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共享单车究竟靠什么盈利?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共享单车究竟靠什么盈利?

共享单车如何能够真正活下去,其关键不是说赚取租金或者押金这样的小钱,而是如何用活共享单车,实现真正的入口经济。

作者:云掌财经 财艾笨

中国城市的街头巷陌已经被各种各样的颜色所充斥着,这个颜色就是大名鼎鼎的共享单车们,无论是摩拜还是OFO,亦或永安行、小鸣单车之流,原先大家都还能用所谓的小红车、小黄车、小蓝车来形容他们,但是如今随着共享单车四处布放,共享单车已经从大家原先新鲜看着新奇的稀罕品,变成了现在已经习以为常,并且经常使用的东西。

从共享单车在2016年4月最先出现在上海街头,对于其盈利模式的质疑就一直没有停过,人们怀疑共享单车在疯狂烧钱,或者认为还在探索盈利模式。共享单车从去年一直红到今年,它看起来既有需求也解决了社会交通问题,共享单车的第一阵营一路已经疯狂融资到了e轮,各个城市包括海外加入者如雨后春笋。难道这一切都是泡沫,这些人都在追逐风口?共享单车到底有没有盈利模式,它到底怎么赚钱?

共享单车的成本究竟有多少?

共享单车的成本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自行车的生产成本,第二共享单车的运营成本。

第一个,自行车的生产成本。共享单车的生产其实比较复杂,比如说摩拜单车用的是自建自行车厂,OFO单车是和老牌自行车巨头飞鸽、凤凰合作,其他的各类单车也都是来源各不相同。那么既然,来源不同成本也就差异很大。根据南方都市报等各类媒体的报道,再结合各个单车创始人们在各大论坛的发言,我们不妨综合出单车的价格。共享单车的生产成本带有GPS电子锁的共享单车成本较高约在2000元左右,而没有加装电子锁的单车大概约在700元左右,甚至有媒体给过了300-3000的超大区间价。

第二个,共享单车的运营成本呢?根据几家单车创始人的说法,共享单车的运营成本可能一年高达千元。

那么,问题就来了,这么贵的单车,这么高的成本,共享单车到底该怎么赚钱?

共享单车真的依靠押金和租赁费赚钱?

有些人认为,共享单车要赚钱其实并不难,仅仅靠用户骑行支付的分时租赁费就可以了。对此,财经评论员叶檀曾专门给行业领头羊摩拜单车算过账。叶檀:假设规模一个城市是10万辆,固定成本也就是运营费用是5000万,这些都是假设的。整个车的成本如果是3000块钱,折旧一年是600块钱,车辆损耗10%就是300块,维修费、调度费1250元。

我就给他们算了一下,盈亏平衡点是每辆车每天要让人家骑5次。而根据摩拜披露的数据,他们每辆车的日均骑行次数要大于5次。而且,摩拜最近投入的单车成本只有几百块钱,这样看来,盈利应该不成问题。然而现实是,随着竞争的激烈,各个平台都在大力投放单车,导致密度成倍增加,成本上升的同时,日均骑行次数也明显下降,平台距离盈利也越来越远。单靠租赁费不能盈利,

那么再加上押金行不行呢?目前,国内共享单车累计投放已经超过1000万辆,注册用户超1亿人次,押金总额在百亿量级,这些钱拿去投资,也可能获得丰厚回报。不过各大平台基本都表示,押金现在是专款专用。共享单车平台工作人员:我们的押金收入进来之后,我们是让微信和支付宝来托管,我们并没有拿去做其它的用途。

共享单车平台工作人员:我们点退款立刻到账,因为我们的押金是专款专用的,没有用来做其它方面的处理。当然,押金的托管也有利息,但交通运输部不久前就共享单车发布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明确鼓励企业免押金租车,这意味着不收押金的模式更受肯定,平台打押金的主意恐怕会越来越难。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协会秘书长刘举认为,共享单车要想赚钱,不得不探索新的盈利模式。

共享单车到底该如何盈利?

共享单车如果仅仅从租金、押金这两个方面来说,赚钱都是非常难的,其所获得的收益能够维持运营就已经非常不易,那么,我们就要认识到,共享单车到底是什么?共享单车正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最为主要的一个入口,因为在线下真正可以触达用户的产品入口其实并不多,除了上面说的支付以外,很多都是有用户没入口的状态,但是共享单车作为一个场景固定的特殊产业,其入口的功能将会是其未来发展的关键。

比如说,最近一段时间盛行的单车免费骑活动,虽然从活动的角度来说,很多人认为都是共享单车企业的一场烧钱大战,从烧钱的角度来说,共享单车是在烧钱,但是我已经看到了很多不一样的东西。因为烧钱的同时,我们在开屏广告上看到了美团、携程、招行等等著名企业的身影,这就是其入口功能的体现,因为如此漂亮的场景化信息分发,可以说共享单车正在成为大量商户、企业的真正入口,做接口,做流量,做数据而不仅仅是坐单车,这个才是共享单车的一大法宝。

此外,我们能不能试想这样的一个场景,你经常骑单车,单车可以从你的运动轨迹上知道你的个人喜好和爱好,以及你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那么完全可以用大数据分析,给你推荐你所需要的商户和商品,这个时候共享单车完全可以携用户令商户,让商户向共享单车支付更多的广告费,甚至帮助商户实现从无到有的推广,因为共享单车还有着明显的触达功能。同时,还记得在部分共享单车的发展初期,曾经出现过去哪个咖啡馆或者商店签到就可以领取免费骑行券的案例,这个也是一种应用方式,为商户引流,给单车企业赚钱。因此,共享单车如何能够真正活下去,其关键不是说赚取租金或者押金这样的小钱,而是如何用活共享单车,实现真正的入口经济。

我们尝试来具体分析一下摩拜和OFO在数据盈利模式上可能会有什么不同。

1、摩拜可能会介入到线下最后一公里支付交易

摩拜拥有的数据很丰富,因为它有GPS。它能够得到你住在哪里、在哪里工作、每天途径哪里、在哪里短暂停留过,等等。

我们举一个场景的例子:

如果摩拜从丰富的数据里分析得到一个信息,每天中午在中关村骑行的用户中,大约有10%可能会在午餐后买杯奶茶。假如中关村有一家奶茶店,每做一杯奶茶需要3分钟,每小时就是20杯,每天如果满负荷工作15个小时,那么每天的最大产量是300杯,如果每杯奶茶卖10元,每天可以营收3000元。假如平均每天奶茶店只能做到1/3的销售额(考虑到人群流量的潮汐变化等因素),那么平均每天收入1000元。去掉店租、人力、物料成本等费用,每天利润500元,每月15000。

如果摩拜可以帮助奶茶店进行数据分析,发现中关村所有喝奶茶的人中,大约只有10%来它的店里消费过,也就是说它还有90%的利润空间。现在摩拜说,我可以帮助你做精准的定向广告营销,但是你要给我交广告费,奶茶打个折,8元一杯,我可以帮你做到每天收入2000元。奶茶店肯定会合作,少量的广告费用就可以换来多出来的1000元,利润上涨了200%。

为什么摩拜可以做成这件事?答:腾讯投资了摩拜。微信支付已经打通了线下90%的在线支付场景,微信需要在这些场景中丰富最后一公里导流能力,从而将支付的流量做到更大。而能够为微信提供最后一公里导流的,必须是一个可以绘制人们出行数据的精细化地图级应用,这方面恰好是腾讯缺失的。摩拜帮助腾讯绘制了这张丰富的地图,摩拜创始人在一席演讲时播放了摩拜绘制出来的北上广深一天24小时的出行地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其数据量精细得惊人。

摩拜单车绘制的深圳24小时出行地图

当有了这张地图,再加上腾讯的微信支付,我上面描绘的“奶茶店创收”场景才有可能跑通。在这里我有一个小猜测,关于为什么阿里没有投资摩拜?按理说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是直接竞争对手,二者的模式可谓一毛一样,可是阿里却没有高价投资摩拜。我猜测其最有可能的原因是,阿里手里已经有了高德地图,它不需要再花费如此高价投资摩拜这种风险度如此高的项目。

据了解高德每天可以绘制至少2亿用户的精细化出行数据,其精细程度一点也不比摩拜差。所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百度没有入局的原因,毕竟百度一方面没有线下支付场景,另一方面百度还有百度地图。

2、OFO可能会介入到汽车市场

那么,OFO是不是也会走和摩拜一样的路数呢?我猜不太可能。

一方面OFO背后没有像微信支付这样的大腿,一方面OFO没有GPS,它的数据完全来自于用户的手机,这种数据在精细化程度上就差了很多。那么,OFO会如何通过数据盈利呢?我们看看OFO背后的投资方是谁—滴滴出行。

滴滴想做汽车市场的交易早已不是什么秘密,滴滴的试驾、租车,甚至保险业务都与汽车的交易和后市场相关。手里握着如此大量的用户人群,滴滴考虑的如何把这些用户一步一步变成买车的用户。在中国,有车有房是传统观念,纵使共享经济如何热闹,买车依然是年轻人不可缺失的需求。年轻人平均换车的周期,已经从5年换一次车,降低到每3年换一次车。

我们又来举一个场景的例子:

如果滴滴有数据可以证明,在它所有的用户中(包括打车和车主),每10000人中,大约有1个人有买车的可能。现在滴滴要做的是把这个人抓住,然后趁早卖给4S点。假如4S店获取一个客源情报的成本是2000元,现在滴滴只要低于这个价格卖给4S店,就可以占领这个市场。所以,对于滴滴而言,尽可能多地把有出行需求的用户都揽在自己的怀里,然后拿到尽可能多的出行数据,从中挖掘出购车需求。OFO填补了滴滴某种用户群体的空白,可能是学生,也可能是平时不怎么打车的年轻人。

毕竟经常打车还是很贵的,OFO的群体可能当前消费力都不太强,要么是因为收入还比较低,要么是还比较年轻。但是,这个人群是未来的购车群体,提早抓住是有必要的。OFO在运营策略上也印证了它期望尽可能多得抓住低消费力年轻用户群体。无论是单车成本、投放比例、投放区域选择、运营模式都证明OFO在向潜在汽车消费群体渗透。

总之,共享单车如何能够真正活下去,其关键不是赚取租金或者押金这样的小钱,而是如何用活共享单车,实现真正的入口经济。

版权声明:

本资讯号除注明来源的文章外,均为云掌财经原创文章,欢迎转载,引用请注明本公众号【云掌财经】

ID:yunzhangcaijing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发布评论

您至少需输入5个字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共享单车究竟靠什么盈利?

共享单车如何能够真正活下去,其关键不是说赚取租金或者押金这样的小钱,而是如何用活共享单车,实现真正的入口经济。

作者:云掌财经 财艾笨

中国城市的街头巷陌已经被各种各样的颜色所充斥着,这个颜色就是大名鼎鼎的共享单车们,无论是摩拜还是OFO,亦或永安行、小鸣单车之流,原先大家都还能用所谓的小红车、小黄车、小蓝车来形容他们,但是如今随着共享单车四处布放,共享单车已经从大家原先新鲜看着新奇的稀罕品,变成了现在已经习以为常,并且经常使用的东西。

从共享单车在2016年4月最先出现在上海街头,对于其盈利模式的质疑就一直没有停过,人们怀疑共享单车在疯狂烧钱,或者认为还在探索盈利模式。共享单车从去年一直红到今年,它看起来既有需求也解决了社会交通问题,共享单车的第一阵营一路已经疯狂融资到了e轮,各个城市包括海外加入者如雨后春笋。难道这一切都是泡沫,这些人都在追逐风口?共享单车到底有没有盈利模式,它到底怎么赚钱?

共享单车的成本究竟有多少?

共享单车的成本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自行车的生产成本,第二共享单车的运营成本。

第一个,自行车的生产成本。共享单车的生产其实比较复杂,比如说摩拜单车用的是自建自行车厂,OFO单车是和老牌自行车巨头飞鸽、凤凰合作,其他的各类单车也都是来源各不相同。那么既然,来源不同成本也就差异很大。根据南方都市报等各类媒体的报道,再结合各个单车创始人们在各大论坛的发言,我们不妨综合出单车的价格。共享单车的生产成本带有GPS电子锁的共享单车成本较高约在2000元左右,而没有加装电子锁的单车大概约在700元左右,甚至有媒体给过了300-3000的超大区间价。

第二个,共享单车的运营成本呢?根据几家单车创始人的说法,共享单车的运营成本可能一年高达千元。

那么,问题就来了,这么贵的单车,这么高的成本,共享单车到底该怎么赚钱?

共享单车真的依靠押金和租赁费赚钱?

有些人认为,共享单车要赚钱其实并不难,仅仅靠用户骑行支付的分时租赁费就可以了。对此,财经评论员叶檀曾专门给行业领头羊摩拜单车算过账。叶檀:假设规模一个城市是10万辆,固定成本也就是运营费用是5000万,这些都是假设的。整个车的成本如果是3000块钱,折旧一年是600块钱,车辆损耗10%就是300块,维修费、调度费1250元。

我就给他们算了一下,盈亏平衡点是每辆车每天要让人家骑5次。而根据摩拜披露的数据,他们每辆车的日均骑行次数要大于5次。而且,摩拜最近投入的单车成本只有几百块钱,这样看来,盈利应该不成问题。然而现实是,随着竞争的激烈,各个平台都在大力投放单车,导致密度成倍增加,成本上升的同时,日均骑行次数也明显下降,平台距离盈利也越来越远。单靠租赁费不能盈利,

那么再加上押金行不行呢?目前,国内共享单车累计投放已经超过1000万辆,注册用户超1亿人次,押金总额在百亿量级,这些钱拿去投资,也可能获得丰厚回报。不过各大平台基本都表示,押金现在是专款专用。共享单车平台工作人员:我们的押金收入进来之后,我们是让微信和支付宝来托管,我们并没有拿去做其它的用途。

共享单车平台工作人员:我们点退款立刻到账,因为我们的押金是专款专用的,没有用来做其它方面的处理。当然,押金的托管也有利息,但交通运输部不久前就共享单车发布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明确鼓励企业免押金租车,这意味着不收押金的模式更受肯定,平台打押金的主意恐怕会越来越难。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协会秘书长刘举认为,共享单车要想赚钱,不得不探索新的盈利模式。

共享单车到底该如何盈利?

共享单车如果仅仅从租金、押金这两个方面来说,赚钱都是非常难的,其所获得的收益能够维持运营就已经非常不易,那么,我们就要认识到,共享单车到底是什么?共享单车正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最为主要的一个入口,因为在线下真正可以触达用户的产品入口其实并不多,除了上面说的支付以外,很多都是有用户没入口的状态,但是共享单车作为一个场景固定的特殊产业,其入口的功能将会是其未来发展的关键。

比如说,最近一段时间盛行的单车免费骑活动,虽然从活动的角度来说,很多人认为都是共享单车企业的一场烧钱大战,从烧钱的角度来说,共享单车是在烧钱,但是我已经看到了很多不一样的东西。因为烧钱的同时,我们在开屏广告上看到了美团、携程、招行等等著名企业的身影,这就是其入口功能的体现,因为如此漂亮的场景化信息分发,可以说共享单车正在成为大量商户、企业的真正入口,做接口,做流量,做数据而不仅仅是坐单车,这个才是共享单车的一大法宝。

此外,我们能不能试想这样的一个场景,你经常骑单车,单车可以从你的运动轨迹上知道你的个人喜好和爱好,以及你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那么完全可以用大数据分析,给你推荐你所需要的商户和商品,这个时候共享单车完全可以携用户令商户,让商户向共享单车支付更多的广告费,甚至帮助商户实现从无到有的推广,因为共享单车还有着明显的触达功能。同时,还记得在部分共享单车的发展初期,曾经出现过去哪个咖啡馆或者商店签到就可以领取免费骑行券的案例,这个也是一种应用方式,为商户引流,给单车企业赚钱。因此,共享单车如何能够真正活下去,其关键不是说赚取租金或者押金这样的小钱,而是如何用活共享单车,实现真正的入口经济。

我们尝试来具体分析一下摩拜和OFO在数据盈利模式上可能会有什么不同。

1、摩拜可能会介入到线下最后一公里支付交易

摩拜拥有的数据很丰富,因为它有GPS。它能够得到你住在哪里、在哪里工作、每天途径哪里、在哪里短暂停留过,等等。

我们举一个场景的例子:

如果摩拜从丰富的数据里分析得到一个信息,每天中午在中关村骑行的用户中,大约有10%可能会在午餐后买杯奶茶。假如中关村有一家奶茶店,每做一杯奶茶需要3分钟,每小时就是20杯,每天如果满负荷工作15个小时,那么每天的最大产量是300杯,如果每杯奶茶卖10元,每天可以营收3000元。假如平均每天奶茶店只能做到1/3的销售额(考虑到人群流量的潮汐变化等因素),那么平均每天收入1000元。去掉店租、人力、物料成本等费用,每天利润500元,每月15000。

如果摩拜可以帮助奶茶店进行数据分析,发现中关村所有喝奶茶的人中,大约只有10%来它的店里消费过,也就是说它还有90%的利润空间。现在摩拜说,我可以帮助你做精准的定向广告营销,但是你要给我交广告费,奶茶打个折,8元一杯,我可以帮你做到每天收入2000元。奶茶店肯定会合作,少量的广告费用就可以换来多出来的1000元,利润上涨了200%。

为什么摩拜可以做成这件事?答:腾讯投资了摩拜。微信支付已经打通了线下90%的在线支付场景,微信需要在这些场景中丰富最后一公里导流能力,从而将支付的流量做到更大。而能够为微信提供最后一公里导流的,必须是一个可以绘制人们出行数据的精细化地图级应用,这方面恰好是腾讯缺失的。摩拜帮助腾讯绘制了这张丰富的地图,摩拜创始人在一席演讲时播放了摩拜绘制出来的北上广深一天24小时的出行地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其数据量精细得惊人。

摩拜单车绘制的深圳24小时出行地图

当有了这张地图,再加上腾讯的微信支付,我上面描绘的“奶茶店创收”场景才有可能跑通。在这里我有一个小猜测,关于为什么阿里没有投资摩拜?按理说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是直接竞争对手,二者的模式可谓一毛一样,可是阿里却没有高价投资摩拜。我猜测其最有可能的原因是,阿里手里已经有了高德地图,它不需要再花费如此高价投资摩拜这种风险度如此高的项目。

据了解高德每天可以绘制至少2亿用户的精细化出行数据,其精细程度一点也不比摩拜差。所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百度没有入局的原因,毕竟百度一方面没有线下支付场景,另一方面百度还有百度地图。

2、OFO可能会介入到汽车市场

那么,OFO是不是也会走和摩拜一样的路数呢?我猜不太可能。

一方面OFO背后没有像微信支付这样的大腿,一方面OFO没有GPS,它的数据完全来自于用户的手机,这种数据在精细化程度上就差了很多。那么,OFO会如何通过数据盈利呢?我们看看OFO背后的投资方是谁—滴滴出行。

滴滴想做汽车市场的交易早已不是什么秘密,滴滴的试驾、租车,甚至保险业务都与汽车的交易和后市场相关。手里握着如此大量的用户人群,滴滴考虑的如何把这些用户一步一步变成买车的用户。在中国,有车有房是传统观念,纵使共享经济如何热闹,买车依然是年轻人不可缺失的需求。年轻人平均换车的周期,已经从5年换一次车,降低到每3年换一次车。

我们又来举一个场景的例子:

如果滴滴有数据可以证明,在它所有的用户中(包括打车和车主),每10000人中,大约有1个人有买车的可能。现在滴滴要做的是把这个人抓住,然后趁早卖给4S点。假如4S店获取一个客源情报的成本是2000元,现在滴滴只要低于这个价格卖给4S店,就可以占领这个市场。所以,对于滴滴而言,尽可能多地把有出行需求的用户都揽在自己的怀里,然后拿到尽可能多的出行数据,从中挖掘出购车需求。OFO填补了滴滴某种用户群体的空白,可能是学生,也可能是平时不怎么打车的年轻人。

毕竟经常打车还是很贵的,OFO的群体可能当前消费力都不太强,要么是因为收入还比较低,要么是还比较年轻。但是,这个人群是未来的购车群体,提早抓住是有必要的。OFO在运营策略上也印证了它期望尽可能多得抓住低消费力年轻用户群体。无论是单车成本、投放比例、投放区域选择、运营模式都证明OFO在向潜在汽车消费群体渗透。

总之,共享单车如何能够真正活下去,其关键不是赚取租金或者押金这样的小钱,而是如何用活共享单车,实现真正的入口经济。

版权声明:

本资讯号除注明来源的文章外,均为云掌财经原创文章,欢迎转载,引用请注明本公众号【云掌财经】

ID:yunzhangcaijing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