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4月7日,旧日本海军联合舰队旗舰“大和号”战列舰试图亲自出击以阻止美军在冲绳方面发起的登陆战。然而,在美军航空兵猛烈的火力倾泻下,这艘所谓的“决战兵器”在几个小时内就彻底沉没,宣告着旧日本海军的基本瓦解。
作为一艘在1941年年末才入列服役的主力舰,名号响亮的“大和号”从出生到覆灭其实只做了几年的联合舰队旗舰,在此之前,联合舰队的旗舰长期由“长门号”战列舰担任。不仅如此,这艘1920年代建造的战舰还一直存活到了二战之后并且成为美军核弹实验的靶船。接下来,本文将结合旧日本海军联合舰队的历史,简述“长门号”战列舰的兴衰史。
甲午战争与日俄战争:旧日本海军疯狂扩张的前奏
自明治维新以来,近代日本给人们留下的最大印象便是国力快速增长中连续不断的对外战争,这些战争为日本带来了大量的殖民地资源和原始资本的积累,而日本海军的扩张在其中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1868年3月26日,16岁的明治天皇在大阪进行了第一次日本近代海军阅舰式,那时的日本海军只能凑出6艘战舰,总吨位不过2000多吨。但是,随着明治维新中日本人悉心学习西方海军技术,到了1891年甲午战争前夕,日本海军已经拥有19艘战舰,排水量3万多吨,23年时间内增长了近乎15倍。
1894年夏秋之交,甲午海战在黄海爆发,训练指挥严重失当的北洋舰队被联合舰队全歼。不过,在这场海战中北洋舰队主力舰“镇远号”的305毫米主炮一炮将联合舰队旗舰“松岛号”打成重伤这件事还是给日本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从一定程度上催生了日本海军对大舰巨炮的追求。
甲午一战后,为了对抗在中国东北有很大军事存在的俄罗斯帝国的威胁,日本海军推出了军备扩充的“六六舰队”计划(增加6艘战列舰和6艘巡洋舰),后来建成的4艘“敷岛级”战列舰就全部装备了二联装305毫米炮塔,单舰排水量就高达1.5万吨。
1904年冬春之交,日俄战争爆发。联合舰队在1905年5月27日于对马海峡以逸待劳歼灭俄罗斯从波罗的海万里迢迢赶来的第二太平洋舰队,此战中东乡平八郎乘坐的联合舰队旗舰“三笠号”(“敷岛级”)对俄军进行了炮击并且一战成名,这也成为了日本海军继续推行大舰巨炮发展策略的历史依据。
从“七大战舰”到南征北战:“长门号”的诞生与参战
日本在连续赢得两场关键战争的胜利后在远东崛起,其利益边界已经触碰到同样在太平洋彼岸崛起的美利坚。1908年,本来相对低调的美国海军在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主导下调集16艘战列舰组成“大白舰队”(因全部舰只被涂成高调的大白色而闻名)访问日本,日本上下为之震动。
为了应对与美国可能的冲突,日本海军随后拿出了“八八舰队”计划(增加8艘战列舰和8艘巡洋舰),这一计划及其相关方案在1915年、1917年和1918年诞生了“金刚级”、“扶桑级”和“伊势级”战列舰,其主炮口径均达到356毫米。
1920年,日本海军军费已经达到国家总预算的近乎四分之一,不过日本人还是勒紧裤腰带建成了最新锐的“长门级”战列舰一号舰“长门号”,次年二号舰“陆奥号”也竣工下水。
“长门级”战列舰采用了当时世界最大的410毫米火炮(二联装4座),满载排水量超过4万吨,与此同时航速也达到了25节以上。作为首舰的“长门号”因其相对优美的造型和各项先进的指标而一跃成为日本军国主义的象征,身为联合舰队新旗舰的它,在日本普通民众中也取得了很高的知名度。
1922年,英法美意日五大军事强国为了遏制海军军备竞赛的无节制扩展签订了著名的《华盛顿海军条约》,条约规定各国主力舰排水量不得超过35000吨,主炮口径不得超过16英寸(406毫米),美英日的主力舰总吨位比被限制在了5:5:3。
在这一条约的制约下,达到这一指标的2艘“长门级”战列舰(主炮口径410毫米)与美国的3艘“科罗拉多级”战列舰(主炮口径406毫米)及英国的2艘“纳尔逊级”战列舰(主炮口径406毫米)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7艘战舰,史称“七大战舰(Big Seven)”。
1930年代中期,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并且全面侵华的举动已经让日美关系十分紧张,身为联合舰队旗舰的“长门号”在此期间也进行了大规模改装以迎接新的战争形式。1941年12月2日,“长门号”向联合舰队发出了名为“登新高山1208号”的密电,日本海军随后发起珍珠港袭击,太平洋战争正式爆发。
1942年2月12日,新建造的“大和号”取代“长门号”成为联合舰队新旗舰,两舰连同“陆奥号”共同参加了中途岛海战。但是,这场海战中美日双方的对决主力竟然变成了航空母舰和舰载机,在日本海军损失4艘航母的情况下,“长门号”等战列舰都没有正式与对方接战。
显然,受到大舰巨炮决战思维影响的日本海军高估了单个主力舰的战略价值,“长门号”连同“大和号”等精锐战列舰在太平洋战争中很长一段时间中都处于不敢贸然使用的“待机”状态。
1944年10月,节节败退的日本海军在菲律宾迎战美国太平洋舰队,在这场被称为“莱特湾海战”的人类史上最大规模海战中,联合舰队“大和号”、“武藏号”、“长门号”、“金刚号”和“榛名号”等主力战列舰全数出动,但是,美军舰载机几百架次的轮番袭击让这些钢铁巨兽几无还手之力,已经狗急跳墙的日本在此时开始大规模使用“神风特攻队”这种非常规作战手段。
莱特湾海战之后,“长门号”一直龟缩横须贺海军基地,相比于相继在绝望中出战沉没的“大和号”和“武藏号”,“长门号”虽然在1945年7月18日遭到美国航母袭击,但是奇迹般地存活了下来,并且成为日本投降时为数不多仍旧能够操作的船只。
“十字路口行动”:“长门号”与旧日本海军的覆灭
1945年8月30日,日本正式投降后,“长门号”作为战争赔偿被交付给美国。美军在10月拿到军舰后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勘察和记录,随后在1946年3月18日将其开往马绍尔群岛的比基尼环礁。
1946年7月1日,美国在比基尼环礁进行了原子弹试爆实验,美军在这次被称为“十字路口行动”的核试验中动用了近百种各式靶舰,其中包括美国自己的“内华达号”战列舰、“阿肯色号”战列舰“及“独立号”航母。
“长门号”与日本轻巡洋舰“酒匂号”也处在核爆实验的靶船之列,它们先后经历了1日和24日两次核弹轰击,“酒匂号”在第一次核试验之后便沉入海底,而“长门号”则最终在7月29日完全沉没。
作为旧日本海军曾经最光彩照人的一分子,“长门号”战列舰以这种近乎“被处决”的方式沉入海底标志着曾经飞扬跋扈的日本帝国已经连同其海军一道走入了历史,与此同时日本的命脉已经完全被美国掌控。
纵观“长门号”与旧日本海军的历史,我们既能看到日本曾经在谋求发展中卧薪尝胆的辛酸与坚韧,也能看到日本最终在军国主义浪潮中穷兵黩武并走向衰败的鲁莽和愚昧。
虽然“长门号”能够跻身“七大战舰”行列,但是这实际上是旧日本帝国非正常军费投入的外在体现。旧日本海军的失败本质上是日本畸形战时经济体制难以为继的表现,而这一点在美国强大的工业造血能力面前更是被毫无保留地暴露了出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