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公办学校教师是外界眼中的“铁饭碗”。相亲市场上,女教师都是抢手对象。
然而,近日杭州某城区教育局对区内辞职教师的摸底结果却让很多人感到意外。摸底结果显示,预估2017年辞职教师人数相较于前几年几乎翻一番。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采访长三角多位教育系统人士了解到,相比很多行业,教师这一职业流动性还是较低的,“工作相对稳定,有寒暑假可以照顾孩子,还是有很大吸引力的。”
但高强度的工作量、较低的收入水平、现代家庭对子女的极度宝贝、职业前景不明朗以及教育培训机构的高薪诱惑等等,都是公办教师离职率上升的原因。
新晋妈妈的理想职业?
“为什么选择这行呢?就是因为有三个月假期啊,结婚有了孩子我有更多时间照顾,当初选择入这行我就考虑清楚了。”青青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她做教师已有十年,前两年在私立学校,后面八年一直在上海徐汇区一所普通的公立小学,目前是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儿子刚刚15个月。
在她眼中,每天下午4点多下班就可以陪小孩,还有寒暑假,生育时单位福利好,而且在教育孩子方面有职业的优势,这些都是这份工作的吸引力。
这几乎是所有年轻女教师共同的想法,也是很多女性选择这行的一个重要考虑。也正因为这些优势,在相亲市场上,女教师都是抢手对象。
更让外界羡慕的是,学校老师的子女通常能在该校就读,在教育资源非常稀缺的上海、杭州等地,这样的条件是非常诱人的,如果是名校就更加抢手了,“钱都换不来的”。
但要能长期为这些条件而毫无顾虑地留在学校,还得有家庭物质条件的支撑。比如青青就是这样,她丈夫收入较高,保证家庭的各项开销还是绰绰有余。“如果外地来的,家庭收入一般,还要还房贷的话,这份工作就不一定是个好选择了”。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公办学校教师的家庭经济情况普遍不错。
今年刚本科毕业去了上海普陀区一所中学的本地人小董就表示,如果没有巨大的经济压力,未来不会考虑离职。
收入低、压力大、职业前景不明朗
然而对男老师而言,情况则有很大不同。
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近十名公立学校教师了解到,尽管这个行业本身男性就比较稀缺,但离职的还是男性居多,主要原因是收入太低,“承担家庭经济主要来源的男性在一开始就不会选择从事教师职业,或者一两年后后就跳槽、转行”。
根据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的情况,即使是长三角这样的地区,一般公办中小学的新教师前几年的平均薪酬往往不足10万元,甚至一些工作七八年的“老教师”也达不到。
而公办学校的老师外部创收渠道也被严令禁止。上海市教委等五部门发布的《关于2016年上海市规范教育收费工作的意见》明文规定,坚决杜绝中小学违规补课及其乱收费现象。
一位教育系统人士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直言:“像在杭州、上海这些消费水平比较高的城市,教师收入的确不高,不排除因生活压力而离职的可能性。”
曾在虹口一初中担任数学老师兼班主任五六年的晓晓,两年前离职时,收入还不到10万元,而她同专业的老公严冬则选择去了企业做统计,刚开始收入比晓晓低,如今已经是她的好几倍。
虽说收入不是很高,但教师的教学任务却较为繁重。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科研,甚至寒暑假还要家访、值班、培训。
这么繁忙的工作使得教师的视野也被局限在了教学上,很难实现跨行业的转换,想要重新开始往往毫无头绪。
青青和晓晓均指出,公办教师的交际圈以及视野会狭窄很多,时间越久和社会脱轨越严重,“男孩子干久了整个人都变得婆婆妈妈,没有前景,这也是很多男老师辞职的一个原因。”
公办学校如何留住优秀教师
在这些原因下,很多公办学校的教师选择了跳槽去培训机构。这些机构最吸引他们的是收入高。
“普遍比我们公办学校要高,一旦成为业界名师,获得的薪资待遇将至少是原来公办教师的10倍。”晓晓从去培训机构的同行处了解到。
这也成为大多数师范生或学教育专业出身的毕业生,尤其是男性在选择职业时更倾向的领域。
教育培训机构往往商业目的更强,因此,不少培训机构为在市场中建立起良好口碑,会对学生进行筛选、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学生通常能在短期内达到成绩的飞跃。这样一来,在机构的老师成就感也会更强。
目前,社会上一些知名教育培训机构的师资力量也非常强大。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查看各知名教育培训机构的官方网站了解到,任教老师多为曾经的公校教师或上海本地985/211院校毕业生。
据统计,目前上海有各类教育培训机构超过7000家。这个数字的背后,是对优秀教育师资的巨大需求。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除了传统的培训机构,教育也慢慢从线下发展到了线上,更催生了“独立教师”这一行业。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指出,这也倒逼体制内的学校更好地去反思,一是如何留住优秀的教师,二是如何让存量的这些教师通过各种方式发挥更大的作用。
整体来看,教师队伍较为稳定。但是,“二孩”政策放开后,教育资源的需求量将会逐步提高。如何应对人才流失、维持优质教师队伍的稳定,是需要公办学校和各类教育机构共同面对的长期课题。
(文中青青、晓晓、严冬、朱朱均为化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