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起!”
“请大家不要因为片名海报而错过一部好电影!”
“排片还剩6%,再不看就真的错过了……”
国产电影又搞下跪。
这是“电影《闪光少女》宣发团队集体致歉”。
跪着的七个人——
“排片我去要的”,“预告片我剪的”,“海报我做的”,“策划我出的”,“片名我取的”,“宣传稿我写的”,“二次元我推广的”。
主动揽锅,搞得跟七武士一样悲壮。
事因是,口碑不错的《闪光少女》,票房远不如预期。
截至7月26日上午10点,《闪光少女》票房4千万出头。
与其质量相匹配的合理值,该是多少呢?
1亿+?2亿?
这个另说,目前确实有点低。
当时看完片,因为观影体验挺燃,我也觉得会卖得不错,结果被打脸。
这几年电影市场很热,而这个夏天的暑期档上半场,却非常冷。
7月23日,周日,大盘1.5亿。
有多冷?跟前几年《小时代》首映日的单片票房差不多。
少女你冷,大家都冷。
下跪海报刷屏后,批评声音很多。
“假装在爱电影,爱的还是钱”——似乎爱电影的人爱钱是可耻的,似乎爱电影与爱钱应该划清界限。
对《闪光少女》宣发团队的这次下跪事件,我的态度是,不赞美,也没什么可批的,更不可耻。
不说《闪光少女》这次主创的活儿挺不错,要说爱电影,他们也是不缺的。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提问——
编剧@鲍鲸鲸 答了一条。
5年前,她和江志强(出钱boss)见面,她给江老板讲了一个都市爱情故事的大纲,江老板不想拍。
临走,江老板说了这么一番话:“鲸鲸,你讲给我的这个故事,一定好卖。但它不新。它是一个很旧的故事。你还年轻,有时间试错,为什么不去做新东西?”
后来,那个“一定好卖”的故事,鲍鲸鲸没写,她写了《闪光少女》。
“老板,这个题材可能会赔。”“但它很新。”
用电影赚钱有什么便捷套路,鲍鲸鲸和江志强都不是生手,没有一点对电影的爱,他们不会搞卖相难测的片子。
再说爱钱,爱钱有什么不好呢。
但在电影、在文学、在艺术这些领域,似乎谈钱总是可耻的。
导演可以不在乎钱,可以不买房不买车,像许鞍华,像蔡明亮,他们只拍自己想拍的作品。
而电影是用钱制造的艺术,得让另外一些人爱钱、有钱,导演才有资金可以拍片。
我要是有钱,就给伍迪·艾伦砸个几千万,来我们村拍部电影。
说回下跪事件。
宣发团队下跪,和主创可能完全没啥关系。
就像去年方励的下跪,和《百鸟朝凤》导演吴天明也没啥关系。
非要说体不体面,下跪自然不体面,姿态自然不好看。
无论在东西方,下跪都有一种屈辱感。
「少女」团队的下跪,和方励大叔的下跪,没有高下之分。
不能说方励是为吴天明两肋插刀,他的下跪就变得高贵,变得容易被人尊重了。
他们的下跪,都是宣传行为。
自己下的跪,自己做的选择,自己承担后果。
方励求排片,少女求大家去看。
下跪海报中,强调片子口碑良好——这也符合事实。
下跪算是吸引眼球,增强曝光率,为了让更多人知道《闪光少女》还不错。
这不恶心,恶心的那种是枉顾事实、偷换概念还进行道德绑架的宣传行为。
比如,烂片《上海王》,导演发公开信:“为什么那些只有“打打杀杀”的电影可以垄断中国电影市场?而《上海王》这部被网友点赞,获业内好评的电影没有排片?”
比如,电影《李雷和韩梅梅》出品方怼豆瓣,怪豆瓣评分不公。
再比如,《夏天19岁的肖像》制片人安晓芬,喊着让院线少排一些《加勒比海盗5》,保护一下她制作的…国产片。
谋生不易,而这种行径,不是故意犯蠢,就是故意使坏。
《闪光少女》宣发的最大问题在于,团队严重高估了“二次元”、“Ab站”的影响力和受众群。
物料、宣传方向因此走歪、变窄。
好好的、难得的一个青春片,可惜了。
票房平平,以及他们的下跪,算是他们的行为后果。
下跪能不能改变票房走向,也很不乐观。
膝盖是他们自己的,愿意跪,就跪吧。
这么些年,跪求种子,跪求真相,跪拜大神,网上喊得我们早已麻木了。
当有中二团队下跪时,很多人却依然感到严重不适,不适到忍不住批评,忍不住教人家应该怎么做。
比起下跪,这种对下跪的不适感,更令我不舒服。
你可以一直站着,永远体面,永葆尊严。
但也应该允许,应该理解,另外一些人不那么体面的行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