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朱婷
有人说,IP就像一场生命进化,而进化的原点就是生命的基础细胞。有的细胞能完成下一步进化,有的则不行。互联网影视IP也是同样的道理,继续前行的就慢慢进化成为大IP、超级大IP,反之,就只能日渐萎缩,直至被淹没。
静观近几年的IP市场,虽然题材种类日渐丰富,但其中最突显的还是盗墓。影视界一系列的动作也表明,“盗墓”这一超级大IP的火依然烧得很旺。
超级大IP之盗墓题材的“前半生”
电视剧《我的前半生》中罗子君的前半生靠的是男人,而说到中国盗墓题材这一超级大IP的影视改编的“前半生”,就不得不提两个男人——天下霸唱and南派三叔。
从15年《寻龙诀》、《九层妖塔》两部盗墓电影的上映开始,中国影视市场便开启了一股强有力的“盗墓风”。至此,天下霸唱和南派三叔笔下的盗墓之旅便从一本本白纸黑字的书中走进了声画影像中,成功掀起了中国继西游后的又一IP热潮。
作为“盗墓”作家里的TOP2,关于南派三叔与天下霸唱两者的比较从未停止。其实,两个人对文字驾驭能力都是毋庸置疑的,不同的是霸唱强调逻辑性,而三叔喜欢研究人性。
有趣的是,两人在小说中使用的盗墓手法一南一北,而两个作者的出生地也是一南一北,南派三叔原名徐磊,浙江人嘉善人;天下霸唱原名张牧野,天津人。虽然存在诸多不同,但两人的影视剧改编最近却都一样的如火如荼。
下面,娱影君就给大家简单盘点一下两人的部分IP影视剧开发情况。
(南派三叔部分IP影视剧概况)
(天下霸唱部分IP影视剧概况)
以上列举的只是两位这些年的部分IP影视剧开发情况。“盗墓”题材在短短两年时间火遍荧幕:网剧方面有《盗墓笔记》、《老九门》上百亿的点击量,电影则有《九层妖塔》《寻龙诀》《盗墓笔记》数亿的票房。
再往近了看,整个7月,天下霸唱的网剧《鬼吹灯之牧野诡事》、《河神》先后在爱奇艺独家上线,网剧《鬼吹灯之黄皮子坟》紧接着也在腾讯播出;南派三叔方面则继前段时间宣布再拍《盗墓笔记》后,又马不停蹄地当起了综艺《七十二层奇楼》的总编剧,同时还宣布会开始《盗墓笔记》的番外创作。
不得不说,天下霸唱和南派三叔开启的这单“盗墓”生意,赚大发了。
如果说一开始大家比较的还是两人的文采风格,如今被拿出来PK较量的已然随着一次次的票房、点击、收视率等,升级成了他们所代表的商业价值、身份属性、IP玩法等。
更有好事者评论,南派三叔越来越像另一位同行——郭敬明,商业运转风生水起。而天下霸唱却没有成为韩寒——他依旧欣然于提笔写字,将写作之外商业之内的事情交于外人打理。
但在娱影君看来,三叔也好,霸唱也罢,在IP浪潮的当下,他们都是名和利的受益者,从两个作家摇身一变,成为了如今中国两大行走的IP。
那么所谓的超级大IP,究竟还能走多远呢?
从“IP”到“挨批”
超级大IP是否真的开采殆尽?
超级大IP虽然热议不断,但改编扑街的也不在少数。从两年前意气风发的“得IP者得天下”,一个游戏、一篇小说甚至一首歌都可以包装成“IP”炒作,到今年众多IP改编被玩坏,收视+口碑双双扑街,“IP等于挨批”的现象正蔓延开来。
比如上面提到的霸屏的“盗墓”类型,同时期同作者比较,《河神》不仅点击量不俗,口碑也是好评如潮;而与此同时,《鬼吹灯之牧野诡事》却以收拾低+口碑低,引发IP改编的又一惨案。
对比之中也正显现出当下观众对于超级大IP 的实际看法:不再盲目追崇。的确,观众或许会傻一时,但绝不会傻一世。被过分透支了情怀的观众开始逐渐恢复理性,即使是再大的IP也不会再轻易入“坑”。
观众的态度正在改变,这已然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那么所谓的超级大IP是否就此穷途末路、戛然而止呢?
尽管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就目前看来,超级大IP的步伐不会戛然而止。
首先,每一个超级大IP的背后,都有原著粉丝基础及现有的支持者,均是其最好的资本。
再者,不能以偏概全,一竿子打死。除了此文中的小说IP代表之外,近些年来,在影视市场里,其他IP带来的利益也是可圈可点、毋庸置疑的。
比如安妮宝贝小说改编的《七月与安生》,细腻感人,凭上佳口碑拿下近1.7亿票房,在文艺片中已算翘楚;根据话剧改编的电影《驴得水》,是“开心麻花”继《夏洛特烦恼》后的又一次话剧IP电影化尝试,和纯粹搞笑的《夏洛特烦恼》不同,《驴得水》的寓意深刻,充满黑色幽默,一举拿下1.7亿的票房成绩。
他们都在证明着,只要改得好,观众依然会支持继而贡献票房。
超级大IP如何迎来第二春?
IP热到如今在影视改编的路上,逐渐走入了一个瓶颈期。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眼看超级大IP在近几年的发展,经历了属于它的春和夏。而就目前来看,瓶颈期也就是IP改编或者孵化、衍生的深秋和初冬了,如何跳出瓶颈期成为当下最为紧要的问题。
(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
尽管在生活中,一年四季是不能变的,但人却可以时时做出改变。比如,你可以选择冬季的时候去云南,夏季的时候去避暑山庄,成功避开最热和最冷的时候。
回到超级IP,其实跳出所谓瓶颈期、走过“秋冬”,终究也得靠着两个字:“改变”。
诚然,IP只是一个框架,如何改的有新意,让观众喜爱是需要深入的考量和甄别。最忌讳的莫过于一股脑地大量囤积IP,见IP就改编,以为可以一夜爆红。只能说,这样的态度、动机,从一开始就是错误的。对于创作要有敬畏之心,从原著到投资人到主创团队,本身就应该持有一个严谨的态度,这是最基本的改变。
此外,内容是IP改编的根本。首当其冲的是对IP的选择,一个IP是否适合影视化是创作者们需要考虑的问题。比如电影《三体》,改编自刘慈欣的同名科幻小说,2013年就开始陆续放出消息,2015年开拍但上映时间却一而再再而三的推迟,直到现在还是没动静。虽然小说获奖无数,还拥有大批忠实粉丝,可以算是科幻类的超级大IP,但因为原著是时空设定复杂、故事线索繁多、场景还原难度高的硬科幻,影视化难度巨大,需要大幅度的改编和大量的特效支撑,可操作性比较低。还未上映,豆瓣上的网友们就都表示不看好。
第二,切不可轻易更换原著中已经设定好的人物设定,否则很可能会伤害一大批原著粉的心;继而,需要在不脱离实际的情况下探讨什么样的改编既不伤害原著粉又有足够的爆点,即要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还要充分挖掘有活力的创新。流量、平台固然重要,但要记住,内容好才是一部作品口碑积累的根本。
再者,制作方面要走心。掌控全局很重要,细节也是决定成败的关键性因素。想要在IP大潮里避开触礁、沉船行驶得更远,就应该掌好舵、组好队。因为从某个角度来说,一部作品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这个团队的。包括故事剧情、角色的演员挑选、场景还原度、服装道具的打磨等,都需要团队的合作以及认真。
此外,还有一个极其关键的因素——数量方面的把控。“第一个是天才,第二个是庸才,第三个是蠢材”的道理众所周知,放在IP改编上说更是有过之而不及。尤其是互联网影视的发展,同质化现象日渐泛滥,观众的选择性大大加强,除了质方面的选择,尽可能在量方面进行把控,也显得十分必要。
总之,用心制造的影视作品,才是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所有人都应该有一个明确的态度,尽力让IP的孵化、改编、衍生朝着一个好的方向发展,继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说不定在成功避开秋天、冬天的同时还能迎来第二春哟!
【转载请联系客服;未经授权,转载必究。】
评论