越发拥挤,竞争也更加激烈。

当然,对于一直不按套路出牌的华大基因掌门人汪建来说,这些可能都不是问题。“我们就是一群土匪。”汪建曾说,他对华大显然有着更高的期许。“我认为生命科学和生物产业发展需要一个全新的创新的城市,我叫做生命科技创新未来城市。我现在的梦想就是建设这样的城市,我们是这个城市的主导者,我们是这个城市的平民,我们是这个城市的管理者、引领者。”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砺石商业评论、创业家

本资讯号除注明来源的文章外,均为云掌财经原创文章,欢迎转载,引用请注明本公众号【云掌财经】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