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AI+教育,新风口or门槛降低,应用场景重要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AI+教育,新风口or门槛降低,应用场景重要吗?

目前,“人工智能+教育”深度融合已经逐渐开启,但作为人工智能教育企业,究竟如何实现从底层技术到终端产品、从终端产品到规模收入的华丽转身?

7月20日,国务院出台《新一代人工智能规划》,提出到2030年,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将超过1万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0万亿元。教育作为人工智能重要应用场景之一,未来想象空间巨大。

目前,“人工智能+教育”深度融合已经逐渐开启,但作为人工智能教育企业,究竟如何实现从底层技术到终端产品、从终端产品到规模收入的华丽转身?

7月28日,蓝鲸教育“神仙会”第四届沙龙举办,围绕“AI赋能,如何重塑教育价值?”主题,我们力邀阿里云大学副总经理臧康、百度人工智能综合管理部总经理王亮非、百度教育总经理张高、清睿教育副总经理李锋、驰声科技创始人兼CEO林远东、校宝在线联合创始人兼董事长张以弛、乂学教育联合创始人张栖铭、准星云学董事长兼总经理林辉、iPIN创始人兼CEO杨洋、FaceThink创始人兼CEO杨松帆、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青岛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常务副所长刘希未、真格基金副总裁姜敏、清科集团投资总监何艳、蓝象资本首席产品官王凯峰等14位应用AI的教育大咖汇聚一堂,深入探讨教育应用AI的现状、未来的发展方向与路径。

本次神仙会由蓝象资本首席产品官王凯峰主持。其中,现场讨论中上半场以“风口再起”为题,参与讨论的嘉宾包括:王亮非、臧康、姜敏、张高、林辉、刘希未、张以弛、杨洋、杨松帆、何艳。

互联网科技公司跨界进入教育,影响几何

目前,随着“大智移云”(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云计算)时代的到来,教育与科技的结合不断碰撞出新的火花,并逐渐影响着传统的教与学模式。阿里、百度教育等互联网科技巨头纷纷将人工智能作为重要战略领域,相继推出智能教育个性化学习工具,或者与教育企业达成深度合作,那么这些互联网科技公司跨界进入教育,对教育行业价值几何?为教育企业带来哪些关键变革?

阿里云大学副总经理臧康表示,说到学习工具,阿里云原则上是不做SaaS的,我们致力于为行业客户和合作伙伴提供优质的云计算基础服务和大数据计算服务,客户与合作伙伴可以利用阿里云提供的云服务专注于智能化、个性化教育学习工具的开发。除了教育行业,阿里云ET大脑(蓝鲸教育注:阿里云人工智能系统)在今年推出了工业大脑、城市大脑等,这些都是阿里云人工智能与合作伙伴通力合作,在具体行业具体场景中的应用。

同时,他指出,人工智能、大数据方面的人才培养是阿里云非常重视的一件事情, “目前技术型人才缺口大、需求旺盛。据权威机构的统计,中国在未来五年之内,大数据、人工智能方面的人才缺口可能达到150万左右,所以AI的人才培养也是一个很好的风口。”

“人才培养的核心是内容,教育机构不仅要关注如何利用AI去改变教学体验,也可以关注一下AI内容方面的生产。如果可以将自己的AI技术沉淀为优质的教学内容,与我们的高校教育、职业教育相结合,这个意义也是非常大的。”

阿里云大学副总经理 臧康

刚刚从科技领域跨进教育行业,FaceThink创始人杨松帆表示,进入教育行业之前,其探索行业是通过各种各样的传感器去了解目标客户的整个状态,包括精神状态、情绪等;进入教育行业之后,FaceThink采用的是一种非接触的方式,即在不需要穿戴各种各样的配件时,就可以对目标客户的动作、表情等进行识别。“尽管这些方式在其他行业也有过探索和应用,但是这些市场的资金支持不如教育。”

杨松帆半年内探索出三个重要的教育应用场景:

第一,在实施方面,希望看到学生或者是老师的教学过程,比如对于校方管理者与家庭而言,他们希望在不陪同孩子的情况下,看到孩子的反馈和状态是什么;

第二,在学生上课期间,当学生不专注或者是无聊时,适当地给予提醒;

第三,根据在前两个教育场景中挖掘出来的信息,安排更加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

FaceThink创始人兼CEO 杨松帆

AI+教育为何成为新风口?

目前,AI 在一级市场投资火爆,教育作为AI 应用场景之一,是否也已经成为新风口?AI+教育是否存在泡沫?未来多久会迎来真正的爆发?

投资人怎么看?清科集团投资总监何艳表示,现在AI项目创始人都是AI专业背景能力特别强的人,他们与教育的结合更多是从技术角度切入,找到他们觉得最合适的点开始做。但大多数投资人更多是看传统教育行业,看不太懂AI+教育。 “所以,我们也是在一个学习的状态下来看AI与教育的结合,看它们到底能在哪一条赛道上做出最适合的产品模式。”

清科集团投资总监 何艳

真格基金副总裁姜敏也感同身受,“我们非常欢迎跨界的人进入教育,教育的终极形态就是没有老师。AI技术从业者进来教育,就是让我们往这个方向不断跨越和接近的过程。”

真格基金副总裁 姜敏

王凯峰表示,整个一级市场的投资主题缺少,使得教育越来越被投资人所关注。很多投资人认为,教育是一个与文娱、消费等都可以沾上边的行业。但抱着这样心态的投资是错误的,教育行业的水其实很深。人工智能加教育大多数还是看实际落地的场景,如果产品和技术型公司进入到教育行业里,不仅需要提供技术服务,要么有拓展学校的能力,能将服务卖给机构或者学校;要么能够自己增加教学服务能力,直接对C端进行教学服务。

蓝象资本首席产品官 王凯峰

在校宝在线联合创始人张以弛看来,”如果与实际做AI的一线工作者聊一聊,就会发现这一波AI+教育风口并不是AI提升了,而是门槛降低了。“

对于AI门槛降低,他解释到,相较于早年只有少数公司可以实现口语识别等技术的情况,因为目前公共资源中有了很多良好的开源框架以及云计算资源,所以创业者只需要有一些比较好的算法、或者在算法上有微创新就可以进行AI和教育的结合。基于这些方法和框架,在某些成熟领域,公司之间的差距缩小了,更容易做出一些成绩。

同时,张以弛表示,门槛降低后,创业者们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在关键领域有重大突破,而是要在教育领域找到合适的场景进行落地。

校宝在线联合创始人 张以弛

目前,人工智能在教育市场火热,比如在语音评测、自适应学习、高考机器人、题库等细分领域都有人工智能的应用,但同时也有业内人士认为目前人工智能在教育行业仍处于“弱智能”阶段,面临着噱头与品宣的质疑,那么,目前,AI对教育领域的影响究竟已经达到哪一阶段?是否到了一个分水岭?

关于分水岭的问题,姜敏从投资者的角度也给出了他的思考。投资者更多还是看重收益。在教育行业真正做AI或者说做技术方案的公司挣到多少钱了?融到多少钱了?这是评判是否到了分水岭很重要的标准。       “投资者应该关注时机,思考在什么时间投资哪个赛道的收益率是比较高的,投早了是先烈、投晚了没机会。我经常思考技术解决方案公司的壁垒到底在哪里?有人说是算法、有人说是数据,还有一些别的说法。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这类公司很容易受两类竞争影响,第一类是与巨头的竞争,例如云计算领域;第二类是与“同门同宗”公司的竞争,CTO单干的情况很多。相对分水岭,我其实更关心这些问题。”

林辉表示,从宏观战略上看待这个问题,数据是生产要素。AI对教育领域的影响才刚开始,因为数据完全是由计算机完成,目前只是起到搬运工的作用——仅仅是存储和搜索。”推理智能是带动感知智能和认知智能再往前走的一个新的制高点。”

不同于前两位投资人所言,在林辉看来,“需要场景,只是一种表象。需要场景的本质是指人工智能和数据智能要符合场景里面的推理逻辑,否则就用不起来。无论认知到什么程度,计算机是按照它的逻辑流程工作,我们设计的人工智能中的推理要符合学生和老师的逻辑,只有如此,人工智能才能对教育赋予新的能量。”

准星云学董事长兼总经理 林辉

刘希未则表示,”从教育技术的演化发展来看,教育基本上发展到第五代,即AI跟教育相结合的阶段。这一阶段,数据像培养人工智能的粮食、是实现智能教育的基础;有了数据,教育过程的数据化带给我们更多的可能性。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普及带来了更多数据,智能教育的时代已经到来。未来,因为用户的数量极大,智能算法将都是免费的,借助各类人工智能算法,实现优质精准的教育服务,让教育真正回归本质属性。”

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青岛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常务副所长 刘希未

主持人王凯峰向几位嘉宾提出,“对于在教与学模式变革中,AI将起到怎样的作用、未来有何想象力?在哪个教育细分领域更容易走得通?可能遇到的瓶颈又是什么?”等问题。

目前,随着人工智能在教育市场火热,高考志愿填报也成为了刚需下备受关注的细分领域。

杨洋表示,“有数据显示,毕业之后,70%以上的中国大学生五年之内转向了与自己所学专业无关的职位,也就是说,所有的高中培养、大学培养都是浪费,毕业之后要重新规划,重新去寻找自己的方向。所以,我们选择了从人生第一次思考自己未来的起点切入教育。”

在他看来,大部分学生不需要有一个老师,而是要进行自适应学习。“我认为自适应学习是未来教育的大势所趋,它要比绝大多数老师强得多,因为它可以帮助学生做个性化诊断。而除了提升学习能力之外,大部分人都缺乏明确的人生规划。iPIN 正在做的事情就是结合海量学校和职场的数据进行认知分析,帮助15岁到30岁的年轻人提前规划好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辅助决策人生的每一个重大选择。“

iPIN创始人兼CEO 杨洋

此次神仙会上多位嘉宾深入的探讨,是在寻求当前行业格局下,如何正确看待AI在教育场景的运用。正如上文所说,也许AI在教育场景的应用不会有重大突破,或者AI在某些教育细分领域已经有了一定成效,但我们都要关注一件事情——如何利用AI提升用户体验,提供学习规划,以及提高学生学习成绩。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AI+教育,新风口or门槛降低,应用场景重要吗?

目前,“人工智能+教育”深度融合已经逐渐开启,但作为人工智能教育企业,究竟如何实现从底层技术到终端产品、从终端产品到规模收入的华丽转身?

7月20日,国务院出台《新一代人工智能规划》,提出到2030年,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将超过1万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0万亿元。教育作为人工智能重要应用场景之一,未来想象空间巨大。

目前,“人工智能+教育”深度融合已经逐渐开启,但作为人工智能教育企业,究竟如何实现从底层技术到终端产品、从终端产品到规模收入的华丽转身?

7月28日,蓝鲸教育“神仙会”第四届沙龙举办,围绕“AI赋能,如何重塑教育价值?”主题,我们力邀阿里云大学副总经理臧康、百度人工智能综合管理部总经理王亮非、百度教育总经理张高、清睿教育副总经理李锋、驰声科技创始人兼CEO林远东、校宝在线联合创始人兼董事长张以弛、乂学教育联合创始人张栖铭、准星云学董事长兼总经理林辉、iPIN创始人兼CEO杨洋、FaceThink创始人兼CEO杨松帆、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青岛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常务副所长刘希未、真格基金副总裁姜敏、清科集团投资总监何艳、蓝象资本首席产品官王凯峰等14位应用AI的教育大咖汇聚一堂,深入探讨教育应用AI的现状、未来的发展方向与路径。

本次神仙会由蓝象资本首席产品官王凯峰主持。其中,现场讨论中上半场以“风口再起”为题,参与讨论的嘉宾包括:王亮非、臧康、姜敏、张高、林辉、刘希未、张以弛、杨洋、杨松帆、何艳。

互联网科技公司跨界进入教育,影响几何

目前,随着“大智移云”(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云计算)时代的到来,教育与科技的结合不断碰撞出新的火花,并逐渐影响着传统的教与学模式。阿里、百度教育等互联网科技巨头纷纷将人工智能作为重要战略领域,相继推出智能教育个性化学习工具,或者与教育企业达成深度合作,那么这些互联网科技公司跨界进入教育,对教育行业价值几何?为教育企业带来哪些关键变革?

阿里云大学副总经理臧康表示,说到学习工具,阿里云原则上是不做SaaS的,我们致力于为行业客户和合作伙伴提供优质的云计算基础服务和大数据计算服务,客户与合作伙伴可以利用阿里云提供的云服务专注于智能化、个性化教育学习工具的开发。除了教育行业,阿里云ET大脑(蓝鲸教育注:阿里云人工智能系统)在今年推出了工业大脑、城市大脑等,这些都是阿里云人工智能与合作伙伴通力合作,在具体行业具体场景中的应用。

同时,他指出,人工智能、大数据方面的人才培养是阿里云非常重视的一件事情, “目前技术型人才缺口大、需求旺盛。据权威机构的统计,中国在未来五年之内,大数据、人工智能方面的人才缺口可能达到150万左右,所以AI的人才培养也是一个很好的风口。”

“人才培养的核心是内容,教育机构不仅要关注如何利用AI去改变教学体验,也可以关注一下AI内容方面的生产。如果可以将自己的AI技术沉淀为优质的教学内容,与我们的高校教育、职业教育相结合,这个意义也是非常大的。”

阿里云大学副总经理 臧康

刚刚从科技领域跨进教育行业,FaceThink创始人杨松帆表示,进入教育行业之前,其探索行业是通过各种各样的传感器去了解目标客户的整个状态,包括精神状态、情绪等;进入教育行业之后,FaceThink采用的是一种非接触的方式,即在不需要穿戴各种各样的配件时,就可以对目标客户的动作、表情等进行识别。“尽管这些方式在其他行业也有过探索和应用,但是这些市场的资金支持不如教育。”

杨松帆半年内探索出三个重要的教育应用场景:

第一,在实施方面,希望看到学生或者是老师的教学过程,比如对于校方管理者与家庭而言,他们希望在不陪同孩子的情况下,看到孩子的反馈和状态是什么;

第二,在学生上课期间,当学生不专注或者是无聊时,适当地给予提醒;

第三,根据在前两个教育场景中挖掘出来的信息,安排更加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

FaceThink创始人兼CEO 杨松帆

AI+教育为何成为新风口?

目前,AI 在一级市场投资火爆,教育作为AI 应用场景之一,是否也已经成为新风口?AI+教育是否存在泡沫?未来多久会迎来真正的爆发?

投资人怎么看?清科集团投资总监何艳表示,现在AI项目创始人都是AI专业背景能力特别强的人,他们与教育的结合更多是从技术角度切入,找到他们觉得最合适的点开始做。但大多数投资人更多是看传统教育行业,看不太懂AI+教育。 “所以,我们也是在一个学习的状态下来看AI与教育的结合,看它们到底能在哪一条赛道上做出最适合的产品模式。”

清科集团投资总监 何艳

真格基金副总裁姜敏也感同身受,“我们非常欢迎跨界的人进入教育,教育的终极形态就是没有老师。AI技术从业者进来教育,就是让我们往这个方向不断跨越和接近的过程。”

真格基金副总裁 姜敏

王凯峰表示,整个一级市场的投资主题缺少,使得教育越来越被投资人所关注。很多投资人认为,教育是一个与文娱、消费等都可以沾上边的行业。但抱着这样心态的投资是错误的,教育行业的水其实很深。人工智能加教育大多数还是看实际落地的场景,如果产品和技术型公司进入到教育行业里,不仅需要提供技术服务,要么有拓展学校的能力,能将服务卖给机构或者学校;要么能够自己增加教学服务能力,直接对C端进行教学服务。

蓝象资本首席产品官 王凯峰

在校宝在线联合创始人张以弛看来,”如果与实际做AI的一线工作者聊一聊,就会发现这一波AI+教育风口并不是AI提升了,而是门槛降低了。“

对于AI门槛降低,他解释到,相较于早年只有少数公司可以实现口语识别等技术的情况,因为目前公共资源中有了很多良好的开源框架以及云计算资源,所以创业者只需要有一些比较好的算法、或者在算法上有微创新就可以进行AI和教育的结合。基于这些方法和框架,在某些成熟领域,公司之间的差距缩小了,更容易做出一些成绩。

同时,张以弛表示,门槛降低后,创业者们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在关键领域有重大突破,而是要在教育领域找到合适的场景进行落地。

校宝在线联合创始人 张以弛

目前,人工智能在教育市场火热,比如在语音评测、自适应学习、高考机器人、题库等细分领域都有人工智能的应用,但同时也有业内人士认为目前人工智能在教育行业仍处于“弱智能”阶段,面临着噱头与品宣的质疑,那么,目前,AI对教育领域的影响究竟已经达到哪一阶段?是否到了一个分水岭?

关于分水岭的问题,姜敏从投资者的角度也给出了他的思考。投资者更多还是看重收益。在教育行业真正做AI或者说做技术方案的公司挣到多少钱了?融到多少钱了?这是评判是否到了分水岭很重要的标准。       “投资者应该关注时机,思考在什么时间投资哪个赛道的收益率是比较高的,投早了是先烈、投晚了没机会。我经常思考技术解决方案公司的壁垒到底在哪里?有人说是算法、有人说是数据,还有一些别的说法。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这类公司很容易受两类竞争影响,第一类是与巨头的竞争,例如云计算领域;第二类是与“同门同宗”公司的竞争,CTO单干的情况很多。相对分水岭,我其实更关心这些问题。”

林辉表示,从宏观战略上看待这个问题,数据是生产要素。AI对教育领域的影响才刚开始,因为数据完全是由计算机完成,目前只是起到搬运工的作用——仅仅是存储和搜索。”推理智能是带动感知智能和认知智能再往前走的一个新的制高点。”

不同于前两位投资人所言,在林辉看来,“需要场景,只是一种表象。需要场景的本质是指人工智能和数据智能要符合场景里面的推理逻辑,否则就用不起来。无论认知到什么程度,计算机是按照它的逻辑流程工作,我们设计的人工智能中的推理要符合学生和老师的逻辑,只有如此,人工智能才能对教育赋予新的能量。”

准星云学董事长兼总经理 林辉

刘希未则表示,”从教育技术的演化发展来看,教育基本上发展到第五代,即AI跟教育相结合的阶段。这一阶段,数据像培养人工智能的粮食、是实现智能教育的基础;有了数据,教育过程的数据化带给我们更多的可能性。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普及带来了更多数据,智能教育的时代已经到来。未来,因为用户的数量极大,智能算法将都是免费的,借助各类人工智能算法,实现优质精准的教育服务,让教育真正回归本质属性。”

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青岛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常务副所长 刘希未

主持人王凯峰向几位嘉宾提出,“对于在教与学模式变革中,AI将起到怎样的作用、未来有何想象力?在哪个教育细分领域更容易走得通?可能遇到的瓶颈又是什么?”等问题。

目前,随着人工智能在教育市场火热,高考志愿填报也成为了刚需下备受关注的细分领域。

杨洋表示,“有数据显示,毕业之后,70%以上的中国大学生五年之内转向了与自己所学专业无关的职位,也就是说,所有的高中培养、大学培养都是浪费,毕业之后要重新规划,重新去寻找自己的方向。所以,我们选择了从人生第一次思考自己未来的起点切入教育。”

在他看来,大部分学生不需要有一个老师,而是要进行自适应学习。“我认为自适应学习是未来教育的大势所趋,它要比绝大多数老师强得多,因为它可以帮助学生做个性化诊断。而除了提升学习能力之外,大部分人都缺乏明确的人生规划。iPIN 正在做的事情就是结合海量学校和职场的数据进行认知分析,帮助15岁到30岁的年轻人提前规划好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辅助决策人生的每一个重大选择。“

iPIN创始人兼CEO 杨洋

此次神仙会上多位嘉宾深入的探讨,是在寻求当前行业格局下,如何正确看待AI在教育场景的运用。正如上文所说,也许AI在教育场景的应用不会有重大突破,或者AI在某些教育细分领域已经有了一定成效,但我们都要关注一件事情——如何利用AI提升用户体验,提供学习规划,以及提高学生学习成绩。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