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去拉萨旅游时,记得去找找这四个甜茶馆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去拉萨旅游时,记得去找找这四个甜茶馆

记得去这些在布达拉宫山洞里和尼姑寺里的茶馆。

“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的说法,在藏区已经是老生常谈。但真正到了拉萨,仍然会震惊于其大街小巷遍布的茶馆数量,诧异于茶在藏区民众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之分量。

不同于内地茶馆的清饮为主,也不同于我们对西藏茶饮都是酥油茶的想象,真正像血管一样贯穿于拉萨这座城市,扎根于这座城市人心里的,是一种甜茶馆。这次,我们就在拉萨星罗棋布的甜茶馆中,找出了最具代表性的那几个,推荐给各位茶友。

山洞甜茶馆(又名:雪幼儿园茶馆)

坐标:布达拉宫西侧下方山洞内

每一个来到拉萨的人,几乎都来仰望过布达拉宫,但却很少有人会留意到布达拉宫西侧山脚的那个小小山洞,并有机缘走进去。

始终无法得知这个防空洞一样的隧道的具体由来,只听卖茶的小妹说这里开了四十余年,没有挂牌,没有菜单。这个开在游客最多的景点的茶馆,似乎无心招揽太多的客人,反倒成了最闹中取静的一方小小洞天。

坐在茶馆一个多小时,门外如织的行人中,进来的几乎都是本地人。

门口买餐票,洞子的尽头是厨房。简单的桌椅沿着洞壁两侧一字排开。每一个进来的客人,无论选择坐在哪里,都必须走完这一条狭窄的小道,去递餐票,并接受所有人的注目礼,整个过程,极具仪式感。

甜茶都是大锅熬制好了之后,灌到壶里卖。

一壶甜茶、一碗藏面,这是本地人一天的打开方式。而除了藏面,拉萨的甜茶馆几乎都有炸土豆、盖浇饭、凉面、泡菜,等等供应。

生活化的甜茶馆,沾满了人间烟火。

尽管门外游客匆匆,但清晨的山洞甜茶馆,茶客来来去去,始终未曾客满。人们小心翼翼地耳语,生怕惊扰到别人。只有枯黄的灯光,斑驳的石壁,和回荡在洞子里的早间藏语广播。

仓姑寺茶馆

坐标:东孜苏路四巷

百度地图“仓姑寺茶馆”很容易被导航到仓姑寺去。但事实上,这个曾经与寺庙合二为一的茶馆,其实已经不知从何时分离出来到十几米之外的另外一个四合小院。

唯一不变的,是这里依旧保持的寺庙氛围,以及它的经营者——仓姑寺的女僧人们。

茶馆小院中间,正在劳作的女师傅们和排队买票的茶客。即使正在做着体力活,僧人的嘴里依然在喃喃念着经文。

仓姑寺茶馆虽然不在人流如织的主干道,比较难找,来的也基本都是本地原住民。但因为位属大昭寺的片区,时不时还是会有不明就里的游客无意间“闯”入,然后惊喜异常。

甜茶馆里卖的东西都差不多,而仓姑寺茶馆最与众不同的是这里还卖包子,有牦牛肉包子和素菜包子两种,据说是一绝。

取餐处。

两层的小楼,对上了年纪的藏族阿妈来说,上上下下是个不小的挑战。

茶馆的内部,都是跟寺庙一样的装饰。而对比同在大昭寺附近的鼎鼎有名的“光明甜茶馆”,少有人知晓的仓姑寺甜茶馆实在是难得的清净。

这位大叔随身携带了一个小型收音机,不停地播放“梵音”,而在这样的宗教氛围下,反倒平添了一份宁静平和。

出来茶馆,十几米开外的林廓路上,就是真正的仓姑寺。据说这是拉萨城内唯一的一座尼姑寺庙,享有很高的声望。

看着转经筒飞旋,咀嚼着口中残留的甜茶味道,听着耳中的梵音,一时竟不想再挪动半步。

光明港琼甜茶馆

坐标:拉萨市城关区丹杰林路

无论什么时候来到光明茶馆,这里似乎永远都坐满了人。

坐落在通往大昭寺的要道之上,即使不知道这里的人,走在离茶馆几米开外的地方,也能听到“嗡嗡”的人声,从而走进来一探究竟。

作为今天拉萨名气最大的一家甜茶馆,光明茶馆吸引了天南海北的游客。而这个条件简陋,又人满为患的茶馆,被藏民戏称为“纸盒子茶馆”。

六点多熬茶,八点钟开门。不用很久就坐满了人。本地人、外地人,不同层次、不同职业,这里什么人都有。据说要想打听个什么事儿,就往这里坐上一天,准成。

不知道是不是唯一,但这里却是我们经过进入的茶馆中,唯一还可以甜茶论杯卖的地方。

只要你杯子空了,桌上又放了足够的零钱,就有来回巡视的服务员给你的空杯自动加满,然后她自己拿钱找零。整个过程不需要双方说一句话。可见这约定俗成的老规矩,是多么的深入人心。

光明港琼甜茶馆据说是2006年才从旧址搬到此处,分内外两个大堂空间,此为内堂。

卖望远镜的、卖旅行纪念品的、旅行社发名片的、乞讨者……络绎不绝,都盯上了这个人气最旺的茶馆。

西藏生活节奏慢。不同于停下来歇脚拍照,但始终进进出出、急于赶路的游人,本地人叫上三五好友,在这里有吃有喝,打牌扯淡地几乎可以耗上一天。

老光明甜茶馆(又名:光明商店餐馆)

坐标:拉萨市城关区钦古巷5号

沿着光明港琼甜茶馆正对面的巷子,一直走,没几米,就是人们习惯俗称的“老光明茶馆”。这实际路程只有两分钟的老光明,让我们好一番寻找。但结果也没让我们失望。

一个小窗口买票,另一个小窗口取茶。票据上印的“泽缀茶馆”,其实就是此前“光明泽缀茶馆”的简称。

据说,这里的前身是光明供销社,1992年,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时,当时供销社的经理,一位叫晋美的老人带领着员工重新创业,这才把茶馆做了起来。

厨房内部。无数大小型号的暖水壶,是藏区甜茶馆最重要的道具。

而老光明茶馆最与众不同的一大民俗景观,就是门口有本地民众席地而坐,在茶馆庭院里玩“打骰子”。

“打骰子”的道具是一种贝壳和钱币。轮到打骰子的人,无不口中念念有辞,用力扣下骰盅,似乎这样可以借助神力,扳倒对手。

据说一天下来,可以玩30几圈,而每圈赢了的人,都要在垫子下放一块钱,临走的时候,把这一块一块攒下的钱交给老板娘。

看老板娘这一把钱至少十几块,估计这几位也从中午开始玩了大半天,是要准备回家吃饭了。

几堵墙、几扇玻璃门窗,把老光明茶馆分切成错落有致的空间格局。

茶馆庭院中人声鼎沸,猫咪却闲庭信步,从人们不曾留意的头顶慢悠悠走过。

屋内的墙壁上,张贴着本土艺术家的广告招贴画。

晚七点一过,服务员们开始陆陆续续地打扫、做清洁。这样的动作,相当于无声地宣告:要打烊了。

茶客们逐渐一一散去,无人流连。因为他们知道,这样的热闹日常,还将在第二天的早8点继续重演。

本文来源于茶语网(www.chayu.com),茶语频道商务合作电话:400-799-3998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去拉萨旅游时,记得去找找这四个甜茶馆

记得去这些在布达拉宫山洞里和尼姑寺里的茶馆。

“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的说法,在藏区已经是老生常谈。但真正到了拉萨,仍然会震惊于其大街小巷遍布的茶馆数量,诧异于茶在藏区民众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之分量。

不同于内地茶馆的清饮为主,也不同于我们对西藏茶饮都是酥油茶的想象,真正像血管一样贯穿于拉萨这座城市,扎根于这座城市人心里的,是一种甜茶馆。这次,我们就在拉萨星罗棋布的甜茶馆中,找出了最具代表性的那几个,推荐给各位茶友。

山洞甜茶馆(又名:雪幼儿园茶馆)

坐标:布达拉宫西侧下方山洞内

每一个来到拉萨的人,几乎都来仰望过布达拉宫,但却很少有人会留意到布达拉宫西侧山脚的那个小小山洞,并有机缘走进去。

始终无法得知这个防空洞一样的隧道的具体由来,只听卖茶的小妹说这里开了四十余年,没有挂牌,没有菜单。这个开在游客最多的景点的茶馆,似乎无心招揽太多的客人,反倒成了最闹中取静的一方小小洞天。

坐在茶馆一个多小时,门外如织的行人中,进来的几乎都是本地人。

门口买餐票,洞子的尽头是厨房。简单的桌椅沿着洞壁两侧一字排开。每一个进来的客人,无论选择坐在哪里,都必须走完这一条狭窄的小道,去递餐票,并接受所有人的注目礼,整个过程,极具仪式感。

甜茶都是大锅熬制好了之后,灌到壶里卖。

一壶甜茶、一碗藏面,这是本地人一天的打开方式。而除了藏面,拉萨的甜茶馆几乎都有炸土豆、盖浇饭、凉面、泡菜,等等供应。

生活化的甜茶馆,沾满了人间烟火。

尽管门外游客匆匆,但清晨的山洞甜茶馆,茶客来来去去,始终未曾客满。人们小心翼翼地耳语,生怕惊扰到别人。只有枯黄的灯光,斑驳的石壁,和回荡在洞子里的早间藏语广播。

仓姑寺茶馆

坐标:东孜苏路四巷

百度地图“仓姑寺茶馆”很容易被导航到仓姑寺去。但事实上,这个曾经与寺庙合二为一的茶馆,其实已经不知从何时分离出来到十几米之外的另外一个四合小院。

唯一不变的,是这里依旧保持的寺庙氛围,以及它的经营者——仓姑寺的女僧人们。

茶馆小院中间,正在劳作的女师傅们和排队买票的茶客。即使正在做着体力活,僧人的嘴里依然在喃喃念着经文。

仓姑寺茶馆虽然不在人流如织的主干道,比较难找,来的也基本都是本地原住民。但因为位属大昭寺的片区,时不时还是会有不明就里的游客无意间“闯”入,然后惊喜异常。

甜茶馆里卖的东西都差不多,而仓姑寺茶馆最与众不同的是这里还卖包子,有牦牛肉包子和素菜包子两种,据说是一绝。

取餐处。

两层的小楼,对上了年纪的藏族阿妈来说,上上下下是个不小的挑战。

茶馆的内部,都是跟寺庙一样的装饰。而对比同在大昭寺附近的鼎鼎有名的“光明甜茶馆”,少有人知晓的仓姑寺甜茶馆实在是难得的清净。

这位大叔随身携带了一个小型收音机,不停地播放“梵音”,而在这样的宗教氛围下,反倒平添了一份宁静平和。

出来茶馆,十几米开外的林廓路上,就是真正的仓姑寺。据说这是拉萨城内唯一的一座尼姑寺庙,享有很高的声望。

看着转经筒飞旋,咀嚼着口中残留的甜茶味道,听着耳中的梵音,一时竟不想再挪动半步。

光明港琼甜茶馆

坐标:拉萨市城关区丹杰林路

无论什么时候来到光明茶馆,这里似乎永远都坐满了人。

坐落在通往大昭寺的要道之上,即使不知道这里的人,走在离茶馆几米开外的地方,也能听到“嗡嗡”的人声,从而走进来一探究竟。

作为今天拉萨名气最大的一家甜茶馆,光明茶馆吸引了天南海北的游客。而这个条件简陋,又人满为患的茶馆,被藏民戏称为“纸盒子茶馆”。

六点多熬茶,八点钟开门。不用很久就坐满了人。本地人、外地人,不同层次、不同职业,这里什么人都有。据说要想打听个什么事儿,就往这里坐上一天,准成。

不知道是不是唯一,但这里却是我们经过进入的茶馆中,唯一还可以甜茶论杯卖的地方。

只要你杯子空了,桌上又放了足够的零钱,就有来回巡视的服务员给你的空杯自动加满,然后她自己拿钱找零。整个过程不需要双方说一句话。可见这约定俗成的老规矩,是多么的深入人心。

光明港琼甜茶馆据说是2006年才从旧址搬到此处,分内外两个大堂空间,此为内堂。

卖望远镜的、卖旅行纪念品的、旅行社发名片的、乞讨者……络绎不绝,都盯上了这个人气最旺的茶馆。

西藏生活节奏慢。不同于停下来歇脚拍照,但始终进进出出、急于赶路的游人,本地人叫上三五好友,在这里有吃有喝,打牌扯淡地几乎可以耗上一天。

老光明甜茶馆(又名:光明商店餐馆)

坐标:拉萨市城关区钦古巷5号

沿着光明港琼甜茶馆正对面的巷子,一直走,没几米,就是人们习惯俗称的“老光明茶馆”。这实际路程只有两分钟的老光明,让我们好一番寻找。但结果也没让我们失望。

一个小窗口买票,另一个小窗口取茶。票据上印的“泽缀茶馆”,其实就是此前“光明泽缀茶馆”的简称。

据说,这里的前身是光明供销社,1992年,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时,当时供销社的经理,一位叫晋美的老人带领着员工重新创业,这才把茶馆做了起来。

厨房内部。无数大小型号的暖水壶,是藏区甜茶馆最重要的道具。

而老光明茶馆最与众不同的一大民俗景观,就是门口有本地民众席地而坐,在茶馆庭院里玩“打骰子”。

“打骰子”的道具是一种贝壳和钱币。轮到打骰子的人,无不口中念念有辞,用力扣下骰盅,似乎这样可以借助神力,扳倒对手。

据说一天下来,可以玩30几圈,而每圈赢了的人,都要在垫子下放一块钱,临走的时候,把这一块一块攒下的钱交给老板娘。

看老板娘这一把钱至少十几块,估计这几位也从中午开始玩了大半天,是要准备回家吃饭了。

几堵墙、几扇玻璃门窗,把老光明茶馆分切成错落有致的空间格局。

茶馆庭院中人声鼎沸,猫咪却闲庭信步,从人们不曾留意的头顶慢悠悠走过。

屋内的墙壁上,张贴着本土艺术家的广告招贴画。

晚七点一过,服务员们开始陆陆续续地打扫、做清洁。这样的动作,相当于无声地宣告:要打烊了。

茶客们逐渐一一散去,无人流连。因为他们知道,这样的热闹日常,还将在第二天的早8点继续重演。

本文来源于茶语网(www.chayu.com),茶语频道商务合作电话:400-799-3998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