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现代人们无论是在家购物还是出门购物一部手机足以应对一切。而在古代,人们出门购物就要繁琐很多了,除了要带银两之外还需随身携带钢剪和秤以便找零。
古代的货币制度比较混乱,各个朝代的货币制度并不一致,即使一个朝代的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也有种种变化和区别。本文仅说一说古代比较通用的几种货币:黄金、白银和铜钱。这三种货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兑换比例,但大体上的换算比例是这样的:1两黄金=10两白银=10贯(吊)铜钱=10000文铜钱。
在古代,集市上贩卖的瓜果蔬菜、茶米油盐的价格从几文钱到十几文钱不等。古人们一天的日常生活开支几十文铜钱就能完全搞定。人们在交易过程中用的最多的就是铜钱而且用铜钱交易不会出现找零的问题。但是如果你拿着一锭银子去集市上买东西,可能会吓到小贩,因为他们一辈子都没见过那么多钱,而且也没钱找零。
古代一锭银子的的重量有一两、五两、十两、二十两等不同规格,即使是最轻的一两银子也相当于1000文铜钱,即使你买一个价值上百文铜钱的商品,商贩还是得找给你几百文铜钱,光数铜钱就得数好久而且携带也不方便。
面对银子这种巨大金额的货币,最终古人们想到了一个办法,把银子用钢剪剪碎来进一步降低单块银子的重量,便于和铜钱进行兑换。我们在电视剧中也经常能看到古人们用碎银子买东西(电视剧里好像都是不用找零的),这些碎银子就是剪下来便于消费的。在古代重量单位是这么换算的:1两=10钱=100分=1000厘=10000豪。由此可见,如果能把银子剪的足够小,再跟铜钱兑换,这样就方便多了。
那剪下来的银子怎么称重呢?当时古人们发明了一种精确到“厘”的精密称重仪器——戥(děng)子。剪下来的碎银子经过戥子的称重后,在买卖双方一致认可的情况下,交易最终才能达成。因此一些有钱人出门购物除了要携带银两外还需要携带钢剪和戥子,便于商家找零。
可能有人会说,就不能在家剪好、称好之后再去消费或者让商家准备这些工具吗?在古代,银子在大宗商品交易上用的比较多,所以大宗商品卖家可能会备有钢剪和戥子,但是一些零售卖家或者集市上的小贩基本没有这些东西,如果你拿着银子去消费又没有携带戥子对银子进行称重,你说这银子的重量怎么算?除非你是古装电视剧里的大侠,买完东西后扔下一锭银子,然后豪爽地说上一句:“店家,不用找了。”
(全文完)
转载请注明“来源:百科解密APP”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