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冈仁波齐》有望破亿 艺术片以口碑和独特选题视角闯出新路子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冈仁波齐》有望破亿 艺术片以口碑和独特选题视角闯出新路子

面对市场残酷的竞争,艺术电影这条路依然不好走,商人们在“市场”与“情怀”两端之间不停考量,导演除了要克服电影创作上的挑战,也需要直面商业带给艺术创作的残酷拷问。

截止7月24日,张杨导演新作——讲述藏民朝圣的小众艺术片《冈仁波齐》,上映一个月票房已达9826万,即将突破1亿元大关。

票房破亿对于有些商业大片来说不算难,但对这样一部无明星、无特效、无热门,甚至和《变形金刚5》同档期上映的小成本文艺片来说,1亿元的票房成绩已经相当出色,算得上是近期影市的现象级电影。

近日,发行方决定将电影档期延长至8月20日,业内人士大胆预判《冈仁波齐》最终票房可以达到1.5亿元。

与此同时还表示,这部影片极有可能成为艺术片市场的“试金石”,为整个行业探清艺术片市场的容量。

观众力挺,

朝圣路上不“孤单”

《冈仁波齐》均为素人演员出演,只讲了一个简单到朴实的故事——西藏腹地古村“普拉村”同村10个普通的藏族人和一个孕妇一起从家出发,翻山越岭2500公里去神山冈仁波齐朝圣,此行历经生、历经死、历经震撼的西藏四季风光,历经灾难、变故、内心的拷问、成长与蜕变,看似平静至极,实则波澜壮阔。

根据时光网Mtime Pro的票房数据来看,6月20日,《冈仁波齐》在上映首日以1.6%的排片量开画,以21%的高上座率高居榜首,并于上映第三日(6月22日)票房突破六百万。

6月23日,面临《变形金刚5》上映的巨大排片压力,《冈仁波齐》排片量锐减至0.9%, 但依然没有阻挡观众的观影热情,平均上坐率高达26%。

在随后周末两天,《冈仁波齐》排片分别升至1.2%和1.9%,上座率更飙升达到43.8%及41.4%。在上映第七天(6月26日)排片达到3%以上,票房突破2000万。

更为难得的是,由于这部电影的口碑持续发酵,有众多观众在观影后做起免费宣传电影的“自来水”,专门撰写影评,希望更多人能够看到这部片子。

于是《冈仁波齐》在上映10天后的第二个周末,迎来了票房的最高点,7月1日报收810万,7月2日报收896万。众所周知,大部分国产片的票房都集中收获在上映第一周,而这种上映两周后票房不降反升的“神曲线”,通常只会出现在口碑相当过硬的电影身上。靠着观众们的口口相传,达到票房与口碑逆袭的效果。

可以说,《冈仁波齐》不仅仅是影片中十一个人的朝圣,这背后还有无数观众的加持,使得朝圣路上不孤单。

文艺与商业相得益彰

对于该片之所以能够获得众多观众好评,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吴冠平认为其最打动人心的亮点就在于它带给观众的崇高感和敬畏感。

《冈仁波齐》的拍摄手法非常朴素,尽可能地淡化戏剧性,淡化剧情,但正是这种极简主义剧情,才让更多动人的细节被凸显出来,这些细节累积到一起,慢慢形成了一道有关信仰的风景。

而这正好与当下都市人的心灵诉求相契合,与当下包括公司白领、学校教师等在内的城市新兴知识阶层成为主流观众不无关系,因为这些都市人群对于“朝圣”这样一个充满神圣感仪式感的符号具有精神向往。这也说明《冈仁波齐》代表着都市人在高压的生活中,内心失去而又留恋的某种东西。

除去导演张杨对影片的掌控,使得电影本身足够优秀之外,在艺术影院市场化程度不高,文艺片屡遭瓶颈的当下,《冈仁波齐》能够冲出重围,在没有赞助的情况下,全部商业化运作,与营销团队、宣发团队打好“组合拳”,从而收获了较好的市场收益和大众口碑也是密不可分的。

▲ 和力辰光创始人李力

在这背后是和力辰光创始人李力、乐视影业CEO 张昭、天空之城CEO路伟的坚持,正是他们赋予了艺术片《冈仁波齐》商业价值,让它得以浮出水面。

▲ 乐视影业CEO 张昭

和力辰光、乐视影业带着一半理性一半冲动,成为了《冈仁波齐》、《掌纹地·皮绳上的魂》的第一、第二大投资人,使得电影得以拍摄,后来天空之城全资子公司马灯电影的加入,将《冈仁波齐》正式送上了面世之路。

▲ 天空之城CEO路伟

在线上,《冈仁波齐》延用了《大圣归来》《喜马拉雅天梯》的众筹营销策略,最终筹集近800万元基金,全部用作电影宣发。在线下,路伟还筹划了北京、大连、西安、重庆、武汉、广州、南京和上海8个城市为期8天的路演。

如果说众筹、路演是所有电影都可以做的常规打法,那么找到电影核心观众则能化普通营销为神奇。《冈仁波齐》不是一个本来自带流量的IP,“自来水”不是自来就有的,必须找住人群中的“泉眼”,去挖。

从6月10号开始,《冈仁波齐》先后向文艺青年、户外爱好者、创投人士、金融人士做有目的性营销推广,以他们作为宣传节点,扩散电影影响力。比如如文章开头所说,路伟动用了个人及相关投资人的人脉,将《冈仁波齐》投射到创投圈,精神修行题材似乎格外容易打动这个人群;比如路伟在成都的言几又、重庆的方所、上海新天地书店做访谈沙龙,直打文艺高知人群;为什么选择成都、重庆呢?因为它们是通往西藏的重要门户,在这里路演可以将电影影响辐射到户外爱好者。

文艺与商业结合的相得益彰,使得《冈仁波齐》明显成为了文艺片中成功的典型案例。

艺术电影之路:

创作者与受众都在自己朝圣和朝圣自己的路上

1999年以来,中国电影票房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但这一势头在2016年戛然而止,当年中国电影票房同比增长只有3.7%。今年一季度,中国电影票房同比下降7%,电影市场惨淡,甚至一度传出加大进口片配额“救市”的说法。商业大片已然自顾不暇,更不用提艺术电影,后者想要出位基本靠两个“套路”:得奖、口碑。

据资料显示,斩获金马奖、法国南特影展三大洲最佳影片、亚太电影大奖等奖项的《路边野餐》雷声大雨点小,最终只收获647万元票房;陆川指导、周迅旁白的纪录片《我们诞生在中国》赢得豆瓣8.0高评分、6656万元的票房,却没有在各大社交媒体上引爆话题,难成现象级。

“一跪成名”的《百鸟朝凤》,让国产文艺片求排片的“苦情牌”达到最高潮,最终斩获8694万元票房,但其“野生”营销路数毫无可复制性,也难免被业内人“一笑而过”。

而令人欣喜的是《冈仁波齐》并没有走“哭穷下跪”这条路,却依然票房逆袭,让不少业内人士看到了艺术电影的新希望,也让大众看到是我们的市场一直在低估自己的观众,艺术电影的观众远非小众,只是缺乏足够出色的作品。

▲ 导演张扬

但面对市场残酷的竞争,艺术电影这条路依然不好走,商人们在“市场”与“情怀”两端之间不停考量,导演除了要克服电影创作上的挑战,也需要直面商业带给艺术创作的残酷拷问。

所以艺术电影最终会有怎样的走向和趋势?艺术电影可以和商业有很好的融合吗?这都是艺术电影需要思考的话题和完善的方向。在此期间,创作者与受众都在自己朝圣和朝圣自己的路上,是寻找自我,跟自己对话的一个过程。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冈仁波齐》有望破亿 艺术片以口碑和独特选题视角闯出新路子

面对市场残酷的竞争,艺术电影这条路依然不好走,商人们在“市场”与“情怀”两端之间不停考量,导演除了要克服电影创作上的挑战,也需要直面商业带给艺术创作的残酷拷问。

截止7月24日,张杨导演新作——讲述藏民朝圣的小众艺术片《冈仁波齐》,上映一个月票房已达9826万,即将突破1亿元大关。

票房破亿对于有些商业大片来说不算难,但对这样一部无明星、无特效、无热门,甚至和《变形金刚5》同档期上映的小成本文艺片来说,1亿元的票房成绩已经相当出色,算得上是近期影市的现象级电影。

近日,发行方决定将电影档期延长至8月20日,业内人士大胆预判《冈仁波齐》最终票房可以达到1.5亿元。

与此同时还表示,这部影片极有可能成为艺术片市场的“试金石”,为整个行业探清艺术片市场的容量。

观众力挺,

朝圣路上不“孤单”

《冈仁波齐》均为素人演员出演,只讲了一个简单到朴实的故事——西藏腹地古村“普拉村”同村10个普通的藏族人和一个孕妇一起从家出发,翻山越岭2500公里去神山冈仁波齐朝圣,此行历经生、历经死、历经震撼的西藏四季风光,历经灾难、变故、内心的拷问、成长与蜕变,看似平静至极,实则波澜壮阔。

根据时光网Mtime Pro的票房数据来看,6月20日,《冈仁波齐》在上映首日以1.6%的排片量开画,以21%的高上座率高居榜首,并于上映第三日(6月22日)票房突破六百万。

6月23日,面临《变形金刚5》上映的巨大排片压力,《冈仁波齐》排片量锐减至0.9%, 但依然没有阻挡观众的观影热情,平均上坐率高达26%。

在随后周末两天,《冈仁波齐》排片分别升至1.2%和1.9%,上座率更飙升达到43.8%及41.4%。在上映第七天(6月26日)排片达到3%以上,票房突破2000万。

更为难得的是,由于这部电影的口碑持续发酵,有众多观众在观影后做起免费宣传电影的“自来水”,专门撰写影评,希望更多人能够看到这部片子。

于是《冈仁波齐》在上映10天后的第二个周末,迎来了票房的最高点,7月1日报收810万,7月2日报收896万。众所周知,大部分国产片的票房都集中收获在上映第一周,而这种上映两周后票房不降反升的“神曲线”,通常只会出现在口碑相当过硬的电影身上。靠着观众们的口口相传,达到票房与口碑逆袭的效果。

可以说,《冈仁波齐》不仅仅是影片中十一个人的朝圣,这背后还有无数观众的加持,使得朝圣路上不孤单。

文艺与商业相得益彰

对于该片之所以能够获得众多观众好评,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吴冠平认为其最打动人心的亮点就在于它带给观众的崇高感和敬畏感。

《冈仁波齐》的拍摄手法非常朴素,尽可能地淡化戏剧性,淡化剧情,但正是这种极简主义剧情,才让更多动人的细节被凸显出来,这些细节累积到一起,慢慢形成了一道有关信仰的风景。

而这正好与当下都市人的心灵诉求相契合,与当下包括公司白领、学校教师等在内的城市新兴知识阶层成为主流观众不无关系,因为这些都市人群对于“朝圣”这样一个充满神圣感仪式感的符号具有精神向往。这也说明《冈仁波齐》代表着都市人在高压的生活中,内心失去而又留恋的某种东西。

除去导演张杨对影片的掌控,使得电影本身足够优秀之外,在艺术影院市场化程度不高,文艺片屡遭瓶颈的当下,《冈仁波齐》能够冲出重围,在没有赞助的情况下,全部商业化运作,与营销团队、宣发团队打好“组合拳”,从而收获了较好的市场收益和大众口碑也是密不可分的。

▲ 和力辰光创始人李力

在这背后是和力辰光创始人李力、乐视影业CEO 张昭、天空之城CEO路伟的坚持,正是他们赋予了艺术片《冈仁波齐》商业价值,让它得以浮出水面。

▲ 乐视影业CEO 张昭

和力辰光、乐视影业带着一半理性一半冲动,成为了《冈仁波齐》、《掌纹地·皮绳上的魂》的第一、第二大投资人,使得电影得以拍摄,后来天空之城全资子公司马灯电影的加入,将《冈仁波齐》正式送上了面世之路。

▲ 天空之城CEO路伟

在线上,《冈仁波齐》延用了《大圣归来》《喜马拉雅天梯》的众筹营销策略,最终筹集近800万元基金,全部用作电影宣发。在线下,路伟还筹划了北京、大连、西安、重庆、武汉、广州、南京和上海8个城市为期8天的路演。

如果说众筹、路演是所有电影都可以做的常规打法,那么找到电影核心观众则能化普通营销为神奇。《冈仁波齐》不是一个本来自带流量的IP,“自来水”不是自来就有的,必须找住人群中的“泉眼”,去挖。

从6月10号开始,《冈仁波齐》先后向文艺青年、户外爱好者、创投人士、金融人士做有目的性营销推广,以他们作为宣传节点,扩散电影影响力。比如如文章开头所说,路伟动用了个人及相关投资人的人脉,将《冈仁波齐》投射到创投圈,精神修行题材似乎格外容易打动这个人群;比如路伟在成都的言几又、重庆的方所、上海新天地书店做访谈沙龙,直打文艺高知人群;为什么选择成都、重庆呢?因为它们是通往西藏的重要门户,在这里路演可以将电影影响辐射到户外爱好者。

文艺与商业结合的相得益彰,使得《冈仁波齐》明显成为了文艺片中成功的典型案例。

艺术电影之路:

创作者与受众都在自己朝圣和朝圣自己的路上

1999年以来,中国电影票房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但这一势头在2016年戛然而止,当年中国电影票房同比增长只有3.7%。今年一季度,中国电影票房同比下降7%,电影市场惨淡,甚至一度传出加大进口片配额“救市”的说法。商业大片已然自顾不暇,更不用提艺术电影,后者想要出位基本靠两个“套路”:得奖、口碑。

据资料显示,斩获金马奖、法国南特影展三大洲最佳影片、亚太电影大奖等奖项的《路边野餐》雷声大雨点小,最终只收获647万元票房;陆川指导、周迅旁白的纪录片《我们诞生在中国》赢得豆瓣8.0高评分、6656万元的票房,却没有在各大社交媒体上引爆话题,难成现象级。

“一跪成名”的《百鸟朝凤》,让国产文艺片求排片的“苦情牌”达到最高潮,最终斩获8694万元票房,但其“野生”营销路数毫无可复制性,也难免被业内人“一笑而过”。

而令人欣喜的是《冈仁波齐》并没有走“哭穷下跪”这条路,却依然票房逆袭,让不少业内人士看到了艺术电影的新希望,也让大众看到是我们的市场一直在低估自己的观众,艺术电影的观众远非小众,只是缺乏足够出色的作品。

▲ 导演张扬

但面对市场残酷的竞争,艺术电影这条路依然不好走,商人们在“市场”与“情怀”两端之间不停考量,导演除了要克服电影创作上的挑战,也需要直面商业带给艺术创作的残酷拷问。

所以艺术电影最终会有怎样的走向和趋势?艺术电影可以和商业有很好的融合吗?这都是艺术电影需要思考的话题和完善的方向。在此期间,创作者与受众都在自己朝圣和朝圣自己的路上,是寻找自我,跟自己对话的一个过程。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